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动力学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131.30 KB
- 文档页数:2
《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27 学分:2.0 总学时:34+18(上机)大纲执笔人:杨德生大纲审核人:高彦斌本课程有配套实验课031157《土动力学实验》,0学分,13(0.75周)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土动力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为必选课。
其主要教学目的为:让学生掌握土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振动理论、波动理论)、土的动力特性、地震区的场地评价方法、砂土液化评价方法、动力基础设计方法、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及桩基动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振动理论、波动理论的基本方法,了解土的动力特性,掌握地震区场地评价方法,了解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和处理措施,掌握基础振动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动力基础的设计,掌握地基基础的抗震强度验算方法以及抗震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如:地基土动力参数的测试、基础动力测试、桩基础动力检测等。
三、课程基本内容(一)绪论了解土动力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土动力学的目的的要求,介绍土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二)振动理论着重讲解质点振动理论及其在土动力学中的应用。
(三)波动理论讲授波在无限长度杆件、有限长度杆件中的传递理论及在弹性半空间体中的传递理论。
着重讲解利用波动理论推导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基本公式,讲解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实验过程及资料分析。
掌握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基本实验技能。
(四)土的动力特性讲授土的动力特性及其非线性关系的基本理论,讲解室内实验(动三轴、共振柱试验)及野外试验(波速法)实验过程及资料分析方法。
掌握土的动力特性非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及野外试验(波速法)的基本实验技能。
(五)地震区的场地评价讲授地震区的场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法,简要介绍地震小区划分的基本要领及国内外的进展情况。
掌握地震区的场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场地的分类、液化场地判别的各种方法)。
(六)砂土液化讲授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及分析评价方法,以及砂土液化的处理与防治。
岩土工程专业土动力学课件(非常完整)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目录试验1:单孔法(检层法)波速测试 (1)一、试验目的 (1)二、试验基本原理 (1)三、试验设备描述 (2)四、试验过程与步骤 (2)五、数据处理 (2)试验2:面波(瑞利波)波速测试 (9)一、试验目的 (9)二、试验基本原理 (9)三、试验设备描述 (9)四、试验过程与步骤 (9)五、数据处理 (10)试验3:反射波法测试桩的完整性 (13)一、试验目的 (13)二、试验基本原理 (13)三、试验设备描述 (13)四、试验过程与步骤 (13)五、数据处理 (14)参考文献 (16)试验1:单孔法(检层法)波速测试试验日期:2012年11月12日(第10周周一,7、8节课)试验地点:岩土楼后试验场一、试验目的测试各个土层的波速,为工程抗震设计和研究土的动力特性提供具体参数。
二、试验基本原理单孔法波速测试,是在一个垂直钻孔中进行波速测试的一种方法。
首先根据勘察要求用钻机成孔,然后将钻孔检波器放至预定深度的测试点,并同时在孔口附近设置激震板,测出由激震板产生的波到孔中检波器所需的时间t ,就可以求得剪切波在土中的波速(本试验中,波速均为土层平均波速)。
试验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单孔法波速测试示意图波速计算公式为:s L v t= 式中,L 为波的行程,22L H R =+;H 为测试点深度;0.97m;180°的剪切波特性确定。
三、试验设备描述1、激震板。
一块长约3m,宽约0.3~0.4m,厚约0.1m的木板。
测试孔应位于木板长轴的中垂线上,距离为约1m,本试验中为0.97m。
木板与地面紧密接触,同时木板上应该有约500Kg的压重(本试验中是在木板上站7名同学作为压重)。
2、重锤。
用于敲击激震板两端,从而产生弹性波。
3、检波器及连接线。
检波器有两个,孔口检波器(单向检波器)用于采集木板下的激震波,而钻孔检波器(三分向检波器)应放至预定深度的测试点,用于接收波信号。
4、信号采集系统。
土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土动力学实验引言:土动力学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化和响应进行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环境下土体的动力特性,探究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实验目的:1.了解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学习使用土动力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土体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实验装置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土动力学实验装置,包括振动模拟装置、土样容器、位移传感器等。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土样容器,将实验土样填充到容器中,并按照一定密实度加压。
2.将振动模拟装置固定在土样容器的一个侧面,调整振动模拟装置的频率和幅度。
3.连接位移传感器,测量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位移变化。
4.启动振动模拟装置,进行模拟地震荷载下的振动实验。
5.记录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并观察土样的变形和破坏特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频率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在低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高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2.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幅度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幅度也增加。
在小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大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3.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土样容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土样容器上表面出现了裂缝和滑动现象,部分土样颗粒发生松动。
4.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受到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密实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小;湿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大。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是影响土样容器位移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频率和振幅的增加,土样容器位移幅度增大,说明土样对地震荷载的响应较为敏感。
2.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与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土动力学试验测试方法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土动力学特征主要介绍了振动三轴试验方法的原理、试验仪器及发展概况,同时对几种试验方法简单对比,并对DDS-70型动三轴仪试验方法与计算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动三轴:剪切模量:阻尼比1 振动三轴试验基本原理三轴试验分为静三轴与动三轴两种。
静三轴试验是在三向静应力作用下,根据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确定土的强度参数凝聚力与内摩擦角。
动三轴与静三轴不同,属于土的动态测试内容,是室内进行土的动力特性测定时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被用来测定土在三向动应力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指标。
土的动力特性主要指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
变形特性即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关系除了土的一般动强度外,还包括可液化土的振动液化强度。
土体动态测试技术,直接影响土动力学特性研究和土体动力分析计算的发展,起着正确揭示土的动力特性规律和完善分析计算理论的重要作用,是土动力学发展的基础。
在室内进行土的动力特性试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土的动强度,用以分析大变形条件下地基和结构物的稳定性,特别是砂土的振动液化问题;一是确定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用于计算在小变形的条件下土体在一定范围内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
2 试验仪器与发展概况振动三轴仪一般包括压力室、激振设备和量测设备三个系统。
在量测设备方面,一般采用电测设备,即将动力作用下的动孔隙水压力、动变形和动应力的变化纪录,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量或电参数的变化,在经过放大,推动光电示波器的振子偏转,引起光点移动,并在紫外线滤光纸带上分别记录。
振动三轴仪的激振设备,根据产生激振力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电-磁激震式、惯性激振式和电-气激振式等类型。
每种类型又可分为单向激振和双向激振两种。
1959年,我国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始利用加在试件上端重量的惯性作用产生的轴向振动应力研制单向振动三轴仪。
196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制成电磁式单向激振式三轴仪,研究土体变形模量和阻尼问题。
土动力学实验室实验流程及相关制度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process of soil dynamics and related regulations are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research activities. 土壤动力学实验室的实验流程和相关制度对于确保研究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must strictly adhere to these procedures to avoid accidents and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data collected. 研究人员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程序,以避免事故并保持收集的数据的完整性。
Prior to conducting any experiments, individuals must undergo proper training and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quipment and protocols in place. 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个人必须接受适当的培训,并熟悉设备和现行的实验方案。
This not only ensures their own safety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success of the research being carried out. 这不仅确保了他们自身的安全,还有助于正在进行的研究的整体成功。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oil dynamics laboratory requires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adherence to established guidelines. 土壤动力学实验室的实验需要对细节极其谨慎,并遵守既定的指导方针。
土动力学实验室简介土动力学实验室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进口电液伺服控制双向动三轴仪(STX-200)和共振柱测试仪(TSH-100)等设备,可以完成砂土、粉土、软粘土的动力特性(动强度、动模量、动阻尼、液化等)的测试,地震荷载、交通循环荷载或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弱土的软化特性及变形特性测试等实验项目。
本实验室为面向土建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基地,承担了我校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内容涵盖土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震学、工程动力地质学、振动与波动基础等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
同时,还承担了地震工程、地质灾害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
STX-200电液伺服控制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一、特点电液伺服控制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可以进行传统的三轴试验,即等应变速率轴向压缩试验,也可以进行高级试验,例如应力或应变路径,双向动三轴试验。
该系统是多用途的,可以进行动态测试如液化强度,回弹模量和动强度等。
二、规格◆最大轴向加载力:±50KN◆最大位移:100mm◆标准围压和反压:1000kPa◆轴向动态加载频率:5Hz◆试样直径:38mm,70mm,100mm图1 STX-200电液伺服控制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三、动三轴试验原理动三轴试验是从静三轴试验发展而来的,它利用与静三轴试验相似的轴向应力条件,通过对试样施加模拟的动主应力,同时测得试样在承受施加的动荷载作用下所表现的动态反应。
这种反应是多方面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动应力(或动主应力比)与相应的动应变的关系(σd~εd或σ1/σ3~εd),动应力与相应的孔隙压力的变化关系(σd~μd)。
根据这几方面的指标相对关系,可以推求出岩土的各项动弹性参数及粘弹性参数,以及试样在模拟某种实际振动的动应力作用下表现的性状,例如饱和砂土的振动液化等。
动三轴试验主要将一定密度和含水率的试样在固结稳定后在不排水条件下作振动试验。
设定某一等幅动应力作用于试样进行持续振动,直到试样的应变值或孔压值达到预定的破坏标准,试验终止。
《土动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157 学分:0 周数:0.75周
大纲执笔人:黄茂松大纲审核人:李镜培
说明:《土动力学实验》是033027《土动力学》及031349《土动力学与基础抗震》课程的实验部分,该课程有课号、有学时、无学分。
一、实验性质与目的
《土动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课程。
其主要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土的动力特性,掌握地震区场地评价方法,了解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和处理措施,掌握基础振动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动力基础的设计,掌握地基基础的抗震强度验算方法以及抗震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如:地基土动力参数的测试、基础动力测试、桩基础动力检测等。
二、课程面向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振动理论以及波动理论中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掌握波速测试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激振法测试地基土动力特性参数的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1.振动模型实验:对一质量-弹簧-阻尼体系激振,采集振动信号,采用质量-弹簧-阻尼体系振动理论分析振动数据。
2.波动模型实验:对一杆件的杆端进行激振,采集振动信号,采用应力波在一维杆件中的传播方程对数据进行处理。
3.波速测试现场实验:采用跨孔法测试地基土的剪切波波速。
4.激振法现场实验:采用竖向强迫激振法测试地基土的抗压刚度系数。
五、实验内容和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材配置
六、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
学生应当在实验以前掌握与实验有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理论方面、操作方面、数据处理方面、工程应用方面。
实验结束后编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要包括上面提到的四方面的内容。
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操作;2、数据处理;3、报告编写。
七、学时分配
八、教材、实验指导书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土动力学》,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
《土与基础振动》,F.E Richart,Jr.U .S .A。
《土动力学》,Dao U.S.A浙江大学翻译。
实验指导书名称:
《土动力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