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过小年的习俗
- 格式:docx
- 大小:18.19 KB
- 文档页数:9
南北方小年的习俗分别是什么北方小年习俗1、吃饺子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2、吃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3、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4、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5、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6、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7、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8、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9、扫尘“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小年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农历年节的开始。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民间传统习俗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小年传统习俗。
一、扫房(火烧屋)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习惯清扫住所,清除旧年的煞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个习俗又称为“火烧屋”,有着驱邪、辟邪之意。
人们会把家中的垃圾、灰尘等清理干净,然后在住所的四处点燃香炉,熏香驱除恶气,以求带来安宁和祥瑞。
二、祭灶小年这一天,人们也会举行祭灶的仪式,以感谢灶神一年来对家庭的保佑。
在祭灶仪式中,人们会将一些食物和祭品供奉在灶神面前,并焚烧纸钱。
祭灶活动有着丰收、吉祥之意,同时也是对家庭的一种告别和感恩。
三、贴春联与春节庆祝相伴的是贴春联的习俗。
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悬挂大红色的春联,春联上会写上祝福的寓意和吉祥的话语,以期求得新年的好运和顺利。
贴春联是春节前最重要的准备活动之一,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四、守岁小年这一天晚上,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一起守岁。
守岁是一种象征着家庭和睦的习俗,也是对新年到来的期待和祝福。
人们会边吃年夜饭边观看春晚,欢快地度过除夕夜。
夜里,人们还会点燃鞭炮、放烟花等来辞旧迎新,热闹喜庆的气氛充斥着整个城市。
五、煮汤圆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煮汤圆。
汤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必备食品之一,它象征着团圆。
在小年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做汤圆,一同度过最后一个夜晚。
汤圆圆滚滚的形状象征团聚和完整,吃汤圆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小年是一个热闹而喜庆的日子。
人们通过扫房、祭灶、贴春联等活动,为新年做好各种准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接好运和顺利。
同时,小年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守岁、煮汤圆,共同期待幸福和团圆。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和谐。
湖南春节风俗简介湖南的春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二十三天,天天都有新花样,让人应接不暇。
腊月二十四,湖南人称之为“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搞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洗尘日”。
大伙儿都希望把旧年的尘埃和霉运都扫走,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天晚上,还得祭灶神,拿糖把灶王爷的嘴粘上,盼着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谣里唱:“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娭毑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到了大年三十,那更是不得了。
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起来准备团年饭。
团年饭可是湖南春节的重头戏,丰盛得不得了,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还有湖南特色的剁椒鱼头、蒸臭豆腐、口味虾,光是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大伙儿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吃完团年饭,大伙儿就开始守岁,等着新年的到来。
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燃起火炉,里面烧着枫树蔸或者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
到了大年初一,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地燃放鞭炮,叫做“开门炮”,象征着送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完鞭炮,大伙儿就开始穿上新衣裳,拎着礼物,走家串户去拜年。
在湖南,拜年可不只是一种礼节,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交流,能让家庭关系、友情还有邻里关系变得更紧密、更稳固。
拜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除了拜年,湖南人还有一项特别的传统活动,那就是舞龙舞狮。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到处都可以看到舞龙舞狮的身影。
龙和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是吉祥物,大伙儿觉得它们的舞蹈能带来好运,还能赶走邪灵。
大伙儿围着看,还鼓掌,一起分享节日的欢乐。
当然啦,湖南的春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吃萝卜、赶早吃年夜饭、祭土地神等等。
在娄底一带,过年一定要吃萝卜,寓意着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
湖南的风俗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
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
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
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
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
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
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
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湖南小年习俗一览
湖南小年习俗主要包括春联贴门、挂灯笼、守岁、吃年夜饭、舞狮子、烧金锅、贴窗
花等。
1. 春联贴门:湖南人在小年的时候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一般写有吉祥的对联语句,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福。
2. 挂灯笼:小年前夜,湖南人会在门口或者街道上挂上红色的灯笼,寓意着带来吉祥
和幸福。
3. 守岁:小年之夜,家家户户会守岁,守至半夜或凌晨时分,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4. 吃年夜饭:小年的夜晚,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团圆共度佳节。
5. 舞狮子:在小年期间,会组织舞狮子的表演活动,舞狮子被视为辟邪、祈福的象征。
6. 烧金锅:在小年的前一天,湖南人会在家里烧一个金锅,寓意着来年家庭的财运兴旺。
7. 贴窗花:湖南人会用彩纸剪纸等制作窗花,然后贴在窗户上,增添新年的喜庆气氛。
这些小年习俗充分展示了湖南人民对新年的热爱和祈福之情,传承着独特的湖南文化。
小年的民间习俗
中国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烧纸钱,点灯、贴春联、买新衣服和食物,以庆祝此日。
1. 烧纸钱:这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通常在小年前后的几天,人们会把纸钱放在门口,然后用火烧掉,以祈求来年福寿繁荣。
2. 点灯:在小年当晚,家家户户会通宵点灯,以示庆祝,也希望自己的家能够照亮,带来好运气。
3. 贴春联:小年的民间习俗中,人们也会贴春联,用墨水在墙上写下各种祝福语,如“爆竹声声响,欢庆小年来”。
4. 买新衣服:小年的民间习俗中,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服,以示过节的快乐和喜庆。
5. 吃特定的食物:小年有不少特定的食物,例如汤圆、饺子、年糕等,人们会把这些食物放在桌上,大家一起分享,庆祝小年的到来。
一、年夜饭:家家户户年夜饭都会烹饪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搭配色彩缤纷的饺子、汤圆、腊味等,最后用雪梨糖或者甜饼作为甜品,每一种菜肴都会有一个寓意。
二、烟花爆竹:湖南人一般都会在年三十夜时大喝欢声,从一大清早就会排列着烟花爆竹,让街上熙熙攘攘,尽显喜庆欢腾。
三、年画:湖南人一般钟情于繁复的文绣,图案精美、形象生动,画上有彩鸳鸯、腊梅对联、石榴花、五谷米等等,为使家里的每一处角落更添春意,丰富年味。
四、拜年: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到亲朋好友家,拜财神、拜年、拜福、拜岁,表达新的祝愿,让家家户户特别的温暖。
五、歌舞欢乐:湖南人有着喜欢跳舞的本性,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跳舞、唱歌、弹琴、讲故事,把欢乐分享给家人朋友们。
总之,湖南人过年有着传统独特的风俗,在喧嚣之中不忘体现出家庭关系紧密、亲情深厚意味深长。
湖南⼈过年的习俗过年,北国有北国的风俗。
南⽅有南⽅的习惯,仅中国湖南各地年俗,也如其⽅⾔⼀般千差万别,不尽⼀样。
关于年俗的记载始于商朝,到清代,民间极为盛⾏,有些流传⾄今。
湖南地区的不少年俗就是从那时遗留、发展⽽来的。
⼩年与祭灶神祭灶神湖南不少地⽅有过⼩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已。
过⼩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氛持续到⽆宵。
株洲等⼤部分地区视农历以24⽇为“⼩年”,益阳等地以23⽇为“⼩年”,⽽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五⽇为“⼩年”。
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年,⽽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年。
湖南⼤部分地区都有在12⽉23⽇祭灶神的风俗。
据说,灶王爷23⽇这天要上天⾔⼈善恶,因⽽祭灶这⼀天,家家要将灶台、⼏案、锅碗瓢盘打扫⼲⼲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要揖邦⾏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们的坏话。
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除⼣与团年饭湖南春节:过年吃团年饭⼤年三⼗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这晚,灶膛⾥的柴⽕通夜不灭,全家⼈相守欢聚到⼗⼆点以后。
湘西苗族更有特⾊。
每年三⼗傍晚,合家炒好⾹腊⾁,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
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席。
主⼈全副武装,⼿⾥操⼀⽀满⾯春风梭镖,独⾃躲进⼤门⾓落⾥,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低要吃⼀顿友好的团年饭,⼀道圈炉欢度除⼣良宵。
吃团年饭多在三⼗夜,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
吃团年饭,全家⼤⼩围坐⼀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平常滴酒不沾的妇⼥,也要象征性的渴⼀⼝酒,以讨吉利。
湖南⼈除⼣会吃鸡、⾁、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丰登。
农历节日小年的迎神和挂灯习俗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
在中国,小年被视为春节的前奏,是一个扫除旧岁、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
在小年的时候,人们会进行各种迎神和挂灯的习俗,旨在祈福、求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迎神习俗小年的迎神习俗在中国各地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普遍都有扫墓、祭祀和焚香的仪式。
1. 扫墓: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
扫墓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更是一种尊重和缅怀的表达。
人们会给祖先的墓前添置鲜花、供上香烛,并向祖先祈福,祈求他们在天之灵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
2. 祭祀:在小年,人们还会在家里进行祭祀仪式,祭拜家神、土地神等。
家神被认为是守护家庭平安的神灵,土地神被认为是守护村庄和农田的神灵。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供奉食品和饮品、烧香、燃烛等活动,以示敬意和祈求平安。
3. 焚香:焚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之一,也是小年迎神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会点燃香烛,并在烟雾中表达自己的祈福和愿望,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二、挂灯习俗挂灯是小年习俗中一项重要的活动,通过挂灯来庆祝节日的到来,以及驱逐邪气、祈求好运。
1. 灯笼:灯笼是小年挂灯的主要物品之一,它象征着希望和温暖。
人们会将各种各样的灯笼挂在屋前、庭院、街巷等地方,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还极富装饰性。
2. 彩灯:在小年的时候,彩灯也是一种常见的挂灯物品。
有些地方会使用彩灯串成各种形状,如花、鸟、鱼等,寓意着美丽、吉祥和好运。
3. 米灯:米灯是一种传统的挂灯形式,由糯米制成,形状多样,通常有花灯、人物灯等。
米灯的制作需要耐心和巧手,而欣赏米灯则给人一种纯净和宁静的感觉。
小年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在此期间人们通过迎神和挂灯的习俗来庆祝、祈福,以及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年预祝吉祥和好运。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
无论是迎神的庄重和肃穆,还是挂灯的欢快和喜庆,都为新年注入了独特的神韵和生机,让人们以更加美好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
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
相传是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
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
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
“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
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
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
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
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
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
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
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
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湖南过小年的习俗【篇一:湖南的春节习俗】湖南的春节习俗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
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小孩子过年”。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
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
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
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
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
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
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
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
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
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
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
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
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
这一天禁忌很多呢。
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
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
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
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
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
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
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
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
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
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
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
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
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
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
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
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篇二:小年习俗】这些小年的习俗你都知道吗?年味在湖湘——小年将至,你不可不做的四件事小年马上就要到了。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了,同时人们也开始打扫,期望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这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祭灶王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扫尘土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等等。
贴春联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春联是一家的门面,民众往往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在湖南,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
这时,过年的气氛渐渐浓了,大家开始一系列过年的准备,人们见面打招呼也会提前问声过年好。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过年习俗,在湖南一直保存完好。
绿地湖湘中心,作为最有湖湘特色的商业项目,融合了湖湘之肌理,延续了湖湘的灵气,为传承湖湘文化做出了贡献。
值此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绿地湖湘中心提前祝愿所有湖湘人民新春愉快,羊年大吉!【篇三:湖南民俗风情】湖南民俗风情的主要特征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
世界如此,中国如此,湖南亦如此。
湖南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三湘四水各个角落,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湖南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与湖北省毗连,东邻江西省,南接广东、广西两省区,西界贵州省和重庆市,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
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传说时期,湖南境内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时期有荆蛮、淮人、虎方、扬越,、象氏、风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境内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遍布境内各地,此消彼长,与中原王朝时常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僚、僮、纥佬等族系复杂的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明清以来的苗、侗、瑶、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汉族之外,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数民族习俗成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这些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和北方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汉族正统主义攻击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口实和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愤,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受和汉族人民一样的平等权利。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难发现,民风民俗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南蛮的“自相夫妻”,实质是血缘族内婚的体现。
亲属称谓中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显以及“兄纳弟妇、弟收兄嫂”的收继婚,是原始对佣婚的残存,决不是什么“秽淫蒸报”的禽兽行为。
不落夫家和抢婚习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过渡的遗留。
而曾经在湘西地区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权制,反映了这一地区经历过的以女权为中心的母系氏族阶段。
另外还有上山打猎见者有份、换工互助和蒋草锣鼓等都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集体劳动的原始共产主义残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瑶族的瑶佬制均是原始农村公社组织和军事民主制的遗迹。
湖南境内的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历史上都曾经经历过,只是没有文献记载或者虽有记载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缺失。
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来自北方汉族的移民和明清时期来自东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渐完成了汉化。
这种汉化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一种民族的同化过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蛮俗与汉俗两种文明和社会方式的冲突、撞击和交融的过程。
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习俗的影响也相当大,前者广泛地留存在后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征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征。
楚人自春秋开始入湘,并逐步统一湖南地区,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后解体,跨入“文明”的门槛,特别是战国后期,随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国贵族南迁湖湘,更促进了湖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的范畴,所以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沅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
比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地区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
这种结合影响到了湖湘地区,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
而在崇巫这一点上,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气;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气;而楚人崇巫,却是多人情味。
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丽绝伦,或者天生多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戏等,都是既娱神又娱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
而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根植于湖南人骨子里,培养了世所传颂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
早在北宋,作为四川人的苏轼就发现了这种联系。
他在《屈原塔》中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