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一章的知识要点及难点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0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规律等。
[重点]:1.生理学的任务及其与临床关系2.生命的基本特征3.内环境与稳态4.生理功能的调节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难点]:1.可兴奋组织与兴奋性2.生理功能的调节3.正负反馈与前馈[基本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急性实验(acute experiment);新陈代谢(metabolism);兴奋性(exci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生殖(reproduction);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兴奋(excitation);抑制(inhibition);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阈值(threshold);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 arc);前馈(feed-forward);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课时]:2学时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
[重点]:1.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2.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概念和形成的离子机制3. 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4.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5. 肌肉收缩原理[难点]:1.继发性主动转运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3. 前负荷、后负荷及肌肉的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基本概念]: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酪氨酸激酶途径(tyrosine kinase pathway);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胞内Ca2+稳态〔intracellular calcium homeostasis〕;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钙振荡〔Ca2+ oscillations〕;钙调素〔calmodulin,CaM〕;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IEG〕;核转录因子〔neclear factor-KappaB,NF-κB〕;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去极化〔de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强直收缩〔tetanus contraction〕;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成调节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型的分类和意义等. [重点]: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难点]:1.血浆渗透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基本概念]:全血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粘滞度(viscosity);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BPA);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理特性、植物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等。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机能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机制。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生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类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生物体内部环境的概念和稳态调节原理。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机制和细胞运动的原理。
第三章:神经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处理过程。
第四章:心血管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调节机制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压的调节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五章:呼吸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物理原理、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和调节异常的生理学基础。
第六章:血液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液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消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酶的分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胃酸的分泌和胃肠动力的调节机制。
第八章:生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雄性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和作用,以及生殖周期和孕育过程的生理学基础。
第九章:内分泌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新城代谢:机体或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不断第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城代谢。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兴奋: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
抑制: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3.兴奋性: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和特性。
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又称刺激阈或阈强度。
两者关系: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4.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值的。
阈上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
5.体液:人体内含大量水分的,体内的水分和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分布在细胞内的体液。
细胞外液:分布在细胞外的体液。
(又分血浆、组织间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等。
)6.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稳态: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城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7.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它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确,作用时间短。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过程。
它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持久。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用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8.自身调节: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9.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
其生理意义是促进人体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发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教案首页【教学章节】第一章绪论【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
【教学难点】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只有活的机体、活的器官、活的细胞才具有功能。
所以,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有生命的物体)。
二、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如呼吸、消化、循环等的产生原理、发生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它的影响。
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都是正常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
只有掌握了正常的,才能区分和鉴别异常的。
所以,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实验是创立和发展生理学的源泉。
但它真正成为实验性科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
17世纪初英国的William Harvey在研究古典医学著作时,发现先辈们对于心脏及血液运动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
于是用动物活体实验的方法,对青蛙、兔、羊、狗等八十余种动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1628年发表了论著《心与血液的运动》(DeMotuCordis),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揭开了现代生理学的序幕。
恩格斯对Harvey的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Harvey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亚微结构的功能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2.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三种基本特征,既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其中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调节特点是迅速、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
4.反射的形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的(如:望梅止渴)。
反射弧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6.反馈作用主要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方式。
如动脉血管的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活动属于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是顺浓度(电位)梯度转运物质,属于被动转运。
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
2.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安静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外流引起。
3.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关键结构是三联管。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的参与起到关键作用,故称为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中的NaCl所形成,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属于等渗溶液。
2.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NaHCO3/H2CO3)最为重要。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要求掌握:生理学的任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
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正、负反馈控制系统,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控制系统二.基本概念生理学(physio logy),内环境(intern al enviro nment),稳态(homeos tasis),神经调节(nervou s regula tion),体液调节(humora l regula tion),自身调节(autore gulat ion),激素(hormon e),旁分泌(paracr ine),神经分泌(neuros ecret ion),负反馈(negati ve feedba ck),正反馈(positi ve feedba ck),前馈控制(feed-forwar d contro l)。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1.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占体重的60%,分为细胞内液(2/3)与细胞外液(1/3),后者包括血浆、组织液、房水、脑脊液及淋巴液等。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intern al enviro nment)。
为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中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homeos tasis)。
2.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形式。
2.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指先天的、遗传的、不需要学习即可出现的反射。
其反射弧固定,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低级神经活动。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1.新陈代谢: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3.新陈代谢的意义:是机体环境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
4.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5.反应: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变化。
6.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
8.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足够的刺激强度;②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率。
9.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0.阈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11.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
阈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越低。
12.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13.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14.体液:占成人体重的60%,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1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16.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7.稳态的特点:内环境相对稳定但不固定。
18.稳态的生理意义:如果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9.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3.反射活动的种类:①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吸吮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①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24.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暂、局限。
第一章绪论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恒定。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加速生理过程。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自身调节: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抗。
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些局部的组织细胞,作用于细胞上相应受体,调节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