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8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人教版化学初三下第九单元9.3第九单元课题3人教版化学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参考课时:3课时)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2过程与方法:(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2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专家建议课标中要求“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本课题,需要知道溶液的浓度有多重表示方法,并重点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因为溶质质量分数是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在实际中经常用到。
本课题的知识体系是: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本课题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化学做铺垫。
学生的现有认知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知道溶液有浓有稀,在实际生活中见过一些标有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比如生此文转自理盐水等。
但是,对于溶质质量分1页第1页共第九单元课题3人教版化学教案九年级下册数的含义并不理解。
学生认知障碍点: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
4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5 教学用具实验用具;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6 教学过程6.1 第一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9.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案背景“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
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学生都很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计算溶液的组成却是第一次接触。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把握此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所以综合性比较强。
教学中要牢牢抓住概念,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本课题内容可分三部分:建立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本节是本课题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始终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在“讨论”、“活动探究”、“习题”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9.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执教: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二中学宋仲燕一、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溶液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同时很多化学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因此,在学习了氧气、水、二氧化碳等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后再来专门的讨论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于定量的研究溶液的组成具有认识和应用的双重价值。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更使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2.学生分析: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学生对溶液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又通过日常生活中溶液例子的分析、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标签上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方法的分析,为这节课的学习成功做了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3溶质质量分数(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3.能够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1.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容量瓶、量筒、试管等。
2.实验药品:氯化钠、葡萄糖等。
3.教师准备:课件、示范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某种药物的溶液经过测试,测得质量分数为5%,请问这个含义是什么?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逐步解释。
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100%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进行一次示范实验,演示如何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1.取一容量瓶,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如氯化钠),记录溶质的质量。
2.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溶解溶质,使其完全溶解。
3.容量瓶加水至刻度线,并充分摇匀。
4.取适量的溶液,定量倒入试管中。
5.将试管放在天平上,记录试管的质量。
6.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4. 讲解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同时,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补充相关知识点。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思考和讨论应用问题。
6. 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教学目标1.掌握溶质和溶液的概念。
2.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3.了解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2.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溶质和溶液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1.溶液与溶质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
其中,溶质是将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3.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1.计算溶质质量在溶液中加入$ m 克溶质,使其完全溶解,溶液的总质量为 M克,则溶质的质量为m$克。
2.计算溶液的质量计算溶液的质量即可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溶液的质量=M。
4. 计算练习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组内或个人竞赛,增加趣味性和积极性。
例题1:向100克纯水中加入5克NaCl,求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例题2:向200克NaCl溶液中加入50克NaCl,求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5.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分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结论总结结束实验后,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四、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溶质和溶液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形式多样的练习与计算,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化学思维能力。
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习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程序【演示实验】在三支试管里各加入15mL水,然后分别加入2g、4g、6g红糖。
【设问】如何判断溶液的浓与稀?是否精确?观察现象:比较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思考: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完成表格。
思考并回答:可以从颜色的深浅上来判断,也可以尝一下味道,但是都不精确 【讲解】在实际运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例如: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的浓度,不能高也不能低,否则会引起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m 溶质/m 溶液×100% 【讨论】在前面所做实验中,三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实验】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学生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
那么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投影】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如何操作?大家不妨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实验。
对各组的实验进行客观评价。
归纳小结实验步骤,并总结在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
(见板书设计)【小结】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配制。
所需仪器:称:托盘天平、药匙称量:量: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
注意事项:略【过渡】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那么你能用公式来解这一题吗?【投影】例题1: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小结】将学生讨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更正、完善并做板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质的概念及其质量分数的定义;2.掌握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溶质的概念及其质量分数的意义;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如溶液的概念、溶解度、饱和溶液等。
2. 概念讲解1.引入溶质的概念: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例如在水中溶解的盐、糖等;2.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或百分比计数表示。
3. 计算方法示例通过示例演算,详细讲解如何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示例问题:若有一个含有100 g溶液,其中包含80 g的盐,请计算溶液中盐的质量分数。
解题步骤: 1. 计算溶液中溶质(盐)的质量:80 g; 2. 计算溶液总质量:100 g; 3. 计算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总质量)× 100% = (80 g ÷ 100 g)× 100% = 80%。
4. 实际应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问题一:若有一个500 mL的含有10 g食盐的溶液,请计算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解题步骤: 1. 将溶液总体积转换为质量,根据水的密度(1 g/mL):500 mL × 1 g/mL = 500 g; 2. 计算溶液中溶质(食盐)的质量:10 g; 3. 计算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总质量)× 100% = (10 g ÷ 500 g)× 100% = 2%。
问题二:某标称为6%盐酸的溶液,其中含有20 g盐酸,请计算该溶液的总质量。
解题步骤: 1. 假设溶液总质量为x g; 2. 计算溶液中溶质(盐酸)的质量:20 g; 3. 计算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总质量)× 100% = (20 g ÷ x g)× 100% = 6%; 4. 解方程:(20 g ÷ x g)× 100% = 6%;5. 求解得到:x g = (20 g × 100%)÷ 6% = 333.33 g。
课题教课媒体教学目标教课要点教课难点第九单元溶液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型新授(第 1 课时)多媒体、实验器械1、掌握溶液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技术3、初步学会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经过着手实验、察看现象以及思虑问题使学生掌握一种表示溶液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 2、经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方法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经过练习必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1、学会谨慎务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感情2、培育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能力。
态度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认识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宽泛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的最后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计算及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课内容及问题情境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展现】三饮料瓶的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设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想?【设问】对怎样考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想,你有哪些好方法?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察看思虑讲话: 1、三瓶溶培育学生发散性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思想,提升自我解浅的没那么甜。
2、颜决问题能力,养成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自主学习,小组合饱和溶液,其余两瓶一作学习的习惯。
定是不饱和溶液 3、它们的浓度不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培育学生自我评的浓度小。
价能力议论沟通、互相怀疑几名学生做总结讲话成立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活动研究】(投影展现)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 ( 1 mL 水的质量大概为1 g)水,而后分别加入约 0.5 g、 1g、2g 固体红糖,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
1、将三瓶糖水蒸干,比较获得糖质量的多少。
2、没有必需将整瓶糖水所有蒸干,只须取一部分等量的三种糖水蒸干,比较即可。
3、能够在等质量的水将书籍上的药品中,加入不同质量的CuSO4 溶液改成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红糖水,使学生更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易和生活联系,亲深。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目的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教学过程:1.教材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区分有色溶液是浓还是稀。
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
接着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提出一个关系式,并让学生以实验中配制的三种溶液为例,通过简单计算,巩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2.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要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
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
例如,在20 ℃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
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3.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
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
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
初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3. 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点:1.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2.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死海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2.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与探究(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时,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
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的要求: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内容。
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
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第1课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正确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3.初步学会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标签,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敎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液稀释、混合的计算。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情境导入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要准确表示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喷洒农药(如图)时,药液太稀不能杀虫灭菌,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和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知道溶液的准确组成。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溶液的浓度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与稀呢?讨论交流阅读敎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 无水硫酸铜,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溶液颜色较浅;第二支试管中溶液颜色较深;第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深。
加入固体硫酸铜的量越多,溶液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的质量。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一般与温度无关。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单位为1。
课堂讨论已知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有人说:“20 ℃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学会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3)能够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2)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的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天平、砝码、溶解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知识讲解、计算方法演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数据;(3)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交流分享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4. 应用拓展:(1)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练习中的收获;3. 教师强调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3. 练习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情况。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计算、初步学会溶液的稀释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涵义,能进行溶质质、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21 2、过程与方法⎩⎨⎧,学会溶液配制的方法、通过溶液的稀释问题规律质量分数计算的方法和的定义,初步学会溶质、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2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培育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2、配置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过程与方法三、教学准备:有关实验的器材及药品 练习题 相关课件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分析→归纳五、教学实践:1课时六、教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在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匙白糖和两匙白糖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互动1实验9—5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 水,然后分别加入0.5g 、1g 、1.5g 固体硫酸铜。
小结:溶液的浓稀一定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含量的高低互动2讲解:溶液的浓稀不能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但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其中的一种。
设问: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溶质的组成?讲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提示: 出示课件21、计算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液的密度互动3 出示课件3(一)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例1: 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500 Kg 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解:略你掌握了吗?例2、800克某硝酸钾溶液蒸干后,可得56克硝酸钾固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溶液质量分数的方法。
3.能够通过实例应用溶液质量分数计算液体固体中溶质的含量。
【教学重点】:1.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
2.计算溶液质量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应用溶液质量分数计算液体固体中溶质的含量。
2.理解和准确掌握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1】引入:1.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图1、图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图片中有哪些物质是溶质?有哪些物质是溶剂?(2)在这些图片中,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到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葡萄糖、盐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2】呈现主题:1.引出今天的主题:“溶质的质量分数”。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⑴向100ml的水中加入10g的氯化钠,使之充分溶解。
⑵将能够容纳100ml的烧杯称重,记录下烧杯质量为46.5g。
⑶将溶液倒入烧杯中,再次记录烧杯的质量为54.5g。
3.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解决一下问题:压几样溶液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Step3】解决问题,理解概念:1.学生们自己计算,或者与老师一起计算出样品A、B、C的质量分数,如表1所示。
然后学生涉及答案:答案:样品A的质量分数为10%(10/100),样品B的质量分数为20%(20/100),样品C的质量分数为40%(40/100)。
2.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分数:(1)溶液质量分数的定义溶液中溶质的重量与溶液的总质量之比,即表示在10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占的比例。
(2)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液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3)溶液质量分数的意义溶液质量分数越大,说明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越多,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越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