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陶瓷制备工艺概述知识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3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概况第一节陶瓷生产及原料概况陶瓷是指用粘土、石英等天然硅酸盐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制品。
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传统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瓷发展到今天的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金属陶瓷等特种陶瓷,虽然所采用的原料不同,但其基本生产过程都遵循着“原料处理一成型一煅烧”这种传统方式,因此,陶瓷可以认为是用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制成的无机多晶产品。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整理汇编如下:一、根据陶瓷原料杂质的含量、和结构紧密程度把陶瓷制品分为陶质、瓷质和炻质三类1、陶质制品为多孔结构,吸水率大(低的为9%—12%,高的可达18% —22%)、表面粗糙。
根据其原料杂质含量的不同及施釉状况,可将陶质制品分为粗陶和细陶,又可分为有釉和无釉。
粗陶一般不施釉,建筑上常用的烧结粘土砖、瓦均为粗陶制品。
细陶一般要经素烧、施釉和釉烧工艺,根据施釉状况呈白、乳白、浅绿等颜色。
建筑上所用的釉面砖(内墙砖)即为此类。
2、炻质制品介于瓷质制品和陶质制品之间,结构较陶质制品紧密,吸水率较小。
炻器按其坯体的结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粗炻器和细炻器两种,粗炻器吸水率一般为4~/ 0—8%,细炻器吸水率小于2%,建筑饰面用的外墙面砖、地砖和陶瓷锦砖(马赛克)等均属粗炻器。
3、瓷质制品煅烧温度较高、结构紧密,基本上不吸水,其表面均施有釉层。
瓷质制品多为日用制品、美术用品等。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
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
二、陶瓷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1、硬质瓷(hard porcetain)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
走进陶瓷世界美术教案第一章:陶瓷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陶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3. 了解中国陶瓷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陶瓷的定义与分类:陶瓷是一种由黏土或其他非金属矿物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制品。
根据材料的组成和制作工艺的不同,陶瓷可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
2. 陶瓷的特点:陶瓷具有耐磨、耐酸碱、透气性好、美观大方等特点。
3. 中国陶瓷的历史与发展: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唐宋时期的瓷器,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中国陶瓷在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章:陶瓷材料与工艺教学目标:1. 了解陶瓷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2. 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
3. 学会选用合适的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陶瓷材料:了解陶瓷制作中常用的黏土、釉料、彩料等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2. 陶瓷制作工艺:掌握陶瓷制作的成型、干燥、烧制等基本工艺,并了解各种工艺的操作要领。
3. 创作实践:学会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简单的陶瓷作品创作。
第三章:陶瓷艺术欣赏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风格。
2. 掌握陶瓷艺术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 中国陶瓷艺术代表作品:欣赏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了解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陶瓷艺术欣赏方法:从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分析陶瓷艺术品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 陶瓷艺术品鉴赏实践:学会对陶瓷艺术品进行鉴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陶瓷创作与实践教学目标:1. 掌握陶瓷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识和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 陶瓷创作方法:学习陶瓷创作的构思、设计、制作等过程,掌握各种陶瓷工艺的制作技巧。
2.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陶瓷作品创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陶瓷是一种非金属材料,通常由粘土、瓷石和石英等原料经过加工而成。
其制备工艺可以分为原料处理、成型、干燥、烧结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以下将详细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一、原料处理陶瓷材料的制备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处理,确保其质量和性能满足生产要求。
原料主要有粘土、瓷石和石英等。
粘土是制备陶瓷的主要原料,其含水量要合适,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成型和烧结的效果。
瓷石和石英主要用于增加陶瓷的硬度和耐磨性。
二、成型成型是将原料加工成所需形状的过程。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浇铸、注塑、压制和手工成型等。
浇铸和注塑是利用液态陶瓷浆料借助模具制作成型,可以批量生产。
压制是将湿陶瓷坯料经过压力机进行成型,适用于生产复杂形状的陶瓷制品。
手工成型则是通过手工捏塑、切割等方式进行成型,适用于少量生产和个性化需求。
三、干燥成型后的湿陶瓷坯料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水分,防止成型品在烧结过程中产生裂纹。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
自然干燥是将湿陶瓷坯料放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让其自然风干,时间较长。
热风干燥则是利用热风对湿陶瓷坯料进行加热和干燥,时间较短。
四、烧结烧结是将干燥后的陶瓷坯料进行高温处理,使其质地致密,获得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烧结温度和时间根据所制备的陶瓷种类和要求而定。
常见的烧结设备有电窑、煤气窑和气体窑等。
在烧结过程中,陶瓷坯料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形成成品陶瓷材料。
五、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对烧结后的陶瓷进行修整和装饰。
修整是指对陶瓷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等处理,使其光滑平整。
装饰则是通过上釉、绘画等方式增加陶瓷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上釉是将特殊材料涂在陶瓷表面,经过再次烧结,形成釉面的一种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原料处理、成型、干燥、烧结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可以制备出质量良好、性能稳定的陶瓷制品。
陶瓷在日常生活、建筑、工业和艺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制备工艺的优化和创新对于提升陶瓷制品的质量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1篇陶瓷,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工艺品,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陶瓷制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陶瓷的起源、发展、原料、制作工艺、装饰技艺等方面,对陶瓷制造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一、陶瓷的起源与发展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陶瓷制品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此后,陶瓷制造工艺不断发展,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
二、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石英、长石和釉料等。
其中,黏土是陶瓷制造的主要原料,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和耐高温等特性。
黏土的种类繁多,常用的有高岭土、膨润土、瓷土等。
1. 黏土:黏土是陶瓷制造的核心原料,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和耐高温等特性。
根据黏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可分为高岭土、膨润土、瓷土等。
2. 石英:石英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具有硬度高、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
在陶瓷制造中,石英主要作为助熔剂,降低陶瓷的烧成温度。
3. 长石:长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具有熔点低、膨胀系数小等特点。
在陶瓷制造中,长石主要作为助熔剂,提高陶瓷的透明度和耐热性。
4. 釉料:釉料是一种覆盖在陶瓷表面,具有美化、保护、绝缘等作用的物质。
釉料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滑石、硼酸等。
三、陶瓷制造工艺1. 配料:根据陶瓷产品的性能要求,将黏土、石英、长石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陶瓷原料。
2. 混练: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混练机中进行搅拌、混合,使原料充分混合,提高陶瓷的密实度和强度。
3. 成型:将混练好的原料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制成型、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等方法,使原料形成所需形状。
4. 干燥:将成型后的陶瓷坯体放入干燥窑中进行干燥,去除坯体中的水分,提高坯体的强度。
5. 烧成:将干燥后的坯体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烧成,使坯体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密的陶瓷结构。
陶瓷制备⼯艺简述陶瓷不仅是⼈民⽇常⽣活中不可缺少的⽇⽤品,⼏千年来⼀直是⼈类⽤以⽣活的主要餐具、茶具和容器,⼜是制造美术陈设器⽫的最耐久最富于装饰性的材料,在我国外贸中占有⼀定的地位。
陶瓷还是⼀个原料来源丰富,传统技艺悠久,具有坚硬、耐⽤及⼀系列优良性质的材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陶瓷作为⼀种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材料,被⼴泛应⽤于机械、化⼯、冶⾦、电⼦、⽣物医学等各个领域。
图1 各类陶瓷制品1.陶瓷的定义及分类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烧结等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
传统陶瓷包括常见的⽇⽤陶瓷制品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图2 ⽇⽤瓷(茶杯)、建筑⽤瓷(地砖)及电瓷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取之于⾃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长⽯、⽯英等),所以传统陶瓷可归属于硅酸盐类材料和制品。
因此,陶瓷⼯业可与玻璃、⽔泥、搪瓷、耐⽕材料等⼯业同属“硅酸盐⼯业”的范畴。
图3 粘⼟矿物(⾼岭⽯)、钾长⽯及⽯英⼴义上,“陶瓷”是⽤陶瓷⽣产⽅法制造的⽆机⾮⾦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像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属陶瓷等的⽣产过程基本上还是原料处理、成形、烧结这种传统的陶瓷⽣产⽅法,但原料已不再使⽤或很少使⽤粘⼟等传统陶瓷原料,⽽已扩⼤到化⼯原料和合成矿物,甚⾄是⾮硅酸盐、⾮氧化物原料,组成范围也延伸到⽆机⾮⾦属材料的范围中,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艺。
图4 氧化锆陶瓷及压电陶瓷⽚按陶瓷的概念和⽤途,可以将陶瓷进⾏以下分类:图5 陶瓷的分类其中,结构陶瓷主要是⽤于耐磨损、⾼强度、耐热、耐热冲击、硬质、⾼刚性、低热膨胀性和隔热等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中包括电磁功能、光学功能和⽣物-化学功能等陶瓷制品和材料,此外还有核能陶瓷和其它功能材料等。
2.陶瓷原料及粉体制备2.1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括粘⼟类原料、⽯英类原料、长⽯类原料、其他矿物原料(瓷⽯、叶腊⽯、⾼铝质矿物、碱⼟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等)以及新型陶瓷原料(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等。
陶瓷制作工艺知识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制作工艺包含了多个环节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陶瓷制作的工艺知识,包括材料准备、成型、修整、烧制和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一、材料准备陶瓷的基本原料包括黏土和釉料。
黏土是制作陶器的主要材料,其中又分为不同种类的黏土,如红陶和青瓷所用的黏土不同。
釉料用于给陶器表面加上保护层或增加装饰效果。
在进行陶瓷制作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准备工作,例如除杂、干燥和粉碎等。
二、成型陶瓷的成型可以采用传统的手工成型方式,也可以借助现代的制作设备。
手工成型通常包括拉坯、捏塑和胎模成型等方法。
拉坯是将黏土放在转盘上,利用旋转的转盘和手的技巧来塑造形状。
捏塑是用手将黏土捏成所需的形状。
胎模成型则是先制作一个具备所需形状的模具,然后用黏土填充进去,最后取出形成作品。
三、修整成型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修整工作,以保证作品的外观和品质。
修整可以使用刮刀、抹刀等工具,去除多余的黏土或修正不规则的形状。
修整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作品的平衡和稳定性,避免在后续的烧制过程中变形或破裂。
四、烧制烧制是陶瓷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高温加热使黏土和釉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变得坚硬和耐用。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会因使用的黏土种类和釉料种类而有所不同。
通常,烧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前期烧制,然后再进行釉烧。
前期烧制用于烘干黏土,使其变得坚硬但仍透水。
釉烧时,将涂上釉料的作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使黏土和釉料相融合并形成陶瓷的最终效果。
五、装饰陶瓷制作的最后一步是装饰,可以在烧制前或烧制后进行。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刻花、绘画和贴花等。
刻花是利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刻出花纹或图案,绘画则是用颜料在表面绘制图案。
贴花是将事先制作好的花纹贴在作品表面,然后再进行烧制。
装饰的方式和效果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创作目的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陶瓷制作工艺包含了材料准备、成型、修整、烧制和装饰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只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