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1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第2课时)(精)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
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
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
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
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
第一,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
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总结第十单元知识点在第十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非常重要。
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给人类许多资源,包括食物、药物、燃料和材料等。
此外,生物多样性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平衡,以及提供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其次,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人类的过度捕捞和乱伐也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威胁。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并尽力减少这些影响,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使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和持续发展。
第1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国际生物多样化日-简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化日国际生物多化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联合国环境署于1988年11月召开生物多样性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探讨一项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必要性。
1989年年5月建立了技术和法律特设专家工作组,拟订一个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
到1991年2月,该特设工作组被称为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
《公约》于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
缔约国第一次会议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12月29日即《公约》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同时,联大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从各个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以期确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连续如期举行。
2001年5月17日,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化日—意义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3.了解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的保护。
教学用具
当地生物多样性使用价值实例的图片、资料;我国或当地特有、珍稀、古老生物实例的图片、资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图例、录像片或幻灯片;电教(含多媒体)设备;自制相关表格;角色标牌。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含角色辩论)法。
课时安排。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含答案)[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阐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生物多样性(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层次①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a.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b.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包括实用意义的价值和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潜在价值≠没有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判断正误(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5)农业害虫没有任何价值()答案(1)√(2)√(3)√(4)×(5)×任务一: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请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红树林的消失对沿海陆地有哪些影响?又将影响哪些生物的生存?提示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教案样性我国有许多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珍贵资源。
这些特有物种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价值。
3.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包括高山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这些生态系统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科学价值。
1.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我国的中药材、林业、渔业等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2.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着自然界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科学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科学问题。
三、课堂练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
2.列举我国的一些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分析它们的生态和科学价值。
3.生物多样性具有哪些价值?请从经济、生态和科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珍惜生命的态度,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料和中药材料等方面。
例如,牛提供肉食和奶类、水稻提供粮食、竹作为建筑材料、芦苇做造纸原料、杜仲叶茶可降压、桑白皮利尿降压等。
间接使用价值则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和土壤等。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一、本章教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要实施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章以生物多样性为主线,共分4节,分别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基础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章节既是初中《生命科学》有关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也是高中生命科学前面几个主题和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
第1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主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价值。
在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种多样性的了解,了解标记重捕法在调查物种种群数量中的应用(选学),了解用来测量物种多样性的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价值。
第2节《人口与生物多样性(选学)》以困扰人类的人口问题为背景,介绍人口的概念,分析了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帮助学生认识人口增加与生物多样性减低之间的关系。
第3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则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并通过“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选做)实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
第4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如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二、课题:第十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三、本节教材分析:本节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先认识生物多样性,所以,教材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一次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和发展,是高中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课件一、引言《生物多样性》课件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意义和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本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3、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阐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等。
4、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解读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将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2、互动式教学:设置问题、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多样性的学习。
2、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和政策。
3、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
5、总结:回顾重点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学习成果。
七、结语《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内涵;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其层次及内涵;2.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概念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3. 层次阐述: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并通过图表进行展示;4. 价值阐述: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5. 保护措施: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内涵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列举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3) 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其意义。
2. 答案:(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其内涵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观赏价值等;间接价值:包括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等;潜在价值:尚未发现的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内容涉及教材《生物学》第五章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和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 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价值。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基本概念与层次:(1)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学生记录关键信息。
(2)通过实物模型和挂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如食用、药用等。
(2)间接价值:讲解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3)潜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在未来的潜在价值,如新药开发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2. 答案要求: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保护。
第1 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生命科学》高中第三册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的第1课时,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为A级水平。
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这章分别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基础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章是初中《生命科学》有关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也是高中《生命科学》前面几个主题知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等的回顾、总结和发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
教材从微观到宏观,依次阐述了生物多样性。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从微观层面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意义,教材列举了一些实例,如中华绒螯蟹、郁金香、稻米等,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多样性的实质及意义,为学习后续内容打好基础。
同时,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学习对于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初步领悟遗传多样性对生物进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而经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原理认知程度有限,重视程度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落实。
而学校课程教育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研究結果顯示,平均約有近七成的學生已建立基因多樣性及威脅與保育等兩層面之概念,而平均亦約有五成五的學生已建立基本概念、物種多樣性及生態多樣性等三層面之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又是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于学生十分重要。
高二阶段的学生初步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变异的实质以及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为本堂课遗传多样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10章第1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第2课时)
向明中学黄洌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的过程来体会多样性调查的一般方法,所以主要是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课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让同学们能够了解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去感悟生命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物种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不同生境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研究,初步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多样性的调查,感悟生命类型的多样化,体会生命之美。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种多样性调查方法
难点:物种多样性衡量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课外校园资源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