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71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2.马克思的观点(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第四章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
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
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
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
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首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句,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句是说明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
我们知道,法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不同,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
比如,做公共汽车的时候,上来一个老大爷,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他让个座。
这时候,法律有没有规定不让座不行啊?没有,这时候靠的是我们内心的自觉,不让座给他心里会过意不去,这就是道德在发挥作用。
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同时,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第三句,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这句说明的是道德的结构,道德包括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
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从每个人身上的品德抽象出来的;如果把道德具体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品德。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在具体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题目是“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l)道德的起源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l)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