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教育立法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72.88 KB
- 文档页数:4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中日教育制度差异(中小学教育制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号:B14030907姓名:傅建淳中日教育制度差异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
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
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
当代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制度的对比与借鉴作者:王研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于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现状以及改革学前教育施行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通过对比当代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制度发展情况,试图借鉴日本学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日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方向提出有效的建议,为改善学前教育现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学前教育制度借鉴学前教育是幼儿脱离家长以后最先接触到的受教育阶段,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也成为了幼儿进入更深层次教育之前所必经的一个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可以看成是每个人人生教育的最先经历,因此,在幼儿的品行、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优质的学前教育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生活中的优良习惯,对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等方面的开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可以看成是我国培养新世纪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
中日两国,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度都相当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状态,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日本的学前教育,则存在着一定的可取之处。
伴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不断上升,但是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却使得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面临着相当多的阻碍,需要对日本的学前教育加以借鉴,结合其中的优秀内容,进而使得国内的学前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合理有效。
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1.幼儿入园率逐年提高但立法不完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文简称十九大)已经结束。
其中对于学前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4%,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而且在十九大中教育部长说过到2020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5%。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也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73.7%的平均水平。
中日教育制度的相同点和差别剖析中日基础教育制度与学制对比范文一、当代中日基础教育均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目前日本采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分为中央政府的文部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
日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制定宏观的方针政策,决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市町村则负责具体的实施,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比较一致。
依据日本的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
但是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很大的认同性。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从建国初期基本照搬前苏联模式到现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
通过权限下放,逐步改变过去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教育政策颁布和措施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弊端,即权利的高度集中易导致教育政策脱离各地实际。
整齐划一的制度,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便会影响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束缚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都试图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既保持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权,又能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中日基础教育的学制差异较大1.中日现行学制均基本上实行“六、三、三”制日本于1947年3月31日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建立了日本基础教育的现行学制“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这个学制在50年代以后虽有些小变化,但基本结构未动,至今尚亦如此。
中国现行的学制中,初等教育修业年限5~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其修业年限共为6~7年,因此,存在着“六、三、三”和“五、四、三”两种学制。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
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
首先是大化革新。
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
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
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
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
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
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
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教育差异论文中国与日本都是十分注重国民教育的国家,这与两国传承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但由于两国的语言环境背景不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上就表现出了实践上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差异论文篇一《中日教育对比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的模式探讨以及优缺点发展空间,引出对中国教育的中肯评价与沉思。
只有保持中国的基础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
只有发展教育才是立国之本,我们要倾尽全力投入教育事业中来,大力发展正确的完善的进步的中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优劣;中国;日本;发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育是立国之本”。
也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也是后天的经济。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而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竞争。
在研究日语学习的几年里,并通过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我对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些浅见。
一、日本义务教育特点日本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平稳,连续,有计划,有步骤,是日本教育的特点。
政府决心大,力度大,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领导人也对教育十分重视。
另外,《学习指导要领》指引着日本课程改革,基本上每十年修订一次。
80年代中期后主要侧重于能力培养,减少过度考试竞争,心理健康等问题。
在少年教育阶段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
后来由于世界的信息化,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又针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行动和判断能力等进行相关培养。
日本认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课程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近些年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观,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意识,自立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欺负弱小,逃学,暴力等行为时常发生。
因此教育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适应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也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当代中日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完)当代中日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8-15 曹能秀王凌1.中日主要的学期教育机构的构成不同,性质也有所差异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组成。
其中,托儿所和幼儿园是比较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二者招收的儿童在年龄上是衔接的,托儿所招收的是3岁以下儿童,幼儿园招收的是3岁至入学前的儿童。
学前班则是幼儿园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为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儿童设置的机构。
日本的学前教育制度主要由幼儿园和保育所构成,二者均为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幼儿园是注重教育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岁至入学前的儿童;保育所是对缺乏保育条件的婴幼儿及有特殊需要的少年进行以保育为目的的设施,招收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
可见,在中日学前教育的机构中,名称相同且性质相近的是幼儿园。
中、日的幼儿园均主要招收3岁至入学前儿童,而且均属教育部门管理,重视教育;二者均为学校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
但二者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幼儿园一般为全日制,日本的幼儿园一般为半日制;中国的幼儿园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主体,日本的幼儿园则和保育所平分秒色,不分上下。
中国的托儿所和日本的保育所尽管部属卫生部门管理,都以保育为主,但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
首先,二者的招生年龄不同。
中国的托儿所招收出生至3岁的儿童;日本的保育所招收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少年。
其次,二者的入所资格不同。
中国的托儿所除年龄要求外,没有其它的入所资格;日本的保育所则有严格的入所条件,即只招收缺乏保育条件的婴幼儿及有特殊需要的少年。
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托儿所在大中城市有较多的需求,发展较快,在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却需求不多,发展缓慢;日本的保育所却遍及全日本,发展迅速,其数目和幼儿园相差无几。
1999年的数据表明,日本现有保育所22275所,入所儿童数达1736281人;现有幼儿园14527所,入园儿童数为1778286人[3]。
中国的学前班作为幼儿园的一种补充,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为例杨子江;柏昌利【摘要】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是各国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在推行和发展中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学制制定有更明确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需要——富国强兵、普及义务教育;相较之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则略显被动.从中国的《癸卯学制》与日本《学制》两部著述来看,中国学制的指导思想虽较为笼统,但也改变了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奠定了现代学制公平性的基础;日本学制的指导思想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对两国近代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7页(P97-103)【关键词】近代学制;近代教育;中日比较【作者】杨子江;柏昌利【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9所谓学制,简单来说,就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是实施教育的组织体系。
18世纪中后期,西方近代化浪潮的涌入,使中日传统教育思想和旧式教育体制均遭受巨大冲击,为满足国家近代化对于教育的要求,两国分别出台了新学制作为近代化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以此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在中日近代学制的比较研究中,学者大多关注其历史背景和对近代教育的作用,没有深入探究学制实施成败的内在原因。
本文认为,学制能否顺利推行直接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传统的制约,同时与学制内容本身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由于中日近代学制在预期目标、内容和实施环境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清朝末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新的教育思想启发了许多有识之士,近代学堂的产生,以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凸显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
<学教育 2。
19.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戴休夺沣洚内容摘要: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为了恢复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方针。
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使两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比两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现状,得到以下启示:第一,需要通过法律明确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第三,提高教师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 国都在重新整备高等教育和扩大 高等教育的规模,中日两国也不 例外。
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高 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经济成 长、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以中日的高 等教育政策变化为中心,阐述战 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主要教育 政策的演变,分析各自的特征,总 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1.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二战后到21世纪初--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中国 的高等教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以 下三个时期。
1.11949年-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复活教育事业,政府要改 革旧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改革。
政府基本经过两个阶段对学 校的旧体制进行了改革。
1952年,中国政府模仿旧苏联的教育经验 实施了“院系调整”。
通过院系调 整,小规模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被 合并,综合大学减少,模仿旧苏联 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大学在增加。
$伴随着院系调整,国家将重 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必要的工学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削弱。
®1958年爆发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实现教育的大跃进,建立了很多的学校。
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强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很多大跃进时期建立的学校被废止。
高等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