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红腹叶峰生存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
落叶松叶蜂的危害及防治发表时间:2019-09-17T16:48:24.88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3期作者:石鸾[导读] 落叶松叶蜂,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是黑龙江省林区常见的食叶害虫之一,(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尚志 150600)摘要:落叶松叶蜂,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是黑龙江省林区常见的食叶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来危害落叶松林。
本文简述了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同时对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落叶松叶蜂是一种以卵的形式寄生在落叶松枝条的害虫,对落叶松的危害周而复始且危害时间长。
大量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针叶全部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幼虫食害叶肉留下中脉或吃整个针叶,致使林木生长势衰弱,引起蛀干害虫入侵。
成虫产卵于梢部,造成梢头失水,弯曲而干枯,树冠变形,难以郁闭成林。
1形态特征蛹体长9~10mm,初为乳白色,羽化前为棕黑色。
茧长椭圆形,长9~11mm,宽3~5mm,棕黑色。
1齡幼虫体长2.4~ 3.1mm。
老熟幼虫体长12.0~20.9mm,黑褐色;前胸背板、气门线至足基部灰黄色,胸部和腹部背面黑绿色,体腹面浅灰色,除臀节外每1体节均2横行具毛的浅灰色线纹,每体节3个环节,胸足黑褐色,腹足黄白色,气门扁椭圆形。
雌成虫体长8.5~10.0mm,体黑色有光;头黑色具短毛,上唇黄色,上颚深褐色,中后胸黑色,翅黄色、痣黑色;腹部2~5、6节背板前缘、2~7节腹板中央橘黄色,1、6节大部及7~9节背片黑色;足黄色,前、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和胫节端部及跗节均黑色,爪褐色、内齿小;锯鞘黑褐色有长毛。
雄成虫体长7.5~8.7mm,腹部3~6节缩狭,足基节、中足胫节、后足腿节及胫节、后足腿节和胫节端部及跗节均为黑色,爪褐色、内齿小;锯鞘黑褐色有长毛。
10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13.103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①张育苗(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业局 内蒙古赤峰 025450)摘 要:本文浅析了巴林左旗北部落叶松人工纯林内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膜翅目,叶蜂科)发生、发展规律。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落叶松红腹叶蜂在乌兰坝、石棚沟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丝茧内越冬。
第二年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化蛹。
蛹期14~30d。
5月下旬到7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
6月上旬到7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为害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华北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嫩梢及针叶乃至于其他人工落叶松林地。
7月末和8月上旬,老熟幼虫进入落叶层结茧并在茧内越冬,并着重探讨了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
关键词:落叶松 叶蜂 防治措施 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a)-0103-02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
全旗有林地面积34.73513万hm 2,森林覆被率达38.58%,主要树种有油松、落叶松、蒙古野果(123苹果)、山杏及速生丰产用材林等40多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对生态建设效能作用,提防落叶松叶蜂周期性发生而对森林资源造成再次危害,特此对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进行分析,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达到保护巴林左旗北部绿色天然屏障的目的。
因此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要[1]。
1 落叶松叶蜂在乌兰坝林区和石棚沟林区的种类落叶松叶蜂——学名:Pristiphora erichsonii,类属:膜翅目叶蜂科。
林区内发生落叶松叶蜂种类有3种: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Wachtl)、落叶松魏氏锉叶蜂——Pristiphora wesmaeli Tischbein。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8XIANGCUN KEJI 2020年5月(上)落叶松叶蜂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张来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滩歌林场,甘肃天水741314)[摘要]落叶松叶蜂是一种对落叶松针叶有着严重危害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区的一些林区,多呈周期性发生。
为了有效控制落叶松叶蜂给落叶松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实践对落叶松叶蜂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0)13-88-2落叶松叶蜂在我国很多林区都有分布,对落叶松有着极大的危害,现已成为影响落叶松林业发展的主要害虫之一。
特别是幼虫阶段对落叶松的针叶进行取食,为害落叶松,影响落叶松健康生长。
当落叶松叶蜂大量发生时,能将成片的林区落叶松针叶全部啃食精光。
受到危害的落叶松幼树新梢明显弯曲,枝条逐渐干枯,同时造成落叶松树冠变形,更为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无法郁闭成林。
大面积种植的落叶松人工纯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落叶松叶蜂发生频繁且严重。
近年来,笔者在落叶松叶蜂防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其造成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此,结合实践,笔者对落叶松叶峰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落叶松叶蜂适生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 )],属于膜翅目扁叶蜂科,又称落叶松红腹叶峰,在华北落叶松上寄生,同时又寄生于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上[1]。
落叶松叶蜂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发生较为严重,对于落叶松的嫩叶进行取食,发生严重时会吃光大片落叶松针叶,导致落叶松枝条变弯,甚至无法生长而枯死,对树体的整体生长影响较大。
落叶松叶蜂是落叶松生长过程中一种严重的害虫类型。
第4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49No.2Apr.2021陕西林业科技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宁夏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常见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杨杰,高有钱,司绍忠,杨新龙(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固原756000)摘要:宁夏六盘山林区危害华北落叶松的主要害虫有落叶松红腹叶峰、西北槌缘叶峰、松线小卷蛾、落叶松鞘蛾等,本文主要阐述六盘山林区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等。
关键词: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危害;害虫;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3;S763.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117(2021)02-0082-03Common PesS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in Liupanshan Forest Area of NingxiaYANG Jie,GAO You-qian,SI Shao-zhong,YANG Xin-long(Liupanshan Forestry Bureau of Guyuan,Guyuan,Ningscia756000)Abstract:The main pests hazardous to Laric principis一rupprechtii Mayr in the Liupanshan forest area of Ningxia include Pristiphora erichsonii,Pristiphora xibei,Coleophora dahurica Falkovitsh, Zeiraphera lariciana,etc•Their distribution,growth habi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described.Key words:Liupanshan forest area;Laric principis一rupprechtii;hazard;pests;control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资源面积大,林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年第9期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刘海霞(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营盘林场山西晋中032600)摘要:林业养护管理阶段,防治病虫害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明确常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制定出针对性更强、实用价值更高的防治方案。
红腹叶蜂为落叶松生长阶段的常见虫害,在东北、西北等诸多地区均有分布,大规模成灾时将会啃食大片落叶松林针,严重时造成落叶松枯死。
本文在解读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探究几点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办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落叶松红腹叶蜂主要为害华北落叶松、大兴安岭落叶松等,可造成树苗新发枝梢弯曲,枝条枯萎病死,难以成林。
该虫害在我国内蒙古、陕西、山西、辽宁及北京等诸多地区均有发生,对落叶松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特别是遭遇干旱、高温时节时,虫害会泛滥成灾,平均密度能够达到139头/株,最高可达1000头/株,会把落叶松针叶啃食得一丝不剩,1年后林木就会出现枯梢情况,持续3年遭红腹叶蜂侵害的落叶松林木会成片枯萎死亡。
该虫对落叶松的成林和幼苗均为害严重。
对红腹叶蜂的防治措施,是落叶松管养人员实践中不断探究的内容之一。
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成虫成虫体长为8.5~10.0mm ,翅展长8.5mm 。
体表富有光泽,混杂生有白色鳞毛。
头部呈黑色,有微小、匀称分布的9节刻点触角,柄、梗节均呈茶褐色。
前胸黑色,翅透明,前翅痣清晰可见,前缘脉显黄色,其他类腹节均呈黑色。
前、中足呈黄褐色,后足胫节端部1/2处与跗节呈黑褐色。
后足为褐色。
内齿微小,与外齿对立但不具备平行关系。
尾须与锯鞘两者长度大概持平,锯鞘颜色以褐色为主,覆有光泽度较高的毛;锯共计有16齿,各齿上又分布着5个小齿。
卵外观近似椭圆形,长、宽为1.3mm 0.4mm 。
早期产出的卵以黄白色为主,孵化前期卵发白带有褐色,一侧形成一微小黑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一般在15.0~16.0mm ,头部宽度约为2.0mm ,周身以黑色为主,腹与腹部背呈灰绿色,腹部浅灰色,共计有16只腹足。
落叶松叶蜂 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分类地位:膜翅目Hymenoptera 叶蜂总科Tenthredio idea 叶蜂科Tenthredinidae描述:该虫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
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大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
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成林郁闭。
分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在宁夏分布于六盘山林区及固原市各县。
寄主: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
主要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8.5-10mm。
体黑色,有光泽。
头黑色,触角茶褐色,唇基黑色,上唇黄色。
前胸背板两侧黄褐色;中胸、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色。
翅淡黄色,透明,翅痣黑色,C脉黄色,其余脉褐色。
腹部第2至第5背板、第6背板前缘均为桔红色,第1、第6背板大部分和第7至第9背板黑色,第2至第7腹板中央桔红色;足黄色,前足、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腿节端部、胫节端部、跗节,均为黑色。
爪褐色。
锯鞘黑褐色,尾须和锯鞘约等长。
雌虫体长8mm,黑色;触角黄褐色;腹部第2背板两侧、第3至第5及第6背板中央均为桔红色。
卵长1.3mm,宽0.4mm。
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
幼虫体长12-16mm。
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
胸足黑褐色。
蛹体长9-10mm。
初化蛹淡青色,透明,后变黑褐色。
茧长12-13mm。
初为白色,3-5天后变桔黄色,逐渐变为暗褐色。
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冠投影内及附近的枯枝落叶层下或松软的土壤中越冬。
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
成虫羽化后即可产卵。
卵期约10天。
6月下旬、7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
幼虫期18天左右。
7月中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结茧越冬。
越冬茧坚韧。
越冬时间长达10个月。
成虫羽化时用上颚在茧壳上部咬一小孔爬出,待翅干后,便在林地中飞翔,寻找新梢产卵。
海原县南华山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习性及综合防治张国芳(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自然资源局,宁夏海原755299)南华山是海原县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水源涵养人工造林区,具有内蒙古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典型山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是宁夏中南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南华山现有落叶松林533.3hm 2,2000年发现落叶松红腹叶蜂,2002年部分林区成灾,2004年落叶松林区全部受害,严重威胁了南华山林区生态环境安全。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落叶松叶峰的发生、为害症状、生物学习性,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害症状;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综合防治表明,虫口密度受立地条件、林分状况影响较大,立地条件好,郁闭度大的受害轻,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纯林重于混交林。
2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8.2~10mm 。
体黑色,有光泽。
头黑色,触角茶褐色,唇基黑色,上唇黄色。
前胸背板两侧黄褐色;中胸、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色;翅淡黄色,透明,翅痣黑色,C 脉黄色,其余脉褐色。
腹部第2~5背板、第6背板前缘均为桔红色,第1、6背板大部分和第7~9背板黑色,第2~7腹板中央桔红色。
足黄色,前足、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腿节端部、胫节端部、跗节均为黑色。
爪褐色。
锯鞘黑褐色,尾须和锯鞘约等长。
雄虫体长8mm ,黑色;触角黄褐色;腹部第2背板两侧、第3~5及第6背板中央均为橘红色。
卵:长1.3mm ,宽0.4mm 。
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
幼虫:体长12~16mm 。
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
胸足黑褐色。
蛹:体长8~10mm 。
初1发生及为害症状落叶松红腹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又名红环槌缘叶蜂、落叶松赤腹叶蜂,夏季食叶为害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等植物,属食叶害虫。
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省份,在宁夏分布于六盘山林区、海原县南华山、泾源县、龙德县。
浅谈落叶松叶蜂的危害及防治作者:黄炳虎高永峰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3期摘要:落叶松叶蜂是严重危害落叶松林的重要害虫,从2002年宁南山区发现落叶松叶蜂危害以来,通过10a的监测防治,逐渐摸索出该地区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引言落叶松叶蜂,拉丁学名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分布于东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主要以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来危害落叶松林。
大量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全部食光。
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郁闭成林。
落叶松叶蜂是危害华北落叶松林的重要害虫。
2002年开始,在宁南山区,特别是六盘山林区逐渐发现有落叶松叶蜂危害华北落叶松林的现象。
由于六盘山林区的华北落叶松林是20纪6、70年代引种培养并造林,现有保存面积3.33万hm2,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
2002年,首先发生在六盘山林业局挂马沟林场的黄峁山区域,然后迅速蔓延,在短短的2、3a内,便覆盖了整个六盘山林区,对六盘山区的落叶松人工纯林的健康生长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经过10a的监测防治,对落叶松叶蜂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有了相应的方法对策。
1 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落叶松叶蜂对华北落叶松的危害,主要是幼虫取食叶片造成的危害,而成虫对落叶松基本没有危害。
通常情况下,年生1代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
在翌春当平均气温达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在六盘山区,4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8~30d;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上旬,羽化后3~4h产卵,卵期10~20d,5月下旬孵化。
卵成纵列集产于落叶松当年生嫩枝一侧的表皮下,落卵部位由于组织受损而枯干、使新梢向一侧弯卷或枯死;每枝卵量2~110粒,每个枝条平均9.2粒,卵量的多少和新梢长度密切相关。
林业园艺Lin ye yu a n yi
落叶松红腹叶峰在宕昌县南阳毛羽山林区及各大乡镇一年发生一次,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丝虫内越冬。
第二年5月上,中旬化蛹,蛹期15-16天。
5月中旬到6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
7-8月中旬卵孵化为幼虫以落叶松针叶为食,在叶层结层茧于茧内过冬。
1.发生及危害症状:落叶松红腹叶峰(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翅目,叶峰科)。
是落叶松的主要害虫之一,落叶松红腹叶蜂属食叶害虫。
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分布于毛羽山林区及各大乡镇。
宕昌县分布于海拔1700-2500米的落叶松人工纯林区。
1997年7月,落叶松红腹叶峰在毛羽山林区发现,至今每年不同的发生。
根据我们的调查,宕昌县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天然林不同程度受灾。
该虫在宕昌县发生面积5.6万亩,危害面积
2.3万亩,成灾面积0.5万亩。
落叶松叶峰大面积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
是落叶松叶部危害性害虫,危害期为7-8月份,8.10年的落叶松。
该虫蔓延速度较快,危害较重。
叶峰幼虫危害盛期正是落叶松生长旺季,严重受害的林分,远看似火烧一片枯黄,使落叶松的生长发育严重受到抑制。
调查结果表明,虫口密度受立地条件,林分状况影响较大,立地条件好,有闭度大的受害轻,山梁重于坡面,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纯林重于混交林。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5-10mm,翅展15-18.5mm,虫体上有光泽,黑色,混生白色鳞毛。
头黑色,具细小均匀小刻点,基黑色,平截,上黄色,前圆,上鄂深褐色具两齿。
独角9节,茶褐色,具短毛。
前胸背板黑色,翅透明,前翅痣明显,前缘蛹黄色,翅基黄色。
腹部3-6节枯黄色,基它腹
节均匀黑色。
前,中足黄色,后足腿
节端部约1/3,节端部1/2和跗节均
为黑色。
褐色,内齿小,不与外齿平
行,锯黑色,有毛。
卵:圆形,长1.5mm,宽0.4mm,
初产为黄白色,孵化前发白带有褐
色,顶端有一黑点。
幼虫:老熟幼虫
体长15-18mm,头宽约2mm,黑色,
胸部背面灰绿色,腹部浅灰色,胸足
黑褐色,腹足8双。
虫:圆形,长约
7-10mm,宽约为3-5mm,虫壳坚韧,角质。
新时棕色,春后棕褐色,化蛹前黑褐色。
蛹:裸蛹,体第7-10mm,初产乳白
色,羽化前不棕黑色。
3.生物学习性:宕昌县一年一代,以结
幼虫在树下枯枝落叶层中,地表或地表下
1-2厘米的土层中越冬。
历年5月下旬开
始上树化蛹,6月中旬为盛期,蛹期7-10
天,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
其羽化盛期在6
月下旬,低温地区可持续到6月下旬。
羽
化时先从茧内一端咬一小孔,后由落叶层
下抽动至地面爬出茧壳,故有大部分空壳
留在地表。
成虫羽化后,爬行或静止,40
分钟左右可飞行,2.3小时后飞行产卵,卵
期7-10天,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
喜欢将
卵产于嫩梢皮下,卵粒并排成两纵行,每
虫子产卵40-60粒,一般新梢头有卵7-
50粒不等。
有粒新梢呈弯曲状,顶梢树叶
呈黄白色渐枯死。
该虫为孤雌生殖,初孵
幼虫群集危害新梢嫩叶,三龄以后分散取
食。
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上
旬老熟幼虫开始爬下树干,钻入落叶层下
吐丝作茧越夏越冬。
初孵幼虫群集危害,
一般先取食树冠下层针叶,渐次上升至顶
梢。
4.综合防治
4.1物理防治
4.1.1人工剪除卵枝,根据成虫产卵
于嫩梢一侧,且产卵不久梢即枯死的特
点,可在产卵盛期(7月上旬)进行产卵嫩
梢的剪除。
4.1.2早春或晚秋,采用人工清理林
中的枯枝落叶,人工挖虫茧,集中深埋或
烧毁,杀死虫茧。
4.2生物防治
动物治虫落叶松叶峰幼虫期有蝽,
益蝽,多种蜘蛛,在茧期,郁闭度较好的林
分,主要天敌有野鸡,呱呱鸡,喜鹊,锦鸡,
野猪等天敌。
应加以保护,增加林内天敌
效量,对该虫数量控制将会有明显作用。
4.3营林措施
4.3.1林分抚育秋冬季,在落叶松纯
林中进行人工抚育,并清理林分中的枯
枝落叶,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的自控能
力。
4.3.2林分改造科学布局,适地适树,
合理密植营造混交林,提高林木自控能
力。
落叶松纯林达成采伐年度时,采用带
状或块状进行采伐,改变林分结构,减少
落叶松叶峰的大发生。
4.4化学防治
4.4.1在成虫羽化初期(5月上旬)用
林丹粉剂,用药量7.5-11.25kg/hm。
喷洒
地面,在成虫羽化期高峰期(5月下旬)和
产卵高峰期(幼虫孵化初期或中期)用敌
敌畏或林丹烟剂,用药量7.5-11.25kg/
hm。
施药时间无风的晴天,为早晨6-8
时,旁晚7-9时进行,放烟点布置为烟带
距离100米,烟点之间距离4-5米,烟雾
泥漫不超过4m/s。
使虫口密度在短期内下
降。
用药时间应选择在羽化盛期和3龄前
防治效果最佳。
4.4.2在林木分布稀疏的地方,用
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2000倍,灭杀
毙21%微胶囊剂1:5000倍喷雾。
也可用
其他杀虫剂喷雾防治。
5施药与技术:科学的施药技术是防
治效果的保障,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
用农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一要
选择适宜的器械,喷杀虫剂可选稍大的喷
头。
二要看天气施药,刮大风、下雨不能喷
药;下雨前不能喷药;有露水不能喷药;高
温烈日下不能喷药。
夏季在高温强光时喷
药,绝大部分害虫停止表面活动,躲于阴
凉背光处,药剂不易喷施到位。
而且在高
温下农药挥发损失大,药性分解快,因此,
此时喷药药效反而降低。
在高温下,药剂
挥发性强,药物通过呼吸、皮肤气孔进入
人体内,很容易导致操作人员中毒。
要尽
量选择晴天无风条件下作业,选择害虫活
动旺盛时间喷药。
三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
象采取相应的施药技术。
如防治病害时,
由于病菌一般在作物叶片的背面,施药时
一定要将叶片背面喷施均匀,喷药就要求
具有针对性。
四要注意周围作物,避免产
生药害。
(作者单位:748500甘肃宕昌县自然
资源局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落叶松红腹叶峰生存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王旭
东
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