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5
【博物馆学】Museology1 旧址博物馆的类型和特点1.1 旧址博物馆的定义《辞海》中对旧址的释义为:已经迁走或不存在的某个机构或建筑的旧时的地址。
旧址体现为建筑形式,通常承载着历史事件或是曾经作为名人的旧居。
在我国一般为历史民居或官府会堂等历史建筑,在这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
所以旧址博物馆就是利用依托名人故居或者历史事件发生地旧址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展示历史,起到教育作用的博物馆。
旧址博物馆一般不仅有原状陈列,也有现代化的展陈设施。
旧址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此类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在我国博物馆中,旧址博物馆所占比例约为1/4。
我国最为著名的旧址博物馆便是故宫博物院,它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1.2 旧址博物馆分类关于旧址类博物馆的分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著《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中将旧址型博物馆主要分为三大类: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址。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留下许多历史建筑,它们历经时代变迁,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见证和地方名片。
保护和重建这些历史建筑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和差异性,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建筑类旧址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具有强烈地方民俗特色的旧址建筑,一般会建立相应的文化民俗类博物馆;第二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比如革命会议纪念馆、战争旧址纪念地等;第三是能代表一定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建筑,比如官府衙门祠堂会所等,这些旧址或是历史遗存或根据史料修葺和复建,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名人故居类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历史上一些名人曾经居住或者停留过的地方,一般会将其在此居住时期的空间原貌进行复原,并结合人物生平事件来进行陈列展览。
沈阳的张氏帅府、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就是此类典型旧址类博物馆(图1、图2)。
浅析我国近代博物馆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对后期发展的影响作者:周一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运营观念在不断地向外拓展、转型,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文章对我国近现代博物馆的资金来源进行考察,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近代史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前我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经费;研究;文创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4.0200 引言现代对“博物馆”的定义常常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因此,博物馆资金来源问题就显得更为棘手。
近几年,中国博物馆的运营观念不断地向外拓展、转型,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但目前国内关于博物馆资金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当代博物馆的实践中,很少有将国外与国内博物馆资金来源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学者们大都是在研究近代史和现代博物馆的个案,而将其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却很少。
由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在于对我国近现代博物馆资金来源进行考察,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近代史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前我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1 博物馆经费的来源方式博物馆因它们性质的不同,经费来源也会有着不同的渠道,但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国有博物馆经费重要来源是财政拨款,以地方财政为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数目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5700余家,其中的5200余家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
我国也十分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小镇”,从这里也能看出国家对于博物馆事业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我国近代时期,博物馆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它们常常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而停滞发展,因此,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代时期比较突出的国有博物馆当属北平古物陈列所,它的经费主要是按期拨付,另外的收入则是来源于它的门票费用。
该陈列所得到经费常常会用票款的形式来记录,其每月的开支大概在2500元左右。
中国近代史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实践报告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变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近代史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现状,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本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究和实践,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探究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通过实践活动,我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丰富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二、实践活动1. 参观中国近代史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我参观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我仔细观看了陈列的历史文物和实物,细致阅读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展板和文字资料。
通过观看展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为了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阅读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
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转向》、《晚清民主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了解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我积极参加了一些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
在这些活动中,我听取了历史学家和专家的讲解和观点,参与了一些专题研讨和讨论,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了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看法。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
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在实践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
以下是我重点研究和了解的一些事件和人物: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制度向共和制度的转变。
在实践活动中,我详细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博物馆文物陈列的重要性探析作者:王蓓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作为征集、典藏与陈列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很多博物馆在文物陈列时存在以物为主、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明确文物陈列的重要性,且在进行文物陈列时应当尊重文物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提高文物陈列的水平。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博物馆文物保护,各地博物馆都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加大了科研工作的力度。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忽视文物陈列的作用。
本文将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分析博物馆文物陈列的重要性。
一、博物馆与文物陈列概述(一)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与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承担分类管理馆藏物品任务,为大众提供教育、知识以及欣赏平台的文化教育机构或社会公共机构[1]。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主要属性是学习、教育与娱乐,提供社会服务。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搜集、保存、修护、展览、教育、研究以及娱乐等。
博物馆分为四种类型,即历史类、科学类、艺术类以及技术类。
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时间相对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于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目前,河南博物院有17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史前文物、历代陶瓷器、商周青铜器以及玉器最具特色,大量的精品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展示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文物陈列文物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
文物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必须为人类所创造,二是具有历史性,无法被重新创造。
文物的分类方法包括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和遗迹价值分类法。
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研究综述(2013—2019)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财富,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观众的需求不断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也变得越发重要。
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背景在于深入了解当前博物馆业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提高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过去几年,国内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览,展览策划和设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博物馆展览的特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研究的综述,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博物馆展览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的明确分析将有助于引导研究方向和深化对该领域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发展状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对策。
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案例,结合实地调研和实践经验,探讨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创新方法和最佳实践,为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从而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为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推动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和提升。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框架和具体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和资料搜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我们深入了解了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
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转变与发展研究摘要:博物馆需要立足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保障陈列展览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及升级,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深入分析及研究来促进展览方式和展览主题的有效创新,给予公众更多欣赏文物展览的机会,让公众在自主参观的过程中对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一个独特的感知。
本文主要分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转变与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博物馆陈列展览;转变与发展引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展览有助于人们充分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实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的目的。
好的展览由策展团队通过科学的展示手法和表现形式完美呈现,最终进一步叙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博物馆文化职能水平的提升,加强陈列展览工作的优化升级。
1、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分析1.1与时俱进的滞后性博物馆的固定陈列展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变化,很难做出大的调整。
虽然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且任务艰巨,但其陈列展览的方式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也很难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精神的丰富需求,对新时期博物馆创新改革的价值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叙事阐述较为欠缺,很难让观众对展示的文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一定的探索欲望。
通过大众分析和调查中也不难看出,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刻认识到博物馆自身的教育功能价值,也无法真正地凸显出新时期博物馆作为一项非营利性公益性质的机构的重要性。
1.2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制约性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已经运用现代化技术,在官方网站上建设虚拟展厅,人们可以在虚拟展厅中更深入和充分地了解展览的内容。
建立虚拟展览是博物馆加强与观众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
新形势下,博物馆如果能够对其展品进行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处理,将展览形式多个方位、多维度覆盖到各个层面,便能更好地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审美的需求。
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撑,一般地方性小型博物馆本身就缺少资金,再好的展览也只能运用传统的陈列展览方法,无法更好地展示文物。
探寻近代历史的见证——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博物馆,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宏伟,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的代表之一。
成立于1952年,上海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综合展示上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建筑外观,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全面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博物馆的陈列品丰富多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代历史的见证,通过相关文物、图片和资料,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
一楼的展厅主要展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如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列强侵略和反侵略抗战、解放战争等。
这些展览通过各种文物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件的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这些珍贵的文物,如古代书籍、文献资料、书画、字帖、陶瓷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无一不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二楼的展厅则主要展示了上海的近代史。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历史。
这里展览了上海的开埠史、早期工商业的发展、上海租界时期的特殊地位、抗战时期的抗日斗争以及解放后的城市建设等内容。
通过展览中的照片、地图、建筑模型和实物,观众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变迁。
从浦江畔到外滩,从乌鲁木齐路到南京东路,每一个角落都见证着上海的过去和现在。
除了近代历史的见证,上海博物馆还设有其他各类展览。
例如,有关中国古代艺术的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的精彩作品。
另外,还有专门的陈列展览,介绍了上海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士还是对艺术追求的人们,都能在上海博物馆找到自己的心灵滋养之地。
上海博物馆还十分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简介手册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简介手册1. 介绍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陈列最全面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其陈列分为通史陈列和专题陈列两大部分,其中通史陈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核心陈列之一,涵盖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
2. 中华先民的迁徙与生活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从中华先民的迁徙与生活展开,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文字等展示方式,全面展现了中华先民从远古时代起的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
3.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通史陈列将目光转向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此部分的陈列以实物文物为主,再结合图片文字解说,细致地阐释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形态、王室制度、手工业和农业、祭祀制度、文字与文化等。
4.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往后,通史陈列延伸至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部分的陈列内容更加详实,不仅有大量的实物文物,还有历史资料的史料和遗迹。
5.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而后,通史陈列又呈现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文化。
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历史博物馆特意加大了本时期的展览空间和展示数量。
6. 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通史陈列最后一部分,则是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
这部分的陈列主要着眼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政治发展和科技进步,为观众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总结与观点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简介手册集中地呈现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全面陈列,使得观众不仅可以对中国历史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勇气,还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简介手册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广大观众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
在未来,我们期待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能够继续丰富和完善,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和学术研究价值。
《博物馆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编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2)第一章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8)第一节博物馆的内涵一、博物馆的定义1、外国关于博物馆的解释2、中国对于博物馆的定义3、博物馆定义发展的趋势二、博物馆的要素与特征1、博物馆的要素2、博物馆的特征三、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1、博物馆的性质2、博物馆的任务第二节博物馆的功能和类型一、博物馆的功能1、外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观点2、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3、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二、博物馆的类型1、外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2、中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第三节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性质1、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学科性质)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1、理论博物馆学2、历史博物馆学3、博物馆技术学4、博物馆管理学5、普通博物馆学6、专门博物馆学三、博物馆学发展的历史1、欧美等地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四、博物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博物馆学与教育学2、博物馆学与心理学3、博物馆学与社会学4、博物馆学与管理学5、博物馆学与人才学6、博物馆学与公共关系学第二章博物馆的发展简史(4)第一节世界博物馆的历史一、博物馆的起源以及早期形态1、皇室收藏(前3世纪)2、贵族收藏(前1世纪)3、教会收藏(中世纪)二、近代博物馆的诞生1、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前提2、近代博物馆产生的物质前提3、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博物馆的产生4、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版促进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三、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等发达地区科技博物馆的创立2、亚、非、拉地区的博物馆发展3、博物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加强4、各种博物馆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活动四、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1、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2、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第二节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一、旧中国博物馆史回顾1、中国博物馆历史渊源(古代)2、中国近代博物馆二、建国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对旧中国博物馆的接管改造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物馆的大发展3、动乱中的博物馆4、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事业思考题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2、博物馆的要素和特征各是什么?3、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4、国际博物馆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
博物馆陈列设计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博物馆陈列所作的定性叙述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对陈列的论述是:“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第一节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陈列是指“展品群体”的展示,这个展品群体是按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结构,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手段组合而成的,表现特定的陈列内容,具备了传播信息、普及文化教育和审美观赏的功能,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展示实体”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系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共同协作的终极产品。
陈列设计是陈列工作的主体。
陈列设计一词在博物馆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陈列设计概括了陈列的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没计;狭义的陈列设计只是指陈列的形式没计,即陈列的艺术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陈列艺术设计的定义确定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
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井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
”第二节陈列设计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三位一体”式陈列博物馆的萌生源于收藏活动,从中世纪到欧洲文艺复兴,直至近代博物馆产生的初期,收集与保藏一直是占博物馆功能之首位的。
l7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博物馆又滋生了一种新的功能,这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这种活动是在库房中进行的,没有展示计划,无从产生“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
博物馆肩负起教育义务,形成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文/周进(复旦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研究1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Display in Modern ChinaDOI 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4.03.006关键词: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Key words: Modern China;Museum; DisplayMuseum of Modern Chinese people spontaneously create museum, and establish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display art. The article point out that predecessors combined display of ideas and research, and Zhang Jian’s Nantong Museum exhibi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 is a major attraction.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there was a preliminary cognitive of western museum exhibition ideas, but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obsolete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lso the museum was not formed systematic display of art theory and methods in Modern China.作者简介:周进,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1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国际都市艺术博物馆布局、运营及发展态势比较研究——以上海重大艺术馆、博物馆改建为契机”(项目编号:13ZS002)的阶段性成果。
一、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发展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出现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创设与西方人的直接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868年,法国神职人员韩伯禄(P.M.Heude)首先建立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建立“上海亚洲文会博物馆”,也称“上海博物馆”。
1874年,英国领事麦华佗(Walter Henry Medhurst)创办“格致书院”,三年后书院改扩建为“上海格致书院博物馆”。
紧接着西方人在山东集中开创了一些博物馆。
1876年,美国人郭显德在山东创办“烟台博物院”。
三年后,德国人瑞乃尔在山东烟台创办“敬业书院”,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身。
同年,英国人怀恩光也在山东创办“博古堂”,1904年该馆搬迁至济南并改名为“广智院”。
1902年,英国人罗氏及其妻子郭氏在烟台创立“罗郭培真书院博物堂”。
1907 年中德合作创办“德华学校教育博物馆”。
1904 年法国人赫立德在天津创办“华北博物院”。
以上八个博物馆,是外国人在上海以外地区建立的最早一批博物馆。
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该博物馆原系南通通州师范学校的公共植物园,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的巨大影响带动了中国人自主创设博物馆的高潮,各地纷纷成立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驱动陈列展览。
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大事,有着一系列的重大意义,傅振伦在《三十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条件》一文中认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成立是推动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直接原因。
协会通过倡导对欧美博物馆建筑及其陈列的关注,使得我国的文博专家对博物馆陈列建构了最初的概念。
中国博物馆协会有明确的组织架构,不少委员精通陈列。
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发起人是马衡(故宫博物院院长)、袁同礼(图书馆馆长)、傅斯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
协会会员包括:沈兼士、严智开、丁文江、王献唐、朱启铃、任鸿隽、徐鸿宝、庄尚严、张元济、张道藩、陈垣、黄文弼、卢作孚、梁思成、梁思永、徐悲鸿、刘海粟、叶恭绰等68人,这些委员中不少为博物馆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对陈列颇有见地,因而协会才能组织各项专门委员会,分工研究诸如:博物馆建筑设计、陈列艺术、设备改良设计等课题。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后举办的首次陈列展览即引发轰动。
1935年5月,中国博本文基于近代中国博物馆人创设博物馆、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推动陈列发展的时代背景,围绕博物馆前辈们提出的陈列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以及张謇南通博物苑的陈列思想展开思考,认为当时的博物馆人引入了西方陈列艺术的基本观点,但是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形式陈旧、也没有形成体系化的陈列艺术理论与方法。
物馆协会在北京景山公园举行成立集会(如图1),当天代表委员们首先去故宫参观了实录大库及南三所档案,尔后参观了介绍欧美博物馆(美、英、法、德、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陈列展览,此次陈列介绍的欧美博物馆类型有自然历史博物馆、专门博物馆、工艺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陈列的形式是明信片、照片、资料、出版刊物、展品的组合,共计2000件左右的展品;欧美博物馆建筑的照片、陈列的照片、还有在欧美著名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照片;此次陈列共展出7天,观众来访高达5万人,中国人第一次亲眼感受到了欧美博物馆的收藏、建筑与陈列状况。
协会印刷出版会报推动博物馆学交流与相关陈列研究。
1935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面世,会报双月刊,全年5期,发行遍布国内各省,以及中国港、澳、南洋、美国、日本,以赠阅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为主。
会报内容丰富,刊载学术论文为主,栏目有书评、会务纪要、研究报告、博物馆业界信息等。
在1937年以前共刊载学术论文14篇,有5篇论文涉及陈列艺术,如:李瑞年著《欧美博物馆及美术馆陈列方法之演进》、傅振伦著《吾国陶瓷器之陈列法》;杨钟健著《关于陈列馆之意见》;L.C.Everard 著、李永增译《博物馆与陈列馆》;B.T.Gilman 著、李永增译《博物馆的理想建筑法》,大部分论文翻译了欧美及苏联博物馆的做法。
二、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发展的几个亮点一个亮点是博物馆前辈们注意到陈列与研究的关系。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首先认识到陈列展览的科研特性,1878年,郭嵩焘参观了法国外科医学博物馆,发现该馆的陈列不光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独特的陈列方法传播概念,他对这种陈列的感受是:“辨证异同,循求脉络,以推究其所以然,而悟人身骨节血脉之相为维系灌输。
”11905年,中国近代教育家陈宝泉于写了《天津教育品陈列馆议绅陈宝泉上周总办意见书》,提出根据陈列展柜的大小、数量、展览空间的需求来规划博物馆建筑。
1937年,杨钟健撰写了《关于陈列馆的意见》一文,详细阐述了陈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提出“在西洋任何国,研究与陈列照例不分的。
”2对于陈列技术手段方面,杨钟健首先认为展品的系统安排非常重要,要注意文物“演化的程序”,文物不一定是珍品,但必须在整个陈列系统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指出陈列应该与时俱进,也就是说,陈列是一个博物馆永远的课题,它体现出博物馆的科研进步程度。
另一个亮点是张謇的南通博物苑陈列思想(如图2)。
张謇在论述南通博物苑陈列时,受日本顾问木村的影响,常用“观览、罗列、近陈、观游、巡视”等词表达陈列思想,这说明他对陈列的认识是紧跟时代的。
南通博物苑的陈列方法是主题陈列法,这种陈列法的在当时是较为前卫的,据博物馆专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南通博物苑提出的主题陈列法比苏联的博物馆要早很多年,张謇主题陈列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受到1898年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著作思想的启发,赫胥黎提出的“天演论”经学者严复翻译为中文,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是可以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一点也在张謇的博物馆思想中得到证明,他认为:“论天演之进化,天产之中有历史;论人为之变更,美术之中亦有历史。
”3按照进化论的观念,自然、历史、美术相互关联,陈列时要考虑展示这种关联,而且相应的博物馆科普、审美、解说、休闲、纪念品开发都按照这个系统来进行。
南通博物苑的陈列特别注意文物安全。
张謇对博物馆陈列的考虑是多方面的,他认为陈列对于文物安全至关重要、任用博物馆管理人员要特别小心。
他认为文物是稀有的东西,人见人爱,容易引起一些人的物欲,博物馆陈列要做到:“示人以可欲,而又必使人不见欲而乱。
”4就是说,图1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大会图2南通博物苑南馆1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A].见: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从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618页。
2杨钟健.关于陈列馆的意见[A].见:李淑萍、宋伯胤选注.博物馆历史文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3黄然等.张謇倡办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A].见:南通博物苑编.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纪念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4黄然等.张謇倡办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A].见:南通博物苑编.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纪念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陈列艺术中要注意防盗的问题,不能有安全风险与漏洞。
南通博物苑的展品陈列可谓疏密结合,普通文物陈列密一些,重要文物陈列艺术稀疏一点;放在外面陈列的文物稀疏一些,放在陈列柜中的文物稍微密一些;文物安排较稀疏的地方,安装了一些预防盗窃、火灾装置。
至于如何选择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张謇认为这些人既要对自然、美术等方面感兴趣,有又要“能精勤细事”,最重要是“丹青不偷之君子”。
再一个亮点是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引进西方的分类陈列方法。
近代中国,博物馆建设与陈列向欧美学习。
英国在20世纪初,博物馆界率先开始了旧陈改新的活动,也有学者称之为“标准化运动”,而中国学者又是在这个运动之后造访西方,亲眼所见各种新式陈列方法与做法,自然会把信息反馈给国内,由于博物馆展品越来越丰富,品类与种类也更庞杂,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也应运而生,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18世纪撰《自然系统》一书,书中论述的分类法极大启发了博物馆陈列专家;19世纪中期以后,哥本哈根博物馆的汤姆逊撰《汤姆逊分类法》一书,成为博物馆藏品分类的依据。
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徐家汇博物馆也采用的西方的陈列分类法,该馆一层院内饲养动物,一楼内陈列兽类及鱼类、鸟类标本,二楼陈列贝类、甲虫类、禽类、蛇类标本。
山东广智院分植物、动物、矿物、天文、地理、农业、生理、卫生、艺术、文教、机械、古物和历史13 个门类陈列。
山东烟台博物馆陈列也做了分类:动、植物标本、珊瑚、藻、矿等海产、各种科学仪器。
尽管不同类别的博物馆陈列内容相差较大,但是因为当时是以陈列柜为陈列艺术主体的,陈列柜如何设计制作、柜内的文物与标本如何布置,成为当时陈列艺术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