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孩子》的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21.84 KB
- 文档页数:5
放飞孩子读后感《放飞孩子》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层面的情感。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明的孩子。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小明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坚强的意志。
他在学习上非常优秀,同时还善于与人交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小明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
他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很少能够陪伴在他的身边。
家庭的冷漠和孤独让小明倍感失落。
但是,小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地向前奔跑。
在小明成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这些朋友给了小明很大的力量,让他在困难面前不再孤单。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也慢慢地明白了友情的可贵,懂得了如何去爱和被爱。
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放飞自己的梦想。
除了友情,小说中还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小明在高中时喜欢上了班上的班花小丽。
小丽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她的出现给了小明很大的鼓舞。
在小丽的陪伴下,小明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他们一起经历了考试、比赛、分别,但是他们的爱情却一直没有改变。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中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明的父母虽然忙碌,但是他们对小明的关爱却是无微不至的。
他们虽然不擅长表达,但是他们默默地支持着小明,让他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小明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明白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层面的情感。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港湾,友情是我们成长的力量,爱情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家庭的关爱,需要友情的支持,需要爱情的陪伴。
只有在这些情感的滋养下,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放飞自己的梦想。
通过小明的成长故事,我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议论文】放飞孩子,不过多限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远超过了
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家庭的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人。
多达67亿,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双深情的眼睛。
现代教育意识渗透到家庭,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时,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家庭教育中,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们对孩子的呵护已经到了微无不至的地步,可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由于家长的溺爱,当今青少年的性格也因
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可以说是“骄横跋扈”,自理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
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鹰很凶残,但一旦被释放,它们就没有捕食能力,只能饿死。
这是
每个家长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离开父母独自经历风暴。
应该允许他们
早早地出去体验和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锻炼自己,应对人生的挑战,我们不能做被人养在笼子里的鹰,我们要做搏击苍穹的雄鹰!。
轻松点,放飞孩子们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自己的调研却发现,广大教师很少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语文课堂急切需要还学生心灵自由。
目前产生无视学生“自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观念的陈旧现如今,新课程改革虽然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地贯彻新课改的情况不一,相对而言,沿海发达地区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走在前,城市比乡镇落实要好。
教师由于年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教学观念根本就没有改变,(主要是现实环境迫使他们无法改变,当然也有主观原因)照旧是老的教学模式及观念。
笔者调查了我县农村小学的教学情况,可以说是令人非常担忧,缺人、缺钱、教师年龄老化、学生大量流失、、、、、、二是应试教育还主导着教学目前,无论是升大学或是进各种好点的学校、好点的班级,均是以成绩决定学生的命运,这必然会影响老师们的切身利益,必然会主导学校的办学方向。
对老师们的影响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打折扣,甚至完完全全地又走回应试教育。
很少能考虑学生们的“自主”,而是“迫切”地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种“迫切”的心情从主观上来说不能对老师们进行非议,但这种无视学生主体的教学、喋喋不休的教学行为必然不会让学生们感到轻松,久而久之就会磨灭孩子们的活泼的天性,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我在平时听课过程中,与许多老师交流,他们竟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确定好了的一节课的内容必须讲完,否则就是一场不成功的课。
公开教学均有此想法,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思想的贯彻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教学要预设,这是正常的教学要求,但我们不能规于教案。
教学是一门灵活的艺术,需要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
一、引言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探索自己的世界。
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很多时候反而束缚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成长自己。
放飞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由发挥,是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
我从多年的教育和家庭实践中深有感触,现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二、孩子需要发挥创造力与天性我曾经认为孩子需要追求规矩和生活的规范性,要成为“规矩的”,“正经的”小孩。
但我发现这种做法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特别是对那些有天赋能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天性就是不被束缚,他们需要创造性的空间来自由地表达自己、发展自己。
如果把孩子固定在一种模式或者把要求过分强加给他们,将大大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天分,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压力和不适,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动力。
三、创造性的空间对孩子成长的价值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发挥和妥善处理各种环境和情况的机会,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放松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创造和表达自己。
例如,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个开放的时间或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学习、游戏、探索世界、挖掘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空间可以让孩子追求自然地探索、自主学习、自由创造和表达。
四、孩子放飞需要注意的问题孩子放飞是一种良好的实践,但孩子放飞也需要我们的关注,保证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和自我学习。
在给孩子开放自由的空间时,我们应该制定一些规则和教育方针,让他们了解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遏制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习惯。
同时,我们还应该经常和孩子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点,以便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总结放飞孩子是实现一个更加开放、自由、无拘无束孩子目标的过程。
这需要我们父母有正确的心态和教育策略,并给孩子开设创造性、自由的成长环境。
鼓励孩子追求自然地探索,自主学习、自由创造和表达。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让孩子明确规则,制定教育方针,经常和孩子对话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019放飞孩子心得体会范文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对我们如何培养孩子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放飞自己的孩子吧!让他们去搏击长空,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下面是整理的2019放飞孩子最新最优秀的范文!范文一每天早晨走在去人民大学的路上,总要遇到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学,有中学生,也有小学生。
听到家长不停地唠叨,内容大致是家长对某种习惯几十年一贯制的坚持,有的还会追溯到祖先那里去;再就是有的家长对孩子在求学、为人处世上提出诸多苛刻要求。
孩子一般都是沉默,让我看不出他们的态度是反抗还是听从,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家庭教育的悲哀。
有专家学者直指中国教育是束缚人才的最大桎梏。
一个接受过欧美教育的老师,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和学校的时候,发现很多名校都喜欢让孩子背着手在那里读书,孩子的自由思维被老师限制,只好选择个一般意义上的幼儿园和学校去读。
中国的家长喜欢望子成龙,可自己每天的行为却远远地背离了这一点。
多数家长认为:向孩子多灌输一些人生经验和做事原则,多让他们得到一些来自祖宗那里的家传,多一些规矩,孩子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这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有的成绩虽好但生存能力上存在很多欠缺。
我们的学校喜欢靠升学率来导引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我喜欢和一些高中生交流,每当看到他们疲惫的眼神,听到他们对家长近乎哀求的口气,我就感觉心惊。
难道这就是我们渴望的教育效果吗?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我不是十分称职,但对孩子思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我始终按照让其自由飞翔、适度加以引导的原则,效果还是不错的。
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早年父母的一些理念曾影响我多年,那时只会服从父母,认为父母所言一切都是对的,渐渐长大后,才摸索出适应生存的一些道理。
而更多的孩子因循在父母的思维套路和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里难以自拔。
中国的教育的确应该从反思家庭教育开始。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带有科学理性。
在语文课上放飞孩子多彩的梦在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首要工作便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幸福愉快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的人。
让学生感觉到学语文很有用,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学家说:“语文课应该让孩子做梦。
”是的,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学生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
对这个五彩的世界,学生有着太多太多的梦幻。
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学生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
在那里,花会与其共舞,白云会与其说话,小音乐家杨科希望与其共享幸福……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有了魔力,让人奇思,引人遐想。
学生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激发,潜在的悟性得以苏醒,与此同时,学生对祖国文化、民族感情也开始有了美好的体验。
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还学生以“梦”的快乐与自由呢?一、营造“梦”的情境。
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游园不值》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作一回叶绍翁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丰富了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机。
想像“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中去,领略到诗文中“空白”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令其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
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学生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
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其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产生。
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
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
《放飞》教育案例分析案例:花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学前班的老师问她面前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
”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
”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老师的回答很高明,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
真惊异这些孩子们的答案,他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他们的回答真精彩!不是吗?这些充满了灵气的回答,每一个都是一朵亮丽的花!那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可听到孩子的回答后,她放弃了准备好的答案,急中生智地改了。
分析:这是一堂精彩的教学,也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它给人的启发是深刻的。
都说童言无价,此言极是。
童趣美丽,美丽在孩子们的眼里,有感情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些极富想象力、极富感情色彩的句子,对于那种沉闷单调的表述,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那位老师拍案叫绝,她是如此的爱护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惜放弃自己原来的“标准答案”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她放弃的是束缚儿童情趣的绳索,而放飞的则是充满想象力的一群白鸽!由于审美领悟与惯常的理性思维不同,因而教师必须摆脱原有思维的轨道,不是以追求惟一的答案去下结论,也不是以规规矩矩的方圆来作判断,而是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以及所含的意蕴,用想象力和情感统摄这一形象,使自己借助于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力量创造出教师职业的美,教师的行为要具有即席发挥、兴之所至、斐然成章的特色,更加背后的新颖独特、远离陈腐平庸、不再束手缚脚的理念。
放飞孩子心中快乐自由的小鸟
陈辉
【期刊名称】《《学子:教材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3(000)10S
【摘要】快乐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拥有快乐的人更容易成功快乐的性格也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孩提时代。
给孩子以快乐,不仅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而且也是每个人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的起点和基石。
我的干女儿今年刚满八岁,已经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
由于她天资聪颖,小小的年龄从四岁半就上了一年级别看她年龄小却从不甘落后。
在班里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各科成绩都很优秀。
特别是语言类学科更是出类拔萃。
在三年级时就荣获全国小学英语奥赛一等奖。
【总页数】1页(P6-6)
【作者】陈辉
【作者单位】兵团十二师高级中学义教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1
【相关文献】
1.自主快乐游戏,放飞金色梦想——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孩子的闪光之处 [J], 江丽娜;
2.放飞孩子们心中的童话 [J], 蒋春芳
3.放飞心中的小鸟 [J], 刘路媚
4.创建快乐课堂放飞孩子希望——谈小学美术快乐课堂的建构 [J], 尹晓霞
5.让孩子快乐地飞翔——记中班科技教育活动《纸盘小鸟》 [J], 李云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飞孩子》的心得体会
篇一:放飞孩子们的思维
放飞孩子们的思维
----长子学习心得体会
前两天,我们参观学习了长子县东方红小学的课改展示课。
老师们呈现的精彩课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希望能通过学习来弥补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感想:
1、注重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很讲究和学生的沟通,在沟的过程中,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为自己做了热身活动,缓解了自己的紧张不安情绪。
合情合理的导入,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课堂,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已经形成,在整个课堂,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在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如李老师讲的《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的时候,同学们在朗读中感受北京的美,通过图片理解北京的美,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刻体验到北京美在哪里,并且由喜爱北京到喜爱家乡长子,喜爱家乡长子到去发现长子的美,层层深入,既学习了课文又感受了生活。
3、教师多重身份,活灵活现,有时像指挥千军万马的
统帅,引领方向;有时又像千军万马中的一员,贴近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探索前进的道路。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思维更开阔,想法更大胆,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时时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多思考多预设,做到有备无患。
通过这次听课,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的紧迫性。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不断成长的一代又一代。
篇二:放飞孩子的心灵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各自拿起自己的风筝,蜂拥般冲出教室,跑向操场。
不一会,操场的上空便飘满了五颜六色的风筝。
望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望着天空中竞相飞舞的风筝,听着那清脆、欢快的笑声,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记得那还是小学四年级的事。
那时每天上课比较少,下午早早地就放学回家。
家里大人忙农活,根本无暇顾及我们这些孩子。
每天放学后我们就成了一群“自由兵”,尽情玩耍,而当时放风筝是我们最喜爱的一项活动。
每天傍晚,小朋友们都拿出父母给扎制的八卦风筝,在村外的空地上放飞。
风筝虽然有些简易,但丝毫不能影响孩子们愉悦的心情,欢声笑语伴着飞舞的风筝很快便弥漫在整个田野的上空。
我家姊妹3人,当时生活非常困难。
为了全家人能吃
饱饭,爸爸就到潍坊周围的一个砖厂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走,晚上回来得很晚。
看到小朋友们都有了风筝,不懂事的我天天缠着爸妈也要给自己扎一个。
爸爸拗不过我,就狠了狠心花两元钱从潍坊给我买回了一个漂亮的凤凰风筝,我就甭提有多高兴了。
每晚临睡前,我都把风筝挂在自己的头的上方,直到看得疲倦了才进入梦乡。
为了炫耀一下自己有一个漂亮的风筝,我便背着父母偷偷地把风筝拿到了学校。
趁着课间活动时间,我和十几个小伙伴在操场上放起了我那只漂亮的风筝。
小伙伴们都被我的风筝吸引住了,你争我夺,都想抢着多放几分钟,争不上的在一旁也都看得入了神??当班长把我们叫回教室时,我们才知道闯了大祸了:刚才我们玩得太兴,没听到上课的铃声,班主任张老师已足足等了我们5分钟了。
看到张老师那张阴沉的脸,我们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浩劫”,虽然我把风筝藏在身后,可还是被张老师发现了。
“学习重要还是放风筝重要?难道你们不知道玩物丧志的道理吗!天天和你们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你们就是听不进去??”张老师说着,气冲冲地走到我身边,从我手中一把拽过风筝,扔到了讲台上,一边用脚狠狠地踩着,一边高声喊着:“看你今后还怎么玩!”张老师那副“气势汹汹”的面孔,连同她扭动着肥胖的身子“笨拙”地踏踩风筝的那一幕,一下子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一种说不出的厌恶感,一下子充斥了我的心房。
多少年来、在我心灵的深处,
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当时,张老师或许根本没意识到,她跺碎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一颗孩子的心。
多年以后,爱放风筝的我也成了一名教师。
每当孩子们叫我放风筝时,我总是欣然前往。
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我常想:轻轻地牵动一根细线,风筝就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如果我们把风筝紧紧抓在手中,风筝是飞不起来的,而教师何不就是一名放飞风筝的人放飞风筝,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双台初中)
篇三:初三学生作文:放飞孩子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只鹰逃跑了。
几天之后,主人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
他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然失去了找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
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自己去面对。
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代替,更无法分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那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来没有经过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
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助洗衣服和被褥,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
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试像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该如何面对生活!他们除了感觉到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励中才能形成。
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
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推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甜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跬璋。
古人虽已远去,信言就在耳边啊!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我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
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从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