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二章1
- 格式:ppt
- 大小:14.08 MB
- 文档页数:179
地球概论复习提纲地球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天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概念: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理解: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理论上“亦东亦西”,实际上“非东非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概念: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
天顶、天底(Z、Z’):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和天底。
天南极、天北极(P、P'):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黄北极、黄南极(K、K,):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和黄南极。
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卯酉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天球大圆的两极:地平圈--天顶(Z)、天底(Z’)子午圈--东点、西点天赤道一一天北极(P)、天南极(P’)卯酉圈--南点、北点黄道一-黄北极(K)、黄南极(K,)六时圈-一上点(Q)、下点(Q')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和地平圈--南点、北点子午圈和天赤道--上点、下点子午圈和卯酉圈--天顶、天底子午圈和六时圈一一天北极、天南极天赤道和地平圈一一东点、西点天赤道和黄道一一春分、秋分第1页共6页地球概论复习提纲记忆:天球坐标对照表计算:北极高度二地理纬度二天顶赤纬恒星时二赤经+时角地平坐标:E、S、W、N四点高度均为0,方位分别为270°、0°、90°、180°。
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一)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简介《地球概论第三版》是一本介绍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材,适合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第一章: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天体碰撞和凝聚–地幔和地核的分化•地球的演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第二章: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的三大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和模拟–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区分内地球和外地球的界面•地球物质组成:–元素和化合物–岩石和矿物第四章:地震和地震波•地震的发生和机理:–地震带和地震中心–断层和弹性波•地震波的类型和特征:–纵波和横波–体波和面波•应用地震波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和地震预警第五章:板块构造和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构造板块和板块边界–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大地构造学方法:–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测量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应用板块构造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演化和自然灾害第六章:地质年代和地球的历史•地质年代划分:–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地球历史重要事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Earth Impact事件和生灭大事件•应用地质年代和地球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和资源勘探总结本书介绍了地球概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形成、演化、构造、历史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七章:地表和水文地质•地表地貌类型:–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等–冰川、沙漠、海岸等特殊地貌•水文地质特征和应用:–地下水和地下水循环–水资源的评估和开发利用第八章:矿产资源和矿床形成•矿产资源的分类和特征:–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矿床形成机制和类型:–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岩浆矿床等–应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和评价矿床第九章: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环境演变:–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和预防•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应用地质灾害评价方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第十章: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全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气候、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变化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系统模型:–描述和模拟地球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应用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系统模型研究全球变化和环境影响总结本书介绍了地球概论中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地表和地下、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地球科学对我们生活和未来的影响。
地球概论第三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1.1 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1.2 地球上的方向(地平面):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方西方2.1 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2.2 天球坐标:天球大圆及其两极地平圈:Z、Z′;子午圈:E、W;天赤道:P、P′卯酉圈:S、N;黄道:K、K′;六时圈:Q、Q′2.3 天球坐标: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与地平圈:S、N;子午圈与天赤道:Q、Q′子午圈与卯酉圈:Z、Z′;子午圈与六时圈:P、P′天赤道与地平圈:E、W;天赤道与黄道:^、d黄赤交角(ε=23°26′)2.4 第一赤道坐标系:时角,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时角向西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地球向西),赤经向东度量。
2.5 第二赤道坐标系(δ, a)、黄道坐标系(b, l)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 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K(90°-ε,18h)2.7 西南方半空(地平坐标系)2.8 当δs=hs,ts= A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一起)2.9 已知:S=t^=aQ=6h38m,t★=21h50m,故根据公式:S=t★+a★有:a★=-15h12m(8h48m)2.10 t=2h39m2.11 90°-35°+ε=78°26′,90°-35°+ε=31°24′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b)、太阳黄经(l)、太阳赤纬(δ)、太阳赤经(a)春分(^):0°、0°、0°、0h;夏至(a):0°、90°、ε、6h秋分(d):0°、180°、0°、12h;冬至(g):0°、270°、-ε、18h2.13(答案顺序)高度(h)、方位(A)、赤纬(δ)、时角(t)、赤经(a)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3.1 恒星--(如同太阳)发光:质量巨大/中心温度很高/热核反应/能量释放;光谱信息:表面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方向,确定恒星光度,比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地球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1.1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1.2地球上的方向(地平面):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方西方2.1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2.2天球坐标:天球大圆及其两极地平圈:Z、Z′;子午圈:E、W;天赤道:P、P′卯酉圈:S、N;黄道:K、K′;六时圈:Q、Q′2.3天球坐标: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与地平圈:S、N;子午圈与天赤道:Q、Q′子午圈与卯酉圈:Z、Z′;子午圈与六时圈:P、P′天赤道与地平圈:E、W;天赤道与黄道:、黄赤交角(ε=23°26′)2.4第一赤道坐标系:时角,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时角向西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地球向西),赤经向东度量。
2.5第二赤道坐标系(δ)、黄道坐标系()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K(90°-ε,18h)2.7西南方半空(地平坐标系)2.8当δs=hs,ts= A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一起)2.9已知:S==,t★=21h50m,故根据公式:S=t★+★有:★=-15h12m(8h48m)2.10t=2h39m2.1190°-35°+ε=78°26′,90°-35°+ε=31°24′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太阳黄经()、太阳赤纬(δ)、太阳赤经()春分():0°、0°、0°、0h;夏至():0°、90°、ε、6h秋分():0°、180°、0°、12h;冬至():0°、270°、-ε、18h2.13(答案顺序)高度(h)、方位(A)、赤纬(δ)、时角(t)、赤经()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3.1恒星--(如同太阳)发光:质量巨大/中心温度很高/热核反应/能量释放;光谱信息:表面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方向,确定恒星光度,比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第二章●某恒星的方位和高度都是45°,问:须在天空的那一级分去寻找?西南方半空●什么是恒星?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光谱能传递天体的什么信息?恒星都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会发光是因为有具有巨大的质量,有很高的中心温度,才能引起热核反应而释放大量能量;其次是恒星演化史上某个阶段的现象。
光谱分析能知道天体表面温度,比较它的视亮度,就能推知恒星的距离,光谱中的吸收线和发射线反映恒星化学组成。
●什么是赫罗图?它在恒星理论上有何重要意义?赫罗图即光谱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为横坐标,以它的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是求主序星的距离。
只需知道恒星的光谱型,便可从它在赫罗图主星序的相应位置,直接得知其光度,再根据恒星的视亮度,就能按平方反比定律求知其距离。
赫罗图还反映出恒星的演化程,图上不同的序列,意味着恒星生命史上的不同演化阶段。
●何谓太阳大气?什么是“太阳风”?何谓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太阳大气是太阳外边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各种变化的总称。
影响:(1)黑子:扰动太阳的明显标志。
(2)耀斑: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对地球的影响最强烈。
(3)磁暴:电离层干扰。
产生极光。
●上弦月何时中天?下弦月呢?半夜时,满月位于天空何方?上弦月黄昏时中天,下弦月清晨时中天,半夜时,满月位于天空中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夜半月落,该是什么月相?上弦月。
地球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一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通过太阳星云中的物质聚集和碰撞的过程。
2. 地球的早期大气与现代大气有何不同?- 早期地球的大气主要由甲烷、氨、水蒸气和氢组成,而现代大气则主要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 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层,地幔是地球的主要部分,而地核是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壳是如何形成的?- 地壳主要由岩浆冷却和固化形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层1. 大气层的组成是什么?- 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微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描述大气层中的平流层。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中,它保护地球表面免受紫外线辐射。
第四章:水圈与海洋1. 海洋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调节全球气候,同时海洋环流也影响气候模式。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水的流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理论1. 什么是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被分成数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相互移动。
2. 描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 板块边界可以分为发散边界、收敛边界和转换边界。
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圈1. 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 生物圈包括地球表面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从海平面以下约10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
2. 生物圈如何影响地球的大气和气候?-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影响气候。
第七章: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 描述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可以在人类时间尺度内自然恢复;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一旦消耗完,无法在短期内自然恢复。
2.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砍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