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61 KB
- 文档页数:11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过程一、节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秦朝的建立以及在建立后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还新创了皇帝这一称谓,并自称始皇帝,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世的的传承下去,可是他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他的大秦帝国在他的儿子手中就灭亡了,那大秦帝国为什么这么快就被灭忘了呢?它又是怎样被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一篇:官逼民反二、自主学习(一)时间:3分钟任务: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有关“秦朝暴政”的大小文字,然后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钟过后老师以启发式进行教学)为强化学生对徭役繁重的理解体会投放图片欣赏:老师做简单叙述。
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当时全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师问】: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答】:秦朝的徭役繁重。
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师问】: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答】:秦朝的赋税沉重。
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师问】: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为加深学生对刑法严酷的体会了解,多媒体投放文字材料加以证实:“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即诛九族和连坐法”。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设计(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知识脉络(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刘邦项羽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汉朝建立)
2.了解其中的成语典故,积累成语故事。
3.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楚汉之争的性质)
4.本节课通过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进行教学,旨在通过电子课本和丰富的视音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课程导入
接上节课的“秦王扫六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可谓气势豪迈,威震四海,秦始皇自己也变得更加跋扈和不可一世,他称自己为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然而他得偿所愿了吗?他做梦也没想到,秦朝仅存在了____年,真可谓是一个“短命王朝”。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
、知识脉络
1.解课题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课题,“伐无道诛暴秦”,讨伐无道的君主,诛灭暴政下的秦朝。
2.秦的暴政
那么,秦的残暴和无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以让学生去课本中寻找答案,然后,请几位同学来分别说一说。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总结出秦的暴政如下:
(1)繁重的徭役。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四、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口|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
(学生表演“上朝”)一、秦的暴政节录部分: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
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
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
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
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
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
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
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2024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伐无道,诛暴秦”教案有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措施。
掌握“伐无道,诛暴秦”的含义,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熟悉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正确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伐无道,诛暴秦”的含义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时期的文物图片或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秦朝的建立过程、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措施。
分析“伐无道,诛暴秦”的含义,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秦始皇、李斯、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模拟秦朝时期的历史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5. 总结归纳对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
强调秦朝灭亡的教训及其对后世的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6. 拓展延伸介绍秦朝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伐无道诛暴秦——初中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认识秦朝统治的腐朽性。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主要过程。
(3)了解秦朝的灭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认识秦朝统治的腐朽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暴政必亡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朝的暴政表现。
(2)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学生对秦朝统治腐朽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秦朝兴亡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讨论秦朝统治的腐朽性。
3. 课堂讲解讲解秦朝的暴政表现,如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分析秦朝统治的腐朽性。
4. 案例分析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暴政必亡的历史规律。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暴政必亡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楚汉争霸1. 教学目标(1)了解楚汉争霸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楚汉争霸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
(3)认识楚汉争霸对秦朝灭亡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1)楚汉争霸的背景和原因。
(2)楚汉争霸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
3.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楚汉争霸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楚汉争霸的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楚汉争霸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如鸿门宴、垓下之战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秦朝的五大改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了解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明白暴政的危害。
3.了解“商鞅变法”、“徐州之变”、“诛除权臣”等历史事件。
4.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3.历史事件的关联。
3.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解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统一文字和车轮的轮距。
3.统一法律和符号。
4.统一经济和财政制度。
5.统一行政区划和治安。
6.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增加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1.扫除异己:焚书坑儒、流放百家、铲除地方诸侯。
2.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3.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暴政引起了民众不满。
3.历史事件的关联。
1.商鞅变法:推行法治、废除等级制度、实行官僚制度。
2.徐州之变:军阀相争的产物,突显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弊端。
3.诛除权臣:汉初王莽篡位,历史教训至今仍铭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笔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学生的课堂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秦朝五大改革和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同时还要让同学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学生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我觉得这节课的难点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生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但是,这些故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反思《伐无道,诛暴秦》故事对今天的启示。
伐无道诛暴秦——初中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认识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
(3)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朝暴政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通过学习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秦朝的暴政表现。
2. 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秦朝暴政的原因和影响。
2. 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2)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什么?”(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伐无道诛暴秦,讲述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如焚书坑儒、重税繁役、法律严酷等。
(2)分析秦朝暴政的原因和影响。
4. 案例分析:(1)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特点和影响。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6. 课后作业:(2)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秦朝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伐无道诛暴秦——初中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如焚书坑儒、重税徭役、严酷刑法等。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了解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秦朝暴政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引导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暴政的反抗精神,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秦朝的暴政表现。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 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与秦朝的灭亡。
三、教学难点:1. 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 农民起义的领导者、经过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相关章节。
2. 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
3. 互联网资料和视频素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暴政。
(2)学生分享对秦朝暴政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
(2)教师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暴政的具体事例。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秦朝暴政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讨论起义的影响。
5. 地图学习:(1)教师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
(2)学生通过时间线,掌握农民起义的历程。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7. 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 比较秦朝和其他朝代的暴政,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
2. 探讨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对后世的影响,如汉朝的建立。
3. 分析现代社会中类似暴政的现象,教育学生珍惜民主法治。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2、显赫一时的秦朝很快就灭亡了,为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陈胜吴广起义:1、投影《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1、项羽消灭秦朝主力的是什么战役?(巨鹿之战、前207年)2、破釜沉舟的故事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讲述。
3、秦的灭亡。
(前206年)组织学生计算秦朝统治的时间。
课后小结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板书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前期: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历史意义)二、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前207年)三、结果: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刘邦)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秦王扫六合”》,同学们还记得秦是在哪一年统一六国的吗?(公元前221年)。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原呢?是,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出示导学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始皇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2、_____;3、____;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和领导者:公元前____年,___和___在____起义。
2、过程:起义军在___建立政权,___自立为王,陈胜派主力一直打到___附近。
3、结果:由于秦军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杀害。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_____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____的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____和____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____以少胜多,在____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____率军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___投降,秦朝灭亡。
2、汉朝建立:___年,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历史上称____,刘邦就是____。
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活动“梦回秦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去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从而使秦朝能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1、徭役繁重大屏幕出示《阿房宫》、《秦长城》、《秦皇兵马俑》图片,提问:当我们回到秦朝看到这些宏伟壮观的建筑时,你有没有想到,在修建它们的时候得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啊?算一算动脑筋据推测,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每年服劳役不下300万,你能算算那时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吗?再想想在2000万人里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出:每年服役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15%。
2000万人中减去约占半数的妇女,再减去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和小孩,壮年男子总数不过三四百万,再减去服役的三百万人,在家耕田的男子便所剩无几了。
[过渡]与繁重的徭役并存的是沉重的赋税。
2、赋税沉重出示材料秦朝百姓的生活:“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提问:①根据材料看一看当时秦朝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穷困潦倒,忍饥挨饿。
)②与之相反皇帝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豪奢残暴) ③此则材料主要像我们反映了当时秦朝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赋税沉重)[过渡]除了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
3、刑法残酷出示材料具体的了解秦朝刑法的规定: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先是黥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即剁成肉酱)….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提问:了解了秦朝的刑法你有何感想?是不是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谁能说说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秦朝刑法残酷)[过渡]以上这些材料充分的体现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引起民愤。
人们诅咒秦始皇能够早点死。
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即秦二世。
当时,秦朝百姓希望秦二世的统治能够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是这样吗?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材料: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将秦始皇无子的妃嫔全部陪葬,把修骊山墓地里机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害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归纳总结: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你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个秦朝的百姓你打算怎么办?甘愿受压迫吗?学生讨论二、秦末农民起义[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视频短片,看视频的时候大家注意找出此次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
1、陈胜、吴广起义请欣赏视频秦末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大约3分钟)看完短片之后总结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大屏幕展示大泽乡起义的插图:讲解陈胜、吴广在起义中所提出的口号: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书下注解有这句的话的意思,要求学生自己课后看一看)[过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的号召下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响应,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大泽乡起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谈论起义的原因。
教师总结明确: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合作探究一: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过渡]理解了起义的原因我们在来看一下起义的经过,学习历史地图很重要,正确的使用地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们可以借助64也插图以及大屏幕的地图演示来学习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小组讨论完成)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军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过渡]同学们想一下,咸阳在秦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它是秦朝的都城。
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已经威胁到了秦的统治中心。
但是由于秦军力量过于强大,以及起义军内部人员叛变。
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失败)提问: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何意义?陈、吴具有革命首创精神,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过渡]正因为陈胜吴广这种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才使得陈胜吴广虽然被人杀死,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但他们燃起的反秦烈火却没有熄灭。
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三、秦朝的覆灭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过渡]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从此秦朝进入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