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5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授课人:高州市第四中学叶柳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
(地理环境和区域)(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松嫩平原比较。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难点】1、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松嫩平原比较2、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知识点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小试牛刀】【基础题】读右图,回答1~3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读右图:我国三大自然区(I、II、III),回答4~5题。
4、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5、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A.I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B.III区比II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II区强C.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6、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之后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良之后③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④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桑蚕基地④淡水鱼基地⑤热带水果产地⑥油料作物生长基地 ⑦长绒棉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提升题】8、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图1.1和图1.2)。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人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然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总的来说,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
水稻土和黑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命制人:窦锦亮审核人:张清超使用时间:2011.11考纲下载: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分析解读:1)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2)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比较,掌握比较两个不同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时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从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基础内容回顾1 重读教材,识记重点内容;2 完成世纪金榜P105基础回顾部分。
自主检测: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回答1~2题。
1.湖泊a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2.该区域畜牧业以耐寒畜种为主,这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联系性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地冬季漫长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4.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2011·杭州模拟)下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
回答5~6题。
5.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A.气温年较差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C.夏季风的风向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6.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
说明(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对人类居住地选择和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对居住地选址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居住地规模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分析复杂地理环境中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综合影响。
(2)理解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条件过程中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条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分析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具体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观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自然条件和居住地关系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居住地图片,如平原上的城市、山区的村落、河边的小镇等。
(2)提问学生:这些居住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2、知识讲解(1)地形对居住地的影响①讲解地形的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
②分析平原地形有利于大规模城市建设,交通便利;山地地形限制城市发展,但可能发展特色旅游业;高原地形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较少等。
(2)气候对居住地的影响①介绍气候的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光照、风等。
②举例说明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发展较快;气候寒冷干燥的地区人口稀少,城市发展受限。
(3)水源对居住地的影响①强调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
②讲解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居住地选址的重要性,如古代城市多沿河流分布。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2.知识点讲解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水资源和气候条件。
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对于资源禀赋的多样性影响甚大,不同区域之间的资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饶古利盐碱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经济的血液,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如:由于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资源:水资源是发展农业、工业的重要因素。
水源的多寡、分布情况、水质等都会影响地区的发展。
例如: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会限制其发展农业和工业。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于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西北干旱带气候干燥,限制了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不同,例如:北方的冬季气候严寒,形成了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文化。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不同,例如:川渝地区的火锅文化就是受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政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环境和政治是相互作用的,二是地理环境会导致政治上的动荡。
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政治是相互作用的,政治制度会与地理环境产生互动影响,例如: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形成与南方的地理环境和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有关。
导致动荡:地理环境가政治上也会造成动荡,例如: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地区政治管理不够严格,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规划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
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
第二,以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地理环境、认识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而在地理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为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探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呢?一、了解地理环境主要因素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中,了解地理环境主要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像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影响地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实地考察、调查所选取的一些区域,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在考察中了解某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再从中找出环境因素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深入了解区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探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方式。
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让学生能够在思维的过程中挖掘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工业的发展还是城市化进程,都有经典的案例被广泛研究。
而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讨论。
四、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针对一个区域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大量相关资料、收集数据,从而分析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某区域的经济收入、耕地面积、风景资源质量等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得出“贫困、耕地面积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等结论。
五、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们自己寻找答案,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如,针对农业或工业的区域发展模式,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如:为什么某些地区会成为工业重镇?工业如何影响区域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能够使得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了解。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
授新课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区域
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东北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海陆位置降水气候气温纬度位置
农业生产活动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
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三、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
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为什么呀?
(生)略
(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结: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层次性
(2)差异性
(3)整体性
(4)可变性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1、P4活动: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