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三不知”》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必无受利地一定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
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玻,手植松柏。
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
缅卒,事明帝。
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狗。
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注],昔人弗忌。
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
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
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
何功可论!”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
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
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
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在州四年,卒。
赠左卫将军。
谥.曰刚。
(选自《梁书·卷十七》,有删改)(注)①射钩新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
晏子与齐景公阅读答案【篇一:鸟的阅读答案齐景公】篇三:鸟的阅读答案齐景公【原文】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注释】①弋: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
②烛邹:齐国大夫。
③数:列举。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
景公非常生气,命令官吏要杀掉烛邹。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之后再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们的君主掌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
我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
景公说:不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好(2)主(3)之(4)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死亡)b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上前) c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为了)d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因为)3. 翻译(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4.简述这篇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1.(1)爱好、喜欢(2)掌管(3)代烛邹的罪状(4)接受、听从2. d3.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4.揭露了统治者奢侈玩乐,为了一只鸟而要轻易杀人的残忍,赞扬了晏子巧言善谏的睿智。
相关阅读:篇四:鸟的阅读答案齐景公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晏子责烛雏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人主管捕鸟的事.有一天.烛雏不小心.让捕获的鸟飞走了.于是齐景公十分生气.他大发雷霆.准备杀掉烛雏.晏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跑来见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出他的罪状.然后大王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吧. 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请求.于是晏子派人把烛雏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历数烛雏的罪状.说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晏子责烛雏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人主管捕鸟的事。
2017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纱帐是属于北方的,它粗犷.、豪放、壮阔,像北方汉子一样顶天立地。
青纱帐是在盛夏时节形成规模的,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严密/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坚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那是土地史上最绿的时代,绿得水泄不通....,①波澜壮阔。
风过时,绿波起伏,仿佛绿绸一般荡漾着。
不了解青纱帐的,总以为那里面太过神秘,深不可测,是抗战时代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地方。
还有人以为,青纱帐会收留太多的秘密甚至阴暗。
其实,古朴的小村中简单宁静,青纱帐只是为乡村增添了一种幽静..安然的色彩,丝毫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青纱帐,是人们辛勤耕耘后迎来的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那里面藏着的是丰收的喜庆和果实的香甜。
亲亲的青纱帐,也是我们的乐园。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高处俯视壮阔的青纱帐。
秋风起,我和伙伴们攀上高高的土坡,居高临下,挥着手臂在风中高呼:“风儿风儿好凉快,庄稼庄稼快熟咧,,。
②”青纱帐好像听到我们的呼声,发出“唰啦啦”③的声响,似乎是在回应.我们。
青纱帐里,玉米、高粱们亭亭玉立....,④迎风而动,它们修长的叶子摇摆着,仿佛长袖善舞的女子。
那么多玉米、高粱,站成了无比壮观的青纱帐。
居高临下看青纱帐,只觉得眼前绿色奔涌,波澜壮阔。
如果不是在高处,人会(湮没/淹没)在绿海里的,找都找不到。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犷.(kuàng)帷帐B.逞.(chěng)水泄不通C.馈.(kuì)悠静D.应.(yīng)亭亭玉立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严密坚守淹没B.周密恪守淹没C.严密恪守湮没D.周密坚守湮没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B2.A3.B【解析】1.试题分析:A项“犷”应读“guǎng”;C项“悠静”应为“幽静”(幽冷);D项“应”应读“yìng”。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 )..()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晏婴劝谏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
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八个大字。
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
”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得很深刻。
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
‘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
”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
纪国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频频颔首,并对随从的大臣说道:“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临淄,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史孔和梁丘据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听了他们这些话,晏婴在旁独自冷笑。
齐景公看晏婴冷笑,便揩干眼泪问道:“我和我的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
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又罚史孔和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
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平仲。
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
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
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
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1.齐景公要亲手杀死烛邹的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2.晏子请求宣布烛邹的罪状后再杀他的目的是什么?3.晏子宣布了烛邹的哪三条罪状?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南海明珠——海南岛在我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富饶美丽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
腰果、咖啡、胡椒、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蜜等,在不同季节里挂满枝头;海参、海龟、鲍鱼、大龙虾等名贵水产不计其数;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蕴藏量也非常丰富。
海南岛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高高的五指山挺立在海岛的中部,山上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
有山间小溪汇成的万泉河滔滔奔流,浇灌着两岸的农田。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柳。
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高中古诗词阅读】《国有三不祥》阅读答案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归,召晏子而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香远益清(远:远播)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0、B11、D12、(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13、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国有三不祥的阅读答案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泰也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推敲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答复)D.薄暮冥冥(薄:逼近)凄神寒骨(凄:凄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时机,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参考答案:1.泽:聚水的地方2.而:表承接3.殆:大概,恐怕4.谓:说5.对:答复6.是:这些;与:原意参与,这里是一样的意思;焉:语气词7.而:表转折8.任:信任9.乃:就(是);若:像;者:……的情况10.如:到……去11.曷:怎么12.为:是译文景公外出打猎。
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
他感到很倒霉,闷闷不乐地返回宫中,马上召见晏子。
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淬则见蛇,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答复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
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使用他,是二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他,是三不祥。
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习题。
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泽遇见蛇,泽是蛇的窝啊。
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异,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2、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5、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2分)参考答案1、(2分)(1)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⑵回答。
⑶身穿(通:披)⑷挨饿受冻的人。
2、C。
3、(2分)(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4、(2分)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
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5、(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第二单元专项练习(课外阅读)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景公出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景公出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①海而南,至于琅琊。
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②,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故春省③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④。
夏(朝)谚日:‘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⑤。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⑥,纵乐而不归谓之亡。
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日:“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
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①遵:循。
②巡狩:视察。
③省:考察。
④豫:指帝王秋天出游。
⑤度:法度、准则。
⑥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南:南面)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2)小大之狱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2)吾与徐公孰美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2)欲报之于陛下也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类文阅读-16田忌赛马鸟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
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平仲。
他()有丰富的知识,()聪明机敏。
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
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就飞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丫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2.齐景公的鸟是由()照顾的。
A.齐桓公B.晏子C.烛邹3.“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晏子的意思是()。
A.列举烛邹的罪状,好让烛邹死得明白。
B.让齐景公知道,烛邹确实该杀。
C.委婉劝谏齐景公,为一只鸟杀无罪之人带来严重后果。
D.杀烛邹之前,要列明他的罪状。
4.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的做法是。
5.你认为晏子使用的办法怎么样?试着用自己的话分析。
1.既又2.C3.C4.放了烛邹5.我觉得晏子使用的方法很好,因为他从侧面提醒齐景公的错误,让齐景公易于接受。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齐景公“三不知”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
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被:
同“披”。
118.解释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而不霁(________)
(2)善.!寡人闻命矣(________)
11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20.景公有哪“三不知”?
121.读了本文,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8.(1)名词作动词,落,将,下(2)好119.(景公)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120.饱而不知人之饥,温而不知人之寒,逸而不知人之劳。
121.正直善良或关心百姓疾苦;懂得换位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阅读练习及答案《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阅读练习及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
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
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崇乐以从嗜欲乐:音乐B、不阿党,不私色阿:迎合C、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省:反省D、为人,而诸侯为役役:奴役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小国不与失其所与,不知B、其行公正而无邪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灾害加于诸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济南的冬天》选段阅读答案都市日出阅读答案石缝间的生命阅读答案A、齐景公最初轻视诸侯和百姓,没有将心思放在治国上。
齐景公“三不知”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被:同“披”。
118.解释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而不霁(________)
(2)善.!寡人闻命矣(________)
11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20.景公有哪“三不知”?
121.读了本文,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8.(1)名词作动词,落,将,下(2)好119.(景公)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120.饱而不知人之饥,温而不知人之寒,逸而不知人之劳。
121.正直善良或关心百姓疾苦;懂得换位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