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邵亚平教授与刘苏峡 ...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2024/040(05):1429 1445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6王佳敏,侯康师,李潇丽等.2024.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岩石学报,40(05):1429-1445,doi:10.18654/1000-0569/2024.05.06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王佳敏1 侯康师1,2 李潇丽3 吴福元1,2WANGJiaMin1,HOUKangShi1,2,LIXiaoLi3andWUFuYuan1,21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3 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 1000501 StateKeyLaboratoryofLithosphericEvolution,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 College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 NationalNaturalHistoryMuseumofChina,Beijing100050,China2024 02 14收稿,2024 03 15改回WangJM,HouKS,LiXLandWuFY 2024 EocenecrustalthickeningandupliftprocessoftheMountShishaPangmaregion.ActaPetrologicaSinica,40(5):1429-1445,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6Abstract WhenandhowtheHimalayaupliftedbeforetheMiddleMioceneisstillhighlycontroversialandlacksbasicdataconstraints TheburialandexhumationprocessoftheHimalayanMetamorphicCorecanconstraintheaboveissues However,theexistingmetamorphicrecordsaremainlyfromtheLateOligocenetoMiddleMiocene Thedistributionrange,formationprocessandgeologicalsignificanceoftheEocenemetamorphismandcrustalthickeningremainunderexplored ThiscontributionfirstdeterminesthebasicrockassembliesofMountShishaPangma(8027m):thelowerpartiscomposedofGreaterHimalayanorthogneiss/paragneiss,andtheupperpartiscomposedofRouqiecunGroupleptynitesandtheinjectedleucogranitesills Secondly,phaseequilibriummodelingandmonaziteinsituU Th PbdatingoftheaugengneisscollectedduringtheShishaPangmaMountaineeringExpeditionin1964revealedtheEocenemetamorphicrecordandP T tevolution:M1stagemediumP/Ttypepressurepeakwiththeconditionof~1 0GPaand~740℃(~22℃/km),andmetamorphicageof~37Ma;Itundergoesnear isothermaldecompressiontoM2stagelowP/Ttypetemperaturepeakwithconditionof0 5~0 4GPaand~760℃(45~57℃/km)andmetamorphicageof~25Ma;Finally,itcooledtosub solidustemperaturesat~18Ma TheEocenemedium pressuretypemetamorphismandcrustalthickeningatShishaPangmaisconsistentwithrecordsfromtheNorthHimalayanGneissDome,themainGreaterHimalayanCrystalline,andforelandklippes(40~37Ma,20~25℃/km).Itindicatesthat~20MyraftertheinitialIndia Asiacollision,themiddleanduppercrustwasburiedto>33kmdeep,causingextensiveoverallthickeningandanatexis ThiseventcoincidedwiththefinalretreatoftheHimalayaninlandrelictseaandtriggeredtheinitialupliftoftheHimalayanmountains TheHimalayadidnotresultfromLate Cenozoicupliftbutexperiencedalong termcrustalstackingandupliftprocesssincetheMiddleEoceneKeywords Himalaya;Initialuplift;Crustalthickening;MediumP/Ttypemetamorphism;MonaziteU Th Pbpetrochronology摘 要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
第36卷第2期2024年3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6No.2Mar.2024收稿日期:2023-01-12;修回日期:2023-09-28;网络发表日期:2023-1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点地质统计学相控地震同时反演方法”(编号:41872138)资助。
第一作者:陈叔阳(1976—),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开发地质及储层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址:(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长春南路466号。
Email :****************************。
通信作者:尹艳树(1978—),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开发地质及储层表征建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4)02-0124-12DOI :10.12108/yxyqc.20240212引用:陈叔阳,何云峰,王立鑫,等.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2024,36(2):124-135.Cite :CHEN Shuyang ,HE Yunfeng ,WANG Lixin ,et al.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Ordoviciancarbonate reservoirs in Shunbei No.1fault zone ,Tarim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4,36(2):124-135.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陈叔阳1,何云峰1,王立鑫2,尚浩杰2,杨昕睿2,尹艳树2(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830000;2.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摘要: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 )等方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以模型进行油气储量和油藏数值模拟,将拟合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
2023/039(09):2679 269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09.09宋宏,汤庆艳,苏天宝等.2023.敦煌地块大水峡北晶质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岩石学报,39(09):2679-2696,doi:10.18654/1000-0569/2023.09.09敦煌地块大水峡北晶质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宋宏1,2,3 汤庆艳1,4 苏天宝1 刘聪1 黎卓明1 鲍坚1 赵吉昌5 李立武2,3SONGHong1,2,3,TANGQingYan1,4 ,SUTianBao1,LIUCong1,LIZhuoMing1,BAOJian1,ZHAOJiChang5andLILiWu2,31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 730000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4 包头稀土研究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包头 0140305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酒泉 7350001 SchoolofEarthSciencesandKeyLaboratoryofMineralResourcesinWesternChina(GansuProvince),MNRKeyLaboratoryofStrategicMineralResourcesoftheUpperYellowRiver,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2 NorthwestInstituteofEco EnvironmentandResour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Lanzhou730000,China3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4 NationalKeyLaboratoryofBaiyunoboRareEarthResourceResearchesandComprehensiveUtilization,BaotouResearchInstituteofRareEarths,Baotou014030,China5 FourthInstituteofGeologicalandMineralExplorationofGansuProvincial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Jiuquan735000,China2022 09 02收稿,2023 07 04改回SongH,TangQY,SuTB,LiuC,LiZM,BaoJ,ZhaoJCandLiLW 2023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implicationsoftheDashuixiabeicrystallinegraphitedepositintheDunhuangBlock.ActaPetrologicaSinica,39(9):2679-2696,doi:10.18654/1000 0569/2023.09.09Abstract TheDashuixiabeicrystallinegraphitedepositislocatedintheDunhuangBlocktothenorthernpartoftheAltynFault Graphiteorebodiesmainlyoccurintwo mica quartzschistwithtypicalstriporflakegraphite Atpresent,thestudyofthisdepositislimitedtoitsbasicgeology,however,itsgenesisisunclear Inthispaper,wepresentthepetrologicalandgeochemicaldataoftheDashuixiabeicrystallinegraphitedeposittorevealitsgeneticnature Geochemically,thestudiedsamplesfromthegraphitedeposithavehighsiliconandlowalkaliandcalciumcontents;theirV/CrandU/Thratiosvarywithintherangesof8 00~11 14and0 45~1 13,respectively,indicatingthattheyareformedinananoxicandreducingenvironment TheNi/Coratiosofthecountryrocksvaryfrom1 44to17 61,indicatinganoxygen richenvironment ThesamplesshowobviousnegativeEuanomalies(0 60~1 00)andrelativeenrichmentoflightrareearthelements,withhighcontentsofrareearthelements Theprotolithsofthecrystallinegraphite bearingtwo micaquartzschistaremainlysandstonesandgraywackes,whiletheprotolithsofthecountryrocks,includingthetwo micaquartzschists(fromshalesandclaystones)andamphibolites Thesamplesareallpara metamorphicrocksexcepttheamphibolites,whichareformedatanoxygen richmarine landinteractionenvironmentunderdryclimateconditions,andtheidentifiedpaleosalinitytypeofpaleo waterbodywasbrackishwithrelativelyhighsalinity Theδ13CV PDBvaluesofthegraphiteoresamplesrangefrom-22 4‰to-22 3‰,whilethoseofthemarblesrangefrom-6 3‰to-2 4‰ Thesedatasuggestthattheore formingcarbonismainly本文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4204、41872073、41472070)、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2023)、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1JR7RA49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 2021 ct07)、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YSMRKF202201)和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创新项目重点攻关项目(20220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宋宏,男,1992年生,博士生,地球化学专业,E mail:songh17@lzu.edu.cn通讯作者:汤庆艳,女,198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圈演化与岩浆作用成矿研究,E mail:tangqy@lzu.edu.cn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originatedfromorganiccarbon,withsomeinorganiccarbonmixedin TheRamanpeaksofcrystallinegraphitesamplesaresimilar,showingthatthecrystallizationdegreeofgraphiteishigh,andthecalculatedcrystallizationtemperatureis565℃ Tectonicactivityandthermaleventsareimportantfactorsintheformationofthisgraphitedeposit,anditispreliminarilyconsideredthattheDashuixiabeicrystallinegraphitedepositbelongstoaregionalmetamorphiconeKeywords Dashuixiabei;Crystallinegraphitedeposit;DunhuangBlock;Carbonisotope;Protolithreconstruction;Regionalmetamorphicgraphitedeposit摘 要 大水峡北晶质石墨矿床位于阿尔金大断裂北侧的敦煌地块,是新近发现的大型晶质石墨矿床。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一、综述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太阳风是太阳外层连续发射出的带有带电粒子的微粒流,其携带的能量巨大,能够深入影响地球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周期性地改变太阳风的强度和频率,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风与地球空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强烈。
地球空间包括电离层、磁层和太阳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耦合对于理解地球的空间天气至关重要。
电离层是大气层中的最内层,高度约85600公里,主要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并产生电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磁层则是地球周围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区域,能够引导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运动,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维护作用。
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的地球空间环境研究多采用动力学模型、统计方法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描述单一过程或局地现象,难以全面揭示整个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磁层大气电磁耦合的数值模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1. 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如电子、质子和离子,它们在太阳风的驱动下流向太阳系各个方向。
当这些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它们与地球的磁场和大气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当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的磁场时,它们会沿着磁力线运动,形成所谓的范艾伦辐射带。
这些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对地球的磁场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使得地球的磁场发生变化。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还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其中空气分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穿透电离层的边界层,将其能量传递给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从而改变电离层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刘燕华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2012-12-27 20:54:45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兰州)2006年4期作者简介:刘燕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北京100862/刘燕华/葛全胜,CNC- IHDP,北京100101/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刘燕华(1950—),北京市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部长,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发生,未来继续变暖的气候趋势及与此相关而增加的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增大,其后果从总体上看对人类社会将是不利的[1]。
考虑到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式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超出人们早先的估计[2]。
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3]。
这个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政治和社会问题,其根本是人类安全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HDGEC)研究对人类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4]。
2005年10月9~13日在德国波恩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团体开放科学大会的主题即为“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化与国际安全:21世纪面临的新挑战”;同时,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强调开展针对现实社会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并把其中一个全会主题定为“全球化与国际安全:立足于现实世界的人文因素研究”。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不但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环境资源问题,更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内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2005年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年会的主题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安全”,旨在强调一个观点:安全应纳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期望中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特别是HDGEC 研究能够密切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简 报简 报 第27期简 报 第6期 联合项目办公室编 2003年12月15日 “亚洲通量观测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通量观测网(ChinaFLUX)已建成并投入运行1年多,目前8个通量站运行状况良好,并已获得了大量连续性的水、热和碳通量观测数据,实现了阶段性的研究目标。
为促进亚洲地区通量观测网与国际通量观测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2003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通量观测网(ChinaFLUX)和亚洲通量观测网(AsiaFlux)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亚洲通量观测研究国际研讨会”。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芬兰7个国家的气象、环境、生态和地理等领域18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来宾55人。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中国IGBP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泮勤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ChinaFLUX负责人于贵瑞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傅伯杰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所长、国家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系统碳收支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简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于振良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副所长等出席。
会议主要来宾包括: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研究所副部长及亚洲通量观测网主席Yamamoto Susumu教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地球环境部长及亚洲通量观测秘书长Gen Inoue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农业和生物学系通量观测专家Monji Nobutaka教授;国际通量观测网络秘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Lianhong Gu教授;韩国通量观测网主席、韩国Yonsei大学Joon Kim教授;田纳西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系教授John F. McCarthy(USA);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环境部长Masataka Watanabe;美国Campbell公司副总裁、微气象通量观测设备专家Bertrand D. Tanner;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陈家宜教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首席科学家黄耀研究员。
第22卷 第4期2002年7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IENCES Vol .22,No .4July ,2002对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降温值、平衡线下降值与模拟结果的讨论3施 雅 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00)摘要 1999年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发人深思。
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还为时过早。
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单纯就降温值,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冰期变化也很悬殊,不存在全球均一的1000m 左右平衡线下降值,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
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LGM )冰川堆积(终碛、侧碛)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较易识别,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 冰川规模,并以此决定的LGM 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当然也有误判者。
从20世纪20年代起,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 平衡线下降值较小,经过多次改进的LGM 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1/3左右地区,平衡线下降值不足300m,实为世所罕见。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平衡线高度接近6000m,夏季温度低至-2°~-3℃,年消融量除蒸发损失外折合水层厚仅200mm 左右,年积累量为250mm 左右;冰川运动缓慢以塑性变形为主,流动不远,冰期降水有所减少,平均降温即使达到9℃高值,但都处于负温区,增加了冰川冷储,对降低平衡线的作用微弱。
因此,平衡线下降值很小而冰川运动以变形为主特点,严格限制了冰川范围的扩大。
VIP分布式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式项目简介:详细考虑与植被相关的界面过程(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的分布式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式,简称VIP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分布式水文模型。
应用于农业、水文、生态、资源等领域。
该项目模拟和预测研究区总蒸散、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土壤水分、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其它生态/水文变量的相互关系,对农业节水和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控制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阻力等机理角度,寻求有效的农业节水措施,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对全球变化响应进行评估,对农业产量、耗水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预测,制定区域水资源-生态危机的生态水文调控的措施等等。
主要技术指标有:(1)基于过程的生态水文模型(2)用户友好界面,(3)应用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是单点,区域和流域等多个空间尺度,(4)应用的时间尺度可以是小时,天,年等多个尺度。
目前正在制作VIP模式标准化界面,完成后将放在网上,免费供同行试用。
研究小组期待更多区域的验证和更加密切地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推广及合作方式:欢迎合作应用模型,为地方解决生态水文难题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人:刘苏峡电话:************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邮编:100101电子信箱:***************.cn传真:************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项目简介: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院长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发了高效LED 紫外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设备,已获专利。
该项目采用高级氧化联用技术实现有效彻底去除各种有毒有害成分。
专用设备的开发模块化,与已有污水处理工艺兼容度高。
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等重点行业的有机废水处理。
COD污染指标控制在50mg/L以下。
房山岩溶地貌: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典型代表房山岩溶地貌: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的典型代表记者从“房山岩溶地貌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地质专家认定:房山岩溶地貌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的典型代表。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评委会评委赵逊介绍,由他和赵希涛、吴珍汉、马寅生、吴中海、高林志、赵汀等专家组成的研究集体历时7年,结合太行山——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区域的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展了相关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在卢耀如院士的指导下,对华北岩溶地貌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控制因素、地质演化和景观单元组合进行了广泛调查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溶地貌,提出了综合分类新方案,并对太行山——燕山一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组合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演化历史作了全面深入研究,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华北古夷平面的形成,对第四纪以来的全球变化和古人类进化历史提供了科学支撑。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华北平原北缘,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首都北京西南部,地质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积淀厚重。
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保留有众多的地质遗迹:有18亿年前形成的古老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古生代形成巨厚的沉积盖层,中生代的陆内造山,燕山运动即命名于此,公园内还有70万年古人类活动遗址,典型的北方岩溶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洞穴以及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遗迹等,在全球屈指可数,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分布地区。
房山岩溶地貌研究是加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科研科普、促进发展的有益举措,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公园区域内地质美学观赏价值和地质科考价值。
拒马河峡谷是中国北方最为典型的峰丛峡谷;石花洞溶洞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洞穴群;石花洞是沉积类型最为丰富的岩溶洞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集地质变迁、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三位一体的世界人类发源地,堪称人类瑰宝,举世无双;白石山大理岩峰林是地质景观的新类型;云居寺历史悠久,刻经时间之长、经板数量之多堪称世界刻经史上的创举;百花山、白草畔因高山植物种类齐全被称为华北天然植物园。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水计划研究进展夏军;刘苏峡【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年(卷),期】2007(038)001【摘要】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 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 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严格控制水质、水资源管理.总结了IAP及其水计划对我国及世界水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作为水安全应对措施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培训中心(ITC)的若干议题,以及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前景.【总页数】6页(P33-38)【作者】夏军;刘苏峡【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相关文献】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立国际聚变能组织的协定》、《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特权和豁免协定》的决定 [J],2.长江科学院水力学研究所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进展会议 [J], 杨伟;聂艳华3.长江科学院参加2021中国水博览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 [J], 任亮(文/摄影)4.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项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获批立项[J],5.2014年国际科学院组织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J], 李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年招收
“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向
客座研究生启事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
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根据学科发展和973项目的科研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邵亚平教授与刘苏峡研究员合作招收“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向的客座硕士和/或客座博士研究生,共2名。
一、申请人条件
(1)有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数学、计算流体力学、水文学及自然地理学之一的专业背景。
(2)已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3)热爱科学研究、学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4)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基础和成果发表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二、待遇与期限
申请者一经录取,享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规定的研究生工资待遇。
三、申请程序与材料
(1)通过电子邮件或普通邮件,提交个人申请书(简要说明自己的申请方向、教育背景、研究经验及资历,申请理由、未来科研计划)。
(2)提交个人简历、学位论文摘要、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3)提交代表性学术论文的全文复印件或PDF文件以及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学位导师的联系方式(电话和电子邮箱)。
(4)初选合格者将通过Email或者电话进行初步沟通,并通知本人提供本学科领域2位专家的推荐信(其中至少一位是导师)。
(5)通知本人参加面试;
(6)截止日期以岗位聘满为止。
四、联系方式与日期
联系电子邮件:wangyl@
联系人:王月玲(请用电子邮件联系)
纸质材料请寄: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刘苏峡王月玲收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