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利润表及利润分配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章利润表解读一、从考试题型来看,客观题+主观题,主观题的考点是比较利润表的分析;共同比利润表的编制及分析。
利润表质量分析--利润表各项目分析利润表趋势分析--比较利润表分析和定比趋势分析利润表结构分析--共同比利润表编制与分析第一节利润表质量分析识记:营业收入的构成。
理解:利润表所包括的各个会计科目所揭示会计信息,相应会计处理方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1.通过利润表的分析可得知的内容:企业依据成本和收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的来源,理解历史收益能力,预测未来经营业绩。
2.利润表质量分析含义:是对利润形成过程和利润结果的质量进行分析。
第一,利润结果,因为权责发生制的关系,所以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并不同步,而没有现金支撑的利润质量较差,利润和现金流之间要匹配(是否有现金流支撑)。
第二,利润形成的过程,利润的来源有:主营业务、其他业务、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资产价值变动等。
只有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那些未来持续性较强的经济业务时,利润的质量才比较高。
(收益是否有未来的可持续性)3.回顾收入:日常活动中形成、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与实收资本无关)的总流入。
回顾费用:日常活动中形成、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总流出。
【例题·单选题】关于利润表质量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利润表质量分析就是对利润形成过程的质量进行分析B.没有现金支撑的利润质量较差C.某工业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说明该企业利润质量较差D.某商业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说明该企业利润质量较高【答案】A(二)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进行经常性业务取得的收入,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
营业收入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核心,(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最具有未来的可持续性,如果企业的利润总额绝大部分来源为营业收入,则企业的利润质量较高。
活动4-3 利润形成及分配核算1. 引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效益和价值。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合理地核算利润形成和分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利润形成和分配的角度,介绍利润核算的步骤和方法,并对利润进行合理的分配。
2. 利润形成的步骤利润形成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实现了销售收入,减去了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得到的余额即为利润。
下面是利润形成的具体步骤:2.1 销售收入的确认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获得的收入。
核算销售收入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销售合同的签订:销售合同是确认销售收入的依据,需要核实销售合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销售金额的确认:销售金额应该准确反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实际价值,包括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等。
•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是指确认销售收入的具体时间,可以按照货物交付、服务完成或者合同收入确认时点等方式确定。
2.2 生产成本的核算生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
核算生产成本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直接成本法:将直接与生产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间接成本法:将间接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或方法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并计入生产成本。
2.3 经营费用的确认经营费用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非生产成本,例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核算经营费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费用的分类和归集:将费用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归集到不同的经营费用类别中,例如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租金费用等。
•费用的发生时间点:费用的确认时点是指确认费用的具体时间和方法,可以按照费用发生时点、费用支付时点或者费用应计时点等方式确定。
3. 利润分配的方法利润形成后,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利润的分配。
下面是常见的利润分配方法:3.1 留存利润留存利润是指企业将部分利润留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再投资和发展。
简述利润表的结构利润表是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展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经营情况。
利润表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利润、非营业收入、非营业支出、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利润表的第一部分是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资产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营业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通常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利润表的第二部分是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为获取营业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
营业成本的计算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是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为开展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这些费用是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对于企业的利润和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营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得出的。
利润表的第五部分是非营业收入。
非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除经营活动外所获得的收入,如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
这些收入不属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收入,但对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有重要影响。
然后是非营业支出。
非营业支出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除经营活动外所发生的支出,如捐赠支出、罚款支出等。
这些支出不属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支出,但对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利润总额是利润表的倒数第二部分,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通过各项收入和支出所得到的总利润。
利润总额的计算是通过营业利润加上非营业收入减去非营业支出得出的。
最后是净利润。
净利润是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最终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
净利润的计算是通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得出的。
总结来说,利润表的结构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利润、非营业收入、非营业支出、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部分。
如何看懂会计报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利润表主要说明税后利润产生的过程,而利润分配表主要说明税后利润的分配过程及未分配利润的计算过程。
与资产负债表是个时点报表相对应,利润表是一个时期报表,也就是说,在多长一个时期之内,产生了多少的利润或亏损,时期长短不一样,利润或亏损(既损益)是不一样的,所以,拿到这张表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一看,这张表说的是哪段时期的利润。
从利润表的结构来看,表的项目分为五个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看这张报表,一个是从上向下看,通过计算主营业务收入到得出净利润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这个净利润产生的过程;如果从下向上看,即先看净利润,最后看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得出净利润产生的原因。
从分析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从下向上看,我个人也习惯从下向上看,首先看最后的结果,是赚了还是亏了,然后再看,是如何赚的,如何亏的。
好的,那我们就从下向上来看这张利润表吧。
利润表的最后一项,就是净利润,注意,我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净利润,而不是未分配利润,我看到太多的人,把利润表的最后一项当做是未分配利润,记住,不是未分配利润,而是净利润,未分配利润是利润分配表的最后一项,是利润分配表要说明的问题,而利润表只是说明净利润是如何来的,至于净利润如何通过分配过程,最后如何到未分配利润,是利润分配表的事。
好了,我们知道了净利润是多少了,那它是如何来的呢?净利润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交了所得税之后,企业最后得到的钱,因此,我们可以向上看,可以看到,利润总额是多少,所谓利润总额,就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总共得到了多少钱。
在得到利润总额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所得税的形式交给国家,余下的部分就留给企业了,这就是净利润。
这里,可能大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得税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国家的税法了,总的计算方式是把利润总额去乘以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我们常说的税率,得出的这个数就是要交的所得税了,说起来简单,但具体到某一个企业、行业、地区等,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国家为了从总体上调控产业结构和地区平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其所得税税率是不一样的,同时,还出台很多相关的优惠措施,这些相关细节写在相关的税法或规章制度里,也不是我们一下子可以搞得清楚的,有时候还真的模棱两可,一时半会还真难搞清楚,如果真能一下子搞清楚,那些税务师可能就没饭吃了,那些税务机关的大爷们可能就没有私底下收钱理由了,收入少了一大半,他们也不会干。
利润表的编制与解读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或利润和损失表,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一份重要文件,用于展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成本和利润情况。
本文将介绍利润表的编制过程,并提供对其内容的解读。
一、利润表的基本结构利润表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 收入部分:列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收入,包括销售收入、提供服务的收入、投资收入等。
2. 成本部分:列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行政费用、研发费用等。
3. 利润部分:计算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前利润、净利润等。
二、利润表的编制步骤编制利润表的主要步骤如下:1. 收入的确认:根据企业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和会计准则,确认并记录特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
2. 成本的核算:对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准确核算。
3. 利润的计算:根据收入和成本的数据,计算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各项利润指标。
4. 利润表的排列:按照固定格式,将计算得到的收入、成本和利润指标填写到利润表中。
三、利润表的解读要点1. 收入和成本的比较:通过比较收入和成本的大小,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情况。
收入大于成本,表明企业盈利;若成本大于收入,则表示出现亏损。
2. 利润率的分析:利润率是利润与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常见的利润率指标包括毛利润率、净利润率等。
通过对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变化。
3. 利润增长率的分析:利润增长率是比较不同期间利润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企业的盈利增长速度。
利润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4. 利润分配的情况:利润表中一般会记录企业的纳税金额、利润分配和留存利润等信息,可以了解企业的税务状况和利润分配政策。
结论:利润表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利润表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则。
通过对利润表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和经营状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