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第11课第2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标与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3)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1)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前进的。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唯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课时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一.复习目标要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理解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重点知识整理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协调发展,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同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④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
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坡坏。
2.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发展。
3.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产业格局目标: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含义: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道路。
特点:③统筹城乡发展必要性:具体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④统筹区域发展必要性:具体要求: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