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 格式:wps
- 大小:109.01 KB
- 文档页数:8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如:
招摇撞骗罪的客体——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伪证罪的客体——复杂客体,即本罪即妨害了国家正常的司法秩序,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作伪证的行为一方面使国家司法机关不能顺利查明犯罪事实,另一方面又可能是无辜公民收到本不应该的刑事追诉。
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
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些罪的犯罪构成还要求发生在特定时间,地点或者使用特定方法)如:
招摇撞骗罪的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警察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伪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形式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事实了作伪证的行为。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
有的犯罪构成还要求特殊主体,即具备某种职务或者身份的人。
少数犯罪,根据法律也别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如:
招摇撞骗罪的主体——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伪证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
面是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有些罪的构成还要求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或动机。
如:
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故意。
伪证罪的主观方面——故意,且行为人具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意图。
第六章犯罪的客观方面一、判断题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4.不作为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非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义务。
()5.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6.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7.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8.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9.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10.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
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11.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12.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1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1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1.简述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2.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及特定义务的来源。
第5、6章犯罪的客体和客观⽅⾯幻灯⽚1第五章犯罪客体幻灯⽚2第⼀节犯罪客体概述●⼀、犯罪客体的概念●社会关系说: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法益说:犯罪⾏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规范违反说:犯罪⾏为所侵害的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联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幻灯⽚3犯罪客体的地位●犯罪客体在⼀定意义上能够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彰显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具体⾏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必须考量的因素;●考察犯罪客体的内容对于准确量刑也是必不可少的。
幻灯⽚4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1.有的条⽂明确揭⽰犯罪客体(102、221)2.有的条⽂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206)3.有的条⽂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236)4.有的条⽂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337)5.有的条⽂通过对⾏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犯罪客体(257)幻灯⽚5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1.有助于认识犯罪本质2.有助于准确定罪3.有助于正确量刑幻灯⽚6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的⼀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物质性客体)●1、犯罪的⼀般客体●犯罪的⼀般客体,是指⼀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最⾼层次。
●刑法第2条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说明了犯罪的⼀般客体的主要内容幻灯⽚8●⼆、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类犯罪⾏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部分或某⼀⽅⾯。
●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为侵害的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的科学分类。
幻灯⽚9●三、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种犯罪⾏为所直接侵害⽽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划分依据:客体的复杂性●简单客体,⼜称单⼀客体,是指某⼀犯罪只直接侵害⼀种具体社会关系。
上编刑法总论第一章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性质: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刑法的法律性质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加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更为严厉。
1979 年 7 月 1 日一致通过, 7 月 6 日正式发布, 1980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我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诞生。
1997 年 3 月 1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这部刑法典于199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1997 年修刑的特点:(1)实现了刑法的统一性和完备性;(2)贯彻了刑事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3)立足国情和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之后修刑的特点:(1)及时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确立了刑法修正案作为刑法修改方式的基本地位。
刑法的根据:(1)制定宪法的法律依据: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刑法制定和修订的法律根据;(2)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是刑法制定和修订的实践根据。
刑法的任务:(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的体系:就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刑法的解释: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1)立法解释:指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刑法立法解释是指对刑法典规定的某些内容予以阐明。
(2)司法解释:指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3)学理解释:指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做的解释;(4)文理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5)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第五章犯罪客体1.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我国刑法典在第2条、第13条中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各类社会关系的规定,是犯罪一般客体的主要内容。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因此是研究一般犯罪特征的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层次犯罪客体的基础。
3.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作为同一同类客体的社会关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
我国刑法分则根据这一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
4.犯罪现象是复杂的。
多数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到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但是,也有些犯罪行为直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这就使我们有必要根据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将犯罪直接客体划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5.在复杂客体中,主要客体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某一犯罪的性质。
立法者根据主要客体,把某一犯罪列入有关类的犯罪中,对于具有复杂客体的犯罪来说,除主要客体外,次要客体也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对于定罪量刑也有决定作用。
6.主要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主要客体决定该具体犯罪的性质,从而也决定该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
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的划分并不是为了说明那种客体是重要的,哪种客体是不重要的,而是为了便于对各种不同的犯罪进行分类。
7.随机客体不是犯罪基本构成要件,而是加重结果的构成要件。
随机客体仅仅是选择要件,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一旦出现,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
8.从刑法理论上说,犯罪对象应当属于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内容。
管理学56犯罪客体要件客观要件OK 管理学中的犯罪客体:客观要件的重要性引言:在管理学中,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或者侵犯的具体对象,它是判断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要素之一。
犯罪客体可以是人身、财产、社会利益等。
犯罪客体的存在与否对于确定犯罪构成的成立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中犯罪客体的概念和其客观要件的重要性。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一项犯罪行为所针对或者侵犯的具体对象。
在管理学中,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人身与财产两种类型。
人身犯罪客体主要指针对人的身体、生命和自由等权益的侵害,例如故意伤害,绑架等行为。
财产犯罪客体则指针对个人或集体财产权益的侵害,例如盗窃、诈骗等行为。
犯罪客体的确立与犯罪构成成立密切相关,是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涉及犯罪的重要依据。
二、客观要件的定义与作用客观要件是判断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犯罪事实中最直接的表现。
在确定一项行为是否涉及犯罪时,承担了重要的调查与证明作用。
客观要件主要包括违法行为的实施和社会危害的结果两个方面。
实施指违法行为的实际进行,例如实施抢劫行为;社会危害则指违法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例如抢劫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与身体伤害。
只有当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具体实现时,才能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
三、犯罪客体的客观要件1. 实施要件犯罪行为必须是实际进行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行为的意图或准备阶段。
实施要件涉及到违法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式。
例如,在盗窃案件中,实施要件是指实施盗窃行为的具体行动,例如打开房门、搜寻财物等。
只有在违法行为经过实际实施后,才能认定其犯罪性质。
2. 结果要件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构成犯罪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结果要件是指违法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包括对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侵害程度。
例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结果要件是指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后果。
只有当违法行为造成了具体的社会危害后,才能构成犯罪的结果要件。
四、客观要件在管理学中的意义1. 确定犯罪的成立与否客观要件是判断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