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 格式:docx
- 大小:26.11 KB
- 文档页数: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句话传达了孟子对于人性、人生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坚持。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尊贵的人,应该具备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的能力。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承受贫贱困苦,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准则,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强和清正。
同时,他也应该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胆识,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这种精神和品质的塑造,不仅能够使个人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孟子强调了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他认为贫贱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是改变了他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贫穷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同样,富有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只有一个人内心真正强大,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威武不能屈,意味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才能在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清正和坚强。
最后,孟子的这句话还蕴含着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真正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他强调了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8 《孟子》两章之宇文皓月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课时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
(共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注】①固:使……稳固。
②浚(jùn):疏通,深挖。
③下愚:愚蠢。
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
⑤当:主持,掌握。
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曾.益其所不能曾()(2)臣闻.求木之长者闻()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2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1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何时而乐耶C.舜发于.畎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1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3分)(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2分)(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
(1分)1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3分)四、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
此之谓失其本心。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五、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得到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六、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
(2分)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七)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
(15分)【甲】鱼,我所欲也。
,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3)何故.()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4分)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2)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2分)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