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98.93 KB
- 文档页数:4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
杨薛颖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6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发展,在网络上用以表达观点的一种新型网络语言,过去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是从其形成机制、词语分类、社会心理和文化角度入手,极少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选取2020—2021年来出现的四字网络流行语,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并对其意义建构过程展开研究,以期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杨薛颖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发展现状及其影响——以2004年、2008年、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特点
3.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流行语现象——以“佛系”网络流行语为例
4.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流行语现象——以“佛系”网络流行语为例
5.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及其演变动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摘要:在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媒介。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体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中心可以体现出此种认知的方式。
在学习文化语言学的同时,一直思考“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能够从符号的角度把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文化”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呢?本文也试图从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以符号的角度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一.介绍胡壮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使用语言,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流行度不可小觑。
网络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是为了沟通交流方便快捷产生的,例如:“FT”是“faint”的缩写,是指“晕倒”的意思,由于打汉字不如打字母方便,所以有许多英语单词被简化成特定的字母了;“BTW”就是英语的“by the way”,即“顺便说说”的意思,此类流行语还有很多,目的都在于简洁快速。
另一类是根据某种现象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例如,“APEC BLUE”的意思是“APEC蓝”,是2014年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蓝天,引申义为形容事物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
本文所说的网络流行语基本就是最近两年活跃在大众之间的常用网络语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所以我们可以试从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文化,进而可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
二.符号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关系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和来源可谓是五花八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语言的范围,形式上虽然不规范,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还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广泛使用。
例如,“喷子”,网络用语,是“说大话”的意思;“古奶”是英语“good night”的音译,“晚安”,“再见”的意思;“高冷”,英文翻译成“noble and cold”相关的词汇,指“高傲,高贵,冷淡的人”的意思,是一个中性稍偏贬义的词;“LOL”是“laughing out loud”或“lots of laughs”的缩写,表示“很开心”;网络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是某演员为某学校代言的招生广告语,没有任何内容,只因句式经典引发不少人狂热跟风,在一段时间内是网络段子手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网络梗的符号学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关注和探索。
与此同时,网络梗(meme)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中迅速传播,成为人们交流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网络梗进行符号学分析,探讨其符号性质和传播机制。
一、网络梗的定义网络梗是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符号,具有特定含义和情感色彩,并以其特别之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网络梗具有迅速传播、集体记忆和社群认同等特点,往往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参与塑造和传播。
二、网络梗的符号性质1.符号的可替代性网络梗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具有可替代性的特点。
例如,“狗头”、“表情包”等网络梗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和需求进行不同的选择和组合,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2.符号的文化历史性网络梗通常与具体的事件、人物或文化现象相关联,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
例如,“翻滚吧!蛋糕!”源于日本的一则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网络梗的热门之一。
网络梗的文化历史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情感共鸣。
3.符号的集体记忆性网络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记忆。
通过共同参与和传播,网络梗在人们之间形成一种共享的记忆,使得人们能够快速理解和共鸣。
例如,“猫扑脸”、“勇往直前”等网络梗成为了大众熟知的文化标志。
三、网络梗的传播机制1.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是网络梗传播的主要渠道,用户在平台上分享和转发网络梗,通过消息传递、标签关联等机制实现信息的迅速扩散。
2.用户的共同参与网络梗的传播离不开用户的共同参与与互动。
用户通过创作、转发、评论等方式,将网络梗分享给其他人,同时也参与到网络梗的演变和再创造中。
3.媒体的传播引导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也对网络梗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新闻报道、综艺节目、广告等通过涉及网络梗的内容,将其推向公众视野,进一步加速了网络梗的传播速度。
四、网络梗的影响与意义网络梗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与文化符号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大量使用的词语或短语,而文化符号则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网络流行语和文化符号的出现和流行,不仅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趋势,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信息传递速度快,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也更加迅速。
因此,网络流行语往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当下社会的热点和观点,使得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样性和变化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速度极快,新的流行语层出不穷,旧的流行语也很快被淘汰。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表达个性和追求时尚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再次,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趋势,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和时事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文化符号的形成和意义网络文化符号是指在网络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表情包、手势、动漫形象等。
这些符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观点的重要工具。
网络文化符号的形成和流行与网络流行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网络流行语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表情包或手势,通过这些符号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同时,网络文化符号也具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意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网络文化符号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
通过使用网络文化符号,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了信息的传递效果。
网络语汇的符号学解析王江渭【摘要】网络语汇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
因此,文章先依据网络语汇的外部形式分法将网络语汇分为三大——类汉字符网络语汇、非汉字符网络语汇和混合字符网络语汇,然后从符号学的角度根据索绪尔有关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运用实例具体分析了这三类网络语汇的符号能指与所指,以期大众对相关网络语汇的理解更进一步。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ternet Lexicon has its research value when it is considered as a new type of languag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ivided the Internet Lexicon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character words non-character words and mixed-charact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forms of the Internet Lexicon; and then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of three types of the Internet Lexic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that proposed by Saussure in Semiotic aspect. At last, by using concrete examples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the Internet Lexicon, it analyzed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of semiotics of the Internet Lexicon with the aim of having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Lexicon.【期刊名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4)001【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网络语汇;能指;所指【作者】王江渭【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语言诞生了。
从符号学视角探析网络语言的特征论文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一切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习惯用语以及为特定交际目的而具有特殊形式或特定含义的用语和符号,包括中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拼音、图片(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实现“看得懂,说得清”的交流目的。
本文将对狭义的网络语言进行深入探究。
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功能、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规范问题等方面,从语言符号系统理论等方面做的研究不是很多。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有着内在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符号学对语言符号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以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从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及时把握网络语言的符号学特点及内涵。
符号学是以符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问。
王铭玉认为符号起码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1)符号必须是物质的;(2)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如用镰刀和锤子表示工农政党力量);(3)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只有具有规约性质的信息才能是符号的所载之“物”。
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一个是瑞士语言学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只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
他认为语言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的,两者是一种二元关系。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方面,即连续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所指是符号的内容方面,即概念或意义。
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所指与能指之间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
与此同时,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元论,其符号模式由符号或代表项(sign)、对象(object)和意义(interpret)三者组成,符号或代表项相当于索绪尔的“能指”,而意义指符号在解释者头脑里所唤起的心理效应或者思想,类似于索绪尔的“所指”,但又存在着区别。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分析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充斥着网络空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流行开来,人们用流行一时的网络用语交流、表达,这既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成为人们追逐时尚的标识。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符号化”,并对其存在的意义做了简单阐释。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学符号化一引子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的多媒体特征和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了给网民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甚至发泄情绪的平台。
网络语言在功能应用和表达方式上同传统的书面语有着巨大的差异。
网络语言不仅传情达意,表达思想,同时还成为了网民个性化的标签和追逐网络时尚与流行的最好诠释。
在网络传播中,网民为了拼写方便、输入省时、交流简易更倾向于使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或者对传统的书写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造。
在网络创作出的大批流行语中,形象性、新鲜感又是其一大特点。
这类语言让人不仅获得了新奇的感官刺激,同时还激发了我们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兴趣。
再者,用一些简单的符号组合来代替传统的字、词表达也称为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一流行趋势使得网络语言更具视觉美感。
以下是一段网上的话“眼看2010年即将成为过去,本年度的网络流行语新一轮的盘点拉开了大幕:这一年爱涨价,爱微博,爱一分钱七段的羊羔体,也爱250一杯的蒜味咖啡。
这一年我是神曲,你是王菲;我是凤姐,你是月月;我是曹操墓,你是犀利哥;我是周鸿祎,你是马化腾。
这一年非诚勿扰,也不耽误让子弹飞,“肇事”孤儿乱跑,大笑江湖忘了身边烦恼。
这一年吸力又给力,这一年神马都是浮云,又不是浮云。
在此,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盘点这一年网络上的“羡慕嫉妒恨”。
网络这个“吸力哥”足够给力。
网络流行语发泄了我们情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但当我们集体吸附在网络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总有失去吸力的一天,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隐喻解读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隐喻1.引言在网络社交世界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思想在同一平台上汇聚摩擦,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特殊的语言符号,它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兴盛都有其特定的蕴含意义,有些网络流行语除了了解表面意义外,其内在的隐喻意义也不可忽视。
只有明白语言符号的明示意和隐含意,才会更好的解读其意义价值,语言交流从而会更加顺利成功。
2.符号与隐喻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用符号创造文化。
人类所创造出的一种最为先进符号设计便是语言。
从符号学出发,隐喻是一种符号,隐喻潜藏在符号自身具有的某种特性中,或潜藏在其他符号标记的某种关联之中,或潜藏于与符号解释着的联系中,从图像到象征,都是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现象。
莱考夫(2003)人们通过一个领域概念去理解另一个领域概念,是目标域中抽象概念到始源域中具体概念的映射。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自有其内在含义,同时也是对另一种事物的隐喻。
符号的传递与表达,因为其特有的结构,在不同的情景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并承载着对应的特定意义。
而在解释语言符号意义的过程中,隐喻可以解释其明示意和隐含意。
3.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隐喻解读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产生与流行总离不开特定的现实环境。
本文从主要从历史文化隐喻,社会现实隐喻和心理情感隐喻等方面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符号意义。
3.1历史文化隐喻的意义解读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共享的知识观念、道德习俗、价值体系等。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
而中国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使得语言符号中存在特殊的隐喻意义。
网络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表示某人在某方能特别厉害有能力,超出普通认知范围,表示一种反讽与调侃。
在其表面意中,就是调侃某人思想或行为超出其常规认知范围,用非常人的上天入地能力去调侃,已达到喜剧效果。
在华夏文化中,“天”有着独特的隐喻意义,天是天道、自然、宇宙。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就对“天”有着天然的崇拜与敬意,是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敬天祭祖也是代代相传的具有特殊含义的重要活动。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以期对读者理解和把握网络流行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从文化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其与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关联。
本文还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对网络流行语的理性看待和合理引导的建议,以期促进网络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还可以从中窥见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为深入研究网络文化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背景涉及多个维度,包括社会环境、技术革新、文化背景以及用户心理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即时性为网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情感的平台,而网络流行语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
例如,“打call”一词最初起源于粉丝文化,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赞美,这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积极参与、热情洋溢的社会风貌。
技术革新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传播并产生影响。
例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这些文化元素在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再创造。
符号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视角,为我们解读了网络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一、符号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简介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影响下的符号系统,以及符号系统与人类思维、行为和文化的关系。
在这个背景下,网络语言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符号系统,是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所运用的语言交流方式的总称。
网络语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首先,网络语言具有高度的数字化性和图像化性,通过表情符号、emojis和GIF等形式进行传递和表达。
其次,网络语言秉承了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颠覆精神,它不受传统规范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独具创新性。
二、符号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网络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文化意义是符号学研究的重点。
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系统,因此在网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下面我们分别从表情符号、流行语和梗、网民昵称等方面来探讨网络语言在文化上的表现。
1.表情符号表情符号最早源于日本,经过不断创新以及其在社交媒体、聊天平台上的广泛使用变得越来越流行。
无论是威斯特罗斯还是哈姆雷特大多数人都知道网络大喊一声“wto)表示相当于笑脸,表情的作用在于传达情感信息和交流文化。
在不同的文化中,表情符号代表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也不同。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大可能轻易表达控制不住的大笑,所以网络中被广泛使用的是“233” “666”等表示开心、尴尬、惊讶等情感的表情符号。
这些表情符号既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也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2.流行语和梗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和梗,更多的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体现。
它们是网络用户草根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引申、戏谑、调侃等各种人性本质的戏剧性模拟。
比如“打call”即为在配合他人表现时的表达,而洛谷算是一个以蓝色界面而著称的算法学习网站,则“洛谷蓝”就成了这类广泛流传的梗。
网络流行梗的符号学解读哎呀,说起网络流行梗,那可真是当下网络世界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就拿我前段时间的经历来说吧。
那天我去参加一个年轻人的聚会,好家伙,我在那儿简直像个“外星人”,他们说的那些网络流行梗,我好多都听不懂。
有个小姑娘说:“咱就是说,一整个大无语住了!”我当时就懵了,这都啥跟啥呀?后来我回家仔细琢磨,发现这些网络流行梗其实挺有意思的。
咱先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瞅瞅“绝绝子”这个梗。
这仨字简单粗暴,表达的就是极致的赞美或者吐槽。
比如说看到一道特别好吃的菜,就可以说“这道菜绝绝子”;要是碰到一件特别糟糕的事,那就是“这事儿绝绝子了”。
它就像一个简洁有力的符号,瞬间把我们的情绪传递出去。
而且呀,它的发音也很有节奏感,说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能迅速传播开来。
再说说“yyds”,永远的神!这可太常见了。
不管是夸赞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还是称赞一部超级好看的电影,都能来一句“yyds”。
它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语境,成为一种通用的赞美符号。
还有“躺平”这个梗。
现在很多年轻人压力山大,工作累、房价高,于是就选择“躺平”。
这里的“躺平”可不是真的往床上一躺啥也不干,而是一种心态上的调整,一种对过度竞争和压力的反抗。
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符号,让人们在疲惫时有了一个情绪的出口。
网络流行梗的出现和传播,就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符号创造游戏。
比如说“社死”,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那种在公众场合极度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摔了个狗吃屎,或者不小心在重要会议上放了个响屁,这时候心里想的肯定是“完了,社死了”。
“破防了”也是个很妙的梗。
可能是看到一段感人的视频,听到一句贴心的话,或者是经历了一个特别温暖的瞬间,心里的那道防线突然就崩塌了,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就是“破防了”。
它把那种内心被触动的瞬间,用简单的三个字精准地表达了出来。
网络流行梗的变化速度那叫一个快呀!可能今天还流行的梗,明天就被新的梗取代了。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一、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1. 表情符号表情符号是网络传播中最为常见的符号之一,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情感,为网络沟通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_^“表示开心,“T_T”表示难过,“>_<“表示生气等等。
这些表情符号可以让文字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生动,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贴图贴图是一种带有表情或者文字的图片符号,也是网络传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贴图来表达个人的观点、感情或者心情。
一些搞笑的贴图可以用来调侃或者娱乐,一些表情包可以用来表达对话中的情绪等等。
贴图的运用使得网络传播更加生动、多样化,并且能够让信息更深入人心。
3. 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指网络上常用的一些缩略语、新创词或者特殊用法的词语。
它来源于网络使用者对语言的创造和再造,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666”表示赞赏或者鼓励,“low”表示低劣或者低级,“膜拜”表示崇拜等等。
网络用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也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1. 多样化随着网络传播的深入和人们互动的增加,网络传播符号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不仅仅是表情符号、贴图和网络用语,还有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比如语音表情、短视频等等。
这些多样化的符号使得网络传播更加生动和灵活,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2. 多元化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仅是单一的表达方式,而是结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更加多维的表达形式。
一些短视频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共同表达出情感和信息,使得传播更加直观和生动。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更加丰富和立体化。
3. 受众需求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传播符号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拓展,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符号,如电子商务领域的代表性符号“¥”、“₽”、“€”等等,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受众的表达需求。
从符号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摘要:近些年,网络流行语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和使用的频率迅速提高,它有效满足大众的娱乐和社交需求,成为更加普遍的文化现象。
为了加快交流速度、提升沟通的趣味性,符号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但其发展仍存在表达不规范、与传统文化冲突和大众认同度低等问题。
本文基于符号视角去解读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符号学;网络流行语;问题与措施第一章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一)联系与区别要想明确网络流行语的概念,首先要分清它和其它类似的概念,如网络新词、网络通用语,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分。
从性质上看,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和网络通用语都属于广义语言范畴,其被社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必然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成熟、融入这一过程。
在不同发展阶段,三者的提法不同,其语义有短暂的模糊和重叠部分,这就导致语义混淆现象。
其次,这些词都衍生于便捷、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其传播速度较快、规模相当可观。
网络新词处于语言萌芽阶段,其特点是“新”,它来源于新事物、新观念或新现象,也可以从传统旧词模仿、改造和缩略所得。
网络流行语从语言发展阶段衍生,其特点是“流行”,当网络新词不断被改造和创新后,网络流行语产生。
然而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都是短暂性、语义有缺陷的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度逐新、不规范、不清晰、粗俗的不良现象。
等到成熟和融入阶段,这些不合格的词汇就会逐渐被淘汰,留下来的合格词汇就被网民所通用,即网络通用语。
(二)名词解释因此,从以上概念可知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发展走向,我们对流行语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同时网络流行语具备时效性短和流行速度快的特点,使得这些词汇,要么被淘汰,要么就成为网络通用语。
第二章符号学视角的解读(一)外部环境的商业性影响符号的本质是意义,符号学即意义学,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科学家认为人自身就是一个符号,生命由思想组成,不同思想构成不同符号,所以人所设计和使用的符号就是为了人自身而服务的。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黄碧云内容提要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流行语的区别,并对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现实象征性、衍生推广性、隐喻性、周期性,以及网络流行语彰显出发展趋势和意义进行符号学解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通常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时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它从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动的部分。
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的变体,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和发展机制也是一种符号学现象。
一、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征本文中所提到的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是以2008年为分界线的。
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之后网络流行语既保留了传统流行语符号简洁明了、新颖奇特、生动诙谐、形式多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创新了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性,主要表现在:1.现实性和象征性相比传统网络流行语的功能和效用基本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局限,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现实性。
纵观新浪网评选的2008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什锦八宝饭”、“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等)其中七个词语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
现代语言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二元关系论”,二元关系理论的核心即符号皆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符号意义的产生便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决定。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凭借着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的天然联系,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传播符号能指的“第二次”诠释。
经过二次诠释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络土壤培育后迅速膨化长大,进而反射进入全民语言,再次介入现实生活语境。
这种语言符号就具备了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皮尔士所指象征符(symbol)的含义。
皮尔士根据媒介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推出三种符号———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和象征符。
皮尔士认为“象征符是指‘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客体,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象征被解释为指称那个个体’”。
所以如果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风靡是集体意识的话,那么这些网络流行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无疑意味着流行语言符号本身的象征意义已经形成。
2.隐喻性和反讽色彩皮尔士所谓的隐喻符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相似性,是语言的一种扩展和延伸。
隐喻是象似符的一种,“这类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是一种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
“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等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世界中它们的字面意义即“此物”被抽离,反而指代了“彼物”,指代后这些流行语由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词组变成了一个具有固定的虚化意义的新语。
它们被赋予的意义便取代了原来的意义,从而实现了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
对网络流行语来说新生代流行语所带有的隐喻特征无疑是一种升级与突破。
同时,在指代的过程中这些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还产生了新的感情色彩。
在未转化之前“俯卧撑”、“打酱油”等符号的感情色彩都呈中性,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倾向,但在意义虚化之后流行语就把整个事件中非正面的色彩带进了词语中,从而呈现出明显的调侃、无奈、戏谑甚至讽刺的意味。
3.衍生性和推广性人类文化符号哲学的创始人卡西尔认为,符号具有灵活多样性,真正的人类符号并不体现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多面性上。
新生代的网络流行符号也具有多面的色彩,在结构上也十分灵活,词义泛化,预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仅仅通过内容上的重组,一个流行语便可派生出多种形式、多种用法,达到意义上的创新。
因此推广速度非常快。
比如,以流行语作为词根,直接联系上“男”、“族”、“党”等附加词素而成为派生词。
由“打酱油”衍生出“酱油男”、“酱油族”。
“做俯卧撑”衍生出“俯卧撑党”。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也让“寂寞党”悄然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史上最牛的ˑˑ”、“很ˑ很ˑˑ”句式使用也颇为普遍。
4.蹿红快和周期短网络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互动性为网络流行语的蹿红提供了相对民主和自由的语境。
在如此强大的复制能力和传播潜能下,用户通过简便的点击、回复等操作便可迅速达到制造热点的效果,网络流行语一日蹿红、转瞬远播的现象已不足为奇。
于此同时,网络的这种特性虽然加速了新词产生和扩散的生命周期,但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快、流行周期短的必然命运。
仅有少数的流行语沉淀为集体记忆、最终归入现代语言系统,随着社会事件影响的不断减弱,大部分流行词在蹿红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符号的发展趋势根据皮尔士的“三元组合”符号思想,“符号依次发生的三重关系是:①使联系过程开始的东西;②其对象;③符号所产生的效果(解释)”。
皮尔士的符号三元关系实际上也表现出在符号认知和作用过程中,对主体-符号-客体这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的强调。
笔者从影响符号本身的主体、符号和客体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符号的发展趋势。
1.符号创造机制的多元化网友作为一个承认共同约定且有特定承诺的特定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体。
从网友创造网络流行语目的上看,传统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网络使用的经济原则。
由于网络交流全部通过打字传达,为了节省时间、尽量减少键盘操作,使用数字、简略缩写甚至符号代替汉字看似成为一种必然。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更突显出网友求新求异、追求自由与娱乐的精神。
尤其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急剧转变时期,绵延不绝的变革带来的生存焦虑令人窒息,多元价值观的跌宕让人无所适从。
面对多种来源的压力,通过嬉笑怒骂、恶搞和调侃的方式实现的娱乐无疑可以获得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快感,是减压的有效途径。
表现出来的就是网络流行语从原始的以电影或电视剧经典台词为出处的1.0阶段,和以QQ、MSN签名为来源的2.0时代,进入了以名人或网络红人名言和单字流行语共存共荣的3.0时代。
2.符号构成方式的社会化传统流行语对语言的改造方式很多,但无非是在词语的词形、词义两方面进行修改和创作。
从词形上看,可以分为汉语拼音或英语的简略缩写,如GG表示哥哥,RPWT表示人品问题,SH 表示散花,FT表示“faint”(因激动震惊而晕倒),OMG表示oh,my god,PK表示player kill-ing,对决等;或者是将数字、字母与汉字的组合,如3KS表示“thanks”,me2表示“我吐”;或者是汉字的简缩语,如白骨精表示“白领骨干精英”。
从语义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谐音型、旧词新意型。
其中谐音类包括同音汉字替代类,如“斑竹”表示版主,“美眉”表示美女;字母谐音类,如CU表示“see you”,3KS表示“thanks”;方言谐音类,如“偶”表示我,“粉”表示很,“酱紫”表示这样子;数字谐音类,如“7456”表示气死我了、“555”表示哭声。
旧词新意类的用处就比较广泛,从动物、服装到食物、工具,许多旧词都产生新意并被广泛使用。
如山寨、回帖、灌水、拍砖、沙发、玉米、盒饭等。
还有旧词别解类,如“可爱”指可怜没人爱等等。
此外,“呵呵”、“晕”、“汗”等拟声词和象形词在网络上也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常常用到。
可见,传统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对普通用语上的加工,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较少观照社会现实。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在造词上摆脱了从字面出发的特点,尤其表现在深化了符号与社会的内外联系。
如“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被自杀”、“叉腰肌”、“这事不能说太细”等都不是从字面上直接衍生出来的,大多来源于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和社会事件,比如南方冰雪灾害、“艳照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周老虎事件等等。
这些流行语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密不可分,是它们综合作用的产物。
仅从字面上去推测、联想、引申,并不能揭示它在网络世界的意义。
3.符号传播效果的扩大化从符号产生的效果看,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所指称的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的时效性、影响力随着流行语的流行不断扩大。
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
形成对现实生活强大的反作用力,其影响力绝非传统网络流行语可比。
因此有时网络流行语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
如“很ˑ很ˑˑ”、“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等词语甚至出现在报纸和电视等一些娱乐性的媒体上。
“范跑跑”、“做俯卧撑”等词语甚至在股市和楼市的评议中被高频率地使用。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不再仅仅局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它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向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和扩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汉语的发展。
小结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充分表现出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张力以及符号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从这个角度看,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从表象到隐喻再发展到象征符号,充分表现出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张力以及符号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在多元文化并行的今天呈现出网络文化独有的非常态下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种特殊语境下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仍然要受到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人和群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是网络公民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为了寻求对权力话语的反抗而进行的“集体发声”和“话语狂欢”。
然而其中的反讽色彩也流露出,在中国这个“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下,网民因网络虚拟世界言论环境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动荡而产生的无所适从感。
因此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风险社会时期,转型中的一种不稳定状态。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地存在符号能指混乱不清、所指隐晦不显以及不规范和粗俗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符号体系的使用,仍然需要更多人从各个专业领域对其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引导规范。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文献王铭玉,《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立志、王岩松,《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陈皛,《浅谈网络流行语》,《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新媒体在线》2009,(8)。
景瑞鸽,《简析“躲猫猫”一类网络流行语》,《网络财富》2009,(4)。
人民网,《2009年网络流行语TOP15》,http:// /GB/9891436.html。
新浪网,《盘点2008中国网络流行语》,http:// /i/2008-12-12/04202645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