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_0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4
心内科小讲课题目选集
1、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 PDCA循环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3、能级对应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探讨
5、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6、人性化管理在改善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中的效果分析
7、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
8、舒适护理对老年心血管内科病人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9、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效果分析
10、品管圈在降低心血管内科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率中的应用。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患者的病情往往危及生命。
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一、护理风险1.心血管意外事件: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因是心血管意外事件,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2.低氧血症: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往往存在低氧血症的症状,这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死亡。
3.恶性心律失常: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有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这会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4.感染: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较弱,容易感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二、管理策略1.严密监测: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进行更加频繁的监测。
2.及时干预: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如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心肺复苏、氧疗等,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预防感染:对于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如维护良好的个人卫生、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
4.药物治疗: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和护理计划执行,同时注意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5.加强营养支持: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营养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需要整体化、全面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通过严密的监测、及时干预、预防感染、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正规的医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飞快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行为方面发生较大的转变,导致临床中心血管疾病高发,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是当前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且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包括疾病发展快速、急迫性、预见性较差以及死亡率较高等,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临床护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疾病护理需要。
针对护理风险较高的心内科而言,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深度分析护理风险的隐患和成因,继而对其风险展开研究和探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有效预防风险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促进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1 护理风险1.1医院管理因素心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医院方面的因素,不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心内科所收入的患者年龄相对较高,其肢体活动能力逐渐减退,对于护理环境具有较高要求。
因此,医院方面针对病房的防摔和防滑措施处理不到位,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跌倒或者坠床的风险。
另一方面,医院方面针对心内科的临床护理管理,并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在护理风险事件突发以后,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影响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1.2患者自身因素我国医院心内科收入的患者,大多为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这类疾病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在进行疾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疾病因素而引发的风险较大。
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在关店以后,面对生活习惯的突发性改变,患者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
特别是卧床或活动受到限制的患者,生活存在无法自理的情况。
且许多老年患者加之身体原因,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跌倒、坠床、压疮和烫伤等风险隐患。
1.3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所引发的护理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按照心内科护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特别是针对心内科的危重症病人,在交班时相对较为仓促,并未进行系统化检查,对医嘱遵循度相对较差,进而容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需要全面、科学、系统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从患者护理的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的认识和识别、风险的分析和评估、风险的控制和干预以及风险的监测和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给予人性化的关怀:重症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非常敏感,需要给予患者温暖的关怀,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每时每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并进行有效干预,防止患者发生危急情况。
3. 细致、全面地评估患者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过敏和用药情况等,为后续的护理方案制定提供基础。
4. 具有协调性:内科重症患者需要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全面的护理。
二、风险的认识和识别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认识和识别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1. 突然死亡2. 心律失常3. 低血糖、高血糖4. 血栓形成5. 呼吸道感染6. 肢体血管的缺血7. 营养不良8. 医院感染三、风险的分析和评估1. 风险的概率2. 风险的严重程度3. 风险的可避免性四、风险的控制和干预在分析和评估风险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干预措施,防止患者发生危险情况,主要包括:1. 给予适当的药物,控制患者病情2. 给予足够的营养和水分3. 定期进行评估,监测患者的情况4. 进行呼吸治疗,避免呼吸道感染5. 进行相关的疼痛治疗5. 紧急情况的处理五、风险的监测和反馈在给予控制和干预措施之后,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是指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其病情危重且病情变化快。
这类患者的护理风险较高,护理工作需高度重视和精心管理。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之一是心血管系统的失控。
这类患者常常存在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脏骤停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如进行心脏复苏、紧急心电转复等。
呼吸系统的失控也是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风险。
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氧气治疗、药物辅助呼吸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音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液体平衡的失控也是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问题。
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水潴留或者心脏骤停等情况,需要合理管理液体平衡。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整液体输注量和药物使用。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可能伴随着感染风险的增加。
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外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这可能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消毒、隔离等措施,严格控制感染源,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在长时间卧床休养时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进行床边体操、深静脉按摩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人员也应合理安排患者的翻身和换位,减少长时间固定造成的压力溃疡风险。
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管理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及时干预,并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措施。
这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失控、呼吸系统的失控、液体平衡的失控、感染风险的增加以及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管理。
只有合理应对这些风险,才能保证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心血管系统重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一般护理:1.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3.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限制钠盐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
4.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 2— 4L/min,浓度 30%~40%,严重缺氧者6~SL/min。
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 30%一50%乙醇湿化吸氧。
5.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
6.关心、体贴、鼓励患者。
急救护理:1.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
2.各抢救用物做到“五定”。
3.发生病情变化,通知医师就地抢救。
4.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5.按医嘱准、稳、快地使用各类药物。
6.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一.心绞痛症状部位——以左侧胸为主,可以放射到左肩,后背,颈两侧及下颌部。
性质——呈压迫或绞榨感,多是钝痛,很少呈尖锐性。
诱因——疼痛多在劳力时诱发,持续时间短约3-5分钟,停止劳力或含服药物后缓解。
观察要点——1疼痛出现的时间2性质3程度4部位5体位6合并症状护理——1 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2 吸氧2-4升。
3 遵医嘱给药并严密观察。
4 必要时心电监测。
书写——患者进食时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观患者半卧位,痛苦面容,体表潮湿,口唇甲床无紫绀,立即报告医生。
予。
后跟治疗效果并再次报告二.心梗症状--1、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发作;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或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因此而加重;5、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或伴有心律失常观察要点—1 意识、血压、血气分析、代谢情况2 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24小时出入量3 当发现病人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率快、多汗、肢端发冷、全身紫绀、少尿或无尿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也成为了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是指因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造成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而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高风险: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常常较为严重,病情不稳定,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病情,护理风险较大。
2. 多重疾病: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伴随其他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风险较高。
3. 接受治疗: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护理风险增加。
4. 心理影响: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护理工作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避免心理风险。
1. 评估风险:在护理工作开始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病情稳定性、并发疾病、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 监测病情: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合理用药: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需要长期用药,护理人员需按照医嘱合理给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4. 预防并发症: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 心理关怀: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难,提高治疗效果。
6. 安全保障: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摔倒、滑倒等,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7. 交流沟通: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诉求,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过程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
方法以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临床护理效果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55%、15%;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70.0%、97.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应当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当。
标签:心血管;风险因素;护理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cardiovascula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and explore effectiv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80 cases with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in seve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risk event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nursing effect.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risk event rates were 55%,15% respectively;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otal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were 70.0%,97.5%,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risk events and improve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should be in clinical nursing.
【Key words】Cardiovascular;Risk factors;Nursing countermeasures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内科常见多发病症,具有突发性、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护理不当可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中风偏瘫等重症疾病[1]。
临床护理对治疗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存在多方面的护理风险因素。
为了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笔者以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0±2.5)岁;其中高血压20例,冠心病24例,心肌病10例,脑卒中16例,心律失常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临床药物治疗、生命体征检测、常规康复锻炼、吸氧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以患者的病理诊断、治疗方案、既往病史以及病症进展情况为依据,分析和识别可预见的风险。
(2)结合医院护理方案,分析护理过程潜在的风险因素。
比如护士安全意识薄弱、护理操作不规范、业务能力差等均可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3)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严格控制和管理护理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
1.3 护理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采用调查形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以百分数(%)作为计数单位,组间的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22例,占55%;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6例,占1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2所示,其中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3.1 护理风险分析
护理风险主要包括:(1)护理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比如给药错误、未按时给药、用药剂量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严重可致患者组织器官损伤、致残或致死。
(2)护理纠纷:重症患者受病痛的折
磨,往往心理波动比较大,如何护理人员沟通不及时或者工作态度不端正,容易引发患者不满的情绪,继而产生纠纷事件。
(3)意外事件:患者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或者护理人员指导监督不到位,容易发生跌伤、烫伤、滑到等意外事件。
(4)并发症:心血管重症患者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发生猝死、体液潴留、心肌梗死、肺水肿等并发症[3]。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首先,医院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沟通技巧、行业礼仪等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
其次,结合患者病情、治疗方案、潜在风险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护理模式,尤其加强心理护理,实施人性化护理,减少护患纠纷。
最后,完善医院安全设施,做好防滑防跌防烫伤的工作,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5%,该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而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7.5%,可见观察组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是减少和控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当实施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亚萍.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管病杂志,2011,19(09):108-109.
[2] 韩露霞.浅谈心脑血管科护理工作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05):175-176.
[3] 王媛,庞艳蓉.心血管介入治疗引起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