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_新史学_的先声
- 格式:pdf
- 大小:500.17 KB
- 文档页数:15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美国新闻史是一部关于美国新闻发展演变的历史巨著,通过对美国新闻发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美国新闻产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独特魅力。
阅读这部书籍,让我对美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新闻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美国新闻史中,作者对美国新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殖民地时期的印刷媒体到今天的多媒体新闻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作者通过对新闻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新闻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我对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新闻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导向。
美国新闻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秉持着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讯。
美国新闻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守护者和监督者。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另外,美国新闻史还让我对新闻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闻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正在逐渐被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所取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趋势,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新闻的公共利益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总的来说,美国新闻史是一部对美国新闻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巨著,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新闻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新闻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新闻报道。
同时,我也会时刻铭记新闻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有不同层面的含义。
一方面,“新史学”可以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这是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
这个潮流的倡导者包括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
他们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
另一方面,“新史学”也可以指20世纪初出现的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中国史学新思潮。
其代表是梁启超、夏曾佑等,标志是梁氏于1901、1902年相继发表的著名论文《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
梁以“新史氏”自号,呼吁“史界革命”,以鲜明立场批判中国旧史学(传统史学);通过输入西方近代史学理论,以明确论点倡言“新史学”,旨在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以全新的史学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提高民众掌握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新史学”的资料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鲁滨逊的新史学,又称为“鲁滨逊主义”,是指基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这种新史学的主要思想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考察和实证分析,以及对历史事实的精确描述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历史描写。
鲁滨逊的新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历史研究主要是经典历史学和文献史学,即对古典文献和史料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官方文献和实证史料进行研究。
然而,这种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受到了新的挑战,人们开始质疑官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对历史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促进了新史学的发展。
鲁滨逊出生于美国,他对于美国异化的历史和文化感到极大的困惑和不满,因此,他在对美国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实证分析和经验主义。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历史,必须以实际事实为基础,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方法获得可靠的历史资料。
据悉,鲁滨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多普勒法则在经济科学上的应用》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他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解释和应用。
他尝试以相似的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的研究。
他倡导使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提出了新史学的观点。
鲁滨逊的新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考察和实际分析,强调历史事实的精确描述和统计分析。
此外,新史学还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和工具来收集、分析、处理和展示历史资料和数据。
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强调对历史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实际关注,反对将历史研究看作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学研究。
新史学的兴起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反对。
他们认为,新史学忽视了历史的人文意义,过度注重实证数据和数据统计,忽略了文化与历史的联系和内在意义。
对此,鲁滨逊反驳道:新史学并不否认历史的人文意义,只是通过实证数据和统计分析,揭露历史的矛盾和问题,为历史的人文解释提供基础。
总之,鲁滨逊的新史学是20世纪历史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偏见,促进了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融合。
读《美国新闻史》《美国新闻史》是一部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作品,同时也是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专播史力作,被国内外很多大学的新闻院系选为教材。
也正因为如此,我认识到读一遍《美国新闻史》的重要性。
阅读时,由于其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使得全书更加通俗易懂,也不至于太枯燥,每章后附有的关键词和相关资料,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它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多种媒介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其中包括报纸、通讯社、出版,乃至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摄影、电影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提到,新闻媒体是除了美国立国的三权外的“第四权"。
而在当今的美国社会确实做到了这样,作为特殊的政治权力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美国的政治生活,而政治则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媒体的发展。
回顾历史 新闻媒体在推动美国社会的变革、净化风气和遏制腐败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效。
水门事件就是一个美国媒体挖出丑闻的典型案例。
美国新闻史既是美国新闻的历史,也是美国民主发展进程的纪实。
这部《美国新闻史》,既是一部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政府不断发展,媒体自身开始不断完善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
但现如今的中国媒体,大多数都在隔靴搔痒。
他们完全避开敏感话题,让事实不能得到公开。
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各界压力,还有就是为了保全自己。
但是媒体算是群众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样的话又如何能够为人民说话?中国虽然历史远远长于美国,但是就真正意义上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来说,中国却是差了许多。
因为民主制度真正在中国确立只是五十多年,而美国却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历程。
美国的新闻工作者们不是从立国那天起就“光荣与梦想”了,那是经历了三百余年,靠着无数人的拼杀努力才换来今天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新闻业典范和这一本厚重的《美国新闻史》。
联大系统信阳师范学院-西方史学史所有答案[填空题,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目标和在这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答案是:协作的意愿|信息交流[填空题, 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答案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填空题,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答案是:18[填空题,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答案是:中小资产阶级|集中[填空题,登哈特认为,()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主题答案是:社区[填空题,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与两个方面。
答案是:政治可行性|谁是真正的委托人[填空题, 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答案是:老伽图[填空题,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答案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填空题,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答案是:李维|塔西佗[填空题,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答案是:《建成以来史》|通史体例|垂训思想[填空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答案是:典范性|整体性|当代性[填空题,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与()的五分配为基础的。
答案是:责任|权力[填空题,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时代”。
答案是:荷马[填空题,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代替()答案是:自我控制的管理”|“压制的管理”[填空题,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和()三个层次。
答案是:断续的渐进分析|策略分析[填空题,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是:《上帝之城》|《忏悔录》[填空题,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史学名词解释1. 新史学(New Historicism):新史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主要由文学理论家Greenblatt和Cultural Materialism学派的Williams等人提出和发展。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不能仅关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传统的历史要素,而应该将文学、戏剧、艺术等文化现象纳入考量,从中探索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新史学反对历史的客观性,强调历史是一种主观的叙述和解释,历史的理解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
2. 文化历史学(Cultural History):文化历史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意义进行研究,探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特征。
文化历史学关注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强调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社会学调查、艺术品分析等。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和文化现象,主要在文学理论、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相对性、意义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主观性,批判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单一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主义、理性主义和大故事(metanarrative)持怀疑态度,主张尊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
4. 化身(Embodiment):化身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和群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下,通过身体和行为来体现特定的文化象征和社会意义。
化身强调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机体,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实体,个体通过身体的表现和行为来参与社会和文化。
化身研究强调身体的体验、感知和情感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5. 认同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y):认同政治是针对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动态的研究。
认同政治关注个体或群体的身份建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这些身份认同对于政治参与、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试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思潮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向。
就西方史学而论,这种重新定向大体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有其深刻的社会与时代动因,也有其学科自身发展的原因。
整个战后世界形势的急速变化,尤其是5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引发对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观念形态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历史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涌现一批新史学思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史学流派的兴起,如年鉴派、社会史派、心理历史学、精神史学、结构主义史学、知识史、历史人类学、计量历史学、新经济史学、新叙述史学、大众史学、比较历史学、追溯考古史学、地理文化史学等等。
由于这些史学流派与传统史学差距甚大,故被统称为“新史学”。
一、新史学的“史学观念”所谓史学观念,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指历史学家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基本看法,如对现实与过去关系的认识、对史学研究中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研究对象)关系的认识等。
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主要就是政治史,历史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搞清政治事件、政治法律制度的背景和后果,主要在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方面作史料调查,再现和说明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问题。
新史学在回答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着更广泛的理解,认为历史就是以往人类的全部活动。
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
在回答历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新史学与传统史学距离更大。
传统史学是一种记叙与归纳性的描述史学,而新史学则是一种分析性史学。
新史学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过去,而是为了回答问题。
它象其它学科一样,应有理论性思维和方法验证,具体说来,应有理论指导,分析模式,研究设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假设、证实或证伪,以及定量定性分析。
在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家看来,历史研究是一个认识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历史学家对过去构建的过程;历史学家写过去,同时也是在写现在,他是以过去来反映当代,亦即年鉴学派奠基者之一布洛赫所云:“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中文摘要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史学派在美国现代史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创立了一个不同于旧传统史学和欧洲史学,具有美国特色的新史学范型,奠定了20世纪美国史学演进的基础;它是美国史学从落后到先进,从受制于欧洲到独立发展的转折点。
但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对20世纪美国新史学派的关注却严重不足。
本文试图依据有关资料和美国“新史学派”史学家们的原著,对20世纪美国新史学派进行一番整体和系统的考察,探索其渊源和范围,分析其贡献和局限,揭示其特点和影响,从中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学术史回顾,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对20世纪美国新史学派的研究,以及为什么要撰写本论文。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20世纪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文章从特纳、鲁滨逊、比尔德到帕林顿,考察了美国新史学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阶段特点及其每~个人的学术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论证了20世纪美国新史学是不同于旧传统史学的新的史学范型。
汶章分析了传统史学的理论特征,回顾了以往美国(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历史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3个层次出发,论述了20世纪美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巨大差异,文章认为,20世纪美国新史学虽然属于新的史学范型,但它有着自身的局限,与旧史学还有一定的联系。
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美国新史派与法国年鉴学派的蹉系与区别,指出20世纪美国新史学与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基本上属于同一史学范型,两者从观念到方法都注重长期过程。
但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基础概念是“结构”,美国新史学派的基础概念是“连续性”。
美国新史学派比年鉴学派更注重“实用”。
文章还分1析了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
’第三部分就20世纪美国新史学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本文认为20世纪美国新史学派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时代的嬗变,社会的变革引起学术思想的变迁,从而导致史学的变化。
20世纪初美国的“进步运动”与。
当时新史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1 西方历史学的先河——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和声9 西方政治史的源头——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孙道天19 古希腊史学的要籍——色诺芬的《长征记》杨彪26 以笔代剑的力作——凯撒的《高卢战记》路新生35 古罗马史学的峰巅——塔西佗的《编年史》张和声程郁43 西方传记体史书的嚆矢——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55 西方纪事本末体的端倪——阿庇安的《罗马史》陈凌云64 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金志霖73 中世纪史学的硕果——格里哥利的《法兰克人史》胡果文82 欧洲封建化的见证——艾因哈德和佚名僧侣的《查理大带传》胡国文91 人文主义史学的结晶——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秦颖100 近代文化史学的滥觞——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张宇宏110 理性主义史学的巨著——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张广智120 阶级斗争眼光的洞察——米涅的《法国革命史》陈章131 资产阶级革命的剖析——基佐的《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沈汉142 客观主义史学的典范——兰克的《教皇史》张广智152 西方文化史的丰碑——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秦颖164 新史学革命的宣言——鲁滨孙的《新史学》王少如178 经济史观的阐发——比尔德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王春来189 西方史学史的翘楚——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张广智200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沈晓红210 历史形态学的思辨——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王健222 生物和人类史的勾勒——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张家哲232 时势与伟业的交融——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陈章244 从沙漠走向世界的历程——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陆培勇252 东南亚历史的佳作——霍尔的《东南亚史》袁传伟262 揭开非洲历史的真相——戴维逊的《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刘萍屠尔康272 对历史学的哲学反思——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彭刚282 观古今于一瞬——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张和声程郁295 年鉴学派的先声——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303 修正学派的异端——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314 全球史观的创建——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纲要》张广勇326 比较史学的楷模——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王健336 现代化比较的范例——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张家哲347 总体史学的圭臬——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王建娥358 世界史的新视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张广勇371 社会史的广角镜——布尔斯廷的《美国人》王春来384 年鉴新史学的综合——勒高夫的《新史学》姚蒙397 当代史学成就的总结——伊格尔斯的《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刘文涛411 国际战略格局的递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顾云深。
20世纪西方史学主要思潮一、法国年鉴学派1、定义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史学界兴起的一种主张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史学思潮。
由于法国史家布洛赫与费弗尔创办了跨学科的史学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而此杂志随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所以称这一学派为年鉴学派。
2、核心观点(1)历史客体建构论:人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主体,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由于人的意识的复杂性,历史客体的产生离不开历史学家的分析与解释。
(传统史家认为历史客体埋藏在史料之中,是一种可以脱离人的客观存在。
)(2)问题史学:问题是建构历史客体的有效方法。
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能建构什么样的历史客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
(3)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历史:时间的两极分别是瞬时性与长时段。
在历史研究中,瞬时性指向事件以及以重大事件为重心的政治史,长时段指向趋势、周期以及呈现他们的文明史、社会史等。
历史研究既要注重长时段也不能否认瞬时性;而总体历史则指历史研究应侧重社会整体而非细微的个别事件。
3、年鉴派史家年鉴派史家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创立者是布洛赫和费弗尔;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布罗代尔;第三代领袖是勒高夫和勒华拉杜里。
4、突出成就(1)对集体心态的研究代表:布洛赫《国王的奇迹》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勒高夫《圣路易》(2)借助地理环境的主题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次阐述人类社会的变迁、节奏与处境。
代表:费弗尔《莱茵河》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3)开风气之先代表:历史比较研究——布洛赫《封建社会》描述15-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家庭史、儿童史、书籍史、想象史等成果二、历史人类学1、定义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史学思潮(学科)。
2、研究特点3、追求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历史学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从而弥补其各自的不足。
社会史名词解释1、新史学(xinshixue)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的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
反对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
但在30年代之前,新史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真正使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股潮流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参见该条)。
1929年《经济社会史年鉴》的创刊,就象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样,不仅是年鉴学派诞生的标志,也是新史学诞生的标志。
它表明新史学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
布洛赫把《年鉴》的名字加上“社会”,正是因为这个词能包括历史的整体,“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年鉴派第一代学者关于地理历史学、封建社会史的研究,第二代学者如勃罗代尔对地中海的研究,第三代学者如拉迪里的《蒙达犹》等,都是总体史的代表作。
在此前提下,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
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
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
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
豆瓣《新史学》书评1912年,詹姆斯•哈维•鲁滨逊出版了其史学名著《新史学》。
鲁滨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
鲁滨逊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史学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而且其史学思想更加注重实用性。
一、《新史学》内容提要1. 历史的界定鲁滨逊的史学思想是承上启下的,他认为:“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
历史包括了从国家的兴衰到百姓的风俗和心理层面等方面。
鲁滨逊的史学观是把人类的历史的更方面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也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继承。
2. 恰当的选材历史的界定中给了我们一个认知:历史范围十分广泛,历史学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材料和支配材料”。
鲁滨逊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用批评的方法去选择材料和分配材料。
在选材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这一材料要“详述那种可以阐明历史真理的事情”,而“应该删除例外的和偶然的变故”。
只要选材适当,就能够把历史所记叙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写得更容易理解。
3. 历史的研究方法鲁滨逊主张,首先要使之成为历史性历史,才能使历史学具有科学性事实就是追求历史连续性的科学真理,追溯历史“变迁的缓慢的过程”。
为此,鲁滨逊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借助其他科学。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学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史学新同盟军”,共同发展,进一步了解人类过去历史的真实面貌。
4. 历史的实用性鲁滨逊注重史学经世致用,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变成为现在有用的东西”。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研究“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那一大批将要过早地用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青年男女们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社会”。
显然,其史学思想与鲁滨逊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二、对鲁滨逊《新史学》的评价1.肯定了个体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鲁滨逊的新史学界定包括了的研究人的心理层面。
揽括这一内容,有助于帮助人们克服对过去及未来的恐惧感。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加快,未来变得更难以预测,使普通人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所以就会有向过去寻找心理安慰的要求,因此在新史学的研究中,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历史的大变动受到了较普遍关注,其中个体的命运和遭遇更是新史学研究的关注所在。
作者: 黄敏兰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88-95页
主题词: 《新史学》;梁启超;鲁宾逊;比较研究;政治批判;历史学家;史界革命;近代史学;政治家;詹姆斯
摘要: <正> 1902年,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划时代的思想巨著《新史学》。
他高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批判旧史学,提倡新史学,宣告了中国近代史学的诞生。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
10年之后,另一部同名的史学名著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问世,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鲁宾逊。
在这部《新史学》中,也提出要以新史学来取代旧史学,从此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新史学”学派。
又一个10年过去,美国的这部《新史学》经留美归来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