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表词文字)
- 格式:ppt
- 大小:816.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第二部分文字)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第一部分) - 汉硕木木老师的文章 -文字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流工具。
2.汉字:是汉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
3.表音文字:记录音素、音节的叫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可合称为表音文字。
4.表意文字:记录语素、词的叫语素文字、表词文字,可合称为表意文字。
5.甲骨文:是指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是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的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而又成批和成熟的汉字。
6.金文:指西周及春秋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青铜称为金,所以得名。
7.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镏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大篆一般以镏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秦朝标准字体。
8.隶书:秦代时将小篆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就是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平直、笔势发扬舒展,每一个字都用“挑法”,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9.楷书:是一种可以用模型来描述的字体。
也叫真书,正式书。
这是一种现代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魏晋以后非常流行,至今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10.草书: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就隶书加以变化的,起于汉代;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11.行书:是介于今天的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简单字体,可以说是草书,也可以说是草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
12.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关系,分析归纳出来的构形规则。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
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
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
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的是宫内所藏的钟鼎彝器,而在民间又不断有古器物出土,收藏家不仅摹为图录,而且研究器物上的铭文,古文字学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文、石鼓文、古玺和古陶文字。
光绪间,吴大澄著《字说》,提出一些文字的新的解释,他又作《说文古籀补》,搜集了各种古文字材料以增补《说文》,为用古文字与《说文》籀篆相对照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00年之间,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 (1796~1856)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的《筠清馆金文》,方濬益(?~1899)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的,有吴大澄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
品类繁多,盛极一时。
关于文字的研究,如刘心源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馀论》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所发明,而孙诒让倡偏旁分析法尤为重要。
到了近代,古器物收藏家更注意摹拓传印。
罗振玉对影印铜器铭文不遗余力,有《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搜罗甚富,为研究铜器铭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第五章文字学【学习提示】本章介绍了文字学的主要内容。
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有:第一节:文字和字符的特征、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的各种类型和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文字的起源、文字体系的演变、文字改革的类型、文字规范的内容。
本章主要要求熟记一些重要概念和分类,弄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价。
第一节文字和文字学一、文字的性质(一)文字和字符文字(character, writing)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是以字符(graphic sign,graph)为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基本书写单位是字符,拼音文字的字符一般叫字母(letter),一个字母是一个字符,如英语的字母、日语的假名,汉语的字符一般叫字(character),一个汉字也是一个字符。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字符的主要特征是能代表某种具体的语言单位,包括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等。
不代表语言单位的符号不是字符。
常见的示意性符号,如交通标志、商品包装上表示防潮、易碎、有毒等意思的图形标记都只代表某种意义,而不代表具体的语言单位,不与词语的声音发生固定联系。
这种图形具有超语言的性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种图形的意思,因此不能将它们看作字符。
字符除了包括字母和字以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符号,如阿拉伯数字、科学符号、标音符号(如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注音字母等)、标点符号等。
这些特殊字符都与语言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字母和字又有明显的区别。
广义的文字包括这些特殊符号,狭义的文字不包括这些特殊符号,只包括字母和字。
一般所说的文字,是指狭义的文字。
(二)文字和语言文字和语言是两种现象,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字符作为文字系统的符号,跟其他符号一样,也有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
字符的能指就是字形,字符的所指就是各种语言单位。
字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约定的。
用什么字符或字符与字符怎样组合表示什么语言单位,是人为约定的。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 2.小篆 3.大篆 4.古文 5.合文6.以形会意字 7.借形变体字 8.合音字 9.异体字 10.古今字二、填空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金文编》的作者是()。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文字。
6.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文字、()文字三类。
7.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12.异体字的()和()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而表音性(),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削弱而()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5.笔画的简省,是汉字字形简化的主要方面,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字形中间,而并非所有的字形都有。
第一讲汉字的产生序言: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产生、性质、发展演变、形音义的关系的学科。
一、汉字产生的理性思考汉字产生遵循适用原则汉字产生:记事刻画符号→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体系:记事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产生的两个要素:①一定数量的记事符号和象形字②假借方法的运用小结:成熟体系的文字系统是吸收了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指事等原始表意方式,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逐渐发展而来。
二、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测甲骨文记录的是商代晚期的文字,不是汉字的起源,因而不是最早的文字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即裘锡圭夏商文字一系说。
小结:种种迹象表明,夏代应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文字应该形成于夏代。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文字属于同一系统,西周文字与商代晚期的文字一脉相承,商代前期的文字则传承和发展了夏代的文字。
第二讲汉字的性质序言:汉子性质问题是中国文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即用某种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文字符号系统记录语言系统,通过文字形体联系声音意义。
即文字形体表示语言,语言又分声音和意义)一、汉字性质研究回顾20世纪的几种争议:1、表意文字说瑞典索绪尔北师大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子因义构形黄伯荣、廖序东:汉子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运用大量表意符号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
2、意音文字说周有光:意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一次飞跃,拼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二次飞跃3、表音文字说4、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5、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角度划分)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朱德熙:汉子是语素文字布龙菲尔(美):汉子是表词文字二、裘锡圭的理论观点1、字符理论:一种文字的性质由该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表形文字]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一、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概说(一)文字的起源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需要互相交际,语言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是人们在一时一地说的话,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不能传送到远方,也无法留传给后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氏族公社和部落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们交住也愈加频繁,需要人们长期记忆的事情和准确传送到远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氏族、部落财产、人口状况、内部发生的大事、对外订立的盟约、战争的警报、军事的动员会议等),这时,单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的说明就很不够了。
这就需要想出帮助人们记录事情、辅助语言进行表达的办法。
于是,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被创造出来了。
正如清代学者陈澧说的:“声不能传于导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东塾读书记》卷十一)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辅助语言更有效地发挥其交际功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的。
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
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制文字。
1、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
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办法。
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
这一传说的根据是古籍中关于结绳的记载。
如《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老子》:“复使民结绳而用之。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期事。
1、汉字是表意文字2、汉字发展阶段、代表字、特点(1)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2)a甲骨文: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特点: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b金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指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特点: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c大篆:广义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只指秦国的文字。
特点: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特点:字形更均匀、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以泰山刻石为代表d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特点: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隶:又叫今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特点: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e楷书:又叫“真书、正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特点: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f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特点: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特点: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盛行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很好有实用价值g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特点: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3、甲骨四堂: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4、《说文解字》是最早的字典,作者东汉许慎,采用小篆。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
【第一章】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小学:“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
古文学:通过文学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古代文化与魅力,从中透露出中国5000年文化的深层含义与魅力现代汉字: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符号系统,包括原始古汉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系文字及秦至汉代早期处于隶变过程中的古隶书等。
习惯上也称“古文字”。
古文字学:研究古文字的学科。
以考古发现或传世的古代各种铭刻和书写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考释研究字形,明确音义,阐释其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等。
【第二章】1、称汉字为表意文字或表音文字为什么不妥?把文字归入表意文字体系,虽能反映汉字体系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符作为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的作用,却无法解释汉字中大量起表音作用的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声符的作用,无法解释汉字中那些在发展过程中失去构字理据而造成的记号字的作用。
汉字是“意音文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手段”。
2、你认为汉字是否是意音文字?汉字是“意音文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手段”。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严格说应该称为借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主要是义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
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3.将汉字说成语素-音节文字,你认为有无道理?爲什麽?语素—音节文字说跟意音文字说或意符音符记号说,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的性质进行的说明。
文字学第一章、绪论一、文字学研究的对象1.“文字学”的定义研究汉字的产生、发展、形态、结构、意义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叫“文字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词,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后者称为“文字体系”。
关于“小学”•小学学习以识字为主,所以把有关文字的学问叫做“小学”。
•清代以来,“小学”包括:音韵、文字、训诂。
2.汉字的古今划分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隶变”。
隶变是汉字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变前的汉字是“古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今文字”。
例字:隶变前后汉字字形比较二、文字学的产生与发展1.文字学的萌芽时期——先秦●关于文字产生问题思考与记载●“六书”概念的出现及文字教育的兴旺●太史籀、李斯等对汉字的整理与规范2.文字学的奠基时期——汉代●古文字的再现:孔安国与“壁中书”●汉代学者对“六书”的深入研究●许慎撰写文字学的奠基著作《说文解字》3.文字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梁代学者顾野王编写《玉篇》●《干禄字书》等正字书的出现4.文字学的深化时期——宋元明清●徐铉、徐锴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与整理●金石学家对汉字的研究●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5.文字学的革新时期——“五·四”以后●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文字学的影响●学者对传统文字学理论的总结与挖掘三、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古代汉语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与音韵、训诂的关系—并列互助的关系四、为什么要学习文字学汉字的演进没有出现断层,因此它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特殊意义。
汉字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记录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汉字字形本身也容载着众多古代文化信息。
这些信息有社会方面的,也有自然方面的。
自然信息例社会信息例1.从学习、研究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学习文字学,能够知道一个汉字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产生、发展、形态、结构、意义及其使用规律的学科,包括对文字的历史、类型、演变、书写系统等方面的深入探究。
2. 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是以若干个基本符号(字母)为元素,通过组合这些元素来表示语言中的音节或音素的文字系统。
3. 汉字构造法:汉字构造法是指构成汉字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方式。
4. 音节文字:音节文字是一种文字系统,每个字符或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如日语的假名和彝文等。
5. 语素文字:语素文字是指字符或符号直接表示语言中的语素(最小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文字系统,如汉字。
二、填空题1.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______社会向______社会的转变。
答案:原始;文明2. 汉字的四种基本构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3. 英语属于______文字系统,而汉语属于______文字系统。
答案:音素;语素4. ______是研究文字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发展、形态、结构、意义和使用等。
答案:文字学5. ______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用楔形刻在泥板上的文字。
答案:楔形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文字不属于表音文字?A. 拉丁字母B. 希腊字母C. 汉字D. 印度梵文答案:C. 汉字2. 下列哪个汉字是典型的象形字?A. 木B. 上C. 步D. 明答案:A. 木3. 下列哪种文字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A. 汉字B. 印度梵文C. 埃及象形文字D. 希腊字母答案:D. 希腊字母4. 下列哪种文字是线性文字?A. 楔形文字B. 圆形文字C. 线性B文字D. 象形文字答案:C. 线性B文字5. 下列哪种文字不是音节文字?A. 日语假名B. 韩语谚文C. 英语字母D. 德宏傣文答案:C. 英语字母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表音文字?A. 拉丁字母B. 希腊字母C. 印度梵文D. 汉字E. 阿拉伯字母答案:A、B、C、E2. 下列哪些汉字属于会意字?A. 休B. 采C. 众D. 木E. 明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语素文字?A. 汉字B. 日语假名C. 韩语谚文D. 英语字母E. 印度梵文答案:A4.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象形文字?A. 楔形文字B. 埃及象形文字C. 甲骨文D. 线性B文字E. 汉字答案:A、B、C、E5. 下列哪些文字是由其他文字发展而来的?A. 希腊字母B. 印度梵文C. 拉丁字母D. 阿拉伯字母E. 日语假名答案:A、C、D、E五、判断题1. 汉字是一种表音文字。
中国汉字学一、文字与文化早期文明与文字:1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6000年2古埃及——圣书3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印章文字4黄河文明——甲金文5玛雅文明——玛雅文二、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1汉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2汉字记录了汉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
3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依存关系。
4汉字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
重新评价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功臣汉字曾经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瞿秋白文集二卷690页)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36年5月10日以蔡元培领衔,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位文化名人签名的《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在《中国语言》发表,把汉字贬为“独轮车”,把拼音新文字颂为“飞机”。
三、汉字学与汉字文化学1汉字学是以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从汉字的形体结构、类型和汉字的音形义汉字研究的学科。
2汉字文化学侧重于从文化的视觉考查汉字,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整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的关系。
3我们主张:从汉文化去研究汉字的内蕴,构成规律;从汉字的文化内涵了解汉文化。
例如:六书与汉文化: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体系决定其与汉文化的紧密关系。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构形基础,其构件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
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
六书是先哲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总结四、汉字学的特点第一,它是从汉字的实际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照搬某些现成的结论;第二,它是对具有继承性的历代汉字进行断代的测查而形成的,因而有着切合汉字发展每个历史阶段并能说明汉字发展演变总规律的普遍性,而不是只对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汉字适合;第三,它不但能解释发生在个体汉字上的诸多现象,而且能把汉字看成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加以描写并对现象作出解释;第四,它应有彻底的理论性,不是就事论事,因而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等应用领域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规则。
文字学基础及传统“六书”理论一、世界文字的起源及“三大古典文字”(一)什么是文字?《说文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宇。
宇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亚里士多德说:“口说的词是心理经验的符号,书写的词是口说的词的符号。
”(转引自Derrida1967:30) 黑格尔说:“字母文字表达声音,而声音本身即是符号,因此它实际由符号的符号所组成。
”(转引自Derrida1967:24)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汉字也看成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符号”的性质主要是任意性、约定性,也即是无理性的。
实际上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就拼音文字而说的,而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
索绪尔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 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众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经典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说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的。
”(Saussure1916:26)文字起源于图画,这是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二)世界“三大古典文字”1.公元前3500年以前西亚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后来发展为“钉头字”,在西亚和北非许多民族中通行了3000多年。
2.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字”,略晚于苏美尔文字,起初也是象形文字,后发展成为草书笔画形式的“僧侣体”和“人民体”,“圣书字”也使用了3000多年,传播到南面的邻国。
它所包含的标声符号成为后来创造字母的主要源泉。
这两种文字在公元初消亡。
直到1500年之后,即19世纪,才被考古学家释读成功,使人类早期文化重放光明。
3.公元前1300以前,中国黄河流域殷的商王朝创造了“甲骨文”。
这是汉字的祖先。
后来流传到周围国家,成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字。
《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专门研究汉字的学科,民国以前称“小学”。
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
清代末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建议改为“语言文字之学”,其后人们逐渐用“汉语文字学”或“文字学”来替代“小学”,转称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
近年来人们多改成之为“文字学”。
2.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
小篆的面貌,现在还可以从一些秦代的石刻、有铭文的金属器物、《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上看到。
3.大篆: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
狭义的大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大篆通过《说文解字》和春秋时的金石器物流传至今,《说文解字》中的籀文、石鼓文、组初吻和秦公钟上的金文是其典型代表。
4.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的文字的合称。
5.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合写或者合刻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但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如甲骨文的“祖乙”写作6.以形会意字:一种会意字,即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的会意字字,如“休”字。
7.借形变体字:指改造变异现存字的结构而形成的与原字不是异体字关系的新字。
它是通过改变笔画形态、增减笔画、倒书或反书字形、移换偏旁的位置等方式形成的与原字读音、意义有不同的字。
如“甩”、“乒”、“丛”等。
8.合音字:是一种由两个作表音构件的字组成的合体字。
其读音由用作构件的两个字反切而成,即取一字的声母和另一字的韵母组合而成。
如“秽”(禾岁反)9.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
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字。
如“野”和“壄”字。
10.古今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