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06.37 KB
- 文档页数:6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背景加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中,这两条定律在第九章“加减法的认识”中再次出现。
这一章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新回顾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求解简单加减法的能力。
本课将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两个方面来讲解加法,从而让学生巩固加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定律。
3.能够通过练习,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加法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首先,我们要复习一下加法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加法可以看作是把两个数相加得到的结果。
比如说,3 + 2 = 5,其中3和2是被加数,5是和。
加法的基本性质有以下几个:•加法满足结合律(后面会详细讲解)。
•加法满足交换律(后面会详细讲解)。
•0是加法的单位元素,即对于任意正数a,有a + 0 = a。
•对于任意正数a,都有a + (-a)= 0。
2. 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应用在学习加法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3 + 2换成2 + 3,它们的答案是一样的吗?我们可以尝试来计算一下:3 + 2 = 52 +3 = 5显然,它们的答案是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定义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不随它们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来快速计算简单的加法问题。
比如说,如果我们需要计算6 + 7,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把它转换成7 + 6,这样就更容易计算了。
3. 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接着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3 + 2 + 4换成3 + (2 + 4),它们的答案是一样的吗?我们可以尝试来计算一下:3 + 2 +4 = 93 + (2 + 4) = 9显然,它们的答案是一样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加法的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难点是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及学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了“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猜测、验证、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组织教学。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自主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学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图,并加以介绍:2.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又分为2个环节。
(一):探索加法结合律1.解决问题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会出现(39+34)+2和39+(34+2)两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对,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点是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梳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中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简单的加法题目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学生可能会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上遇到问题。
因此,本节课通过讲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2.新课讲解:讲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定律。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运算的规律。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的交换律:a +b = b + a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优秀3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篇一作者:扬州市梅岭小学凌丽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汪泰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 28)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
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
(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等奖说课稿《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等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教材分析中的思考一、编排顺序对比引发的思考: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苏教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北师版: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青岛版: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思考一:先研究交换律还是结合律?前三版教材都是先研究交换律,从易到难?为什么青岛版教材要先研究结合律,是不是先研究难的结合律,积累活动经验,简单的交换律就直接放手验证?思考二:先研究加法运算律,再研究乘法运算律;还是先研究加乘交换律、再研究加乘结合律?北师版先进修交换律,因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素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同理结合律也云云。
二、探究流程对比引发的思考:北师版:出现一组算式,窥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示规律—使用规律XXX、人教、青岛:具体问题情境引出实例--举例验证—归纳概括—使用规律思考三:先抽象再具体、还是先具体再抽象?我想,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更好地理解运算律的意义。
为了将这一点做得比较充分,我觉得在让学生举例验证时,可以举一个到两个这样带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做更进一步的补充。
学情分析中的思考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思考四:研究运算律的意义是什么呢?研究运算律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但学完运算律进行应用,尤其是进行简便运算时,却是学生最易出错、老师也最头疼的时候。
学生往往看到怎样计算怎样简便的要求,就胡乱往一起凑。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运算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学习加法运算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运算律打下基础..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初步感受……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主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运算方法;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题..当然;……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那么;如何才能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教学过程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出示书本第55页例1情境图;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提一些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向学生介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学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加法运算里蕴藏着一些基本规律吗探索这些规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是很有用处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主题——加法运算律板书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所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步理解..教学新知1 探究加法交换律根据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有两种列式27+18 18+27学生很快可以计算出得数都是45这时我向学生提问;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并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加数位置不同;但是得数相同..鼓励学生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比如三角形+圆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自由表述..如果用a b分别表述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规律简单清楚的表示出来;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学新知2 探索加法结合律出示第2个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自己列式算一算;并指明两位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各先算什么..有了上一题的基础;学生不难发现;两个算式得数也相同..在黑板上板书28+17+23=28+17+23随后让学生说一说;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学生会说;等式两边三个加数都相同;位置也相同;只是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先把……右边是……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再出示另外两个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圆形符号里能够填等号吗三组算式总结下来;学生不难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如果用a b 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a+b+c=a+b+c 指出;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两次用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充分体会到当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用字母可以轻松的表示出来;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字母表示规律的优越性..三、深入探究;巩固练习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1、考考你;说说下面的等式个应用了什么规律书本第56页练一练本题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并不是单一的;它们可以同时出现2、算一算出示两道3个加数相同的计算题;其计算顺序不同;计算过程的简便程度不同本题在于让学生感受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加法……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为后续简便计算埋下伏笔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四反馈总结;提高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2这个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还反思了学习过程;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的反应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突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能够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其数学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在本次数学课中,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加法交换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对于两个数a和b,a + b和b + a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说,加法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加数的位置不会改变运算结果,即加法具有交换律。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15 + 7 = 7 + 159 + 2 = 2 + 943 + 6 = 6 + 43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们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我们要一起来看一下另一个加法的性质——加法结合律。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加法结合律:对于三个数a,b,c,(a + b) + c和a + (b + c)的结果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先计算a和b的和,再与c相加;还是先计算b和c的和,再与a相加;其结果是相等的。
同样地,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加法结合律的理解:(4 + 3)+ 6 = 4 +(3 + 6)(8 + 2)+ 1 = 8 +(2 + 1)(6 + 7)+ 5 = 6 +(7 + 5)3. 练习题1.23 + 45 = 45 + 23,这是属于加法交换律还是加法结合律?为什么?2.4 + 7 + 9的运算结果是多少? 9 + 7 + 4的运算结果是多少?3.62 + 28 + 5 = 62 + (28 + 5),这是属于加法交换律还是加法结合律?为什么?4.请你设计2-3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2.通过例子加深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用,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运算定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的意义。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
2024年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精选5篇)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在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时;在笔算加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遍,所得的结果不变。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在理解、运用运算律上是比较容易的。
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本质,上出彩却是不简单的。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饱满的激情与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徐老师跳出教材的束缚,去除生活化的情景导入,重组教材,直接利用加法的意义、利用简单的计算来引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本质特征。
如:让学生摆一摆原片来表示“1+2”与“2+1”,得出这两个加法算式都表示把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三个圆片。
徐老师始终引领学生围绕加法运算率的本质特征“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而“和不变”以及“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运算顺序变”、“和不变”来展开探究活动,在“变”与“不变”中,凸显运算律本质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研究一般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乘法运算律提供了模板。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带有小括号)该如何读,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2本节课以“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这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经学生为主的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等方面。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2、《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教学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xt of "Additional Exchange Law and Addition Combination Law"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
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
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
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
4、巩固规律。
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
2、活动训练。
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
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
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