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803.00 KB
- 文档页数:40
郭武1,陈鹏2(1.常德市双赢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1;2.常德市双赢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摘要:2018年8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以下简称新导则),并规定自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导则中不仅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了新的规定,其适用范围也变得更广。
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新导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新导则;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028-01DOI:10.16647/15-1369/X.2019.09.014Key points and method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Guo Wu 1, Chen Peng 2(1. Huizhou Branch of Changde City Win-wi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Huizhou Guangdong 516001, China;2. Changde City Win-wi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Abstract: In August 2018,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sued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HJ2.2-2018)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Guidelines”), and the regulations were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December 1, 2018. In the new guidelines, not only the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have been newly regulated, but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has also become wider.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key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guidelines.Key words: New guidelin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1 评价等级与范围在对项目的评价等级进行判断时,首当其冲应做的工作就是要将切实影响到项目的相关因子都确定出来。
新旧《总纲》对照及学习体会旧版新版学习体会条目条文内容条目条文内容前言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FIJ2.1-2011 )的修订,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分离;——简化了建设项目与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内容:——简化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评价要求;——删除了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相关内容;——删除了附录 A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一一强化了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境管理与监测要求;——新增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工程分析部分增加了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增加了环境影响不可行结论的判定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6 年 12 月 6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次目次前言1适用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总则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8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9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1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通用规定、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
新、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对比分析王文海;王峭然;田春梅【摘要】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发布并实施了3个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等.这些新的导则较旧的导则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态影响新导则更加注重现状调查、极大地简化了评价工作等级、简化了影响评价内容,就新、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进行比较分析.【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生态;生态影响;环境;环境影响;导则;对比【作者】王文海;王峭然;田春梅【作者单位】宁安市水利基金办公室,黑龙江宁安15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3根据对比分析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的相关内容,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分析认为新、旧导则中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不同:1 名称及章节有变化旧导则名称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新导则名称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旧导则之所以叫“非污染生态影响”,实际上在导则出台时,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污染生态导则”,但“污染生态导则”一直也没有出台,对于污染项目也就使用“非污染生态导则”。
新导则改为“生态影响导则”,仍属于要素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可参照使用。
旧导则共有10章,新导则共有9章。
2 术语有变化旧导则有20条术语,新导则有8条术语,二者之间只有一条术语是相同的,其它都不相同,术语的定义是为了进一步解释导则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此处首先要明确在新的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知识点:1.1.1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1.1.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 i定义为:式中:P 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 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按表 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1 评价工作等级1.1.3注意事项(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一、旧版本导则存在的局限性1、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原《导则》明确其适用范围为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其它建设项目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量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安静的建筑物,如医院、学校、居住区等需要建设,对这些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往往需要考虑外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原《导则》对此并未提出相应的方法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区域开发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导则》也未予以考虑。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施工噪声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噪声污染源,成为人们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虽然受影响居民不断投诉,环保执法部门也认真执法,但这些污染源却依然声声不息,不绝于耳,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何治理这些施工噪声源,原《导则》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预测方法和国际标准存在差距199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声学,户外声传播的衰减,第二部分—计算方法》(ISO9623-2,1996),1998 年我国声学标准委员会据此制定了《户外声传播衰减第二部分一般计算方法》(GB/T17247.2)。
由于原《导则》颁布时间早于上述标准,其中的某些预测方法,未能采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难与国际接轨。
例如:地面吸收衰减、林带衰减等均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3、公路、铁路、机场噪声预测模式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实际需用原《导则》缺少对有关市区内道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等特殊问题的考虑,例如交叉路口和城市高架道路、高架轻轨的噪声预测,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反射等,致使预测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又如机场噪声预测模式,只给出了斜距和WECPNL 的计算公式,未能给出其它相关的计算公式和要求,无法满足实际预测的需要。
4、缺乏对预测声源参数的规范要求声源数据的确定是噪声预测正确与否的关键,原《导则》提出可采用类比数据,并推荐了声源参数的一些严格的测量方法,如《噪声源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及准工程法》(GB3767-83)、《容积式压缩机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GB4980-85)等。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的规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时空范围、重点污染物及排放量、以及环境管理措施。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要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利用大气环境模型,通过输入项目的各项数据,包括项目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等,来模拟预测项目在未来运营阶段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的精细调整和不同情景的模拟,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要将评价结果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
通过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如果超过了标准,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环境质量不受影响。
要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根据项目的类型和工艺特点,确定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要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针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进工艺技术、增加环保设施等。
要制定监测计划,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的有效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及空气质量评价比较一、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比较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相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
新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2、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见附表1);3、收紧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二氧化氮、铅和苯并[a]芘等的浓度限值(见附表1);4、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有效数据要求由原来的50%~75%提高至75%~90%(见附表2)。
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比较为了更好的落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家环保部同期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采用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相比于空气污染指数(API),AQI更加全面的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
AQI与API具体比较如下:1、参考标准、发布项目不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仅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三项的日均值,臭氧(O3)、一氧化碳(CO)的小时均值不参与评价。
AQ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粒子(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6项的24小时均值和小时均值(其中颗粒物为24小时均值,O3为8小时滑动均值)。
2、发布时间不同API只发布日报。
日报时间周期为24小时,时段为前一日12:00至当日11:00。
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及空气质量评价比较一、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比较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相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
新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2、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见附表1);3、收紧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二氧化氮、铅和苯并[a]芘等的浓度限值(见附表1);4、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有效数据要求由原来的50%~75%提高至75%~90%(见附表2)。
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比较为了更好的落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家环保部同期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采用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相比于空气污染指数(API),AQI更加全面的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
AQI与API具体比较如下:1、参考标准、发布项目不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仅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三项的日均值,臭氧(O3)、一氧化碳(CO)的小时均值不参与评价。
AQ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粒子(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6项的24小时均值和小时均值(其中颗粒物为24小时均值,O3为8小时滑动均值)。
2、发布时间不同API只发布日报。
日报时间周期为24小时,时段为前一日12:00至当日11:0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新旧版对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新旧版对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对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运而生。
一、新旧版对比: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较于旧版在哪些方面有了重大变化?1.考虑到环境限制因素的增加。
旧版对环境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项目落实阶段,而新版则开始关注项目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全面地考虑到环境的限制因素。
2.加强了环境风险评估。
新版对环境风险评估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还需要对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
3.强化了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
新版对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的要求更高,要求项目建设单位与公众进行广泛交流,听取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论述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提升环境保护效果方面的优势1.更全面地考虑环境因素。
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较于旧版更全面地考虑到项目施工前期的环境影响,从而在源头上更好地控制环境污染。
2.加强环境风险评估。
新版对环境风险评估更为重视,这有利于项目单位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3.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
新版要求更多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环境信息和意见,还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三、结语通过对新旧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版在考虑环境因素、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以及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方面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提升。
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项目的环境保护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和损害,并更好地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中,我们必须充分遵守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减少环境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环境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大气导则,则是为了科学、系统地评估各类项目对大气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我们的大气质量和生态平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建设项目、工业生产活动不断涌现。
这些活动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大气中排放了各种污染物。
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管理,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够衡量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确保项目在推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
那么,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它涵盖了众多方面。
一是对大气污染物的识别和分析。
这需要明确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并了解它们的产生源头、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后续的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对大气环境现状的监测和评价。
这就像是给大气环境做一次“体检”,通过在一定区域内设置监测点,收集大气质量的数据,包括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等,从而了解当前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
只有清楚了现状,才能更好地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变化。
三是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利用专业的模型和方法,根据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当地的气象、地形等条件,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迁移情况,评估其对周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这一环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得出较为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四是提出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根据预测和评价的结果,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优化生产工艺、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加强环境管理等。
这些措施旨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