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四参数设置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4
GPS-RTK测量步骤RTK由两部分组成:基准站部分和移动站部分。
其操作步骤是先启动基准站,后进行移动站操做。
一.基准站部分1.架好脚架于已知点上,对中整平(如架在未知点上,则大致整平即可)。
2.接好电源线和发射天线电缆。
注意电源的正负极正确(红正黑负)。
3.打开主机和电台,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卫星数和卫星质量达到要求后(大约1分钟),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5秒钟快闪2次,同时电台上的TX指示灯开始每秒钟闪1次。
这表明基准站差分信号开始发射,整个基准站部分开始正常工作。
注意:为了让主机能搜索到多数量卫星和高质量卫星,基准站一般应选在周围视野开阔,避免在截止高度角15度以内有大型建筑物;为了让基准站差分信号能传播的更远,基准站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的位置。
二.移动站部分1.将移动站主机接在碳纤对中杆上,并将接收天线接在主机顶部,同时将手簿夹在对中杆的适合位置。
2.打开主机,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1秒钟闪1次(必须在基准站正常发射差分信号的前提下),表明已经收到基准站差分信号。
3.打开手簿,启动工程之星软件。
工程之星快捷方式一般在手簿的桌面上,如手簿冷启动后则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消失,这时必须在Flashdisk中启动原文件(我的电脑→Flashdisk→SETUP→ERTKPro2.0.exe)。
4.启动软件后,软件一般会自动通过蓝牙和主机连通。
如果没连通则首先需要进行设置蓝牙(工具→连接仪器→选中“输入端口:7”→点击“连接”)。
5.软件在和主机连通后,软件首先会让移动站主机自动去匹配基准站发射时使用的通道。
如果自动搜频成功,则软件主界面左上角会有信号在闪动。
如果自动搜频不成功,则需要进行电台设置(工具→电台设置→在“切换通道号”后选择与基准站电台相同的通道→点击“切换”)。
6.在确保蓝牙连通和收到差分信号后,开始新建工程(工程→新建工程),依次按要求填写或选取如下工程信息:工程名称、椭球系名称、投影参数设置、四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七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和高程拟合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最后确定,工程新建完毕。
gps测量仪器使用方法GPS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导言:全球定位系统(GPS)已经成为现代测量仪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易于使用等优点,在测量工程、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操作GPS测量仪器。
一、GPS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GPS是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的系统,通过卫星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通信,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信息。
GPS测量仪器由GPS接收器、一套天线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
接收器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差以及接收器与多个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接收器的精确位置。
二、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1. 设置测量参数:首先,打开GPS测量仪器并连接到电源。
然后,在仪器的设置菜单中选择测量参数,如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卫星信噪比要求等。
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设置相应的参数。
2. 设置观测点:在测量前,需要确定测量点并设置观测点。
观测点应选择在地势开阔、视野开阔且接收到至少四个卫星信号的地理位置。
根据观测需要,在地面上设置一个固定的标志物,以便于在后续测量中确定测量点的位置。
3. 进行观测:将天线放置在设置好的观测点上,并确保天线与仪器之间的连接牢固。
启动测量仪器,并等待仪器接收到足够数量的卫星信号。
在接收到足够数量的信号后,仪器将开始记录观测数据。
4. 数据处理:完成观测后,将测量仪器连接到计算机,并将观测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根据软件的提示,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自动排除误差,并提供精确的测量结果。
5. 数据分析和报告:根据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图形。
这些报表和图形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规划和决策等工作中。
三、GPS测量仪器的注意事项1. 避免遮挡:在设置观测点时,应选择视野开阔的地理位置,避免有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物体遮挡。
南方RTK使用中参数的求取及分类一、控制点坐标库的应用GPS 接收机输出的数据是WGS-84 经纬度坐标,需要转化到施工测量坐标,这就需要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和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就是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工具。
控制点坐标库是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工具,可以方便直观的编辑、查看、调用参与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校正控制点。
在进行四参数的计算时,至少需要两个控制点的两套坐标系坐标参与计算才能最低限度的满足控制要求。
高程拟合时,使用三个点的高程进行计算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加权平均的高程拟合;使用 4 到 6 个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平面高程拟合;使用7 个以上的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曲面拟合。
控制点的选用和平面、高程拟合都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这些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布设经典测量控制网的知识,在这里没有办法多做介绍,建议用户查阅相关测量资料。
利用控制点坐标库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假设我们利用A、B 这两个已知点来求取参数,那么首先要有A、B 两点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和测量施工坐标。
A、B 两点的GPS原始记录坐标的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布设静态控制网,采用静态控制网布设时后处理软件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另一种是GPS 移动站在没有任何校正参数起作用的Fixed(固定解)状态下记录的GPS 原始坐标。
其次在操作时,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 A 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输入A 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 B 点的已知坐标和 B 点的原始坐标,录入完毕并保存后(保存文件为*.cot 文件)控制点坐标库会自动计算出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
1.1、校正参数操作:工具→ 校正向导或设置→ 求转换参数(控制点坐标库)所需已知点数:1个校正参数是工程之星软件很特别的一个设计,它是结合国内的具体测量工作而设计的。
校正参数实际上就是只用同一个公共控制点来计算两套坐标系的差异。
根据坐标转换的理论,一个公共控制点计算两个坐标系误差是比较大的,除非两套坐标系之间不存在旋转或者控制的距离特别小。
入门疑难解答:1.用gps测图本地中央子午线是118度而我把它设置成117度了,怎么扭转成118度的平面坐标?扭转后误差大吗?答: 是高精度测量还是手持机测量.如果是手持机它一般只手机经纬度,对你输入的中央子午线没任何关系,直接改为118就可以了,在说怎么会有118的中央子午线呢,北京54本来就是117或123114°<X<=120°都属于在6度带上的20带,所以无影响.2.某地的经度为116度23分,计算它所在的6度带和3度带号,相应6度带和3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答:若按6°带,该区属于20带,则转换的坐标为:x=2769558.792,y=20457640.788(Y 坐标即东坐标,20457640.788中前面20两位数是带数,为了区分不影响坐标值,通常是以中央子午线为X坐标,赤道为Y坐标建立坐标系; 又因中国版图东西跨度大也就造成了带数较多,有可能20带的坐标在21带(以21带建立坐标系)上的坐标值为负,所以坐标一般向东+500000便于计算,若按3°带,该区为39带,坐标为:x=2769558.792,y=39457640.788为20345,其所处的六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适用于1∶2.5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116.23度23分=116.383度6度带计算:116.383/6=19.397 即20带中央经线经度=20*6-3=117度3度带计算:116.383/6=38.794 即39带中央经线经度=39*3=117度GPS数设置。
南方RTK使用中参数的求取及分类一、控制点坐标库的应用GPS 接收机输出的数据是WGS-84 经纬度坐标,需要转化到施工测量坐标,这就需要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和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就是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工具。
GPS测量仪器使用步骤使用方法概述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数据。
GPS测量仪器是利用GPS技术进行测量、定位和导航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使用GPS测量仪器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确保你已经了解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术语。
2. 确认测量场地的条件和环境,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附加的测量方法或技术。
3. 检查GPS测量仪器的电量和存储空间,并确保其正常运作。
步骤二:设置测量参数在开始测量之前,需要设置一些测量参数: 1. 打开GPS测量仪器,进入设定菜单。
2.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模式,例如静态模式或动态模式。
3. 设置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长,以平衡数据的准确性和存储空间的需求。
4. 确定是否需要设置差分GPS(DGPS)或实时运动定位系统(RTK)等增强模式。
步骤三:安装GPS测量仪器在使用GPS测量仪器之前,需要正确安装和设置设备: 1. 将GPS测量仪器放置在固定的基准点上,使其能够稳定地接收卫星信号。
2. 将天线正确连接到GPS测量仪器,并确保其与卫星的连通性。
3. 调整和校准仪器以确保其水平仪和指南针的准确性。
4. 确保设备没有任何干扰源,例如金属结构或电子设备。
步骤四:开始测量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GPS测量: 1. 打开GPS测量仪器,并确保其能够接收到卫星信号。
2. 选择开始测量,在确定位置和时间后,开始记录数据。
3. 在测量过程中,保持设备和测量场地的稳定性。
4. 根据需要,可以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标记或记录附加信息。
步骤五:数据处理与分析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 将测量仪器连接到计算机或数据处理设备上。
2. 导入测量数据,并使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清除或修正任何错误或异常数据。
4. 根据需要生成测量报告或图表。
步骤六:维护和保养GPS测量仪器是一种精密仪器,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 1. 定期检查和清洁GPS测量仪器,特别是天线和接口部分。
中海达/海星达GPS简易操作一.打开手薄Hi-RTK道路版项目->项目信息->选新建,输入文件名->对号(提示项目打开成功OK) 坐标系统->椭球看源椭球WGS-84 目标椭球BJ-54或国家-80 已知点用的哪个坐标系统选哪个(独立或抵偿系或投影面坐标系选北京54即可)->投影看中央子午线输入当地常用->椭球转换->无;->平面转换->无;->高程拟合->无->保存※(这个位置一定要点保存)提示:OK->退出二.GPS1. (左上角下拉菜单)点天线设置->天线设置,选择对应的GPS类型->量取位置选择GPS底部->天线高处输入对中杆的实际长度即可(常用对中杆一般为2米)2.(左上角下拉菜单)点连接GPS->端口3,波特率19200,GPS类型选手头仪器型号->连接->搜索->找到目标主机后点停止->连接(主机叮咚一声后,连接成功)(左上角下拉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里输入点名,平滑后打勾->数据链->a用手机卡就设置内置网络(运营商CMNET,服务器IP:202.96.185.34,端口9000,网络ZHD分组号前4位数字是当地区号后3位是0-255之间的任意数值,小组号尽量与分组号后三位保持一致);b不用手机卡用电台发射信号的时候,选择外部数据链->其它->RTK,电文格式RTCM3.0,高度截止角5-12之间均可右下角一定要点确定,提示设置成功(正确设定一次之后就不要再进行设置了,等待出解)。
注意项:1,手簿上方会出现三角已知点。
2,用手机卡时主机会提示连上了,信号灯绿灯常量,红黄灯一秒闪烁一次(绿灯常量代表连接服务器正常,红黄灯闪烁说明仪器正在向外发射信号,设置成功)3.用外部数据链时,信号灯红灯一秒闪烁一次,同时外挂电台收发灯也会一秒闪烁一次,说明设置成功3.(左上角下拉菜单)点连接GPS->Q系列GIS+手薄,端口3,波特率19200,GPS类型选手头仪器型号->连接->搜索->找到目标主机后点停止->连接(主机叮咚一声后,连接成功)(左上角下拉菜单)移动站设置->数据链->a.手机卡模式数据链设置与基准站设置保持一致b电台模式时数据链选择内置电台,电台频道与外挂电台频道保持一致(常用且信号比较稳定的频道是 4.5.6这三个)->其他->电文格式RTCM3.0与基站一置。
GPS四参数设置。
南方RTK使用中参数的求取及分类
一、控制点坐标库的应用
GPS 接收机输出的数据是WGS-84经纬度坐标,需要转化到施工测量坐标,这就需要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和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就是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工具。
控制点坐标库是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工具,可以方便直观的编辑、查看、调用参与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校正控制点。
在进行四参数的计算时,至少需要两个控制点的两套坐标系坐标参与计算才能最低限度的满足控制要求。
高程拟合时,使用三个点的高程进行计算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加权平均的高程拟合;使用4到6个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平面高程拟合;使用7个以上的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曲面拟合。
控制点的选用和平面、高程拟合都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这些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布设经典测量控制网的知识,在这里没有办法多做介绍,建议用户查阅相关测量资料。
利用控制点坐标库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假设我们利用A、B 这两个已知点来求取参数,那么首先要有A、B 两点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和测量施工坐标。
A、B 两点的GPS原始记录坐标的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布设静态控制网,采用静态控制网布设时后处理软件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另一种是GPS 移动站在没有任何校正参数起作用的Fixed(固定解)状态下记录的GPS 原始坐标。
其次在操作时,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A 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输入A 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B 点的已知坐标和B 点的原始坐标,录入完毕并保存后(保存文件为*.cot文件)控制点坐标库会自动计算出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
1.1、校正参数
操作:工具→校正向导或设置→求转换参数(控制点坐标库)所需已知点数:1个
校正参数是工程之星软件很特别的一个设计,它是结合国内的具体测量工作而设计的。
校正参数实际上就是只用同一个公共控制点来计算两套坐标系的差异。
根据坐标转换的理论,一个公共控制点计算两个坐标系误差是比较大的,除非两套坐标系之间不存在旋转或者控制的距离特别小。
因此,校正参数的使用通常都是在已经使用了四参数或者七参数的基础上才使用的。
在工程之星新版本中,在校正向导中已经取消了两点校正功能,如果两个以上的已知点请使用控制点坐标库来求取参数。
习惯使用校正向导的人请慎用新版本。
1.2四参数
操作:设置→求转换参数(控制点坐标库)
四参数是同一个椭球内不同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的参数。
在工程之星软件中的四参数指的是在投影设置下选定的椭球内GPS 坐标系和施工测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
工程之星提供的四参数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工具/参数计算/计算四参数”来计算,另一种是用“控制点坐标库”计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参予计算的控制点原则上至少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控制点等级的高低和分布直接决定了四参数的控制范围。
经验上四参数理想的控制范围一般都在5-7公里以内。
四参数的四个基本项分别是:X 平移、Y 平移、旋转角和比例。
从参数来看,这里没有高程改正,所以建议采用“控制点坐标库”来求取参数,而根据已知点个数的不同所求取的参数也会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四参数+校正参数
所需已知点个数:2个
1.2.2四参数+高程拟合
GPS 的高程系统为大地高(椭球高),而测量中常用的高程为正常高。
所以GPS 测得的高程需要改正才能使用,高程拟合参数就是完成这种拟和的参数。
计算高程拟和参数时,参予计算的公共控制点数目不同时计算拟和所采用的模型也不一样,达到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高程拟后有三种拟合方式:
a.高程加权平均
所需已知点个数:3个
b.高程平面拟合
所需已知点个数:4 ~ 6个
b.高程曲面拟合
所需已知点个数:7个以上
二、七参数
操作:工具→参数计算→计算七参数
所需已知点个数:3个或3个以上
七参数的应用范围较大(一般大于50平方公里),计算时用户需要知道三个已知点的地方坐标和WGS-84坐标,即WGS-84坐标转换到地方坐标的七个转换参数。
注意:三个点组成的区域最好能覆盖整个测区,这样的效果较好。
七参数的格式是,X平移,Y平移,Z 平移,X 轴旋转,Y 轴旋转,Z 轴旋转,缩放比例(尺度比)。
七参数的控制范围和精度虽然增加了,但七个转换参数都有参考限值,X、Y、Z 轴旋转一般都必须是秒级的(工程之星中限值为小于10秒);X、Y、Z 轴平移一般小于1000。
若求出的七参数不在这个限值以内,一般是不能使用的。
这一限制还是比较苛刻的,因此在具体使用七参数还是四参数时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而定。
三、总结
使用四参数方法进行RTK的测量可在小范围(20-30平方公里)内使测量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的精度与已知的控制网之间配合很好,只要采集两点或两点以上的地方坐标点就可以了,但是在大范围(比如几十几百平方公里)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转换参数不能在部分范围起到提高平面和高程精度的作用,这时候就要使用七参数方法,具体方法在下面介绍。
首先需要做控制测量和水准测量,在区域中的已知坐标的控制点上做静态控制,然后再进行网平差之前,在测区中选定一个控制点A做为静态网平差的WGS84参考站。
使用一台静态仪器在该点固定进行24小时以上的单点定位测量(这一步在测区范围相对较小,精度要求相对低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然后再导入到软件里将该点单点定位坐标平均值记录下来,作为该点的WGS84坐标,由于做了长时间观测,其绝对精度应该在2米左右,然后对控制网进行三维平差,需要将A点的WGS84坐标作为已知坐标,算出其他点位的三维坐标,但至少三组以上,输入完毕后计算出七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