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化学全册知识点填空题,推荐文档
- 格式:pptx
- 大小:145.23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填空(100空)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2、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中称量。
3、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盖熄,不可吹熄。
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5、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
6、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7、滴定管在使用时,滴入试剂的过程中,滴管要保持容器口上方滴加药品。
8、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9、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
10、过滤:“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1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
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不断搅拌。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1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13、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填空题(集萃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填空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最大的区不在于。
2.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N2占(),O2占(),稀有气体占(),CO2占(),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能够分为()和()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和()(写化学式),这些气体要紧来自()和()。
4.氧气的物理性质:()XXX,()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5.氧气的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硫、磷、铁的燃烧 6.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群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群火焰。
都生成有()气味的气体()。
7.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8.()叫化合反应。
()叫氧化反应。
9.氧气在化学变化中提供氧化剂,具有()性,是一种常用的()剂。
氧气的要紧用途是()和()。
10.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本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1.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过程中做()具有()性。
推断一种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条件是:首先看、再看12.()叫分解反应。
13.缓慢氧化的特点是:()。
自燃是由()引起的。
14.()叫分子。
()叫原子。
15.混合物和纯净物最大的区不是()。
从分子的角度来讲,最大的区不是(16.()叫元素。
依照纯净物中所含()的别同,可将纯净物分为()和()两大类,这两者的最大区不是()。
17.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18.()叫氧化物。
含氧化合物别一定是氧化物。
20.地壳中各元素含量依次为()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是()。
21.水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构成的。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电极上得到的气体是(),负电极上得到的气体是(),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22.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基本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3.()叫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空气,氧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和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为、二氧化碳为、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和。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 ,(2) (3)灭火的方法:①隔绝空气②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6、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液氧是的。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剂。
氧气的用途:①②氧气的化学性质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
化学方程式为:②(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火焰,在氧气中的火焰,生成气味的气体SO2。
化学方程式为: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用于发令枪)化学方程式为: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
(用于照明弹等)化学方程式为: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化学方程式为:⑥氢气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一氧化碳的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
初中2015 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而不是。
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
2、利用化学。
3、利用化学和。
4、利用化学。
三、化学发展史1、中国古代:发明、、、、、等。
2、近代:(1)和的创立。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和创立了,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组成物质的是。
发现了。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元素周期表有。
3、现代:运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究。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的要求: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条件下反应3、力图使原料都变为产品,实现零排放4、产品环保和有利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
2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
3区别:化学变化中,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 、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2◆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 生成的方法: 。
◆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 H2O 的方法:◆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H2O 通常放在第一步;除去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一步。
初中化学知识点填空(附答案)(⼈教版)第1单元《⾛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利⽤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焰:焰⼼、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____)(2)⽐较各⽕焰层温度:⽤⼀⽕柴梗平放⼊⽕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3)检验产物 H2O:⽤⼲冷烧杯罩⽕焰上⽅,烧杯内有______CO2:取下烧杯,倒⼊____________,振荡,变________(4)熄灭后:有⽩烟(为⽯蜡蒸⽓),点燃⽩烟,蜡烛复燃5、吸⼊空⽓与呼出⽓体的⽐较结论:与吸⼊空⽓相⽐,呼出⽓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空⽓与呼出⽓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仪器及使⽤⽅法(⼀)⽤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棉⽹—受热均匀)可⽤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可⽤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集⽓瓶(⼆)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与及量筒内。
量筒不能⽤来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于粗略的称量,⼀般能精确到_______克。
)注意点:(1)先(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填空(附带答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____)(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______CO2:取下烧杯,倒入____________,振荡,变________(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与及量筒内。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_______克。
)注意点:(1)先(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_________”。
(完整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填空复习题第⼀单元⾛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然科学,它与⼈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化学变化:____ ____ _____的变化;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 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_____ 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是⼀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P6 2.请列举蜡烛的物理性质:(任举四个)。
3.请列举蜡烛的化学性质:。
(举⼀个)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和(填物质名称)。
5.将⼀⼲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焰的上⽅,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有,⽚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少量澄清的⽯灰⽔,振荡,可以看到,这可以推测蜡烛燃烧后⽣成了。
P86.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3关注 .P9 7.收集⼈体呼出的⽓体,做以下实验,把燃着的⼩⽊条分别插⼊空⽓和呼出的⽓体中,发现⽊条在燃烧得⽐较旺盛,说明⼈体呼出的⽓体中含量较低。
P11 8.将澄清⽯灰⽔倒⼊装有呼出⽓体的集⽓瓶中,振荡,发现,说明呼出⽓体中的含量较空⽓中的要⾼。
P119.对着⼲燥的玻璃⽚呼⽓,会发现玻璃⽚上出现,说明呼出⽓体中含量较⾼。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取⽤固体药品⼀般⽤,块状的药品可以⽤取⽤。
密度较⼤的块状药品和⾦属颗粒放⼊玻璃容器中时,应该先把容器,把药品放⼊后,再把容器慢慢地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以免容器。
P14 11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P15 12.⽤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视线要和量筒内液体的保持⽔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P15 13.倾倒试剂时,塞⼦要在桌⼦上,瓶⼝要试管⼝,贴标签的⼀⾯要向着。
倒完液体后,要⽴即 ,并把瓶⼦放回原处。
P15 14.取少量的液体可以⽤,使⽤时应该保持向上,不要或者。
⽤过以后要⽴即,以备再⽤。
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
P16 15.万⼀酒精洒出在桌⾯上燃烧,不要惊慌,应⽴刻⽤。
初中化学所有常用知识点填空(全)+实验探究原子和分子1、原子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微粒。
2、分子概念分子:保持物质的粒子。
3.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差不多上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4.核电荷数= = =5.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二)自然界中的水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最完全)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可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①适用范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③仪器:铁架台、(玻璃仪器)玻璃棒的作用:④过滤后,假如滤液仍旧浑浊,可能缘故有:A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具有吸附性):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二、硬水与软水1、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 (元素名称)化合物的水。
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化合物的水。
例:开水,雨水。
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 ,泡沫较多的是3.硬水软化的方法:工业上或实验室 、生活中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白费肥皂,洗不洁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白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三、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 + 氧气化学方程式:2H2O2H2↑+ O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质量比E.检验:O2--- H2---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 (收集方法);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通电通电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点燃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现象:发出(颜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填空)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使用红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则可能是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法国化学家___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的成分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两类。
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燃烧和工业生产。
4、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有氧气、有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和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5、氧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液氧是蓝色的。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氧气可以与碳、硫、磷、镁、铁等金属元素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现象。
6、化学反应现象:C和O2在氧气中反应会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黑色的火焰;S和O2在空气中火焰,而在氧气中的火焰会生成气味的气体SO2;P和O2反应会产生大量白色固体氧化物,可以用于发令枪;Mg和O2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可以用于照明弹等。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燃烧反应都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支持燃烧,也能被燃烧。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会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当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石蕊试液会变色,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必会填空化学知识点必会填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
下面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必会填空的练习,请仔细思考并填写合适的答案。
1. 元素是由_______组成的。
2. 化学式是用________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及比例关系。
3. ________是指在常温下可以直接进入气态的物质。
4. 分子式是用_______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及最小的相对数目。
5. 碱金属是指在化合物中可以形成_______离子的金属元素。
6.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会产生________。
7. 实验室通常使用________来研究化学反应。
8. 反应物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__不发生改变。
9.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_______是氧化剂。
10. 电子的运动轨迹称为________。
11. 水是一种________化合物。
12. 金属最外层电子的数量决定了金属的________性质。
13. 化学方程式中,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_________。
14. ________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15. 固体在熔化时需要_______。
16. 分子量是指_______的相对分子质量。
17. 分子式中各种原子的比例最简的化合物称为__________。
18. 电解质是指能在溶液中________离子的物质。
19. ________是指化合物在溶液中的最大溶解量。
20. 酸的酸度由_______来表示。
21. ________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程度。
22. 盐酸与________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23. 相同浓度下,_____的性质与H+的性质相同。
24. ________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25. ________是指化合物按照质量比例组成的最简单的化学式。
26. 溶解度大于________g/100mL的固体称为易溶于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