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常见皮肤病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41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一、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
应用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表格供参考。
二、中医外科学分类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分类和相关疾病。
三、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和对应的疾病。
请注意,以上表格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疾病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进行具体选用。
四、结论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药和各种中医疗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对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和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牛皮癣【考试重点】牛皮癣的发病部位、皮损特点 1.牛皮癣的皮损特点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又称摄领疮;因其病缠绵顽固,亦称顽癣。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①皮损多呈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②剧烈瘙痒③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
2.牛皮癣的治疗本病治疗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
对继发感染应采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是中药外治法。
这包括了敷贴法、熏洗法、涂擦法等等。
敷贴法是将调制好的中药膏或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敷贴,促进炎症的消退。
又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可采用生肌收口的药物敷贴,加速创面的愈合。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和药液浸泡来治疗皮肤病。
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例如,对于湿疹、瘙痒症等,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熏洗,能有效减轻症状。
涂擦法是将中药制成药液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像治疗痤疮,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涂擦,减少痤疮的发生和炎症反应。
除了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病理状态。
比如,对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与情志、神经调节相关的皮肤病,针刺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如冻疮,艾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一些因湿热、血瘀引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拔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皮肤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皮肤病,则要适当多吃一些补血滋阴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中医外科学――第11章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皮疹的特点,如原发性皮损与继发性皮损之不同。
2.熟悉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及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3.掌握蛇窜疮、疣、癣、湿疮、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风瘙痒、牛皮癣、风热疮、白驳风、黄褐斑、粉刺、脂溢性皮炎、油风、淋病、梅毒等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4.熟悉热疮、黄水疮、虫咬皮炎、疥疮、日晒疮、猫眼疮、葡萄疫、瓜藤缠、紫癜风、酒齄鼻、红蝴蝶疮、艾滋病等的皮疹表现及其治疗。
5.了解各种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西医学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皮肤结构。
2.因有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八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临床特点。
3.全身症状辨证与内科相同,局部自觉症状有瘙痒、疼痛、灼热、麻木等辨证。
4.皮肤损害的形态及其辨证。
5.内治常法的作用、适应症和常用方药。
6.分别介绍溶液、粉剂、洗剂、酊剂、软膏、油剂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适应症、用法。
7.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第一节热疮目的要求1.熟悉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2.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盛阻于肺,反复发作,阴虚内热。
2.辨证:在红斑基础上的群集透明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3.治疗:局部未破者搽洗剂黄连膏,已破者用青黛膏,严重者根据辨证。
第二节蛇窜疮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疱疹特点及主要证型的治疗。
2.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概述:本病不同名称及特点,说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2.辨证:缠腰火丹的症状,簇集成群的水疱排列成带状,皮肤刺痛为其主要特点。
3.治疗: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外治:按概论外治法。
4.鉴别诊断:与热疮的鉴别。
第三节疣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疣的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2.了解疣的种类。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邪搏于肌肤。
2.辨证:分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传染性软疣、丝状疣的好发部位及形态特点。
3.治疗:1)内治:活血解毒。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1。
一、名解1、【应指】:确认成脓时,用两手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既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2、【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亦称风痒,西医为玫瑰糠疹。
特点为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
3、【脱肛】: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以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
西医为直肠脱垂。
4、【锁肛痔】:发生在肛管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为锁肛痔。
西医为肛管直肠癌。
5、【脱疽】: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其特点是好发于下肢末端,伴间歇性跛行,多见于壮丁老人糖尿病人。
二、简答【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门直肠脓肿)。
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临表:1、肛门皮下脓肿2、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4、直肠后间隙脓肿。
5-7天成脓,若逾月脓稀—结核脓肿2、【原/继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疮等。
【继~~】: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白庀】: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宜根治。
进行期(疹↑洞形反应+)、静止期(稳定,鳞屑↓)和退行期(中心消退)。
4、【脱疽证治】:1、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桃红四物+炮山甲、地龙、乳没。
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顾步汤+-(芪牛归地丁参石斛草蒲银菊)三、论述1、【外用药原则】: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渗—洗敷,慢性软膏)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面阴慎刺激药)4、用药宜先低后浓(平和顽刺)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停)6、外用软膏二次用药时,需先用棉花醮上植物油或石蜡油谐去上次所涂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名词解释:疮疡:疔: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3、乳癖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4、内痔的分期:一期: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5、热疮的临床特点: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6、烧伤深度的分度:一度: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8、白疮的临床特点: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上篇第一章中医外科历史悠久:1、起源于原始社会 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 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第二章外科疾病的命名: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