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疡消化性溃疡之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3
胃疡(慢性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胃疡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而出现溃疡。
以经常性胃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疡类疾病。
胃疡分型: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
一、基础护理1.病室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情志护理: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
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
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的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3.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忌暴饮暴食,不宜过冷过热过甜过咸,宜清淡松软食物,少食多餐,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4.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胃虚弱者,中药汤剂热服。
(3)溃疡发作期宜冷服。
5.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腕痛忽然加剧,或者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并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者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辩证施护1.肝胃不和证症候:胃腕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症候:胃腕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澹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症候:胃腕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中医护理常规--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
医护理在胃溃疡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医
护理的常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饮食调理
- 选择适合的食物: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酸
性食品和油腻食物。
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
和煮熟的蔬菜。
- 定时进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 慢慢咀嚼:进食时慢慢咀嚼食物,减轻对胃的刺激。
睡眠调理
-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过度劳
累和熬夜。
- 睡姿调整:睡觉时保持身体的平稳,尽量避免身体前屈或后
仰的姿势,以减轻对胃的刺激。
精神调理
- 减少压力:学会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对胃的影响。
可以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 心情舒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消极情绪的产生。
中药治疗
中医药在胃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如果需要采取中药治疗,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配方和用药。
请注意,以上的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或需要进一步的诊疗,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消化性溃疡病人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护理消化性溃疡,系指胃肠道粘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慢性溃疡。
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以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多见。
这些溃疡的形成和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因素也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1]。
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季节性,并与饮食时间有关联,同时精神因素,过劳亦会诱发或加重腹痛,男性多于女性,秋冬为好发季节,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畴,中医治疗可分为:(1)脾胃虚寒型,治则为温脾健胃、益气建中,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2)肝郁气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3)火郁伤阴型,治则为养阴柔肝、消火解郁,代表方为化肝煎合一贯煎加减;(4)血瘀型,治则为化瘀通络,代表方为失笑散合海浮散加减。
我科根据不同病例特点,因人而异,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8年1 月资料完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活动期溃疡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27~68岁;入院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全部病例症状缓解并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2.1 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护士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对消化性溃疡有充分认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溃疡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讲解规律的生活和饮食调理对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告诉患者要坚持执行医护人员制定的各项措施,讲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点。
要求患者合理安排饮食,科学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社交,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我们通过与患者交谈,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及一些与疾病有关问题。
2.2 病因护理详细收集病人资料,了解引起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帮助病人去除或减少损伤粘膜的因素,向病人进行病因教育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院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6年)。
主要症状:胃院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脱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滤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10年)。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专贝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参考《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
AI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1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粘膜,陈红色瘢痕期。
2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皖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暧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脾胃气虚证:胃脱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澹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色淡苔白;脉缓弱。
4.脾胃虚寒证:胃脱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
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5.脾胃湿热证:胃脱疼痛,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感口苦;恶心不适;泛酸;小便色黄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有力。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内三科)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妇产科)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综合科)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妇产科)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与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1 / 8(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1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经验交流- 151 -浅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护理治疗体会全玮玮(温州市中医院 325000)【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护理治疗体会。
方法 临床观察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2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中医护理治疗,着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少,并且也在治疗依从性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结果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护理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体会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文临床观察的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34.2岁。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2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中医护理治疗,着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1]。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疗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和经14-C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
后期着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2] [3]。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临床观察数据具有可比性。
1.2中医护理本文对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叮嘱患者按时服药,按医嘱剂量服用,不可擅自停药和更改药量[4] [5]。
对2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汤剂、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具体如下:中药汤剂宜温服,一般在早晚饭后半小时时各服一次。
在此期间需要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避风寒,防外感。
疼痛护理以外贴中药膏治疗为主,成分包括肉桂、川椒、高良姜、木香、红花、香附等[6],起到温中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措施消化性溃疡,又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它会引起胃壁或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导致病人出现腹痛、消化不良和其他不适症状。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消化性溃疡,并促进其康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
1. 饮食调理:患者应遵循碱性饮食,限制摄入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刺激性食物和酒精等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禽肉等的摄入。
控制餐后进食过量,分餐次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过度饱餐。
2. 药物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抗酸剂(如铋剂)和抗生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患者应按时服药,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床位安排:患者应注意保持卧床休息,尤其是在发作期间。
应使用柔软的床垫,并尽量保持平卧位,以减轻疼痛程度。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4. 心理支持:消化性溃疡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护士应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应对疾病的不适,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5.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溃疡切除术、溃疡修补术等。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手术前后患者的护理,并注意遵循医嘱。
6. 预防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导致诸多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对于危重或急需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抢救和处理。
7. 教育与宣教: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人员应当进行相关教育及宣教,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方法。
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溃疡复发的风险。
总结: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床位安排、心理支持、外科治疗、预防并发症以及教育与宣教。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护理发表时间:2017-04-17T13:28:46.0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作者:何娟[导读]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及相应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应在临床推广实施。
湖南省道县中医医院湖南道县 4253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效的临床中医治疗及护理措施。
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及相应护理配合措施,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全部患者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后,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2.31%。
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及相应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应在临床推广实施。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护理体会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其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指胃肠粘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患者发病后常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发作,并伴有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是本病的发生的主要因素[1]。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胃痛”、“胃脘痛”、“心下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饮食、疲倦等密切相关。
既往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多采取西医药物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
此次我院对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了中医治疗及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接诊的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证实,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其中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
入选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32岁到67岁不等,平均年龄(34.84.3)岁。
1.2治疗方法:治疗采取中医辩证施治,其中胃脘隐痛、空腹甚痛、饮食缓解、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者归于脾胃气虚型,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益气为原则,方剂可选取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脘隐痛伴烧灼感、饥不思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象细数者归于脾胃阴虚型,治疗应以养阴益胃为原则,方剂可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胃脘胀痛、嗳气、口干苦、食欲不振、纳差、神疲乏力、大便干结、舌淡苔薄、脉象小弦者归于肝气犯胃型,治疗应以疏肝健脾、益气和血为原则,方剂可选疏肝健胃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护理体会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粘膜层缺损超过粘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
消化性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平均年龄增长,老年患者比例有所增加。
秋冬和冬春之交是本病的好发季节[1]。
我科自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502例,内科治疗以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为基础,并采用服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02例,其中男398例,女104例,年龄在20~58岁,平均29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186例,胃溃疡273例,复合性溃疡43例,全部病例均经电子胃镜证实为活动性溃疡,并经美蓝三步法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56例。
1.2治疗奥美拉唑20 mg早晚饭前30 min口服,服4~6w,替硝唑0.1g早晚服,果胶铋150 mg每6 h一次共服2w,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分四型。
即肝胃不和证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虚寒证治以温胃健脾,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中虚痞满证以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脾胃湿热证以清热化湿,方用芩连平胃散加减,饭前1h服用。
2病因和病理2.1西医病因病理溃疡常发生于与胃酸接触的胃及十二指肠部位,而真性胃酸缺乏则不发生溃疡,提示本病的发生与胃酸的消化作用有关。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屏障有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并不引起溃疡,因此,胃酸分泌过多和局部黏膜防卫力量消弱可能是发病的根本环节。
2.2中医病因病机分析2.2.1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横逆犯胃,侮脾,可使脾胃升降失调,气血瘀滞不畅,从而导致胃脘疼痛,痞满呃逆。
2.2.2饮食所伤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之气,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壅滞则胃脘胀满,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致胃脘疼痛,或嗜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损伤脾胃,湿热中生,阻滞中焦,气血不和而出现嘈杂吞酸、疼痛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