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一章(中文)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3
§1-1 管理概述1.1.1 管理的定义、对象与特性一、管理的定义来源:manage(ment)----maneggiare原意:“训练马匹”及“处理”中文:①管辖与处理权限在权限内行使职权②管人与理事经典的管理定义K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福莱特)K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泰罗)K管理就是制定决策(西蒙)K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罗宾斯)K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究竟什么是管理☎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定义1:所谓管理,就是指组织中的如下和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定义2: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过程管理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对管理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条件、机会+约束、威胁)★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实现(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资源的协调和整合(资源有限性与组织目标的提升)★管理活动最终要落实到一系列管理职能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绩效衡量(效益=效率+效果)效益(performance)=效果(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管理是Do right things , Do things right首先讲效果(目标达成),然后讲效率(资源利用“做什么”比“怎么做”往往更加重要。
《管理学》第一章习题与详解管理学习题与详解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答: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答:(1)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职能活动。
(2)每种管理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①决策与计划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②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③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④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⑤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对一个有活力的组织来说,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以上五种管理职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各种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其中,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管理学入门》复习辅助材料(Chapter 1 - Chapter 4)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1、“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或称之为经理人,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coordinates)和监督(oversees)他人的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2、管理者或经理人(manager)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
3、在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式的组织中,管理者或经理人(manager)分为三类:基层管理者(first-line manager,或称为基层经理人)、中层管理者(mid manager,或称为中层经理人)、高层管理者(top manager,或称为高层经理人)。
4、在组织中,基层管理者(first-line manager,或称为基层经理人)、中层管理者(midmanager,或称为中层经理人)、高层管理者(top manager,或称为高层经理人)可以统称为管理者(managers)或管理型员工(managerial employees),而操作员(operatives)则被称为非管理型员工(non-managerial employees)。
在组织中,从雇佣关系(employment)角度讲,管理者(或经理人)和操作员都是员工,只不过前者是管理型员工,后者不是管理型员工。
5、管理者(managers)与非管理者(non-managerial employees)的主要差异在于管理者有人直接向其汇报工作,即Managers have employees who directly report to them, but non-managerial employees have no employees who directly report to them.6、“管理”的定义:管理(management),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去有效率地(efficiently)和有效果地(effectively)完成工作。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组织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
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2.管理的职能:主要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3.管理者及其分类:管理者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纵向分类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横向分类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4.管理的技能:a。
技术技能:指对于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务方面的技能b.人际技能:指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嘛的热情和信心方面的技能c.概念技能:指对复杂实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6.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或法律形式a.个人业主制:又叫单一业主制企业,法律上为“自然人”企业,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b.合伙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联合经营的企业,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 c。
公司制: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依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人”企业7.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治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该制度安排问题称为治理问题—-公司治理、法人治理8.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
组织的发展应符合社会道德及履行社会责任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1.科学管理四条基本原则及本质特征:(1)确定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合理地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工作。
管理学整理(中文版)第一章——the dynamic new workplace1、6个M——源于课件笔记Man、material、machine、method、money、market2、manager定义——P15上部支持并对其他人的工作负责的人(A manager is a person who support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of others)3、line manager & staff manager区别——P17中部(1)Line manager定义:对组织内基本服务以及产品直接负责的经理;(2)Staff manager定义:利用特殊的专业技能对“第一线的员工”(line worker)提出意见并支持的经理Staff manager: use special technical expertise to advise and support line workers(3)区别:①Line manager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公司的产品与服务,Staff manager则要更多针对员工;②Staff manager更多需要依靠专业的技能4、management process——P19下部(1)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并控制资源的使用来完成目标计划的过程(2)四大职能:planning、organizing、leading、controlling5、three managerial roles——P21底部(1)信息者informational roles:接收、分析、传递信息;(2)沟通者interpersonal roles: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联系;(3)决策者decisional roles:利用信息作出决策从而解决问题并创造机遇6、管理者层次与其所需技能的关系——P24顶部(1)Technical skill的需求随着管理者层级的增加而减少(2)Human skill的需求随着管理者层级的增加而维持恒定(3)Conceptual skill的需求随着管理者层级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章——management-past to present1、古典管理学常识——P35下部(1)Frederick W. Taylor是“科学管理法之父”(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2)Henry Fayol和Mary Parker Follett是“管理原则”(administrative principles)的主要代表2、古典管理学最基本的假设——P35中部工作中的人由于主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会表现地较为理性People at work act in a rational manner that is primarily driven by economic concerns3、Maslow的需求理论(五大需求)——P41底部(1)心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会需求(4)尊敬需求Esteem needs(5)自我实现需求4、McGregor的X、Y理论——P43顶部(1)X理论定义:假设员工讨厌工作、缺乏抱负、不负责任且需要被领导;(2)Y理论定义:假设员工愿意工作、承担责任、具有创新性与自我导向性5、Argyris的人格理论——P44上部在上下级关系明显的官僚化管理体系中,员工会因为缺乏自身对工作环境的控制而变得被动与不积极,因此,应增加职位所应承担的责任,允许更多任务多样化并调整监管体系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另外,要营造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管理学的初步认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
任何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中,都离不开管理。
他的角色,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或者自我管理者。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
管理是在特定组织中进行的,是为特定组织服务的。
一、组织与管理(一)组织的概念组织:它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如:乐队;大学;军队;企业等。
(二)组织类型1.营利性组织:工业企业(如汽车厂、纺织厂)、商业企业(如零售商店、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如航空公司、M万生公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通信广播公司、财务公司;咨询公司其他各种服务性单位(如餐馆、洗衣店) 2.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军队、公安;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医院、诊所和医疗;保险单位研究所、报社、博物馆、画廊;大众性广播、邮电和交通服务单位;各种基金会、联合会、俱乐部;政治党派、学术团体和宗教组织等3.组织的终极目标:(1)营利性组织以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2)非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3)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4)任何组织中管理工作的基本使命都是:使得组织获得经济效益(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1】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或非物质的服务)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2】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1.资源筹措: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工作2.资源转换: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3.产品销售或成果处理:借助特定渠道把特定产品利用特定方式转移到需要这种产品的特定消费者手中【3】企业是在下述背景下进行经营活动的:1、资源稀缺——与人们的无限需求相比,企业活动所需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表现在:一方面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获得稀缺资源的手段是有限的。
2、生产者的联合劳动过程——资源转换过程就是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企业既要协调好与外部其他经济组织的关系,也要协调好内部不同成员在不同时空的贡献。
管理学考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概念1.管理所要解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人类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
(例如,人类的发展需要资源而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不可多得)2.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计划,控制,组织,激励,领导等手段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的过程。
(在背诵时,拆分为划线三处,有利于理解)3.管理的作用:解决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并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用较少的消耗获得较大的收益。
4.管理的要素(1)管理的载体:组织(组织的定义)(2)管理的对象: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3)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重点把握图1-2,图1-3)(4)管理的手段:五大职能(计划,控制,组织,激励,领导)(5)管理的目的:有效(区分效率和效果,效率是手段,效果是结果。
书本第8页,1-4段需要重点理解)(二)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称管理的二重性)(1)定义:一是指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
在管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诸如质量管理,库房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主要是对物的管理,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这些内容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可以通用甚至可以照搬。
另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在管理学中还有另一部分内容,诸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等等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属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借鉴较为复杂,不可直接照搬。
(2)二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就成了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属性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