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电影《风雨哈佛路》观后感我们90后是幸福的一代,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没经历过战争、贫困、疾病,因此对生活并不珍惜!一部色彩黑暗却又不失光明的励志电影让人震惊,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坚强的信念。
在《风雨哈佛路》里,利兹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出生的家庭也还不错,但是她爸爸和妈妈吸毒成瘾,以至最终俩人都患上了艾滋病。
她妈妈为了吸毒,搜光了家里所有的零用钱,连买食物的钱都被拿走了,她和妹妹只能饿着肚子。
她的妈妈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被警察送到了精神病院。
利兹很爱她的妈妈。
无论她的妈妈是多么的不称职。
聪明伶俐的她即使不去上学,也能考全班第一,这是何等奇才呀!她很自卑,不敢去上学,因为同学们都笑话她是个脏女孩,在妈妈离开家,搬到外公家住时,她的爸爸也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从此,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17岁,她妈妈去世后,她才醒悟:“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还有其他或者的方式。
”面对死亡,她能冷静思考,不自暴自弃,这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利兹从没有真正的读过书,她很少去学习,当她醒悟时,恳求校长给她机会上高中,以8岁的学习水平上高中,对一般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两年之内完成四年的高中课程,最终步入美国名校哈佛大学。
也许,身处困境的人,恶劣的生活环境能够逼迫人成才,因为他们向往美好生活。
我们可以寻找各种理由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意念,但我们的意念不坚定,所以我们不出色,不能出类拔萃。
而利兹在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之后,以坚定的信念怀着对生活的向往,最终取得了成功。
上哈佛多我们来说是遥不可以的事情,也是不敢想的。
在利兹的风雨哈佛路上,经历过多少无奈、悲观、悲惨的生活,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创新高。
人生有许多无奈,我们不能选择什么,只能接受。
但我认为老天是公平的,他给予我们危险时,一定有机会相伴随。
愿我如利兹般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创造我的美好生活。
艺术科技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4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34 No.4February 2021浅析《风雨哈佛路》中独立清醒的力量崔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电影《风雨哈佛路》是根据著名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极度贫 困的恶劣环境中的女孩,通过不屈的毅力与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崭新的生活的故事。
自2003年上映以来,影片感动了 无数处于逆境中的人们,直至今日,依然能够带给人直击心灵的震撼。
莉丝•默里贫穷却不凡的人生中,最终的成功绝 大部分得益于她身处污淖但保持独立清醒的品质、个人的奋斗与对机遇的争取。
本文从电影的情节、背景、人物关系 等方面,分析影片传达的个人价值以及在绝境中保持独立清醒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深层的文化体验以及更 加多元的文化精神反思。
关键词:《风雨哈佛路》;独立清醒;梦想;行动力中图分类号: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55-02作为一部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没有跌宕的故 事情节与夸张的背景渲染,以平实朴素的叙事手法讲述 了流浪女孩莉丝从贫穷无依到找到人生目标、最终实现 梦想的故事,呈现的是真实的世界和人性⑴” 一个人真 正的品格在苦难生活中方能显露无疑⑵”莉丝出生于 纽约最贫穷混乱的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酗酒,她食不果腹,通过从垃圾桶拾来的百科全书获取知识”她15岁时, 母亲因艾滋病离世,她自此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虽然没 有受过初中教育,但她用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招生老师,争 取到了高中入学资格”在一次参观哈佛大学的活动中, 莉丝深受鼓舞,确立了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普通并不 代表平庸,一个普通的人格也能做出伟大的事情⑶”莉 丝一边学习一边流浪,没有受过初中教育的她用两年的 时间学完了高中四年的内容,最终实现了梦想”电影情 节看似平淡,但当我们将自己代入莉丝的处境时,看着她 在泥沼般的环境中寻觅目标,在贫困潦倒时实现梦想,她 在绝境中仍保持独立清醒的精神,在种种磨难下展现出 的不平凡的品质⑷,着实令人钦佩”1原生家庭的泥沼“我爱我的母亲,她是个瘾君子,她是个酒鬼,而且患 有精神分裂,但我不会忘记她一直爱着我,即使她忘记 了,一直如此。
《风雨哈佛路》解析(1)阿德勒的“自卑感”学说:自卑感虽然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感受,但也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自卑感有事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体现在利兹生活环境及其糟糕,不洗澡,不爱干净,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她深深地自卑,在班级里瑟瑟缩缩,但后来利兹学会了奋斗,因为她就是要看看,她拼命努力之后会是什么样。
(1)阿德勒的“社会兴趣”学说:社会兴趣是人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构美好社会的需要。
这体现在:利兹需要朋友,需要克里斯,利兹与老师,与老师的助手,与同学关系都有不错。
(2)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学说:人不是遗传和环境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生活方式。
体现在遗传在利兹身上并没有体现出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环境却足够恶劣,幸运的是,利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主动抗争。
(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个体性格”学说:利兹所处的小社会里的人的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自暴自弃,就像当克里斯听说利兹要去申请奖学金,克里斯大喊:“像我们这种人是不可能进哈佛的”一样,但是利兹却不相信,她就要看看穷途末路时的崛起是什么样。
(4)荣格的“人格面具”学说:人生来具有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得到社会承认和赞许的倾向。
利兹在学校中的表现是不错的,她没有告诉老师自己曾经偷窃过。
(5)卡特尔将动力特质分为能、外能、辅助。
利兹内心有向往好的生活的内心需求,现实中她的生活环境又实在太糟糕,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利兹为生活而奋斗。
(6)根据卡特尔16PF根源特征,利兹具有高乐群性,因为她和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高聪慧性,小时候自学她能考100分,长大后考进哈佛这都说明除去后天努力她是很聪明的;高稳定性,利兹能平静地面对现实;高有恒性,利兹一直坚持半工半读并且成绩优秀。
(7)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在中学里,利兹回答正确了,老师奖励利兹两根雪茄,雪茄是强化物,这种强化是正强化。
二、风雨哈佛路--莉丝卓越的人格特质精神层面:(一)积极心态:从小莉丝是在需要靠政府救济金维持生活,家徒四壁的环境,每日的温饱无法得到保障,并且还会亲眼目睹着父母的沉迷于吸毒的而无法全心的照顾关心自己孩子的糜烂生活中成长的,这样悲惨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莉丝的心理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她幼小的内心里从来没有责怪过父母,因为她相信发生的这一切并不是他们所愿的,她的父母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都是想过好的生活也都很爱他们的孩子,仅是被迫无奈而已。
15岁时在得知母亲身患艾滋病后,莉丝无法接受并面对每日被病魔折磨不堪憔悴面容的母亲,她选择了用流浪的生活来逃避现实和将要面对的未来。
由于生活所迫,莉丝开始了她人生中自力更生的生活,在别人的眼中她过的生活是轻松的,可是只有她自己明白,在她的心中唯一未变的是那一份对家人的牵挂,但是她并没有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沮丧,现实的生活让她拥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无论我们多累,或者别人对我们的处境有多大偏见,每天我只是想熬过夜晚,直到太阳升起,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开始,重新再来!拥有着这样一个良好的积极心态去面对一切,又有什么事情能够将这样的一个坚强女孩所击倒呢?17岁的莉丝,在经历过母亲离世,一年多的流浪生活中,她感觉到了内心渴望的改变,于是她决定要重新进入学校学习,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可是在求学的道路上,上天并没有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她遭到了他人的否定与轻蔑,身上的积蓄也仅够维持一顿比萨的饭钱,之后的她也许将要过着以前一样的流浪生活,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放弃了一顿温饱的机会,用仅剩的钱去参加了这个可以改变她一生的学校面试,在温饱与前途的抉择中,莉丝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也许这次的面试依然会失败,但是现在的她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因为她没有了任何的依靠,经历过这么多的变迁,心里不再有悲伤,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希望,在她的内心中她相信:如果生活可以变得很糟糕,那么它也可以变得更美好。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励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故事情节震撼人心,它是一部励志影片,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它是怎样鼓舞人积极向上的,而是用我自己所掌握的那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一下该影片中的某些东西,一切都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海涵。
请容许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故事主人公父母吸毒,有一个曾经强奸自己女儿的外公,主人公丽思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读完高中4年的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12000美金,丽思一学期的花销是70美金),进入哈佛学习。
下面我就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古典精神分析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
超我是人格中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该影片中丽思的外公的人格中的本我远远大于自我和超我,他只有最原始的欲望,而没有超我部分,他的自我部分又不够及时的调整控制他的本我,所以一切的伦理道德都被他抛诸脑后,他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造就了两个女儿的悲惨人生。
而丽思的母亲,她的本我欲求中对于父亲是充满了仇恨,但超我中的道德感又阻止她仇恨父亲,这时自我出来调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也决定了她的行动,于是她借吸毒麻痹自己,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而丽思这个坚强、善良的女孩,她的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工合作地很好。
也许在她的原始部分中(本我)对于自己的父母与家庭充满了失望,同时她的原是部分中对于“爱”是充满了渴望,道德(超我)要求她必须面对现实,做一个合格的女儿,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爱我的妈妈,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尽管她吸毒尽管她没有照顾女儿,而一直是我在照顾她,好像她变成了我的孩子。
《风雨哈佛路》2003年这部电影曾荣获艾美奖,它主要体现的是美国梦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特征。
从整体影片艺术感效果及体验上看,这部电影拍得很励志,也很深沉。
第一点,在对比中,女主的个人奋斗历程,心灵成长历程非常励志。
女主角在父母吸毒,爷爷违背伦理的家庭下成长,并没有自怨自艾,尽管心里面也会很失落,她很渴望亲情,很希望自己的父母亲能够戒毒成功,成为正常健康的人,这样她就能够感受到曾经那么真切感受过的亲情。
第二点,感触较深的是美国政府对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重视。
美国政府几次三番地将女主角送到儿童教养所,在剧中表面看似乎很残忍,强迫骨肉分离,但看懂的人才会明白美国政府在以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让孩子远离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
记得有一次是因为老师很不忍心这么聪明的孩子一个学期却来不了几次学校而去举报的。
可见小孩子的教育在美国人看来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父母一词太过沉重,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选择去成为父母。
女主角很心酸的一句话”我才是妈妈,一直都是我在照顾她“。
女主的父亲在一次跟她的谈话中,谈到很小之前女主就会拿着碗去乞讨,把要回来的东西放冰箱里冻着,估计是想夸她很自立,然后问了一句,那年你几岁?女主淡淡的说了句8岁。
女主的父亲便不知道说什么了。
是因为懊悔?抑或是因为羞愧?who knows?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女主的父母亲几乎是没尽过父母之责的。
如果不是因为女主本身自立自强,说不定会成为又一个吸毒的社会的负担。
但是,从视频的拍摄思路和剪辑技巧上看,又似乎不够励志。
影片励志与否,其实是相对个人化的。
毕竟,每个观众的经历不同,情感触发点不同,移情于主人公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给「励志」划上界限呢?怎样的励志片才算好呢?从众多励志片的共性来看,主人公从生活困境中走向成功,这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大方向。
但在看《风雨哈佛路》的时候,我就感到困惑。
《风雨哈佛路》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这个大框架内的,也就是说,其剧情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励志片范畴。
“风雨哈佛路”2012年5月23日,赏析主要观点好的片子总是能让你想到人性,无论它指的是人性的美丽还是丑陋。
我想本剧中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那就是不放弃。
不放弃自我,不放弃爱。
我们不可想象假若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面对如她一样的境遇,父母吸毒、艾滋病,8岁开始捡拾垃圾,15岁母亲去世、父亲进入收容...成长中没有任何的关爱和安全...进入哈佛前的面试,连一个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如果是我们会做如何选择? 一般情况下,面对挫折、灾难、失败,人有两种选择。
一是沮丧埋怨亦或坚强反击,退缩亦或前进。
生活中很多人选择前者,即放弃自我,自卑、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生命是自然的赏赐,但幸福的生活是智慧的赏赐。
有些事情我们没的选择,父母、家庭、长相、智力基因、天灾人祸,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选择,那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本剧描述的是面对绝境的另外一种选择。
那就是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一生故事。
任何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我们都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不放弃。
很多人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没得选择,很显然并非如此。
智慧人生,选择在我。
本片中演员倔强的身影,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一个在风雨中被折断翅膀,伤口还未治愈就已经毅然上路的倔强的小孩,真的很让人心疼。
但是引人深思的是,何以她对这个世界还满怀期待,何以绝境之中还能轻装上阵….我们一般认为缺乏关爱的小孩,不会爱人,不会自爱。
于是当他们犯下不可思议罪行的时候,我们会归于他们的家庭、父母。
可是这部电影却告诉了我们,爱似乎是人的天性。
我们无从选择我们的父母,父母健康时那些一起嬉戏的画面如此之短暂,但却异常的珍贵,时常在小女孩脑中回忆,无论何时何地,她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爱没有停止。
不仅是爱,更是如何面对困境我们还能爱,而不是抱怨,是电影最最感染我的地方。
不管多么艰难,只知道,如何做的更好,而不是抱怨如何老天给了你这样的境地,一个人就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灵魂叩问——品析《风雨哈佛路》一个家庭背景复杂命运坎坷的漂亮女孩儿历经磨难用自己的坚韧执著最终走向成功之路,这样的电影故事我们早已屡见不鲜,然而,在这个影视作品风起云涌的年代里,经典毕竟是经典,即使是时间也磨损不了它特具的光芒,不论你何时观看都咀嚼不尽它的无穷韵味。
多年前就上映的影视作品,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头一颤,这种心灵的撞击与震颤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一开始女孩儿莉兹的悲惨境遇紧紧揪紧了我们柔软的灵魂,让我们为自己的幸运而深感庆幸,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被她的那种不被世俗、丑恶、贫困所扭曲所侵染的爱所感染,被他对美好与光明的执着信念所激励,深为叹服她的坚强毅力。
《风雨哈佛路》这虽是一部标榜励志的影片,然而,它最先抓住观众灵魂的却是影片中所传递出的那种浓郁的不离不弃的亲情之爱。
女孩儿莉兹的妈妈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酗酒、吸毒甚至抢夺家里仅有的生活费用来吸毒,她挣扎着活在自己的痛苦中,很少关心女儿们的需要,她带给这个家庭的除了毒品、贫困、战栗、咆哮、哭喊、愤怒,还有无情强加给女儿们的恐惧和无助,她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母亲,一个担负着呵护抚育子女天职的母亲,她太失职了以至于当莉兹看到母亲朝她微笑时竟愣在了那里,她太需要那个微笑了……把自己的需要压缩为母亲的一个微笑,这是怎样的一种孤苦?我们在为女孩难过的同时不免要责备那样一个母亲,冷酷、不称职、自私,这样的字眼或许都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愤怒之情,然而,女孩却说“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她爱她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自始至终她都爱她的妈妈。
她照顾自己的妈妈好似妈妈成了她的孩子,没有怨恨,没有抱怨,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何况还是一个孩子,我们试图找寻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不禁问“这样的妈妈为什么还要去爱?”莉兹给我们了这样的答案“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是我的上帝,就像全世界的普通父母一样”这样的回答让我们顿时语塞……是啊,爱自己的父母还需要任何理由吗?今世做了亲人只因前世修来的缘分,既然是缘,就该珍惜,哪怕只是一厢情愿,哪怕付出得不到回报,哪怕对方深深地伤害了你,那都不能成为你不去爱他们的理由。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莉丝·默里,这个生长在纽约最烂街区的女孩,用她的经历深深震撼了我。
莉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父母吸毒,她从小就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莉丝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莉丝的母亲因为吸毒患上了艾滋病,被送去收容所。
莉丝去看望母亲,母亲憔悴地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无光。
莉丝坐在床边,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她试图用自己的温暖传递给母亲一些力量。
母亲的手冰凉且瘦骨嶙峋,莉丝能感觉到母亲生命的流逝。
那一刻,莉丝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她害怕失去母亲,可又不知道该如何留住母亲。
莉丝的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到处都是垃圾和脏衣服。
她没有一张干净的床可以睡,经常在沙发上凑合着过夜。
学校里的同学都嘲笑她身上有异味,不愿意和她接近。
但莉丝不在乎这些,她心里想的是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上学,莉丝四处奔波。
她去求每一个可能帮助她的人,哪怕遭受无数次的拒绝,她也从不气馁。
有一次,她去一所学校找校长,校长一开始根本不愿意搭理她。
莉丝就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口,一直等到校长出来。
她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校长,讲述自己的渴望和决心。
校长被她的真诚打动,最终给了她一个机会。
莉丝每天要打几份工来维持生计,同时还要努力学习。
她常常在地铁上看书,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
有时候累得实在睁不开眼,她就掐自己一下,让自己保持清醒。
她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每天要很早起床,赶好几趟地铁才能到学校。
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她就得出发,寒风刺骨,她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还是觉得冷。
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莉丝没有钱买新衣服,她总是穿着那几件破旧的衣服。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要求大家都穿得正式一些,莉丝却没有合适的衣服。
她感到很自卑,但还是鼓起勇气去参加了活动。
在活动中,她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漂亮的衣服,谈笑风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感触颇深,影片中有许多角色的人格特征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主人公liza,她的父母,姐姐,外公,还有她的朋友,首先让我们对主人公liza来进行人格分析。
影片中的liza,聪明,勇于和命运抗争,对付充满感激,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
气质不同于性格,气质是我们遗传所得的,是先天的,我们也许遗传了父母的神经类型,影片中liza的父亲虽然行为怪诞,终日酗酒,但是无疑的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看书,而且智商较高的人,同样的liza 也有着常人的智商,她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也许就是遗传了她的父亲。
Liza的母亲童年生活是苦难的,liza外公的侵犯和骚扰使得liza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而liza 母亲的妹妹却继续忍受着liza外公的侵犯,说明liza母亲是个对命运抗争的女人,liza面对自己不堪的生活不像他人那样甘于在社会底层生活,而是勇敢的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一点与她母亲很相似。
同时,liza的性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很小被送进了收容所,那里残酷的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要脱离这样的生活要改变命运,经历了那些让她的性格变的很坚强,而且也很独立。
那么liza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改变命运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这样解释,她父母的生活这样苦难对她来说是一个替代强化,让她不会这样,影片中她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绝对不要这样,而是应该到更好的地方。
然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所以liza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就是追求卓越。
而根绝默里德人格动理论却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显然liza 很多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需要等等,所以她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
Liza进入中学后,由于自己很努力而且很聪明得到老师的很多引导和帮助,这是个人与情境的交互理论,liza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于是老师帮助她学习,引导她思考,这两个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Liza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于是得到了去波士顿观光的机会,这让她打开眼界知道了她的努力方向,因为学习努力得到的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是个强化作用,让她更有可能去实现她的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说liza的姐姐,她们同样出身在一个家庭,但是她姐姐的命运却与她完全不相同,她们有着一样的父母,但是遗传并不一定是完全能一样的,而且她姐姐和她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差别,同样她和姐姐都没有饭吃,没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她的姐姐选择和外公一起居住,满足了生存需要,却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她外公的凌辱,liza的姐姐却为了生存可以容忍,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的姐姐属于索取—依赖型,因此她不靠自己却靠外公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形成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儿童时期受忽视。
Liza 姐姐错误的生活风格造成了她现在那样不堪的生活。
Liza的母亲从小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被亲生父亲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妹妹也被父亲侵犯,这样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会让她不相信任何人,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都会被她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不会消失,而会影响她的生活,生活的不堪,精神无处得以解脱,因此吸毒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
正如影片中liza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Liza的父亲聪明,爱看书,可是却酗酒,行为怪诞,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展现他父亲的背景,所以无法分析原因。
同时liza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他的追求。
Liza的朋友似乎有着和liza母亲相似的经历,受到父亲的凌辱,于是离家出走。
她的朋友和liza一样很独立,可是她却十分排斥走进正常中层社会的生活,当liza向她说明自己的理想并且带她去学校时,她很排斥,她认为liza和她一样,她们都永远属于这个底层社会,liza 想要跳出这个圈子是不可能的,她的朋友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她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应该属于是生活风格应该是回避型的,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企图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分析,也许不准确不到位,但是想了很久。
下面是我从感情方面对这部电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