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01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涵,了解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极其战略性改组的基本要求,懂得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并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教学重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难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方法:讲叙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1、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
2、指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特征是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规定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在分配中的综合体现。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一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的具体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体制,也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体现。
二、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含义:1、计划调节:是通过政府的作用,以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自觉地对经济活动做出安排。
007.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分工和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1.社会分工:社会主义生产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并不排斥计划的调节作用。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①统一性。
②开放性。
③竞争性。
④规范性。
二、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 ①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只 ②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③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
在 ④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
借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1.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商品市场主要包括①消费品市场,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结合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特点。
其微观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保持着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即国家拥有并控制着国有企业等重要生产要素。
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宏观调控的基础,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调节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市场调节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
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价值规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生产的高效运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化经济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共同存在和合作。
除国有企业外,还允许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存在和发展。
这样的多元经济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和资源。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靠法治体系来保证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法治体系为市场行为提供了规则与保障,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自由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个人和企业自主经营,允许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生产经营的领域和方式。
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调动资源、提高效率。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经济主体的相互合作与竞争的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优势,同时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保持公平和公正。
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法治体系和经济自由度等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