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
- 格式:rtf
- 大小:87.21 KB
- 文档页数:4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康复评定的分类康复评定是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能力评估,以确定其康复需求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评定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康复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运动康复评定运动康复评定主要针对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在康复评定中,医生会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常用的运动康复评定工具有肌力测试、关节测量、平衡测试等。
运动康复评定对于各种运动损伤和运动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医生可以明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运动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言语康复评定言语康复评定主要针对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康复。
在康复评定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听力、口腔肌肉协调、语音表达、语言理解等方面。
常用的言语康复评定工具有听力测试、发音测试、语言理解测试等。
言语康复评定对于各种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言语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言语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言语能力,提高交流能力。
三、认知康复评定认知康复评定主要针对认知功能的康复。
在康复评定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
常用的认知康复评定工具有记忆测试、注意力测试、智力测试等。
认知康复评定对于各种认知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认知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认知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社交康复评定社交康复评定主要针对社交功能的康复。
在康复评定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常用的社交康复评定工具有社交能力评估量表、情绪管理测试等。
社交康复评定对于各种社交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社交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社交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改善社交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心理康复评定心理康复评定主要针对心理健康的康复。
在康复评定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压力、应对能力等方面。
康复评定的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以及社交能力的评估,来确定其康复情况的过程。
本文将对康复评定涉及的主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身体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是指人体肌肉、骨骼、关节和神经系统等机能的水平。
康复评定时,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Berg平衡量表、Tinetti步态与平衡量表、10米步行测试等。
其中,Berg平衡量表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的平衡和步态,Tinetti步态与平衡量表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的步态和平衡,并结合其他功能评定量表来评估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水平。
10米步行测试则是用于评估患者的步行速度和步态稳定性。
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是指人们完成日常必需的各种活动的能力,在康复评定中,用来评估患者的能否独立完成基本生活活动(ADL)的工具包括Barthel指数、Lawton-Brody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等。
Barthel指数是常用的评估患者ADL的量表,包括10个项目,如自理能力、进食、穿衣等。
Lawton-Brody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则更详细地评估了各种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洗浴、使用电话等。
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
在康复评定中,我们常使用的量表包括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GDS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的抑郁状态,而MMSE则是评估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的认知能力的量表。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计划。
四、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社会进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在康复评定中,我们通常使用的量表包括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患病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的情况。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则更全面地评估了患者的社交功能,包括社交互动、社区参与度等。
康复评定的内容及其工作流程(中英文实用版)**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Content and Workflow**康复评定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估康复效果。
其内容包括:康复评定内容包括:1.**General Assessment**: This involves obtaining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current health status, and any previous rehabilitation experiences.The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overall condition and background.一般评估:包括获取患者的病史、当前健康状况和之前的康复经历。
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总体情况和背景。
2.**Functional Assessment**: This assesses the patient"s abilitie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 such as eating, bathing, dressing, and mobility.It aims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the patient may require assistance.功能评估: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DLs)中的能力,如进食、沐浴、穿衣和移动。
目的是确定患者可能需要帮助的领域。
3.**Cognitive Assessment**: This evaluates th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including memory, atten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It helps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any cognitive impairments that may affect rehabilitation.认知评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1、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相关资料,通过询问、检查、测量等多种方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功能障碍,并对功能障碍的原因、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作出客观、准确地判断,同时形成障碍诊断,制订康复治疗目标的过程。
2、代谢当量:代谢当量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
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
1MET=耗氧量3.5ml/(kg·min)。
3、最大摄氧量:又称最大耗氧量、最大吸氧量或最大有氧能力,是指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
4、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失用症:失用症即为运用障碍,是指脑损伤后大脑高级部位功能失调,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是后天习得的、随意的、有目的性的、熟练能力的运用行为障碍。
患者神志清楚,对所要求完成的动作能充分的理解,却不能执行,不能完成他原先早已掌握了的、病前能完成的、有目的性的技巧动作。
6、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二、简答1、肌力评定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2、肌张力评定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康复评定的定义、目的和康复评定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康复评定:定义、目的和流程一、康复评定的定义。
康复功能评定康复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它是通过收集患者病史和相关信息,使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和准确的评定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以及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治疗的过程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态,包括步行和跑得两种步态。
步态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再次桌底的过程一般为1~1.32S左右,是行走步态的基本功能单位,承担着支撑相的城中和摆动想下肢向前挪动的功能肌节:即运动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运动功能(肌力3级或以上)的最低脊髓神经阶段,它是指受每个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
皮节:即感觉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温觉.触压觉及本体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它是指多个神经节段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皮肤区域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的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性活动共同运动: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个关节的同时运动,启动可由意志支配,但是多关节同时运动的模式。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头部向前屈曲,则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展,头部后仰(颈伸展),则反之,幼儿期和成人偏瘫时出现。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将头部转向一侧时,则转向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其上肢和头部的朝向类似“击剑”。
心功能评定:对心脏病的诊断,了解心脏功能储备和适应能力,制定康复处方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常用方法包括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超声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
二、简答题:1.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区别: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基础,没有详细的临床检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康复评定,因此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前提,但是临床检查多偏重于疾病本身,对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并不是其关注内容。
因此其主要却别:①对象不同,临床检查包括一切急慢性疾病以及重症、危症患者,康复评定则局限于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患者。
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即功能障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准确、量化地评定和分级,通过康复评定估计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判定功能恢复的潜力,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康复学的康复评定是在整体、辨证、功能、预防康复观的指导下,运用四诊评定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相结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功能评定(通过四诊评定法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进行评定)、躯体功能评定(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协调与平衡等功能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功能的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情绪、心理、精神等状态的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如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等评定)五大方面。
通过综合评定,明确患者的残损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之中和其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评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康复评定主要是针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和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转归和预后)进行;②评定方法多样化、标准化、定量化;③由康复治疗小组各成员参与评定;④评定是多次进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评定;⑤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中医康复评定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评定:①初期评定。
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实施前进行。
目的是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康复潜力,确定近期康复目标和方案;②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实施中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疗效,调整康复治疗计划。
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③后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出院前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效果,提出返回家庭和社会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中医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①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拟定治疗目标;②检验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多种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④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⑤进行预后评估。
康复评定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是一种综合性的评定工作,旨在了解和评估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以确定适合个体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康复评定包括对个体的身体机能、日常生活技能、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治疗方法、康复项目和康复服务。
康复评定是康复过程的起点,旨在为个体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提供个体化的康复服务,促进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与提高。
在康复评定中,通常采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如医学检查、康复评估量表、康复功能测试等。
通过对个体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和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可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康复评定可以评估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包括身体机能(如肌力、肌肉协调性等)、日常生活技能(如个人通用技能、自我护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如记忆、注意力、理解能力等)和社会参与能力(如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康复评定的目的是确定个体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在康复评定过程中,康复评估师根据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与个体及其家属(或照料者)共同制定康复目标,明确康复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康复目标应具有可量化性和能够达到的可行性,以便对康复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康复评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康复工作的进行,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康复评定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通过不断地进行康复评定,可以及时了解和评估个体的康复效果,为康复计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估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和计划,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促进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同时,康复评定也为康复工作的动态调整和改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确保康复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名词解释1、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相关资料,通过询问、检查、测量等多种方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功能障碍,并对功能障碍的原因、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作出客观、准确地判断,同时形成障碍诊断,制订康复治疗目标的过程。
2、代谢当量:代谢当量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
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
1MET=耗氧量3.5ml/(kg·min)。
3、最大摄氧量:又称最大耗氧量、最大吸氧量或最大有氧能力,是指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
4、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失用症:失用症即为运用障碍,是指脑损伤后大脑高级部位功能失调,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是后天习得的、随意的、有目的性的、熟练能力的运用行为障碍。
患者神志清楚,对所要求完成的动作能充分的理解,却不能执行,不能完成他原先早已掌握了的、病前能完成的、有目的性的技巧动作。
6、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二、简答1、肌力评定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2、肌张力评定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3、脊髓功能损伤程度分级A—完全性损伤。
在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肌肉张力增高。
三、1、肌力评定适应对象肌力评定————适应症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2、失认症的主要病因为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等。
3、心里测量的方法:纸笔测验、量表发、投射测验、仪器测量。
4、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
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正常的胸式呼吸一次约10-15秒,能吸入约500毫升空气。
腹式呼吸时,横隔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好像是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手上下微微抬放。
5、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44及45区,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布若卡氏区(Broca's Area)。
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
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6、听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的一部分):位于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听觉上的失认),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7、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韦尼克区的一部分和位于其上方的角回):位于39和37区,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
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角回受损使得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大脑长期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形式为主),导致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8、H反射的意义:H反射是脊髓的单突触反射,他可代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H反射亢进,潜伏期缩短、波峰增高,H/M比值升高,这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诊断的重要电生理指标之一。
酒精中毒、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潜伏期会延长。
9、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10、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它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11、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2、残气量:深呼气后肺内剩余的气量。
13、呼吸困难分级标准1级与同龄健康者在平地上同步行无气短,但登山或上楼时呈现气短。
2级平路步行1公里无气短,但不能与同龄健康者保持同样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呈气短,登山或上楼时气短明显。
3级平路步行100米即有气短。
4级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即气短。
14、气短指数:0完全没有气短0.5非常、非常轻微(刚发觉)1非常轻微2轻微3中度(适宜运动训练)4有点严重(适宜运动训练)5严重6严重7非常严重8非常严重9非常、非常严重(几乎最大极限)10最大极限15、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因为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
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3到5次。
16、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
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
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
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
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
17、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测定。
18、神经传导速度测量方法:(1)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测定其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
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
波幅的测定通常取峰峰值。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19、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的临床应用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20、平衡性协调评定: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8身体侧弯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侧方走和倒退走11正步走12变换速度走13突然停止后再走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21、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
22、平衡的维持机制: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而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力在维持平衡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述:脑卒中患者的评定: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脊髓损伤患者的评定:躯体功能评定、肌肉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定、“活动受限”及“参与局限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