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2. 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评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特性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物质世界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物质。
2. 进行物质特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物质特性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评估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生活中的科学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
2. 进行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科学的兴趣。
人教版PEP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体第一课时:我的身体- 教学目标:- 研究并掌握身体的一些基本部位的名称,如头、手、脚等。
- 能够正确使用身体部位的名称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感觉。
- 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 教具:图片,实物模型。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和研究头、手、脚等基本身体部位的名称。
- 让学生自己触摸不同的身体部位,并描述自己感觉到的动作和感觉。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询问和回答关于身体部位的问题。
- 结束本节课,复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
-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触摸并指出他人的不同身体部位。
-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使用正确的身体部位名称来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感觉。
第二课时:感官- 教学目标:- 研究并了解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感官的作用和特点。
- 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 教具:图片,实物示例。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不同的感官,例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悦耳的音乐、闻到香喷喷的花香等。
- 分别向学生展示各种感官的实物示例(如眼镜、耳机、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官的作用和特点。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描述和猜测不同感官的作用。
- 结束本节课,复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
-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和感知各种感官的作用,例如倾听自然的声音、品味不同口味的食物等。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特性,能够分辨不同的物质。
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的物质,如水、盐、糖、沙等,分辨它们的特性。
2.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二、第二章:探究材料的性质2.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
2.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的物品,了解它们的性质。
2.进行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强度、硬度、导电性等。
三、第三章:简单的机械3.1 学习目标:了解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能够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简单的机械,包括杠杆和滑轮。
3.3 教学活动:1.学习杠杆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学习滑轮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作用。
四、第四章:我们的地球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
4.3 教学活动: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观察日历,了解地球的运动。
五、第五章:天气和季节5.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2 教学内容:介绍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形成。
5.3 教学活动:1.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
2.观察季节变化,描述季节的特点。
六、第六章:生物与非生物6.1 学习目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常见的生物种类。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繁殖等。
非生物则缺乏这些特征。
6.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物体,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第七章:植物的一生7.1 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一把尺子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学生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可以设计为: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空气中、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取声音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何?”等。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的特点和科学方法;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3. 研究科学实验的记录和总结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2.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1. 提出问题2. 设计实验3. 进行观察和记录4. 总结和归纳5. 提出结论- 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仔细观察- 准确测量3. 科学实验记录和总结- 实验记录的方法和格式- 科学实验的总结方法和要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科学实验。
2. 知识讲授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然后详细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实验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按照科学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否符合要求;3. 综合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展更复杂的科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2、空气是会流动的吗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空气是流动的吗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气球孔明灯3、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2、知识与技能:·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难点: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空气:借助空气运动:飞机、降落伞……减小空气阻力: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教学准备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第二单元冷和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测量与比较课时一课题:认识长度目标:- 理解长度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长度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长度的物体2. 学生使用纸条或其他非标准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并记录结果3. 学生讨论比较结果,并得出一些规律4.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常见物体的相对长度课时二课题:认识容量目标:- 理解容量是物体可以容纳物质的大小-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容量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了解的容量概念2. 学生使用非标准单位(如勺子、杯子等)比较不同的容量,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的相对容量大小课时三课题:认识温度目标:- 理解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指标-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温度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温度的物体,了解温度的变化2. 学生使用手触摸物体,比较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观察和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物体的相对温度程度课时四课题:认识重量目标:- 理解重量是物体对地球引力的表现-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重量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重量的物体,了解重量的概念2. 学生使用手提物体,并尝试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体验和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物体的相对重量程度课时五课题:测量长度目标:- 掌握使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能够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活动:1. 学生研究使用标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进行测量2. 学生使用标尺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3. 学生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讨论出可能的误差原因4. 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第二单元科学观察与实验(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整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整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第一单元:物质和性质1、《物质的不同性质》主题: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留意物质的性质,运用归纳法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过程:1)讲解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
2)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教师带领全班协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
4)总结本课内容,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点。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题: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状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比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1)讲解不同种类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状态变化的过程。
3)在黑板上结合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4)总结本课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天体和星象1、《什么是太阳系》主题:通过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运行。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绘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运行轨迹。
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1. 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认识常见的植物。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了解植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
2. 放大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2. 探究:1. 分组观察植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2. 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特征,如:叶子、茎、花、果实等。
3.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植物的特征。
3. 展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4. 小结: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强调植物的特征。
5.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并与家人分享。
第二课时:探索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植物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2. 探究:1.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
2. 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茎生长、叶子生长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3. 展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
4. 小结: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强调植物的生长过程。
5.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与家人分享。
第二单元:探索地球的秘密课时安排:4课时第四课时:地球的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活动与健康第一课时:学会观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
教学重点:- 学会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 研究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教学准备:- 观察器材:显微镜、放大镜;- 相关实物: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介绍观察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3. 示范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自尝试。
4. 提供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5. 结束本节课,总结研究内容。
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不同的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望远镜等,并观察周围的事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物质样本:水、纸张、铁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样本的特征。
3. 提问学生,根据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类。
4. 给出物质分类的基本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练。
5.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展示学生正确分类的例子。
教学延伸:-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或厨房,观察更多的物质样本,并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实践。
...第六单元:夏季与冬季...。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第一课时动物怎样生活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和喜欢,对新学期学生有更多对科学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1.知道某种被观察动物的显著观察特征和行为特征;2.能根据提供的观察事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讨论和搜集相关信息;3.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初步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6种及以上的典型动物图片、观察事项记录单每组一份。
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引导语:(教材第一段)·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
观察记录单设计如下:(旁注:对动物的观察要全面,力争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进行科学观察,引申到课后自觉的观察)·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此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考虑使用)·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种动物怎样运动?·这种动物会对光、震动、声音等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3.小组对观察与讨论结果进行汇报;4.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5.在课外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搜集相关资料,以补充记录单。
后记:每个班的学生反应不同,观察的方面教全面,但是缺少观察实践。
第二课时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小组形式讨论、整理、总结出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5.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6.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组的信息记录整理单(见教材)。
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提供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寻找相似的动物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3.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各方面陈述各自的理由。
·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4.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引导语: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讨论。
·交流,达成一致。
·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后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程,激发了他们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多进行观察研究,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三课时植物怎样生存教学目标1.知道多数的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空气、水制成的。
2.知道绿叶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洁净空气,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3.了解海尔蒙的科学实验,初步了解植物气孔在放大镜下的样子。
4.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5.培养学生不懈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植物光合作用挂图或演示图片,可供顺利观察的显微镜下的植物气孔(按条件分组观察)。
教学活动过程·动物吃食物,这些食物可提供动物生长和生存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不需要食物呢?·讨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干脆利落地提出问题,教材中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科学问题)2.作出假设·说说各自的想法和理由,教师罗列出来。
(说出理由很重要)·(从“与植物最直接关系的土壤”开始研究),植物真的是从土壤中获得食物的吗?教师板书:植物从土壤中获得食物。
·怎样证明这个假设?3.实验设计过程·讨论: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
4.验证和结论。
·交流实验设计过程。
·提供海尔蒙实验的前半段,即“……这是怎么回事呢?”·阅读资料,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实验是怎样做的?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5.进一步假设。
·先让学生进一步假设。
·阅读资料“……一定是从雨水中得到的。
”海尔蒙又是怎样作进一步猜测的?·讨论交流:“从资料中,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海尔蒙身上学习什么?”·“海尔蒙的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海尔蒙是怎样继续他的实验的,如果你来设计实验证明的话,你想怎样做?”6.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
·“如果认为不正确,那么,植物的生长养料主要从哪里来呢?”·阅读资料:课文第三四段。
·说说植物利用什么能量、什么器官、什么原料在体内制造食物?·教师利用挂图或图片讲解(初步地)光合作用的过程,“在光合作用下,植物制造出氧气和淀粉,这些淀粉是植物生长的食物来源,也是动物生长的食物来源”。
·讨论交流: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7.观察气孔活动。
·说说空气和水是怎样进入植物的身体里去的?·学生:水是有植物的根吸收的,空气是……·教师出示叶的气孔图片,解释气孔的作用。
·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叶子气孔。
6.作业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
后记:对于气孔的认知,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
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2.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交流和指导:··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3.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
·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作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后记: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透彻。
第五课时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目标1.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都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生长阶段;2.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许多种;3.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的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4.知道并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5.初步了解环境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或适应);6.能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交流;7.能概括出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生长各阶段图(三下册)、多种多样的植物图片、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在几天前应开始准备,教学时揭示实验结果);小组活动材料:大的透明塑料袋、盆栽植物或校园中的小型植物、相关植物图册书籍、学习单。
教学活动过程1.交流。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籍等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出来。
·教师提供其他可供小组研究活动的资料。
2.植物个体特征的复习与学习。
·出示凤仙花有关生长过程图片与资料。
·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凤仙花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凤仙花的身体结构可以分为哪6个部分?3.植物群体特征的学习。
·出示更多植物的图片或活体。
·小组研究活动:·选择一种典型或常见的植物进行小组研究。
·讨论完成学习单:(项目包括:植物名称、生长阶段、繁殖方式、身体结构、生长环境、其他特点等)·小组交流4.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问:植物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吗?你有什么证据或例子?·教师讲授一些植物对周围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例子。
·教师出示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并揭示实验结果。
·让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5.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学生按教材所示方法进行小组实验准备。
·猜想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活动。
·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做出自己的解释。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气候、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6.植物共同特征的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