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评课稿(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182.03 KB
- 文档页数: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参加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并就本周所听的某节课进行评课。
首先,请允许我对授课教师表示感谢,感谢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评价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1. 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围绕“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四大方面展开。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们对生字词的识记、理解以及书写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 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1. 教材内容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例如,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不仅注重生字词的识记,还关注了字词在语境中的运用,使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实物、图片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
3.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秋天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第八次》评课稿(2)三年级语文《第八次》评课稿(2)这篇评课稿“三年级语文《第八次》评课稿2.4KB”由xx为您整理,供您在写作教学反思时参考。
具体文章如下:梁虹:整堂课温老师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将阅读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行为。
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中,温老师逐词逐句品味语言,在朗读词句的同时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对战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温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几乎”一词理解体会语言的精炼。
整堂课的又一亮点是温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教改学生训练方法,使这一训练贯穿于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陈辰:温老师整堂课条理清晰,抓住关键字、词、句,逐段品位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让学生获得启迪,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在教学中,温老师还有意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句子的比较,体会语言的精练;结合课后的练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石露萍:温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中,温老师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表现。
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负伤后,也几乎失去了信心躺在那里唉声叹气,在体会了几个重点的字词:唉声叹气、几乎等以后,温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布鲁斯会怎么想,充分让学生发言。
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感悟从“补白”中来。
让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
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
课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让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
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
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第八单元12.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稿《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梁老师整堂课教学流畅自然,条理清晰,她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拉进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板贴“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实物展示。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节课,我谈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梁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播放美丽的雪景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出“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生字教学扎实有效识字是低段语文课的一个重点,梁老师在教学生字词时,能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识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生字“群”时运用字理识字,出示“群的古文字”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很多羊就叫“羊群”,很多鸟就是“鸟群”,从而学生懂得了“群”表示很多,含有聚集的意思。
学生还组了“马群、鸡群”等词语。
继而又出示“群众,群唱,一群鸭子”。
运用图文结合认识“竹”和“牙”,“竹”字的教学,先出示竹叶的图片,告诉学生古人根据竹叶的样子画下了最早的“竹”字,后来经过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竹”。
再有,“牙”字的教学,通过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牙齿很长,多像“牙”的一撇。
然后又用图片帮助学生“一弯月牙”和“一轮圆月”。
使识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这些方法形象直观,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他们很轻松地记住并理解了这些生字。
写字教学指导到位,这节课学写了一个新笔画横折弯钩和两个生字“几、用”,这里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横折弯钩和竖弯钩对比进行教学,用和月进行对比,“用”比月更胖,并且中间多一竖。
三、朗读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心灵其次,梁老师重视朗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各种形式的练读,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课堂背景这堂语文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黄鹂鸟》的第一课,课时为40分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与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语音语调自然流畅。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篇课文?请几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课文朗读(10分钟)接下来,我会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本节课的课文《蜗牛和黄鹂鸟》。
在朗读中,我会注意纠正同学们的发音错误,并指导同学们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3. 教学互动(15分钟)在课文朗读之后,我会安排一些教学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我会提问一些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正确的鼓励和反馈。
4. 阅读训练(10分钟)最后,我会设计一些阅读训练的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我会让学生回答一些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课堂评价在本节课的评价中,我会重点考察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朗读能力:通过同学的朗读表演,评估他们的发音准确性和语音语调的自然流畅程度。
2.理解能力:通过教学互动和阅读训练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评估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的发音准确,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对课文的理解也相对深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章节测试题【答题】朗读画线的语句时要读出()的语气。
A. 愉悦、高兴B. 挖苦、讥讽C. 生气、责备D. 愤怒、蛮横【答案】C【分析】考查朗读句子。
【解答】画线句子是高尔基批评学生写的信语句不通,语法错误的,应该用生气、责备的语气。
【答题】通过阅读选文,你觉得高尔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示例:关爱孩子【分析】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高尔基对待孩子虽然严厉,但是也会鼓励他们,说明高尔基是个关心孩子的、爱孩子的人。
1.【答题】习作乐园。
踢毽子、跳绳、拔河……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你认为最有趣的游戏是什么?动笔把它写下来吧!要写出游戏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哟!【答案】范文:有趣的跳绳跳绳,看似简单,一甩手,一抬足,绳就跳过去了。
可如果要一分钟内跳190个算达标,就不简单了。
要不是亲身经历跳绳的过程,还真不知道“跳绳”运动中蕴含着深刻道理呢?“三,二,一,停。
”手机的跳绳音乐戛然而止,我喘着粗气,步履有些艰难地走到妈妈面前,“190个,达到了!”说完,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是暑假期间,我在妈妈的陪同下,在我家小区的场地练习跳绳,我为什么要练习跳绳呢?因为中考要考体育,考试其中就有一个选项是跳绳。
我平时不爱运动、体弱,自然就选择了跳绳。
没想到自七年级开始,跳绳得分开始计入期末总成绩,更出人意料的是期末成绩,体育考试中的跳绳这一项拖了我的后腿。
从小妈妈就关心我,严格要求我。
这次放暑假回家,当妈妈看到我的体育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时,就立刻帮我制定训练计划,让我已失落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决心在假期开始加强训练,刻苦练习跳绳。
这不,才有开头跳绳达标的一幕,让人喜悦。
这其中真是得力于我小学的一位同学。
刚开始练习,我总是手忙脚乱,手和脚不能协调,不是手把绳甩快了,就是脚跨慢了,一分钟下来,总是在150左右徘徊。
跳累了,想放弃,妈妈总是跑过来,又是递茶,又是用纸巾帮我擦汗。
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强忍着泪水,继续苦练,但还是不得法。
《画杨桃》评课稿《画杨桃》评课稿篇1李**老师讲授了《画杨桃》这篇课文,依据教材内容,在施教过程中出示杨桃让同学亲自体验画杨桃的过程,以此为理解课文主题的突破口,这样同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一环节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同学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教学中还有很多亮点:一、图片导入,形象生动通过十张漂亮真实的杨桃图片导入课堂,先让同学从感官上了解杨桃的外形,尤其对我们北方的同学来说很有须要,进而增加对课文的爱好。
二、收集材料,积极展示提问有哪位同学自愿展示搜集到的杨桃的资料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积极活跃并举手发言,甚至有的同学主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这说明同学们课前预备都很充分,为课堂的顺当开展奠定基础。
三、解读字意,援助理解在读生字的时候,同学们常常把“教导”的“huì”读成“huǐ”,意识到同学们把“诲”和“悔”混淆了,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并向同学们说明道:“懊悔”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是竖心旁,而“教导”是用语言教育,所以它是言字旁。
这样说明后援助同学区分和记忆。
四、齐画杨桃,体验道理为了更简单让同学理解本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杨桃,让同学当场画杨桃。
在画的过程当中课堂看似很乱,其实同学们都在积极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这也激起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五、加强引导,援助理解全班画完杨桃之后,挑了两个同学画的杨桃到讲台上展示并问道:“为什么一个画成了五角星另一个画成了杨桃平常的样子?”这时同学们都宁静了,都在思索组织语言,可是没有同学主动回答,此刻李老师就转换思路引导同学,就问他们:“同学们,你们发觉老师手里这两幅画的主人坐在哪里?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立即回答:“他们坐的位置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位置不一样说明什么?”同学们接二连三的说:“看到杨桃的角度不一样!”“角度不一样会导致什么?”“画出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就这样经过这样引导提问,同学们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年级评课稿三年级评课稿(通用2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评课稿篇1李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中的“重复问题”,这一堂中呈现出许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整堂课汪老师以进入数学乐园为引线,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猪为为题解决的切入口,让孩子们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享受到学好数学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让学生能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李老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又有效的`调控教学。
例如: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老师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立美,为此,我提出两个不成熟的看法:一、是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二、是要规范学生数学语言。
三年级评课稿篇2我认为课堂40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如何让这40分钟的教学,产生最大的效益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今天,我观看《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好:一.精心设计导语,桥妙导入。
第三单元8.去年的树评课稿本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学生只要一拿书读就拿笔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老师平时非常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点滴培养。
《去年的树》的字词教学比较扎实,教师不仅抓住重点字词,还抓住标点来悟,注重培养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范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老师的即时评价运用的也非常到位,当一个孩子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做了精彩的补充,老师马上表扬,这样既肯定了听的认真的孩子,也给没注意听讲的孩子提了个醒。
注重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不过在学生评价过后,教师再给学生以肯定就好了,在学生读小鸟的语气不足时,教师如果用即时性的语言告诉学生该怎么读,就更好了。
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文章条理清晰明了。
圆满地完成预定目标。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的落脚点是多元的,站在好朋友的角色来看,人一定要守信,从结尾来看,有快乐的音符闪动,给人带来富有生命的价值取向;再从去年的树来看,去年的树没有了,变为火柴一划消失了,就是伤感。
所以这篇文章是多元的价值取向。
老师要理解个性化的文本,不要对学生定位太死,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思维,所以老师千万不要死扣教参,这点周老师把课文的结尾就定的有些伤感了。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多了点,我们应该在评价中发现美、创造美,让大家的认识共同提高。
9.*那一定会很好评课稿李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整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本功扎实,一板流畅的简笔画让听者和学生赏心悦目,教师的过渡语设计精心,使孩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拉近了孩子和文本的距离,线索清楚。
对学生的学情也把握的比较到位,师生互动比较默契。
鉴于此,李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李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三上语文八单元作文评语
“哎呀,我的作文这次能得个啥评语呀!”我一边嘟囔着一边翻开语文书,看到了第八单元的作文。
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我们正在上语文课呢,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写第八单元的作文啦。
”大家都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写啥呀,我没啥好写的。
”同桌小明愁眉苦脸地说。
“哎呀,你就想想嘛,生活里那么多事儿呢。
”我回应他。
然后我就开始构思起来,我想到了上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的事儿。
那时候公园里的花开得可漂亮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我和爸爸妈妈在花丛中跑来跑去,开心极了。
我把这些都写进了作文里。
等作文交上去后,我就一直盼着老师的评语呢。
会说我写得好吗?还是会指出很多问题呀?
终于,作文本发下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
老师的评语写着:“描述很生动,让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一家在公园的快乐,继续加油哦!”哇,我开心得差点跳起来。
这不就是对我的肯定嘛!我突然觉得写作文也没那么难呀,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就好啦。
就像那次在公园,那快乐的场景不就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淌出来了嘛。
以后我一定要多观察生活,多写一些好作文,让老师每次都给我这么好的评语!我相信我能做到!。
第八单元24.司马光评课稿在课堂上,魏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
魏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等。
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魏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
魏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光的“不慌”。
魏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难点字时,魏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解。
“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字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再比如,教学生字“流”时,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联欢会时,而魏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们的表现。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从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
25.掌声评课稿《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9课。
这篇课文以英子“自卑——感激——自信”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饱蘸爱心的笔墨,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
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中悟悟中读,在读读悟悟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一、课前谈话紧扣文本,自然导入。
教师能够抓住现场环境,后面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有什么表示?学生立刻想起热烈的掌声,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掌声》。
”小建议:要是我讲这课,导入我会这样设计:“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
”“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
”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二、揣摩人物心理,和英子对话英子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英子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
**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英子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英子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思、想的基础上,和英子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英子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比较到位。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得比较轻松,学生学得也比较到位,听课的我也听得入情。
但总觉得全堂课中学生读的还是不够,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英子的内心情感及作者的情感,所以应该加强课堂的读书。
三、引导感受体会,和文本对话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和体会,真正做到和文本的对话。
**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时处处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近距离地和文本来了个正面接触,进行对话。
但纵观整堂课,总感觉**老师问的较多,这对学生自主性体验的发挥有阻碍的作用。
其实,在“回顾课文”之后,大问题只要一个,既“是什么让英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呢?”,把这句话从后边讲述中提到前边来,开始本课的讲解。
其余的地方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教师随着学生读悟的过程加入一个个具体化的小问题,重点语段一个个去突破,这样既还给了学生自主权,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指导朗读及对课文的总结,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以上只是我自己浅显的一些个人认识,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真诚的希望领导和同仁们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我校的**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谢谢大家!26.灰雀评课稿以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
“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
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
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
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
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
“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
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课堂掌控技能是教师的应变能力的体现。
无论你的教学设计多么的完美,多么得天衣无缝,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那也只是死巴巴的。
课堂中要学生精彩的问题的生成,更需要教师机敏的抓住问题,灵活的生成,提升。
这是我们最缺失的,我们往往错过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点而不觉,而有时则苦于没有应对的方法而不得不放弃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多么的苦恼啊!通过专家们的讲授,使我认识到精彩生成的背后,使教师对文本的深钻,对作者的深深的理解。
是以大量预设作为前提的。
听了王文丽老师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后,使我对王老师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及能机敏的抓住学生的问题生成精彩的教学的能力而钦佩。
例如:在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教学难点时,王老师则抓住一个学生说到“爱国”。
老师马上问:“爱哪个国?”学生说:“中国”老师马上纠正说:“这不是爱国,爱国指爱自己的国家。
而他是加拿大人,这是种什么精神?”学生马上理解到“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老师没有就此收住,而是进一步提升,“从哪儿体会到这些的?找到相关的文字读一读。
”这样的环节不但解决了课文的教学难点,更使学生清楚的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即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没有脱离语文课的特点。
像这样的精彩换届还有很多,每每出现,都是我眼前一亮。
课下,我也细细的品味着这节课。
我深感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关系到一节课的完成进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所以,教师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更应深入地钻研文本,积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只有自己的底儿厚积了,才能有足够的“余粮”为学生解饥。
才能抓住学生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掌控课堂教学。
俗话说:“厚积而勃发”课前只有教师的深厚的积淀相关资料,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学设计中选准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点。
课堂中才能顺利的掌控课堂教学的一切,引导学生深入的学习。
《口语交际:请教》评课稿听了李老师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请教》这节课,我感到受益匪浅,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上得非常成功,从中看出了授课老师备课的精心。
下面把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过向别人请教的经历,但在请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引导。
教师需让学生在请教过程中注意要有礼貌,要知道给别人带去愉悦,别人才会愉快地帮自已解决问题。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请教"。
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别人请教。
请教不仅能让学生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一-项技能。
一、教学效果:通过观察、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带来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
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为生活实际服务。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同时鼓励学生自已编故事,演故事。
我把生活中的场最搬到教室,为交际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轻松的活动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成功之处:1.课前准备。
小学生常常是凭借直观形象来思维,看见什么说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因此,上好口语交际课,课前的实践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课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观察实践,搜集资料,或者体验生活等等,尽量使学生能胸中有物,说有依据。
2.导入情境。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口语交际活动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