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表达作用的题型(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作用类题型答题指导一、首段的作用(一)点明题旨,总括全文,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或奠定某种感情基调)。
【例1】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问题设计]本文开篇说“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1、从结构,总领全文。
[简析]全文的线索即:(在家)不宁静——(去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暂得宁静——(回到现实)仍不宁静2、情感上:奠定了全文“不宁静”的、苦闷的感情基调。
[简析]当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之中,社会腐败。
3、主题内容上:开篇点题。
【例2】必修2第一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问题设计]文章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简要分析]此句也是文章的“文眼”,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后文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及秋果的描写”,都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冷色调的景色特点。
特色鲜明,因此,比起南国之秋,北国之秋令作者无限怀念。
过渡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在第一段找到它的中心,请看。
【例3】徐志摩《藏根草》(原文见幻灯):第一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本段分析:本文标题为《藏根草》,主题应为不管受到怎样的摧残,藏根草都不屈服;不管多么艰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并向世界贡献生命的绿色,是对藏根草的赞美,这样看,开篇未点题,那么这段在全文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二)开启或引出下文。
【例4】《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这是庄子开篇的主要方法。
《庄子•至乐》: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翻译: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点评:开篇连续发文,不容稍懈,然后又独抒己见,拨云见日。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1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命题方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专题二十三语言文字运用之表达效果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一、(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
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
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
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
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稗子的叶很像稻叶。
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一、高考典题(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4分)(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尽收眼底。
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
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表达方式的作用一、常见题型:1、文中划线句(或某段划线句)运用了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
2、文中某处运用的是描写,其作用是(或表现了)。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表达方式的作用1、记叙的作用答题模板:这句话/这段话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介绍谁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
例如: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试着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方式以及它的作用:2、描写的作用答题模板:①人物描写:这句话/这段话运用了╳╳描写方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描写:这句话/这段话运用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例如:①她脸儿红得像熟透了的山柿子,忙低下头去,不敢再看我一眼。
这个句子运用的是描写,其作用是②怎么办?怎么办?我心里很是焦急,手变得愈来愈冷,我不停地搓着手,考虑着要不要翻翻桌子里的新华字典。
翻吧翻吧,没关系。
我假装不在意的瞟了瞟四周的考生,觉得没人注意自己,僵硬的手开始想桌子里伸。
不行!虽然这只是一场小测验,但作弊一向不是光明磊落的做法。
额头上的汗不自觉得留出,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
翻山倒海的,很受煎熬。
这个句子运用的是描写,其作用是③天,晴空万里,云漫不经心地挪动着,为秋日增添几分活泼,我的心情也正如这活泼的秋日,愉悦而又晴朗。
这个句子运用的是描写,其作用是3、议论的作用答题模板:这句话/这段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①用在文章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②用在文章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用在文章的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了所叙事物的意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题型30 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句式为主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是新高考全国卷中的新题型。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这种题型是融合了各种表达知识甚至结构的综合赏析题,而“句式效果”是其中一个考查点。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常见思维角度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苏轼也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
”作文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地运用修饰语。
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长句和短句结合,整句和散句兼行或散中见骈;能巧妙使用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文往往就能“气象峥嵘,色彩绚烂”。
锤炼语言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我们更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一、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文章用词贴切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如何能在作文时准确地运用最恰当的词语呢?1.锤炼词语,使之形象生动很多文学家都非常讲究“炼”字。
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是世人传诵的绝美佳句,王国维的评价是:“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二字将直线美与浑圆美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其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文章用词精当,讲究炼字,不仅能准确地表意,准确地勾勒出事物的特点,更能使语言简明精练、含蓄隽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效果。
如“人生是忙碌交织的,需要让心灵翱翔于天空,接受和风细雨的洗礼;需要让心灵驰骋于大漠,接受黄沙漫天的洗礼;需要让心灵游弋于海洋,接受雪白浪花的洗礼……”这是一段摘自优秀作文《风筝不断线》中的文字,其中“翱翔”“驰骋”“游弋”等动词准确地表达了心灵的自由,形象生动,极富语言张力。
一、有关表达作用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
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六、情感作用类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常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