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11.09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铁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交通系统方面,铁路已经成为最为稳定、可靠且经济的交通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铁路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即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角度,分析和探讨中国铁路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一、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铁路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中国铁路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中规划是其中之一。
中国铁路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系统化的规划。
而规划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和可行的。
首先,中国铁路发展的规划需要强化市场导向,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铁路运输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中国铁路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上。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其次,中国铁路发展的规划需要加强与世界铁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铁路发展起步晚,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最后,中国铁路同时应注重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协调。
实现多式联运和互联互通。
在多种交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提高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技术创新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为铁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助力。
中国铁路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以适应多元化和智能化的客户需求。
以下是几个关键领域:首先,高速铁路是中国铁路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如今,中国高速铁路已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因此,中国铁路必须继续加强高速铁路的研发和建设,提升高速铁路的效率、舒适度和安全性。
其次,智能化是铁路未来的趋势。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铁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例如,自动化驾驶技术、无人管理系统等,都为铁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最后,环保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中国铁路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例如,推广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铁路系统的环保问题。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及趋势作者:遇培钢来源:《活力》2016年第17期[关键词]高铁;成就;前景据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自2009年开始,从1.3万亿直线上升至2015年4.14万亿。
占铁路总资产的60%以上,尽管负债额度已经让人惊讶,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国大力发展高铁的步伐。
据中铁总公布的数据,2016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27.43亿元,同比增长14.65%。
2016年,中铁总计划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
一、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长期以来,我国运力十分紧张,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输瓶颈制约日趋严重。
铁路繁忙干线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的矛盾更是突出,京沪、京广、京哈等干线,部分区段运力趋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
高速铁路的建设也是从2004年1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开始的。
《规划》提出,到2020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高速铁路1.2万公里以上。
2008年,中国政府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
2004年4月,中国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问题,形成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提出加快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总体要求“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其中引进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技术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帷幕就此拉开。
二、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到今天的成就1.从技术方面上: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目前中国所掌握的高铁技术有车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高速道岔(250公里,部分进口);板式轨道;列控系统(部分芯片进口);逆变器,变流器,电动机(部分零件进口)。
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动车组概论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摘要:铁路运输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运输方式,而我国人口众多,物资量巨大,因此对铁路的需求更大。
而中国铁路曾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运速度慢、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速铁路相对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等特点,因此高速铁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铁路;高速;经济1.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
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
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
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
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
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
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战略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1. 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这导致了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但也带来了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2. 地区发展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
3. 过度依赖收费模式:中国高速公路收费主要依靠车辆通行费,这种收费模式存在着收费标准不一致、收费站拥堵等问题,影响了交通效率和用户体验。
4. 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为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占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5. 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中国高速公路事故频发,主要原因包括超速驾驶、疲劳驾驶、违法行为等,需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宣传。
二、中国高速公路发展战略1. 健全政府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预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降低债务风险。
2. 加强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推进收费模式改革:推动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改革,建立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收费体系,提高收费效率,减少收费站拥堵,提升用户体验。
4.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加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可持续性。
5. 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宣传: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超速驾驶、疲劳驾驶、违法行为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6. 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加强高速公路与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的综合效益,促进交通一体化发展。
7. 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技术创新,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技术等,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益。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
2008年,国家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一、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宏伟目标,中国铁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在体制创新方面,创建了合资建路的崭新模式。
铁道部与31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新线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与地方政府或战略投资者合资,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形成了集全社会之力建高铁、推进铁路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在管理创新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铁路路网完整、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统筹利用铁路内外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在铁路建设中,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都协调行动,组织起了强大的工程建设队伍;在技术装备制造中,无论是运营单位,还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统一步调,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制造体系。
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一组织,形成一个“拳头”,坚持整个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一盘棋,在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统一搭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我国高速铁路的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
二、中国高速铁路现状与未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920营业公里。
其中,新建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4044营业公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876营业公里。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广泛拓展和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成为高速铁路
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以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为主题,探讨
了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挑战,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与发展
战略。
第1章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下,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先进、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
争和技术进步的挑战,高速铁路行业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
发展。
第2章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人才对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2 人才培养对高速铁路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3章人才培养的挑战
3.1 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3.2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
3.3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挑战
第4章目前存在的问题
4.1 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4.2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瓶颈
第5章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
5.1 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5.2 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5.3 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性
5.4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
第6章结语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
关键因素。
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及优化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地培养和吸引优秀的人才,高速铁路行业才能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关键词:中国高铁;发展战略;战略规划摘要: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成果和建设成就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
中国高铁“走出去”,能为世界铁路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是推进世界铁路发展与进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更短时间内享受到高速铁路优质服务的客观要求。
中国高铁的“走出去”,已不是传统低端层面的劳务输出、初级产品输出、半成品输出以及“贴牌”成品的输出,而是真正高端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要做到加强战略谋划、明确战略路径、统筹兼顾、产学研合作、加强战略研究和政策引导。
一、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必要性当今世界高度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高铁是世界高速铁路的引导者,承担着走出去的伟大使命,这既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身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的环境形势下继续秉承对外开放政策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世界铁路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国情的需要当下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复杂且关键的战略抉择时期。
一方面,我们正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深层次的矛盾、日趋严格的资源约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高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先进生产力、涉及众多关联产业、有着鲜明中国特色就必须“走出去”,进而提高我国高速列车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中国高铁的“三大跨越”,即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的跨越,以及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
(1)中国高铁“走出去”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不仅能使我国相关产业产生巨大拉动效应,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造成大规模的产能聚集,通过对庞大的产能释放,促进这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一、高速铁路建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运输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铁路运输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自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高铁建设网络,使我国铁路提速网络总里程超过16000公里,超过6400公里的铁路开行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旅客列车,同时,部分货运列车速度也相应提高。
这是中国铁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求所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但是相对于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提速的线路只占铁路总里程的18.1%。
因此,铁路既有线提速空间依然广阔。
二、铁路实施大高铁建设的必要性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路大高铁建设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铁路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支持。
但铁路运输目前的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状况将随着经济增长显得更加突出。
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近期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立足现有基础扩充运力,尽最大努力挖掘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
2、高铁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资产和实力比较雄厚,但是历史包袱沉重,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装备落后。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客的乘车环境,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旅客货主对运输质量,特别是快捷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连续六次大面积的高铁建设调图,不断提高铁路运输质量,进一步缩短了客车旅行时间,增开的夕发朝至、直达特快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进一步适应了旅客货主高质量的运输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战略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1.1 高速公路建设过度集中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过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差距,限制了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高速公路收费过高中国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相对较高,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特别是长途出行的人们,高昂的收费标准使得他们选择其他交通方式,限制了高速公路的使用率。
1.3 高速公路安全问题突出中国高速公路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交通事故频发。
一方面,一些驾驶员驾驶技术无非关,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一些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合理的出入口设置、不完善的交通标志等,都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
1.4 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不畅中国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不畅,如与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等的衔接不够密切,使得旅客的出行转换不便,也限制了高速公路的发展。
二、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战略2.1 加强区域发展平衡中国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提高这些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式,推动高速公路在这些地区的发展。
2.2 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中国应适度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率。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收费标准、优化收费方式等措施,降低高速公路的收费。
2.3 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国应加强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术水平,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高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2.4 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中国应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效率。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一、背景与产品中国高铁的成长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在从国外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后,我国通过联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和国产化实施,逐步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设计、制造和验证的技术,并自主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制造和验证体系,此后,我国成功研制生产出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型高速动车组,并逐渐在工程建设、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和环保标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事实证明,今天中国的高铁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经过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
截止2014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
1.1企业的优势高铁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铁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技术水平、综合国力的象征,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能连通世界各国,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同时也展示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
1.2企业的劣势相比于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的现实,配套轴承的国产化应用仍是空白,这于正力求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处短板。
作为高铁基础零部件的高速列车轴承领域,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TN等国际巨头正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
国务院提出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15个都与轴承相关,这是关键点。
高铁车轮也高度依赖进口,目前都尚未国产化。
1.3企业发展前景从社会效益、节约能源、治理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分析,修建高速铁路对整个社会具有较好的效益,成为各国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发展,各国呼吁在建设中携手打破边界的束缚等1.4企业威胁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在此期间,高速铁路建设波及到亚洲、北美、澳洲以及整个欧洲,形成了交通领域中铁路的一场非同寻常的复兴运动。
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高速铁路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发展。
这一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并从技术、环保和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技术进步,高速铁路系统实现了列车的高速运行和乘客的舒适体验。
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系统之一。
中国的“复兴号”列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行驶,极大地提高了旅行效率。
其他国家如法国、日本和德国等也在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其次,高速铁路系统的未来趋势将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环保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材料将被应用于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中,以提升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超导磁悬浮技术(Maglev)是一种利用磁悬浮原理进行高速运输的新型技术,其列车可以悬浮在轨道上,并通过磁场驱动运动。
这种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小摩擦阻力,提高列车的速度和能效。
另外,高速铁路系统还将采用更加环保的能源和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用于供电系统,可再生材料也可以用于建筑和轨道的制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提升交流和合作。
人员和货物的快速运输可以加快商贸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营还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不同的目的地。
同时,高速铁路系统也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金投入和成本问题。
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包括轨道、车辆、设备和维护等方面的成本。
而且,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较高,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高速铁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运营管理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以确保运行的安全和可靠。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浅谈所谓高速铁路,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铁路。
铁路作为一种经济的、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在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 进一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1、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时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515.3公里的超高速记录。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
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约占30%.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
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
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
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中国的铁路发展迅猛,成为了全球铁路建设的典范。
铁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大容量的交通方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铁路的发展,并使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正在进行铁路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四横四纵”的铁路网规划。
横向为京广、沪昆、沪宁杭、京沪高速铁路,纵向为北京至哈尔滨、沈阳至大连、济南至广州、南宁至北海的高速铁路线路。
这个规模庞大的铁路网将成为中国铁路枢纽,形成北方与南方、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快速铁路交通网络。
在实现“四横四纵”铁路网规划的基础上,中国铁路发展战略还注重加强铁路与城市的连接。
通过建设铁路沿线的高速铁路站点,将各城市与高速铁路相连,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
同时,还将展开更多的城际高铁建设,加速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为了满足未来铁路客流的增长需求,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研究还重点关注高速铁路的建设和技术创新。
高速铁路的发展将降低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将继续推进高铁列车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除了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研究还注重发展物流铁路和互联互通。
物流铁路是连接工业和商业的重要纽带,将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的效率和成本。
互联互通则通过铁路的标准化和协同化,实现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提供更方便、快捷和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根据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研究的结果,未来中国铁路的发展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提高铁路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铁路与城市的紧密连接;二是加大对高速铁路的建设和技术创新,满足未来客流的增长需求;三是进一步发展物流铁路和互联互通,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四是提升铁路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乘客和货物运输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国铁路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快速、安全、高效的铁路交通网络。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关键词:专线;高速化;重型化;国际化。
摘要:结合当今中国高铁的现状,分析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省视发展过程中的长、短处。
为提高运输的效率,铁路专线化、高速化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战略。
设置高速客运专线,能迅速有效地使旅客到达目的地,从而提高客运效率;同时专设货运专线,并使货运专线重型化,可大大提高货运量,在充分满足市场货运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得运输优化。
发展高铁前沿科技,优化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保证中国高铁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正文:一、中国高铁发展现状2008年8月1日,中国的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仅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接近10000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体系,搭建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平台。
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运营速度超过250km/h(新建线)或200km/h(既有线改造)的铁路系统。
高铁除了在列车营运速度方面达到一定标准之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相应的提升。
中国国务院2012年通过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建成贯通“四横四横”的高铁网络,并建设相关延伸线、辅助线和联络线,届时中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
所谓“四纵”是指:、京广深(香港)高铁、京沪高铁、京沈(阳)-哈(尔滨)大(连)高铁以及东南沿海高铁。
而“四横”则是: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高铁、青岛-太原高铁、徐州-郑州-兰州高铁、和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铁。
多年来,中国在吸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高铁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自主创新。
由中国南车集团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其主传动动力部分和网络控制都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并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新一代更高速度试验列车最高试验速度达到时速605公里。
同时,CRH380A车型高速列车安全性高,脱轨系数小于0.13,这大大低于了国际标准的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