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514.89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3.社会经济制度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4.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经济联系功能;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功能;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5,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6.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7.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世界货币。
8.垄断组织的建立,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
9.党的十八大对于形成和落实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出的新部署:必须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必须在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上强化政府责任;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0.财产所有权是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在经济师的考试中,经济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初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经济基础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稳定等目标。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二、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提供某种产品的数量和价格。
市场均衡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价格也达到均衡水平。
三、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
根据市场结构,可以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都有所不同。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进步,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五、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两个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会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则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六、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经济基础知识中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货币的兑换和支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国际金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总之,经济基础知识是初级经济师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点精选考点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可以使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二)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的概念: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意】实行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3.一国选择经济体制应遵循的原则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注意】不论一国选择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
考点二: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必须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为我国实现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有利于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4.必须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5.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汇总
1.供求关系: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
2.货币价值: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通货供应量过多,而需求不足,导致货币贬值,价格上涨。
4.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包括经济增长、繁荣、衰退和萎缩等阶段,通常周期为5-10年。
5.税收原理:税收是一种政府收取的财政收入,主要目的是用于国家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税收原则包括公正性、简便性、效率性和可行性。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包括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等概念。
8.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9.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宽松性货币政策。
10.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初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这些知识点是考生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顺利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1. 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无限欲望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基本概念:- 供给与需求: 描述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市场上的价格会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确定。
- 机会成本: 指放弃某种选择而选择另一种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当资源有限时,选择一种方案必然会放弃其他方案。
- 边际效益: 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的理论可以用来决定最优决策。
2.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一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GDP):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剩导致物价上升的现象,而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下降的现象。
- 失业率: 衡量就业人口中没有工作的比例。
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
3.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等经济行为的细节。
以下是一些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边际效用理论: 个体在消费决策中,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选择最优消费组合。
- 市场结构: 描述市场中不同卖方和买方的数量和性质,包括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不同的市场结构。
- 弹性: 衡量市场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是衡量市场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
以上就是初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汇总(一)经济诉讼法律制度经济诉讼法律制度考试内容和目的:本章的内容较多,教材共分为七小节来介绍。
依次介绍了经济诉讼概述、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执行程序。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经济诉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应用经济诉讼法律制度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
2004年考试试卷本章考查了4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2005年考查了1道单选和2道多选。
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在历年考题中分值较多,主要考查考生对法条的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难点主要在人民法院对经济案件的管辖,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的整体把握和其中重点法条的准确记忆。
需要掌握的内容:1.人民法院对经济案件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以及专属管辖等内容2.上诉和两审终审制的含义3.对上诉案件的处理方式4.对支付令提出异议的条件和程序5.公示催告程序适用的范围6.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7.权利申报的条件和内容8.申请执行的条件9.执行中止和终结的适用条件需要熟悉的内容:1.经济诉讼的概念2.起诉和受理的条件和程序3.开庭的程序4.第二审的程序5.提起审批监督程序的条件和途径6.督促程序的概念7.申请支付令的条件8.支付令生效的条件和效力需要了解的内容:1.经济审判机关及其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范围2.审判庭的组成方式3.简易程序的概念、适用范围及特点4.第二审程序的概念5.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6.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公示催告公告的内容7.解除判决的概念和意义8.执行程序的概念、执行措施的种类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分析:(一)经济诉讼概述1.熟悉经济诉讼的概念经济诉讼是指审判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了解经济审判机关及其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范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均设立了审理经济纠纷的审判庭,受理经济纠纷案件;还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法院也受理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纠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