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甲骨文的殷商学校教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04 KB
- 文档页数:2
甲骨文的研究报告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
甲骨文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是谁发现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甲骨文的发现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2.查阅书籍。
3.询问他人。
三、资料整理
1.发现时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2.发现地点:河南安阳
3.如何发现:
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刻痕的龟甲和兽骨称之为龙骨。
他们将小的龙骨丢弃,并将大的作为药材卖给药铺。
而其上的刻痕由于无人认识,常常被磨去。
4.如何保存:
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用药时发现这些刻痕。
由于他精通金石之学,所以注意到这些刻痕,并将其收购保存。
通过研究,王懿荣认为这是一种比篆书还早的文字。
5.现今研究:
人们将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我国还有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6.发现意义:
1)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商代的确存在过,以实物印证了中华三千多年的文明。
2)对研究商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作用。
3)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结论
1.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带有甲骨文刻痕的龟甲兽骨最早被河南安阳某村的村民发现于田间并将其当作药材卖到药铺,其中很多被破坏。
2.1899年,清代官员王懿荣注意到这些刻痕,并将这些龟甲和兽骨保存下来。
3.现代我国有一门研究甲骨文的新学科——甲骨学。
4.甲骨文对汉字及殷商时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于殷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殷商文明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很神秘有趣的话题——殷商文明。
什么是殷商文明呢?殷商文明也叫做"夏商文明",它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伟大文明,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真是太久远了,比我们的祖先还要祖先的祖先存在的时代。
殷商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之间,当时的统治者被称为"商王"。
他们的都城在中原地区,首都在殷墟(现在的安阳市)。
我们平时看到的甲骨文,就是殷商时期留下来的重要文字体系。
殷商文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时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宗法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
人们生活有序,社会井然有序。
他们还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制作出了很多漂亮的青铜器皿和兵器。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还进行了早期的天文观测,制定出了一套历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他们观察星象和日月运行的轨迹,编制出了"甲子"记年法。
真是太神奇了!殷商文明后期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比如大家熟知的婴儿师尚父,虽然最后被商纣王所杀,但成为了正直不阿的象征。
还有西伯侯父,他就是率领诸侯部众推翻了暴虐的商纣王,开创了周朝。
说起周朝,因为殷商文明被推翻,所以历经一千多年的辉煌也就结束了。
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有陕西安阳的殷墟遗址和大量出土的文物了。
不过幸运的是,这些文物能帮助我们重新了解和认识这个伟大的文明。
近几年,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哦!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很多新的陶器、玉器和铜器,让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特别是那些精美的玉器,真让人赞叹当时的工艺水平!现在的殷墟遗址也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未来,我们会修缮好这些遗迹,并建立博物馆,把一切有关殷商文明的文物和资料都一一展示出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段璀璨的历史。
我最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亲自去参观殷墟遗址,近距离接触这些文物。
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收稿日期]2019-09-22[基金项目]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之子项目“甲骨文已释字与未释字整理、分析与研究”(项目号:16@ZH017A9)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是“甲骨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员(编号2017-CXTD-10)。
[作者简介]韩江苏(1984-),女,河南林州市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纵深发展———读《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韩江苏(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0002) 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8月出版了刘一曼先生的《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一书,谨以此书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该书是一部研究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的学术专著,它对90余年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并指出研究专题未来方向。
它涉及学术问题众多,内容十分丰富,出版装帧精美大气,是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虽然是两门学科,但是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没有殷墟考古,便没有甲骨学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墨拓出版和早期甲骨文考释,殷墟考古乃至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将在尝试中摸索很久很久。
董作宾是殷墟考古的奠基人,也是率先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甲骨的践行者。
他以考古出土的甲骨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商代龟卜之推测》、《骨文例》、《大龟四版》、《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等系列论著,拓展了甲骨文研究领域,使甲骨学研究走向新的阶段。
胡厚宣、陈梦家等老一辈学者及后学者,薪火相传,他们将考古学与甲骨学结合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然过去的研究仅限于某个专题或某一方面研究,发表的成果多是单篇之作。
学术界至今没有一部对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作较全面综述的专著。
能把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结合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专题研究方向者,需要既具备殷墟田野考古专业知识背景又具备甲骨学研究能力。
第1篇一、活动背景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为提高教师对甲骨文的认识和研究水平,推动甲骨文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特举办本次甲骨文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甲骨文的认识,了解甲骨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培养教师运用甲骨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甲骨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四、活动地点XX市XX学校五、活动流程(一)开幕式(10月15日上午)1.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2. 领导致辞,对本次活动表示祝贺,并对甲骨文教育提出期望。
3. 宣布活动日程安排。
(二)专家讲座(10月15日下午)1. 邀请甲骨文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包括甲骨文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
2. 教师们认真聆听,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三)教学观摩(10月16日上午)1. 邀请优秀甲骨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展示甲骨文课堂教学成果。
2. 观摩教师们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分组研讨(10月16日下午)1. 将教师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主题进行研讨:a. 甲骨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b. 甲骨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c. 甲骨文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 甲骨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小组成员积极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探讨甲骨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五)成果展示(10月17日上午)1. 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
2. 专家对成果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六)闭幕式(10月17日下午)1. 主持人总结活动成果,对教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2. 为优秀小组和个人颁发奖品。
3. 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六、活动要求1. 参会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2. 教师们在活动中要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3. 教师们要遵守纪律,保持会场秩序,尊重专家和同行。
作者: 朱启新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88-92页
主题词: 教育活动;殷商时期;甲骨文字;文字记载;教育史研究;十七世纪;《尚书》;《孟子》
摘要: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相当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左右,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根据一些古文献如《尚书》、《孟子》、《礼记》等记载,就在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类似学校性质的教育活动所场,即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但是,由于史料不足,有些古籍又存在真伪争论问题,尤其缺乏用作考证的实物资料,人们对于“夏日校”、“殷日序”等等说法,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各执己见,不尽信服。
这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工作中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
殷墟个性化邮票:甲骨文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实验,最近几年似乎已经达到了全国普及的程度。
提供了殷墟个性化邮票,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用于殷商时期锲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占卜与记事,出土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它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自成系统的文字,已发现的单字约4500个,其中的1500个字已被专家释出。
目前,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国际性显学。
殷墟甲骨文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
在此之前,它长期被当地百姓作为中药龙骨出售和使用,毁坏甚多。
安阳殷墟始掘于1928年,培养了大批的考古大家,被后人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截至目前,已经挖掘出甲骨文、司母戊鼎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纺织品等数十万件文物以及宫殿宗庙基址、王陵遗址、手工作坊遗址、车马坑遗址等众多殷商遗迹。
十二生肖目前,殷墟甲骨文已出土15万片左右,总字数约100万字以上,堪称商代王室的档案库。
甲骨文内容十分宏富,不仅记录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情况,而且对当时的天文历法、方国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多有涉及,极大地弥补了商代史料不足的缺陷,是了解和研究殷商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实物资料。
史书上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这是有根据的。
殷墟个性化邮票甲骨系列精选最具代表性的甲骨文12片,类种丰富,形状齐全,有精美的鹿头刻辞、牛头刻辞和保存完整的卜骨和卜甲,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甲骨文书法12字共计24枚附图。
作为时代较早的古代文字,殷墟甲骨文对后世汉字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绝的历史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殷墟文物被外国列强掠夺量在5万件以上,其中侵华日军在1937年占领安阳后,就多次掠夺殷墟文物,并将所夺全部运回日本,仅甲骨就有1万多片。
现在,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藏有的殷墟文物最多。
基于甲骨文的殷商学校教育研究
殷商文明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大量甲骨文为研究殷商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一手的资料。
以甲骨文为重要的研究材料,结合传世文献,共分五章探讨殷商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第一章旨在论述学校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梳理了殷商之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源流,进一步
分析殷商学校教育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通过对所收集到的甲骨文进行分期处理后,发现殷商的早、中、晚时期的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主要探讨学校的名称与内涵,殷商时期有小学和大学两个层级的教育,小学在甲骨文中没有直接的学校名称,但
是可以从一些甲骨文中推测确有殷商小学的存在,关于大学的甲骨文材料较为丰富,有“庠”“序”和“辟雍”多类教育场所。
第三章主要探讨殷商时期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从所收集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六艺”教育的雏形。
大量的书辞、习刻和绘画类甲骨说明殷商统治者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的训练,殷商时期的礼乐射御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
礼乐射御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章主要探讨殷商时期的教育的实施,即“怎么教”的问题。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对于书数主要采用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
对于礼乐射御除了进行系统的训练外,还会采用环境育人的方法。
不仅如此,甲骨文中还存在学生往返学校、请假和商王视学的内容,这些都说明殷商时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第五章主要探讨教师和学生,即“谁来教”和“谁来学”的问题。
通过对甲骨文归纳,可以看出承担教育职能的主要有商王、诸妇和臣子这
三类人物,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甲骨文中出现有小子、多子和小臣这三类人物的学习记录,最后本研究以“子”为线索,详细追踪了他学习礼乐射御的过程,更加直观的反映殷商时期学校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