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形状与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2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抵抗弯曲1.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如(L)、(工)和(桥)等。
2.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厚度),可以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3.(横梁)比(柱)容易弯曲和断裂。
4.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种类)、(长短)、(形状)有关,横梁(立着放)比(平着放)的抗弯曲能力要大。
5.纸条能承受很大的(拉伸力),却不能承受一点(弯曲力)。
6.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7.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为什么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它便坚硬起来,更能抵抗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瓦楞)纸板中间是波浪形的,抗弯曲能力强,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与没有折的纸比较,抗弯曲能力(增强)了。
3.纸包装箱用的材料叫(瓦楞纸板)。
4.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抗弯曲能力更强。
5.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
6.把下列物品按抗弯曲能力从弱到强排列。
挂历纸报纸餐纸互楞纸牛皮纸(4)(2)(1)(5)(3)三.拱形的力量1.柔软无力的纸,做成(拱)的形状就“坚硬”了,因为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
2.拱形为什么能承受重物?(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使各部分(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而不倒。
3.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形就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
4.(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为37.38米,设计者是(李春)。
四.找拱形1.(拱形)具有抗弯曲的(能力)。
2.(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各种形状与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形状的识别、几何图形的构成、结构的设计与搭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形状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仍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学会用几何图形进行设计和搭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形状的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
2.难点:复杂形状和结构的认识,设计与搭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各种形状和结构。
2.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和结构的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同形状的卡片或模型,用于实践活动。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形状和结构的应用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特点和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触摸和感受这些形状。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应的形状卡片或模型,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识别和命名这些形状。
六年级科学形状结构知识点在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开始学习有关形状结构的知识。
形状结构是指事物的外形和内部组织结构。
了解形状结构对于理解事物的性质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你介绍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形状结构知识点。
一、直线结构直线结构是一种简单的形状结构,它由连续而无弯曲的直线组成。
例如,大部分棍状物体都具有直线结构,比如: 铅笔、尺子等。
直线结构的特点是稳定且易于制造。
二、弯曲结构弯曲结构是由一条或多条弯曲线组成的形状结构。
弯曲结构通常出现在柔软的物体中,例如: 绳子、流动的河流等。
弯曲结构具有柔韧性和强韧性,适用于承受弯曲和拉伸的力量。
三、曲线结构曲线结构是由曲线构成的形状结构。
曲线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有节奏的。
曲线结构常出现在许多自然物体中,例如: 河流的弯曲路径、植物的枝干等。
曲线结构给事物增添了美感,使其更加动态和有趣。
四、角度结构角度结构是一种由角度组成的形状结构。
角度通常是两条线的交汇处,可以是直角、锐角或钝角。
角度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支撑力。
例如,房屋的结构中经常使用角度结构,角度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五、球状结构球状结构是由从中心向各个方向延伸的弯曲线组成的形状结构。
球形结构常见于一些天然物体,如: 地球、水滴等。
球状结构具有均衡的性质,能够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
六、具有分支结构的形状具有分支结构的形状是由一个或多个主干和较小的分支构成的。
许多植物都具有分支结构,例如: 树木、灌木等。
分支结构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生长空间,使事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七、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由交叉连接的线条组成的形状结构。
网状结构常见于许多物体中,如: 纱网、蜘蛛网等。
网状结构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撑和过滤功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
八、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由多个平行的平面组成的形状结构。
层次结构常见于建筑物、书籍等。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位置,使整体更加有序和有组织。
总结:形状结构是物体的外形和内部组织结构。
小学二年级科学重要知识归纳认识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认识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
本文将对小学二年级科学中与物体形状和结构有关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体的外形与形状物体的外形常常直接与它的形状相关。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边缘和边角来判断它的形状。
此外,通过触摸感受物体的表面,也可以了解其形状。
例如,圆形物体的边缘是光滑的,没有角。
二、物体的大小和体积物体的大小是指其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尺寸。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尺寸,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以及体积单位如立方米、升等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三、物体的结构与组成物体的结构与物体内部的构造有关,它是影响物体使用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上来看,物体的结构可以分为实物结构和空间结构。
1. 实物结构:实物结构是指能够看到和触摸到的部分。
例如,书本的实物结构包括了封面、页码、纸张等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物体的实物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的具体用途和功能。
2.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物体内部的构造和组成。
它们常常不能直接观察到。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空间结构是由六个正方形面组成的,而一个圆柱体的空间结构则是由两个圆面和一块长方形面组成的。
四、物体的材质与特性物体的材质决定了其特性和用途。
常见的物体材质包括金属、木材、塑料、纸张等。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性,如金属可以导电、导热,而木材可以燃烧。
了解物体的材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和保护物体。
五、物体的变化与变形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与变形。
例如,金属在受热或受力作用下可以膨胀、变形;水在受热后可以变为蒸气。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变形规律,进而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六、物体的用途与功能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与其用途和功能密切相关。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 折形状1、物体具有可见的形状和结构,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效果不同,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锥形、台形、柱形、球形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
3、形状结构是指能够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会发生形状和大小改变的构造。
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4、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5、圆柱形承受力最大,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的分布。
6、材料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材料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7、细细的麦秆能够支持得住比它重得多的麦穗,是因为它是空心的。
其科学道理是圆筒形结构承受力强。
8、鸡蛋是一种薄壳结构,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各处。
9、纸包装箱用的材料叫瓦楞纸,它由三层或五层薄纸板构成,中间的一层或两层是瓦楞形的,这种结构使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10、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薄壳结构的建筑等。
11、请说说为什么有些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或“口”字形状?答:因为这些形状的改变在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薄形材料的厚度,而用的材料并没有增加,这样就达到了既省材料,又能有好的效果,一举两得。
2 搭支架1、通常,结构由支架构成,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
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2、铁塔、高压线塔、石油井架、起重臂等都设计成三角形支架结构,都运用了三角形结构最稳定的原理。
3、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
4、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其中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
3 建桥梁1、桥梁是由桥墩和桥面组成的。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简答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房子、桥梁等都有(柱)和(柱梁),(柱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6、(形状)和(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7、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纸梁厚,抗弯曲能力强;纸梁薄,抗弯曲能力弱。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实验材料: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实验过程:(1)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厚度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6.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答:立着放好。
因为增加材料的厚度带来的抗弯曲能力。
远远比增加材料的宽度带来的抗弯曲能力大的多,所以横梁都是立着放好。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材料改变形状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2、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
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是(改变形状)。
3.包装纸箱用的材料(瓦楞纸板)是为了增强包装的(抗弯曲能力).4、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答:瓦楞纸板中间的结构是“W”形状的,改变纸芯的形状,这样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是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从而实现了吧柔软的纸变得坚硬。
(封面)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结构》知识点汇总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实验假设:有关,纸越宽的抗弯曲能力越大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量:纸的宽度;不变的量有: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2.一般情况下横梁是立着放的,因为横梁立着放虽然减少材料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了?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是W是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1.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第二单元2.1 抵挡曲折【教课目的】1、经过对“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大小的实验研究,认识增添纸条的抗曲折能力,认识横梁立着安置的道理。
2、在研究中学会辨别与控制变量收集和记录数据,并能利用曲线图和数据剖析和解说。
【教课准备】1 、学生实验资料:长、宽相同,厚度不一样的纸条,相同大小的铁垫圈、实验记录表、画曲线图的格子纸,木片(竹片)、尺子。
b5E2RGbCAP2、教师示范资料:各种矩形梁的实物模型(图片)。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1、出示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边,假如在上边放一个重物会如何?2、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察看纸条怎么样了?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它不曲折呢?拉近盒子的距离行吗?加支撑物呢?p1EanqFDPw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1、推断增添纸的厚度,会不会增添它的抗曲折能力,如何查验我们的假定?2、出示 1 号、 2 号纸条,商讨实验方法。
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曲折程度怎样保持相同?如何表示抗曲折能力的大小?DXDiTa9E3d3、学生疏组实验,家世巡视指导。
(1)提示:纸的厚度用粘在一同的张数表示。
(2)先展望后实测。
4、报告沟通,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
5、指引展望 3 号纸能够放几个垫圈,沟通如何展望。
6、实测 3 号、 4 号纸的抗曲折能力。
7、报告沟通。
三、绘制折线图并剖析1、出示统计图: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大家把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RTCrpUDGiT2、学生绘制折线图。
3、展现与沟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4、小结: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添纸的厚度能明显提升纸的抵挡曲折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质1、像纸这样的薄形资料抵挡曲折的能力较差,假如要提升资料的抗曲折能力,应当怎么做?2、在建筑中为何要采纳厚度很大的横梁?3、赏识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实立着放的仍是横着放的?可否用今日学的知识来解说此中的道理呢?5PCzVD7HxA4、课件演示后,请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如何折尺子不简单曲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总结1.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2.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3.同一根横梁,(立着)放比平着放好,因为这样能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相比较而言,要制造同样强度的钢材,改变材料形状更加(节省)原料。
5.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6.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利用(改变形状)和(厚度)增大抗弯曲能力的原理,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还节省了材料。
7.古代城门、桥梁大多建成(拱形),是为了增强抗弯曲能力。
8.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啊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9.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在一定限度内,抵住拱足的力越(大),拱形的承重能力就越强;抵住拱足的力越(小),拱形的承重能力就越弱。
10.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①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②受到压力时可以把力向四面八发分散开来,可以承载更大的压力;③而且不产生外推力。
11.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①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②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分散开来;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
12.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13.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保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龟壳、蛋、贝壳、塑料瓶等)14.许多植物的茎、动物的骨头、生活中的钢管都是空心的,是因为(同样多的材料,空心的管状比实心的棒状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我们需要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其性质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知识点。
一、物体的形状对性质的影响物体的形状是指物体在外观上的特征,它可以影响物体的性质。
首先,形状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一个底部较宽、重心较低的物体更容易保持稳定,而一个底部较窄、重心较高的物体更容易倾倒。
比如一个圆锥形的瓶子比一个长条状的瓶子更容易倾倒。
其次,形状还会影响物体的行进和运动方式。
一个圆形的轮胎在地面上滚动时,滚动阻力较小,行进速度更快;而一个方形的轮胎滚动时,滚动阻力较大,行进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形状不同导致物体与周围介质的接触面积不同,进而影响了物体的行进方式。
另外,形状还会影响物体的声音传播。
一个空心球和一个实心球触碰地面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空心球的形状使得声波在球内部反射形成共振,产生较大的声音;而实心球没有空腔,声波无法共振,因此声音较小。
二、物体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物体的结构是指物体内部的构成和组织方式,它也会对物体的性质产生影响。
首先,结构可以影响物体的强度和硬度。
一个由多个独立部件组成的物体,如木板的纤维结构,可以增加物体的强度和硬度。
相反,一个由单一部件组成的物体,如纸片,强度和硬度较低。
其次,结构还可以影响物体的变形能力。
一个由弹簧组成的结构可以产生弹性变形,而一个由塑料组成的结构则不太容易发生变形。
这是因为弹簧结构中的弹簧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而塑料结构则没有。
另外,结构还可以影响物体的导热和电导能力。
一个金属结构,如铜制品,具有良好的导热和电导能力;而一个绝缘材料结构,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是因为金属结构中的金属粒子之间存在自由电子,可以导热和传导电流,而绝缘材料结构中的粒子之间没有自由电子,无法导热和传导电流。
三、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的应用物体的形状与结构不仅仅只是学科知识,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征教案: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征I.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体形状和结构特征的概念;2.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3. 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对其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II. 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实物样品(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盒子等);- 图片或PPT展示文具的各种形状和结构;- 小白板和彩色笔。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教师打开幻灯片,展示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2. 探究(30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不同形状或结构的实物样品。
- 学生观察实物样品的外形、边缘、表面特征,并记录在小白板上。
-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并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
-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形状和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
3. 梳理(20分钟)- 教师回顾并总结学生在探究环节中观察到的不同形状和结构特征,并进行板书。
-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解释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对其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思考并回答一些与物体形状和结构特征相关的问题。
4. 拓展(20分钟)- 教师呈现一些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体(如椅子、桌子、汽车等)相关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图片。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教师的提示,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对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 教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并写下来。
IV.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体形状和结构特征对功能和用途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并发现更多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V. 课后练习- 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观察家中的物体,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以及对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教案】【教案名称】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的概念;2. 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3. 了解常见物体的不同形状和结构。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2. 相关课件内容或示例图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知1. 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并提问:“你们看到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 引导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不同。
二、探究形状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或实物中的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圆锥体等,让学生描述其形状特征。
2.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把物体分类为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和立体形状(如圆柱体、球体)。
三、了解结构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构,如箱子的盖子和底部,花瓶的口和底部等。
2. 让学生描述物体结构的特征,例如刚性、可变形等。
四、实践操作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观察、讨论其形状和结构特征。
2. 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选取的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播放有关物体形状和结构的短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尝试发现更多不同形状和结构的例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观察、描述和分类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教学体会中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