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8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环境生物学》第二次研讨课程论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院系:生命科学学院班级:2015级生物科学1班组号:5组员: 葛鹏冲高海霞高文慧联系电话:教师:陈福龙2016-2017第一学期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摘要: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这些过程都有类似的机理,即环境污染物在被机体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每一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细胞膜包括细胞外层的细胞膜(质膜)、细胞内的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等,这些膜也称为生物膜。
这些膜也就成为了生物转运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转运转化的研究对象。
关键字: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细胞膜载体蛋白正文:污染物到达生物体之后,通过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作用。
其中进入生物体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管的吸收以及少部分的皮肤吸收,进去人体首先生物转运就发挥作用。
3生物转运:接触机体的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种形式。
①被动转运。
其特点是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这种转运形式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
简单扩散过程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的高浓度一侧,透过生物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这是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
滤过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转运过程,亲水性孔道由生物膜中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直径小的约为4埃(如肠道上皮细胞),直径大的为40埃(如肾小球和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滤过是分子直径小于生物膜亲水性孔道直径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
②特殊转运。
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
这种转运形式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一节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第三节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s):以定量的概念研究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为了阐明其的毒害作用,需了解其在体内的吸收程度、贮留于何组织、停留时间长短、代谢转化产物的性质、以及由体内排泄的速度和途径。
第三节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一、基本概念二、一室模型三、二室模型一、基本概念1、室:中央室,周边室,一室模型,二室模型2、毒物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3、主要参数: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消除率1、室室(compartment):用数学来研究毒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过程时,将机体视作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划分依据:毒物转运速率是否一致不代表解剖学中所指的部位1、室一室模型:当毒物在体内运转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室K aK e1、室中央室如毒物在体内不同部位或器官的转运速率不同,则血流丰富的并能与血液中毒物达到平衡的部位或器官,与血液一起被认为是中央室;周遍室而血流量少,穿透速度慢,不能立即与血液中毒物达到平衡的器官,被认为是周遍室。
周遍室可有一个或多个,故可将机体视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2、毒物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KC dtdC−=kte C C −=0303.2lg lg 0kt C C −=消除速度毒物浓度常数,负号表示毒物的减少零时的毒物浓度将浓度C 变换为对数作纵坐标,t 为横坐标,即可拟合一直线2、毒物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消除速度毒物量常数,负号表示毒物的减少零时的毒物量将浓度D 变换为对数作纵坐标,t 为横坐标,即可拟合一直线KD dtdD−=kte D D −=0303.2lg lg 0ktD D −=3、主要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 d ,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体内毒物量D与血浆中毒物浓度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