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

年份19

55

19

57

19

80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现有

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

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姓名简介

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陈旭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

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陈顒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陈国达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9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60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陈梦熊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陈庆宣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

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0 陈述彭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

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

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

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

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

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

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

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

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

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

等地图集10余种。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

心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1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

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

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

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

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

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2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名誉所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

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

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

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

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

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

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

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

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3 程纯枢

气象学家。浙江金华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

委员会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业务技术工作。60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

的建设、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1949年

后在从事气象业务技术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大气探测、气候资源及农业气

象等方面的研究,并带领和指导开拓这方面业务服务和研究的领域。1980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4 程国栋

冻土学家。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解决工程问

题。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在热水煤矿论证富冰高温冻土路段应采

用保护冻土原则修筑路堤,并提出有效措施。结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

量冻土分布规律和识别标志。创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

机制(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前者解决了冻土学界长期悬念,被

广泛应用于解释多种冰缘和寒区水文现象。后者指明冻土随纬度、海拔和干燥

度变化。近年来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西北水资源形成、变化及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5 程裕淇

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

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早年在英国

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

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

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总结,指出铁

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

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

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

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变质岩深

熔作用方面有初步开创性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6 池际尚

岩石学家。女。湖北安陆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和1949年

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教授。50

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

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

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

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

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获奖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

金伯利岩)》。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

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1 7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

早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将数值天气预报问题由原

来的初-边值问题推广为广义初-边值问题,使问题更为可解和易于求解;将变

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

论证了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

料反求大气要素和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气

动力学长期演变的渐进性质,得到在特定情况下大气动力算子向外源的非线性

适应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气运动的自由度缩减的结果。1993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8 戴金星

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

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0年代后期,

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在全面系

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

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

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9 邓起东

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

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

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

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

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

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

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

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0 丁国瑜

地质学家。生于河北高阳。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

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研

究员。长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在建立我国地震监

测、分析预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

地震活动关系的模型,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分段以

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1 董申保

岩石学家。江苏常州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

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50年代领导长

春地质学院变质岩研究小组在华北及东北进行变质作用研究,提出“变质岩石组

合”“混合岩矿床”等假说。80年代为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的主编者

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80年从事蓝片岩带研究提出的扬子北缘

元石化的陆内板块俯冲为国际所关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

员)。

2 2 方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江苏武进人。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撰写的《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是中国这方面的唯一专著。

还撰写了《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专著。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3 冯景兰

矿床学家。河南唐河人。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北京地

质学院教授。40年代曾参加川、康、滇三省铜矿勘探及滇缅铁路沿线矿产调查;

50年代在豫西调查中对评价平顶山煤矿和河南巩县铝土矿作了指导工作,参加

选定三门峡坝址建议书的编写工作。对两广、陕北以及沈海铁路、陇海铁路沿

线的地质调查,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对川、康、滇各

省铜矿的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发表了有开创性的意见。1957年选聘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4 冯士筰

物理海洋和环境海洋学家。天津人。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我国风暴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与合作者提出了超浅海风

暴潮理论和数值预报模型;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风暴

潮专题,为我国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撰写了专著《风暴潮

导论》。拉氏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研究已立于国际研究的前沿,与合作者提出的

新型长期输运方程式已被成功用于美国Chesapeake湾时均盐度场以及富营养化

问题的模拟和预测;建立的斜压浅海环流方程组已成功用于渤海、黄海、东海

环流的数值模拟和机制研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5 符淙斌

气候学家。1939年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1967

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

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发现20世纪20年代南亚季风的突

然增强与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发生的;应用模拟研究发现大范围植被覆盖状况

变化可对区域气候乃至季风环流产生明显影响;他领导建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

式(RIEMS)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一个范例;作为最

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

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6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

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

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专长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

球物理勘探。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

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

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选聘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7 傅家谟

有机地球化学家与环部地球化学家。生于上海;原湖南玩汇。1956年毕业于北

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

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为国家重

点实验室)。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丰富和

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陆相沉积物和陆相原油中首次发现葡萄藻烷(烯)、

含硫有机化合物等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1993年组建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


护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中毒害有机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机传染物

(POPs)和内分泌干扰化含物(EDCs)的生物地球化学与调控研究。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8 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在明、清地图史和世界近代基础测绘史领域的研究亦有建树。70年代后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和认知地图学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

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信真,取得重要成果,并提出:在地学领域利用虚拟技术构成适人化的多维地理信息空间,将是下一世纪地图学在“地球数字化”的趋势中的新任务;地图从传统上作为现实世界的静态模型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模拟的进展,必将促进数字化时代

地图学、测绘学在技术在理论上的深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9 高由禧

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中国科学

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气象

科学研究,在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有突出成果,被世界气象科

学界公认为对季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除海陆季风外,全球还有南北半

球季风,行星环流季风,平流层季风和高原季风。在全球月平均温、压、湿、

风场的变化研究中得出全球东半球变化大,东半球中的亚欧区域变化大;在亚

欧区域中,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变化大。同时从大气运动的能源强弱分析,得

出海洋比陆地强,热带海洋比其它海洋强,热带季风区海洋比热带海洋强,热

带季风区海洋比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强。在青藏高原气象研究中,提出青藏高

原及邻近地区是全球大气变化的敏感区、能汇区、启动区和扰动区。这些学术

观点对天气气候形成、演变的研究和预报有重要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学部委员)。

3 0 高振西

地质学家。河南荥阳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

馆长、研究员。在北京、广西、福建等地区作过区域地质调查,对奠定这些地

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基础多有建树。对福建二叠纪地层系统及其地质构造特征以

及福建的山脉水系和海岸等也作了开拓性研究。早年奠定了河北蓟县中、上元

古界剖面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格局,长期为中外地质学家所认同,并作为相应

地层的标准剖面而被广泛引用。1954年,领导全国性地质博物馆的扩建工作,

是创建全国地质科普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学术带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学部委员)。

3 1 谷德振

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河南密县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中

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

在小构造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认识。毕生重视实践,在水利水电、矿山、铁路、

国防、建筑等部门的大量工程项目中(如治淮工程、长江大桥、南水北调、三

峡工程、成昆铁路、襄渝、湘黔等铁路、金川矿区及各类国防地下工程等),解

决了一系列地质难题。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建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与

方法,推进和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

委员)。

3 2 顾功叙

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嘉善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获美国科

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硕士学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

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50年来,

对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及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50

年代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1990年出版了专著《地球

物理勘探基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3 顾知微

地层古生物学家。江苏南京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中国科学

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拓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建立

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四个双壳类序列,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蚌类的

起源地,为确定中生代盆地,划分对比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探查煤、油等能

源形成规律,以至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及其与矿产形成的关

系,都有重要意义。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拓展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综合研究工

作,为中国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所创立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划分对比原则,在中生代地层分布区寻找富铁矿以及探查石油等已取得成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4 关士聪

石油地质学家。广东南海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北京大学

理学士学位。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

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余年,在区域普查和矿田(包括煤、铁、

有色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矿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石

油普查和研究,对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一些盐类矿床普查,

对区域地质研究等都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对中国陆相油田的发现、海相油

田的工作方向,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对一些钢铁资源(包括铁矿和煤

矿)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对内蒙古西部工业区工矿城市交通等方

面,起到了指导建设的作用。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5 郭承基

地球化学、矿物学家。山西清徐人。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

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教研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

员。参与开拓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为中国稀有元素矿产资

源的普查、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作出了贡献。建立和拟定了稀有元素矿物化

学全分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参与领导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白

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为矿山的合理开发及综合

利用提供了依据。提出用云母类矿物划分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类型、地球化学

作用的继承发展关系、离子分异与氧的作用、成矿作用的三多性(多来源、多

阶段、多成因)、类质同像置换的有限性及分类多型演化等理论,受到地质、地

球化学界的重视。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6 郭令智

地质学家。湖北安陆人。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教授。

1982-1987年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及校顾问。我国板

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

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

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根据蛇绿混杂岩的样式和

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时空分布、构造应力场演变、深部构造特征、地体拼贴和离

散,建立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

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大陆边缘8项标志;

并揭示我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近年来探索大陆动力学与

山脉盆地耦合机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 7 郭文魁

地质学与区域成矿学家。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7

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

年从事区域与矿床地质的调查研究,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

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概念。提出我国主要矿产具有分期、分阶段、分矿

种与分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平静期间成矿的新见解。剖析

西华山钨矿,阐明岩浆作用后期的渗浸作用与热液矿脉之联系;论证锡的终极

来源为超镁铁质岩石,以及山金矿化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在氧化还原条件下成

矿。通过编制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在空间上将中国区分为古亚洲、特提斯-

喜马拉雅和滨及太平洋三大成矿域,在时间上总结出三大成矿旋回。近年提出

金属成矿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8 郝诒纯

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家。女。湖北咸宁人。1943年毕业于西

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生毕业。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

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西宁民河盆

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

第三纪地层及有孔虫》、《中国的白垩系》、《有孔虫》等重要著作。在教学工作中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生物学》(第二作者),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第二主编);指导中青年教师主编了《微体古生物教学教程》,是我国第一部微体古生物学科的系统全面的教材。近十余年来,开展微体古生物的古海洋学及海洋地质学意义的研究,主持完成《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和《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海洋学研究》等专著。注意引用新技术,1987年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科研和教学,完成了几个门类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自动化鉴定软件,已被中国部分国内石油生产单位采用,创造了经济效益。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9 何作霖

矿物学家。河北蠡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0年获奥地利茵城

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光性矿物学、岩

石组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均有造诣,是中国

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工作。30年代首次发现白云鄂博

铁矿含有稀有金属和稀土矿物。从事镁质及耐火材料平炉底砖的技术和理论研

究,对鞍钢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曾设计变温盒,利用弗氏台进

行矿物折光率的双变法测定,并进行X光岩组学研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学部委员)。

4 0 侯德封

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家。河北高阳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

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地球化学、核子

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

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见

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

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

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

工作,还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

员)。

4 1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家。原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

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北京

大学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以及城市历史研究

中,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

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为沙漠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

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作出了系统的

科学的阐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论著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2 胡敦欣

海洋学家。生于山东即墨。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中

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洋发

现“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

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

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

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

性和计算精度;提出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非风生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风生沿岸上

升流理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

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3 黄秉维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广东惠阳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中

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资源环境的研究,强

调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1956年就提出自然地理应探讨地表的物理、化学和

生物过程,并加以综合研究。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首次着眼于农林牧

水发展的综合区划,是第一部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60年代

在中国率先开展地表热量、水份平衡研究,推动化学地理研究。70年代倡导农

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主持建立了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并推动了河流

地貌、水份平衡试验等实验室(场)的建立。80年代以来致力于坡地利用与改

良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4 黄汲清

构造地质、大地构造、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家。四川仁寿人。1928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

研究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在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

地质制图、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对中国的二叠纪提出了划

时代的分层;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特征及演化,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奠定了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基础。提出了单元相互转化机制和多旋回构造运

动理论;先后共主编41幅1:100万地质图及1:300万全国地质图,对全国矿产

普查有指导意义;对我国西北地区提出了大型盆地多层多期生储油理论和陆相

生油理论。坚持对东部开展找油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贡献。1955年

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5 黄荣辉

气象学家。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

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观测事实、动力理论和多层数值模式,

对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和异常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准定常行星波

在球面三维大气中传播的理论,证明了球面大气行星波波作用守恒;与Nitta

同时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及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与

气候异常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及其

理论。近年来致力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6 黄绍显

地质学家。山东墨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三

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在中国首次发现铬铁矿,

填补了中国该矿种的空白,同时为中国普查与勘探铬铁矿培养了人才。三次到

贺兰山区作区域地质调查,在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步测做了1/20万的地质图。

1955年起主要从事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和科研管理工作。我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创

建人之一,在铀矿成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对发展铀矿成矿理论、铀

矿普查找矿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7 贾承造

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1948年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

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曾任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副指挥、副总经理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

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对我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有重

要贡献。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发展了前陆冲

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8 贾福海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家。山西原平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

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

理论知识,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技术业务的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三门峡水

库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对该地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提出了独特的分层原则,对

我国当时第四系地层的划分有重要的意义。指导上海地面沉降的研究、长江三

峡坝址最终报告的编写和天津城市供水勘察等项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

要成果。积极倡导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在把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方面

提出了重要的见解。1960~1963年,在援越期间对越南红河流域的水利规划和

地层划分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 9 贾兰坡

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河北玉田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94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入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

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

获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研究认为北京人能够使

用火,在体质特征与石器制造方面又显示出进步性质,因而不能说是最古老的,

而最古老的人类是原始的文化,应该到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去寻找。还

深入探讨了北京人及其共生的各种动物化石之间的关系,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

生活期间,曾经历过冷暖更替的气候变迁。5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参加了一系

列著名古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发掘。80年代提出的中国、东北亚及北美的细石

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学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学部委员)。

5 0 金玉玕

古生物学家。出生于浙江东阳。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

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腕足动物化石和石炭

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提出新的国际二叠纪地层年代系统,代替沿用了150年的

传统年代系统,被各国采用。同时还证明中国乐平统最为完整,使之被选为上

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国际地层表包含30多个统,只有乐平统是以我国地层为标

准的。他与合作者研究提出传统认为持续数百万年的生物逐渐灭绝过程实际上

包括两次,又据同位素年龄和大量化石种的统计分析,推定两次灭绝的时间和

大灭绝主幕为突发性。这一研究成果使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中生代之交

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越来越明确。他在腕足动物系统古生物学方面发表了数百万

字的论著,建立了许多具有重要系统演化、生物地层和古地理意义的新类群。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1 乐森璕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贵州贵阳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

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自2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地

区开展煤、铁、铝等矿产资料普查,为这一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四射珊瑚化石完成了大量属种的总结

和厘定,提出分类学与系统演化方面的重要认识,并发现了著名的乐氏江油鱼

化石。在泥盆纪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地质学、古生物

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为北京大学恢复了地质系,为国

家地质事业培养了众多专门人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 2 李

电离层物理与电传播学家。湖南邵阳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特别是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的研究中,全面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传播正问题方面,现有的传统射线理论都可看成是广义的射线理论的特殊情况,并可解决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在传播逆问题中,提出了电离层扰动监测新方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 3 李崇银

气象学家。出生于四川达川。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

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是激发产生热带季

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完善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ENSO

循环动力学研究方面,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NSO发生的重要作用。在卫

星红外遥感测湿、台风动力学及热带气象等领域内,也作出了一系列成果。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4 李春昱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河南汲县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与谭锡

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长期地质矿产调查,后又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

作,预测的中山煤矿,后经钻探证实。40年代领导了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50年代领导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

作,有诸多贡献。70年代初以来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的板块构造研究,与他人

一起于1973年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并见到蓝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

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建议并主持参加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编制,领导亚洲

大地构造的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

委员)。

5 5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江苏镇江丹徒人,生于江苏泰县。武汉大学教授,测绘

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德国斯图加特

大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

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

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

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

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

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

佳论文奖一一“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主要从事以遥感(贴)、全球卫星定位

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

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

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

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

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

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电话系列产品和立得

三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8部:

培养硕士生50多名、博士生60多名。其成果有十余项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SPRS)第111委员会主席(1988年一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一1996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6 李德生

石油地质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

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

学工作者之一。积极倡议在大庆油田采用“油田边内横切割注水开发技术”,参

与编制完成大庆油田第一部开发方案--“萨尔图油田146平方公里面积的开发方

案报告”。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参与创立了渤海湾油区。提出渤海湾油区复式

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在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

盆地分类,储层时片研究,古潜山油气藏研究以及裂疑性储层特征研究等方面

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 7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四川彭县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兰州大学

地理系教授。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

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

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2-0.6

百万年)和共和运动(0.15百万年-)达到现代高度,累计上升3500-4000米,在学

术界有很大影响。指明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反映,分别形成于

1.7,1.5,1.2,0.6,0.15百万年前。对西藏和横断山现代冰川有详细探讨。首

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

因解释。研究兰州附近黄土、古土壤,重建与南极冰芯相比拟的15万年来环境

变迁。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 8 李曙光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地球化

学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

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

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

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

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

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

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9 李四光

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

和博士学位。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研究

员。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

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

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

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

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

部委员)。

6李廷栋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专家。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国土资

0 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研究

和地质编图,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

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完善或重新厘定了这些地区的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

造格架,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和亚洲岩浆岩发育规律,提出青藏高原隆升

阶段和机制。主持编制的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等,内容丰富,编制精细,

富于创新,把我国地质编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南极岩石

圈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主编了亚欧地质图,获得一些新发现和新成果。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1 李小文

遥感、地理学家。生于四川自贡,原籍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

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

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

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

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

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

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

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

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2001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2 李星学

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湖南郴县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中国科

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工作。尤其以研究古

植物与非海相地层见长。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

的煤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颇高的声誉。他己发表《华北月门沟系植物化石》,《中

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华南大羽羊齿类生殖器官的发现》,《东亚华夏植物群

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北祁连山东段纳谬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与《中国与邻

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划》等140多篇重要论著。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

部委员)。

6 3 林学钰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女。原籍福建福州,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

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长春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水文地

质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

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

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

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1997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6 4 刘宝珺

地质学家。天津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

专业研究生毕业。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研究沉

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学、层控

矿床学、成岩成矿、全球变化、盆地分析等方面均有所建树。1996年在第30届

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国际地质斯潘迪亚洛夫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6 5 刘昌明

水文水资源学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研究员、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我国地理水文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地理方向的水文和水资源学,

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全球变化的环境水文

等方面均有建树,将水文学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与农田水利等方向相结合,建立地理水文学,有系统的贡献。解决了缺少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难题;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的研究中,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建立了模型;在水文过程、水量转化及调控研究中提出的多水转化,深化了水循环理论;提倡的雨水资源化具有概念上的革新。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6 刘东生

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1942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5

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

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师承杨钟健进

行古脊椎研究。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

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提出古气候多旋回学说;肯定大陆

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对全球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64

年起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山科

学考察。1969年开创我国环境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学部委员)。

6 7 刘光鼎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中国海洋

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领导中国海地质地

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

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

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

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倡导综

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民经济建

设服务。近年,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

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学部委员)。

6 8 刘嘉麒

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满族。1941年生于辽宁北宁。1965年毕业于长春

地质学院,1967年该院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曾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完成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新发现多处火山,揭示了中国新生代火山

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推动了中国的火山研究;开拓了中国玛珥湖高分辨率古

气候研究的新领域;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建立了渭南黄土剖面高

分辨率时间标尺;参与了新疆的资源探察和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南、北极的科学

考察,探讨了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

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创新性工作。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9 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山东昌乐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获中国科

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磁层物理研究,在地球辐射

带理论、太阳风湍流结构、木星磁层磁盘模式、极光区粒子加速、磁层亚暴过

程和磁场重联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结果。提出的木星磁层磁盘模

式,被认为是主要的木星磁盘模式之一。首次提出流体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的新

概念,建立了涡旋诱发重联(VIR)理论,开辟了研究磁场重联的新途径。在

VIR理论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个通量传输事件(FTEs)模型,能解释通量传输事件的产生机制和结构特性。VIR理论被认为是当前主要的三个瞬时重联模型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0 卢衍豪

地层古生物学家。福建永定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

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30年代后期系统调查昆明附近早寒武世地层,已

成为我国的标准层型。1950年重新划分东北南部的寒武纪地层,彻底纠正了日

本学者长期造成的错误,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对山东等地寒武系进

行深入研究,建立10个阶和32个化石带,得到国际公认,已作为亚洲、澳州、

南极州标准分层和对比的依据。50年代后期致力于奥陶纪三叶虫化石的系统研

究,完成92万字巨著《华中-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得到国际古生物界的

赞赏。70年代创立了“生物-环境控制论”的学说,为解释全球早古生代动物群

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国内应用于多元素金属和非金属矿床。80年代

完成专著《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及《浙西寒武-奥陶系界线》,为寒

武纪地层的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1 陆大道

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桐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上

世纪80-9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

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

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

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

略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

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

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

用和推崇。近年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

实证性和理论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2 马瑾

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女。江苏如皋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60年代对褶皱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我国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1967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等,其中许多工作在我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且在我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3 马杏垣

地质学家。吉林长春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8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6

年完成山西五台山区域地质调查,后在湖北、河南等省进行了大量的1:20万区

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关于中国前寒武纪地质

构造的研究,对理解地壳早期演化、找矿和地震多震层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提倡构造解析方法和解析构造学。强调重力不稳和密度不无在构造过程中的重

要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特别是裂陷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

方面均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80年代开始从事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和全球地学

断面的编制,取得一些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4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家。辽宁法库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

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

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

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

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

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

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

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

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

方面取得新进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5 马宗晋

地质学家。原籍吉林省吉林市,生于吉林长春。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

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

所长、研究员。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64

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在国内构造地质教学中广为选用。提

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提出现

今地球动力学,建立了3个全球的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

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

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

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的减灾系统工程设计,并完成了

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查与对策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6 毛汉礼

海洋水文物理学家。浙江诸暨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

州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参加和主持了1957

年“金星”号“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参加并参与领导了“中国全国海

洋综合调查(1958~1961)”和“中国海温、盐、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

(冷)涡”、“黄、东海环流”等专题研究。与日本海洋学家合作,于1957年提出

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中国海跃层的

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

水混合扩散问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7 孟宪民

地质学、矿床学家。江苏武进人。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

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地质部矿物

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毕业从事矿床地质研究,

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有

关的矿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三、四十年代对云南个旧

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

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问题,影响所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8 穆恩之

地层古生物学家。江苏丰县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特别是

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世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十余个新科、20

余新属和许多新种,创立了一套笔石分类系统,在中国已统一应用。树立了中

国笔石动物群的基本序列,建立了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的一系列笔石带,

为洲际间的对比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国奥陶系分为六大地层区、三大生态地层类型。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系与地留系的划分对比方案,初步解决了华北区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在笔石的深化和分布方面,提出了笔石体的复杂化和生态分异学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9 欧阳自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原籍江西上饶,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

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

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

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

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

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

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

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

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

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

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

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0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

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

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

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

员)。

8 1 秦大河

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

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气

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职。

长期从事雪冰与气候变化研究,在南极和中国西部雪冰过程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重要地位做

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参与IPCC评估活动,组织并主持了我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创建了中科

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雪冰与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技术支撑。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2 秦馨菱

地球物理学家。山东安邱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地震局地球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了中国早期的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湘、

川、黔等省探测金属矿。1941年随李善邦测绘出攀枝花地区的三幅地形图,并

用磁法探明该矿的分布,确定为钛铁矿,写出关于该矿的第一份正式报告。

1951~1954年参加东北、山东、内蒙、湖北等处探矿工作,发现了新矿体,为

确定钢铁基地作出贡献。1957年著文促进了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在我国诞生。

1960~1966年参加气象火箭及人造卫星部分电子线路的研制,为探空技术的发

展作出贡献。1978年以后参与北京区域地震台网的改进和现代化。1980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秦蕴珊海洋地质学家。山东掖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4年5月被韩国仁

3 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

会理事长。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

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大量的海上调查资料,编绘了我国

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随后又拓展研究了冲

绳海槽的火山沉积和浊流沉积,提出了这两类不同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带。在国

内率先开展了陆架区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的研究,论证了黄河、长江等河

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与强度。同时研究了深海大洋区的陆源风成沉积物,提

出中国陆架自末次冰期以来环境演变的四个阶段,即泛大陆、青年期陆架、壮

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阶段。近年来开展海底灾害地质的调查研究。1995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4 任纪舜

地质学家,陕西华阴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研究员。主要贡献有: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1960),全面论证扬子

准地台(1962),发现滇西为一印支裙皱带(19邱),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地块

(1964),从而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

标出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1979),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

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出版《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

(1990),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一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主编1:

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撰写《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为中国

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地质构造背景,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5 任美锷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

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

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

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

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

部门重视。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6 戎嘉余

地层古生物学家。原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

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该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早、中古生代腕足动物系统分类和群落生态研究(如与王钰院士合作

的广西早泥盆世郁江期腕足动物群),多次作全球腕足类动物地理学的总结。阐

述晚奥陶世赫南特期腕足动物群落分布及环境,识别受温度控制的三大生物地

理域;研究晚志留世动物群,划分出中-澳动物地理区。参与负责国际“无脊椎

古生物学论丛”中腕足动物卷3个目的编著,揭示扭月贝族和早期石燕的腕骨构

造宏观演化规律。主要根据腕足类生物地层学,修正我国某些奥陶、志留纪地

层对比问题,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提出华

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规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7 沈其韩

地质学家。江苏海门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

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50年代从事铁、铜

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

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方法研究。70年代在青海、陕西

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

究,参与主编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及其总结。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

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小组多次发现最古老陆块。1991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8 盛金章

生物学家。江苏靖江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

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蜓类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最早建立中国二叠

纪蜓类化石带。以此为基础,解决了难以确切划分的二叠纪碳酸岩地层的划分

和对比;为中国古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统、建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国际间海

相二叠系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反映中国在蜓类学及

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的代表。建立了自己的蜓类分类系统,广为中国地

质古生物学界所采用。80年代起,与赵金科等合作,综合研究中国上二叠统“长

兴阶”及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9 施雅风

地理学、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

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直接考察

并领导编著了有关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中

国冰川综合性专著,奠定了中国冰川学基础。与合作所将中国冰川划分为极大

陆性、亚大陆性和海洋性三类。在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基础上,

确定了中巴公路的通过方案。首先指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

冰期遗迹和特征。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了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

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

21世纪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0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家。生于广西桂林。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在美

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在地球动力学基础

研究中将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有机联系起来,考虑变形、孔隙流体和

热传递复杂耦合作用,从而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拓

了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对区域地热特征形成机

理,特别是印度板块俯冲剪切生热和藏北热松弛作用作了定量化解释。对大别

-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二维

模型局限性,提出了俯冲洋壳携低密度陆壳窄条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的三维

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P-T-t轨迹形成的控制条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

9 1 斯行健

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1年获德国柏林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前身)

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古植物研究,对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

以及植物地理分布等都有深入系统研究,是我国古植物研究的先行者。主要论

著有《中国中生代植物》、《陕北延长层植物群》、《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等。

其中《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及《中国标准化石--古生代及新生代部分》两

部专著,对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9 2 宋叔和

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床学家。河北迁安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

气象学系。国土资源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期从事滇黔西部、

祁连-秦岭北部区域岩石地层及金属和非金属沉积矿床的调查研究,指出天山

八道湾断陷盆地为早、中侏罗世有利聚煤地质环境。后期在海相火山岩内发现

金属矿化体,从区域成岩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较早地提出其矿床类型和成因,

证明白银厂、金堆城和镜铁山等均属工业价值较高的矿床。提出海相火山岩三

分法即碱性岩、偏碱性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钙碱性岩,其中偏碱性岩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历年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地理真题 2000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32分) 1、略述中国早涝及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中国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8分)。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策如何(8分)。 4、解释并评价基塘生态系统(8分) 二、比较分析题(24分) 1.比较分析北疆与南疆在自然景观上的异同及其成因(12分) 2.比较分析东北区与西南区的区域经济特征(12分)。 三、论述题(44分) 1、试述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干早气候形成的作用( 20分)。 2、试述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24分)。 2001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2.简要分析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0分) 3.简述我国铁路网分布的基本格局及今后发展设想。(10分) 4,简述西南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特点。(10分). 二、论述题:(共60分) 1.分析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布局条件与布局特点。(15分) 2.对比分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地域差异。(25分) 3.试评价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0分) 2002年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梅雨 2、黄土高原 3、楚文化 4、首都经济圈 二、简答题(4小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墓响。(10分) 2,简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0分) 3、简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10分) 4、简述大西南经济区的范围、区域特点和专业化部门。(10分) 三,论述题(3小题中任选2题,共40分) 1、试论述我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20分)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历年真题

中国地理 2000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32分) 1、略述中国早涝及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中国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8分)。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策如何(8分)。 4,解释并评价基塘生态系统(8分)。 二、比较分析题(24分) 1.比较分析北疆与南疆在自然景观上的异同及其成因(12分)? 2.比较分析东北区与西南区的区域经济特征(12分)。 三、论述题(44分) 1、试述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干早气候形成的作用(20分)。 2,试述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24分)。 2001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2.简要分析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0分) 3.简述我国铁路网分布的基本格局及今后发展设想。(10分) 4,简述西南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特点。C10分). 二、论述题:(共60分) 1.分析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布局条件与布局特点。(15分) 2.对比分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地域差异。(25分) 3.试评价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20分) 2002年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梅雨; 2、黄土高原; 3、楚文化;4,首都经济圈 二、简答题(4小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墓响。(10分) 2,简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0分) 3、简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10分) 4、简述大西南经济区的范围、区域特点和专业化部门。(10分) 三,论述题(3小题中任选2题,共40分) 1、试论述我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20分) 2,试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20分) 3,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今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分) 2003年中国地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我国第二级、第三级地形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 岭、______、_______、雪峰山。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中国地理大学篇一:大学中国地理期末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概念: 1通常用干燥度(K)表示地区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是年潜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以干燥度为标志由南至北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地带 2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草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3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或水蚀导致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无力、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衰退。 4土地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力和重力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5土地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突然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壤盐化与碱化的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 6土地盐化的成因是指成土母质中可溶性盐分,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段,在蒸发作用下累计地表,使土地产生盐化。 7土地碱化的成因是指土壤胶体从溶液中吸附钠离子的过程。

草地退化是指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草群高度降低、覆盖度降低和生产力下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失调的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国的土地退化,以土壤侵蚀最为普遍,其次是草地退化 8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和灾情4个要素组成 9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物质文化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 与价值流动的过程。 10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包括自然、人为和环境3个系统 11承载体是灾害的承受者,包括人类本身及生命线系统,各种建筑物及生产系统,以及各种自然资源 12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载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资源和环境受损甚至破环的情况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再次频繁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13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异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的分布 中国的水灾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 14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引泛滥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 15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

第2课时中国的地形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的地形特点及组成,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会描述并分析该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影响。 3.会分析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 在图中填绘: 1.在图中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找出长江、黄河、珠江的分水岭。 2.在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看它们的边缘各自有哪些山脉? 3.在图中相应位置写出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绘出40°N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5.绘出30°N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6.绘出110°E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考点一地形概况 1.地势特征 (1)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的比较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主要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山区面积广: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我国地形、地势比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不同的地形区。下面地形区中,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有(多选)( ) A.青藏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E.四川盆地F.东北平原 G.南岭 (3)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复杂多样。如图2所示,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比重最小的是________;图中字母M代表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4)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解析:图1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受地势影响,使我国许多大河西源东流入海;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南岭,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一、二级阶梯上。由图2可以看出,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占据了33%,比重最大,丘陵比重最小,只有10%,M是指我国的平原比重;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等。 答案:(1)西高东低大河自西向东流(西源东流) (2)BDFG (3)丘陵平原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地区名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精品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精品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题库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 简述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江西师范) 2. 多山的地质构造基础及其地理意义(江西师范) 3. 我国地形三大阶梯,具体的划分,以及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 4. 中国地貌的特点(陕西师范大学) 5. 中国的地形特征?(陕西师范大学) 6. 中国地理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陕西师范大学) 7. 中国的地表结构对自然景观观地域分异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8. 中国的地形特征?(陕西师范大学) 9.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10.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如何?(中科院地理所) 11.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与山脉分布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山脉的分布走向及其排列特点》?(陕西师范大学) 12. 中国地貌的特点(陕西师范大学) 13. 中国地理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陕西师范大学) 14.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 15. 中国地貌的基本牲、类型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北京大学) 16.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北京大学) 17.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复旦大学) 18. 试用板块学说论述我国地势西高东底的成因(陕西师范大学) 19. 简述近三十年来黄河断流情况及原因(北京大学) 20. 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其东西侧的地势差异(华中师范大学) 第二章自然结构 1. 中国湖泊、沼泽的分布类型和特点。(复旦大学) 2. 寒潮、梅雨、台风的形成及其影响。(复旦大学) 3. 中国湖泊、沼泽的分布类型和特点。(北京大学) 4.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北京大学) 5. 谈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6. 指出中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和特征(华东师范大学) 7. 试述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浙江师范大学) 8.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华中师范大学) 9. 简述中国的季风气候特点。(浙江师范大学) 10. 简述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浙江师范大学) 11. 回答台风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 12. 简述台风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 13. 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论述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浙江师范大学) 14. 简要说明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特点。(浙江师范大学) 15.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华中师范大学) 16.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华中师范大学) 17.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华中师范大学) 18. 极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19.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 软件二班 欢欢

摘要: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 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

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岭以外的主要。第二级阶梯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境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图们江、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等河谷盆地,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次为华北平原,再者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历史地理 空间和政权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 1《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设官分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分封制——分土而治 1。封建不等于封建社会。“西学东渐”带来的历史五分法(传入日本),日本将西方的封建社会以中国的这个词汇来代表 2分封制:分土而治。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分封制)。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3西周分封:完全性权利转移——实质上是“共主”政治。 分封制实质:用土地或人民“买忠诚”,诸侯有自己的国土,完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天子和诸侯是松散的关系。但诸侯<--->大夫关系紧密。 西周诸侯构成:(稳定天下数百年)1手足。晋鲁:贵族,姬姓。2边缘方国,并入周天子门下。楚:向周天子称臣的地方方国3追随周成王打天下的功臣。齐:(姜子牙)有功之人 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周的分封制才结束 4西汉前期:封国地方财权,政权已与朝廷相近 刘邦:封异姓王——杀异姓王 文帝:贾谊“重封诸侯”——建议削弱诸侯 景帝:晁错“削藩”——吴楚七国之乱——被“清君侧”——叛乱被周亚夫XX

5西晋时期:司马炎的父辈打下天地,分封了宗室王。为抗衡,封自己的儿子和外侄一辈为亲王。结果武帝一去世,惠帝年幼,发生“八王之乱” 中原之乱导致蛮夷入侵,进入十六国时期 破坏力巨大——东汉末人口5000万->十六国3000万 6明朝初期:(明朝再次实行分封制,北方首先封王,以守卫北方,防止蒙古人入侵————“靖难之变“关键词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 (清朝虽有封号,但除初期封三藩外,亲王门已无封地。) 郡县制——分民而治 1定义: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郡县制萌生在分封制中(即局部的郡县设置,早就有了。如晋设置了七个郡) 2郡县制的核心是集权政治,各级地方政权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环节,不具备地方权力(只有“管理权“无”所有权“)。郡县制实行以来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郡政、州政、省政阶段。 ①郡政阶段自秦至西汉,郡守集行政、经济、民政、司法权力为一身。 ②州政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以州为中心管理天下) ③省政阶段:元明清,省级事权分属于不同官员,地方大吏督抚分设,互相牵制;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 3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罢侯置守,废封建,立郡县,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统县政区:36郡(秦初)→48郡(扩张的结果)

04地理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试卷(B卷)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试卷(B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形式闭卷使用学生旅游学院2004级地理科学专业考试时间120 分钟出卷时间2007 年 1 月9 日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对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地理位置的评价有误 ..的一项是_______。 A.我国西起东经73°22′,位于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B.我国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 C.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D.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不利于农业生产 2.下列对于有关我国地貌的论述无误的一项是_______。 A.阿尔泰山和祁连山是北西向山地 B.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形成年代古老 C.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祁连山、阿尔泰山之间 D.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奠定于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最终形成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3.在下列关于中国气候的评价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_。 A.气候类型多样,种植制度复杂 B.多样化的山地垂直气候带,不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 C.热带气候面积有限 D.气候灾害多发 4.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论述,错误 ..的一项是_______。 A.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B.中国耕地资源总量达1.33亿hm2,其中旱地所占比例最高 C.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三个林区中南方林区的面积最大 D.北方草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草地、新疆草场和青藏高原草地 5.下列关于中国水资源的特点与评价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_。 A.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相匹配 D.水资源与矿产的分布不匹配 6.下列关于我国近海描述有误 ..的一项是_______。 A.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为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和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B.渤海是大陆架浅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构成 C.成山角和长山串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黄海和北黄海,黄海水文特征深受大洋影响 D.南海具有比较完整的海盆,海底地形复杂 7.下列关于我国近海海底地貌的论断错误 ..的一项是_______。 A.渤海、黄海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2/3处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 B.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呈北西—南东向 C.大陆坡地形复杂,常与海沟、海槽相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真题 2006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9、(待确定) 2008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每小题30分)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 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国地理》 (1)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所以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并进行总结和归纳,所以在看课本时候,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还应看其他相关书籍。……………… (7)中国地理方面,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时,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8)《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 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2011年8道题目中,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尤其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其他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尤其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2011年,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可以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归纳其中的要点,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总之,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从基础开始,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但并不是脱离课本,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 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历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1)《地理科学导论》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2)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3)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4)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中国地理教程》 ……………… 考试重点 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地理科学导论》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灾害与环境10分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六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地域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传递、转化,边缘地带往往比较活跃,在过渡区里必须要选一条线。 四、行政区划及行政区的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核方便的管理而做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的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 五、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应省市镇或省县乡三级区划; 2省区范围大,管理县市过多,应缩小省区范围; 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问题:1行政区的层级与幅度改革问题 2省区划小问题3直辖市设置与布局问题 4市县分类分等管理5市镇制度改革 6直辖市郊县体制改革7行政区边界争议问题 8行政区名称改革问题 六、经济区划与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它要求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全国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布局、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一)区别 1行政区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区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2行政区是与一定政府对应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经济区是与一定经济中心对应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3行政区具有完整的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而经济区依托发育不平衡的横向经济网络; 4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政府是最高决策主体,经济区不存在全国性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 5行政区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线并具法律效应。经济区不具有。

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在七年级地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山脉风景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一些大山的图片,有的同学现在还深浸在梦幻迷人的景色之中。我国有很多大山名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许多赞美名山的诗句。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讨论】 【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顶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如图所示,众多山脉中我们就学习主要的几条山脉。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认识这些山脉 【多媒体展示】简化的山脉示意图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福建师范大学 自然、人文地理、中国地理 (02~10)

2002年人文地理学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说明人地关系研究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和地位。 2、怎样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3、什么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关系? 4、试比较资源危机论与资源无限论的不同观点与共识各有哪些? 5、如何全面理解持续发展的概念? 6、规定持续发展所应达到标准的原则有哪几项?相应的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哪几项? 二、综合分析题 1、试从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试比较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评价这两种观点。 3、试以中国或全球的实际为例,分析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今全球性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 4、以你熟悉的某个区域为例,说说三大全球问题在该区域的表现,试提出在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比较三大全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表现,世界各国在环境问题和持续发展问题上有哪些共识? 6、试就某个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设计一份调查提纲。 2002年自然地理学 一. 简答题(54) 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 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 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 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 拉梅奇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 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 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 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 二.论述题(46) 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15) 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why?(13) 3. 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18) 2002年中国自然地理 一. 简答题(67) 1. 中国的气候特征。9) 2.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9) 3. 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6) 4. 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9) 5. 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4) 6. 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9) 7. 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8) 8.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9) 二. 论述题(33) 1.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18) 2. 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 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