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设计与分析阿长与山海经学情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对于叙事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写人记事的手法和结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的内容和结构较为容易。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
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在体会作者儿时和写作时的不同眼光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应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时,可能会受到个别字句的影响,也应重点分析。
文本定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
本文被收录在《朝花夕拾》。
这本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它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重点是掌握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感受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的特点。
本文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
其被编在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篇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叙事散文这种文体,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及其变化,并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
目标确立:1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及其变化。
2 .“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法选择:启发式、讨论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板书、PPT文本解读:一、有关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关于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深切同情。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阿长个人感情上升为对普通大众的关爱和善意的批判。
文章有一处细节,即阿长睡相不好,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我的关爱,而且还因为她有着劳动人民最本质的一面:善良纯朴,还有文章结尾处写到的她的孤寡穷苦。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一、说教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
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育引导:如何运用《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语文??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领域,而如何将文学经典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大难题。
《阿长与山海经》则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其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内涵,非常适合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之一。
那么,如何运用《阿长与山海经》来进行语文教学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经验和方法。
一、准确把握篇章结构在进行《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些短暂的情节,而忽略了宏观的篇章结构。
我们应该通过逐字逐句地阅读,深入理解每一个情节之间的联系。
只有当我们准确把握篇章结构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入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二、抓住关键词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抓住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其中提到的各种神兽,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崇拜;通过关注阿长和巫咸之间的对话,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深刻内涵。
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关键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情感共鸣《阿长与山海经》是一部描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优秀作品。
我们应该利用文中所描绘的情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比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对文本中所反映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四、启发思维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们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例如“阿长是什么样的人”、“你对巫咸的看法是”等等,让学生透过文字中的情节,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思考。
通过思维启发,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多维教学为了更好地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应该尝试运用多维教学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短视频或者音频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和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9篇】篇一: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
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
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
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篇二:阿长与《山海经》语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整体掌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⑴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掌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布置资料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海经》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其与鲁迅的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中的故事和人物。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阐述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与鲁迅的关系。
2.2 课文分析分析《山海经》中的典型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神话传说。
通过解读阿长的形象,探讨其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怀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及阿长的形象特点。
分析《山海经》中的典型故事和人物,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把握其象征意义。
探讨阿长与鲁迅的关系,理解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怀念。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趣味故事或图片引出《山海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阿长的形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阿长的形象特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典型故事,分析其象征意义。
探讨阿长与鲁迅的关系,理解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怀念。
4.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海经》的文化价值。
强调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五、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阿长与鲁迅关系的感悟。
5.2 作业要求:格式:字体清晰,段落分明。
截止时间:下节课前。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了解和阿长形象的分析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阿长与山海经》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2 作品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是鲁迅为纪念其乳母长妈妈而作。
1.2.3 作品特点:以鲁迅特有的讽刺和批判笔触,描绘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课程目标分析文本内容,理解作品主题。
2.2 教学内容2.2.1 文本内容分析:详细解读文本,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2.2.2 作品主题:通过阿长的故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和人性自由的关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课程目标深入剖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阿长的形象特点:善良、朴实、愚昧、顺从。
3.2.2 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既批判又同情,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第四章:作品启示4.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启示,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4.2.1 个人启示:从阿长的身上,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
4.2.2 社会启示:反思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关注人性自由的发展。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阅读兴趣。
5.2 教学内容5.2.1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5.2.2 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加深对鲁迅及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第六章:比较阅读6.1 课程目标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阿长与山海经》的理解。
6.2 教学内容6.2.1 比较对象:选择与《阿长与山海经》主题相似的其他作品,如《边城》、《骆驼祥子》等。
6.2.2 阅读重点:对比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及写作风格。
第七章:写作手法分析7.1 课程目标掌握并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教学案例是针对高中语文课程而设计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山海经》这部古代文献,教师选择了阿长这个形象鲜明的小说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阿长的视角来探究《山海经》的内涵和价值。
阿长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位角色,他通过翻阅《山海经》这本古籍,开启了对历史、神话和文化的探索之旅。
阿长的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JSImportant points: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山海经》;通过阿长的视角来探究古代文献;激发学生对历史、神话和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神话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可以探讨人类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的也包括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本教学案例,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
1.3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重点理解和重点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
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山海经》的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需要了解《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献,能够分析其在古代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掌握《山海经》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传说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_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和阅读欲望1.2 教学内容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简述《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展示《山海经》的图片或插图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山海经》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由阅读《山海经》的简介或序言,了解书籍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山海经》的地理与种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和种族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地理和种族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地理和种族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三章:《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四章:《山海经》的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的绘画和插图的特点和风格探讨《山海经》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主义手法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山海经》的插图和绘画作品教师提问学生对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六章:《山海经》的医药与矿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描述和记载探讨《山海经》中的医药和矿物知识对于古代文明的意义和影响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医药和矿物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医药和矿物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第七章:《山海经》的鸟类与走兽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鸟类和走兽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7.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鸟类和走兽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鸟类和走兽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八章:《山海经》的水族与昆虫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水族和昆虫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8.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水族和昆虫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水族和昆虫描述的理解和感受第九章:《山海经》的宗教与信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宗教和信仰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宗教和信仰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10.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十一章:《山海经》的文学价值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文学上的价值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1.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11.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篇章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二章:《山海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1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探讨《山海经》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1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三章:《山海经》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1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在现代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山海经》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发和影响1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现代解读和应用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现代解读和应用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四章: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深入探索《山海经》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4.2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如:《山海经》中的某个主题研究或相关文化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与专家访谈等14.3 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的成果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1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教训1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的讨论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主题,涵盖了《山海经》的地理、种族、神话、艺术特色、医药矿物、鸟类走兽、水族昆虫、宗教信仰、文学价值、历史背景、现代解读与应用、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感知文中人物形象。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关爱身边的人。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海经》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三、课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从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入手,分析阿长的善良、真诚、无私。
分析阿长对待“我”的态度,体会阿长的关爱与尊重。
2.分析文中对阿长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四、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阿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长的性格特点。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阿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三、拓展延伸1.介绍《山海经》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神话传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长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篇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分析。
在文章首先介绍了文章背景,阐述了教学目的。
在详细讨论了教学案例设计、案例分析、案例反思、案例应用和案例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案例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教学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地利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文本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设计、分析、反思、应用、评价、总结、未来教学方向、背景、目的、价值。
1. 引言1.1 介绍文章背景《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是一项结合文学赏析和传统经典教学的创新实践。
通过引领学生探究经典文本与当代作品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思维。
本案例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当下文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启发他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案例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文学教学的新路径,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阐述教学目的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的案例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探索欲望。
通过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小说中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种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点的兴趣,促进他们在跨学科领域的思考和学习。
通过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还希望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部小说既承载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追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内容九篇阿长山海经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案和预备。
作为人民老师,我们会仔细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预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预备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学问。
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详细要怎样写呢?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内容九篇”,欢迎你阅读与保藏。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领悟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支配。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
理解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4、领悟文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识的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同学回忆乱答)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奇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指定同学简介。
二、字词预习检查(一)注音:掳___去震悚___惶___急疮___疤___诘___问惧惮___粗拙___疏___懒骇___(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___A名字B说出C名誉D出名的2、(念)念不忘___A惦记,经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3、(疏)懒___A分散B不亲热C马虎D不熟识4、烦琐之(至)___A极B以至C到D至于(三)听写三、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老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形状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爱切切察察、喜爱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很多我听不耐烦的法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体会阿长的性格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3.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体会阿长的性格特点。
2. 难点: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朝花夕拾》的简介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人。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阿长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阿长”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3、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厚感情,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教学重点: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对她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一、歌曲导入播放毛阿敏的歌曲《天之大》,同学们听出是唱给谁的歌了吗?对,就是母亲,歌词和旋律中处处流露出了浓浓的母爱。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篇千古流传的诗文,而每个母亲却又都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再平凡不过,却像母亲一般给予鲁迅先生关爱的人,她就是阿长,齐读课题二、简介作者1、阿长,熟悉吗?对啊,她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2、《山海经》呢,对它有哪些了解?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神话故事和传说的书, 其中包括我们学过的《夸父逐日》,还有精卫填海等故事(随机出示《山海经》的图画,让学生形象可感)3、简介作者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可以只说一点(出示课件鲁迅的资料)三、读----感知阿长的形象1、一直让鲁迅念念不忘的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身份、外貌、家庭)2、如果让阿长给你当保姆,你愿不愿意?先不要急于回答,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阿长的事件,说出你的意见。
不愿意谋害隐鼠;切切察察;向母亲告状;有许多规矩;大字睡(出示课件,顺带总结出阿长的性格特点)愿意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可见她关心、爱护孩子。
3、研读19-29自然段,出声读课文,回答问题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我”的反应怎样?四、悟----读懂作者的情感1、对于这样一个阿长,“我”是一种什么感情呢?喜欢还是讨厌?或者......跳读课文,勾画出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词语,品析有关语句憎恶----讨厌----敬意----淡薄、消失-----新的敬意2、鲁迅先生把他对阿长的这种敬意转化成了深切的思念和满满的爱,在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集中表达了出来,请一个同学读一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是啊,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鲁迅写给阿长的祭文,或者说是一首安魂曲,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五、精思细琢求共鸣既然鲁迅对长妈妈充满感激与怀念,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还大写对她的讨厌、憎恶?小组讨论。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理解作品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阅读。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标注作品中不明白的地方,准备课堂上讨论。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 请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3、4三、教学时间: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关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第一章:引导学生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及意义1.1 简介阿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1.2 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及内容特点1.3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价值第二章:解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2.1 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及其特点2.2 分析神话传说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第三章:探讨《山海经》中的地理、物种描述3.1 分析《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及其价值3.2 探讨《山海经》中的物种描述及其对古代生物认知的影响3.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奇异地理、物种,如大人国、小人国、九尾狐等第四章:研究《山海经》中的古代礼仪、风俗4.1 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礼仪、风俗及其特点4.2 探讨《山海经》中的礼仪、风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4.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典型礼仪、风俗,如婚礼、丧葬等第五章:总结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成果及影响5.1 回顾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成果,如《山海经新释》、《山海经地理释证》等5.2 分析阿长研究《山海经》的方法及其价值5.3 探讨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在古代文献学、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第六章:分析《山海经》的文学艺术价值6.1 探讨《山海经》的文学表现手法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2 分析《山海经》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表达6.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文学亮点,如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事风格等第七章:研究《山海经》中的古代科技与哲学思想7.1 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科技知识,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7.2 探讨《山海经》中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科技成果和哲学观点,如五行说、天人感应等第八章:解读《山海经》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8.1 分析《山海经》中的宗教信仰及其特点8.2 探讨《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关系8.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宗教习俗和神话故事,如祭祀仪式、图腾崇拜等第九章: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9.1 探讨《山海经》中的古代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家族制度等9.2 分析《山海经》中的风俗习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9.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如等级制度、婚姻制度等第十章:总结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成果及影响10.1 回顾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成果,如《山海经新释》、《山海经地理释证》等10.2 分析阿长研究《山海经》的方法及其价值10.3 探讨阿长对《山海经》的研究在古代文献学、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第十一章:《山海经》中的古代经济与文化交流11.1 探讨《山海经》中记载的经济活动,如农业、狩猎、渔业等11.2 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化交流现象,如民族迁徙、贸易往来等11.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经济文化交流案例,如丝绸之路的早期记载第十二章:《山海经》中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观念12.1 分析《山海经》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如山川地理、气候特点等12.2 探讨《山海经》中的生态观念,如对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12.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观念,如对森林、湖泊的描述第十三章:《山海经》中的民间传说与风俗习惯13.1 分析《山海经》中的民间传说,如民间故事、传说人物等13.2 探讨《山海经》中的风俗习惯,如节日庆典、礼仪习俗等13.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民间传说与风俗习惯,如春节、端午节的起源第十四章:《山海经》中的医药知识与健康观念14.1 探讨《山海经》中的医药知识,如草药治疗、疾病预防等14.2 分析《山海经》中的健康观念,如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14.3 举例解析《山海经》中的医药知识与健康观念,如黄帝内经的启示第十五章:综合探讨阿长研究《山海经》的学术价值与应用15.1 总结阿长研究《山海经》的学术价值,如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5.2 分析阿长研究《山海经》的方法论对现代学术研究的启示15.3 探讨《山海经》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开发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主题,涵盖了《山海经》的文学艺术价值、地理、物种描述、古代礼仪、风俗、科技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交流、自然景观与生态观念、民间传说与风俗习惯、医药知识与健康观念等多个方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优秀10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背景音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二、整体感知: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给我买《山海经》)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预设: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一.文本综述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文中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妇女。
她粗鲁、迷信、没文化,爱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顾孩子,然而她质朴,善良,热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和对“我”的真诚关爱。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充满了感激之情。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怀念。
她的善良,她对我的关爱,特别是她对“我”的精神需求的尽力满足,让成年后的我充满感激,久久难忘。
二.目标设置
1.认识阿长。
2.品读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语言,阿长的表现背后的隐藏的秘
密。
3.梳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读懂并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深
怀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解读
(一)走进阿长认识阿长
1.阿长是谁
这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长在这里无名无姓,可见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
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
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
也不是她的绰号。
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出来了: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
这是很可悲的。
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
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3.写了阿长什么
她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
”这是我最讨厌的。
喜欢
“告状”。
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让我极度不满。
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这是我所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这倒让我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但这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完全消失了。
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到渴求已久《山海经》,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毛病多多的人,她没文化,行为粗俗而又迷信。
作为保姆,她并不善于照顾孩子。
除了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其他的都是让我“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的。
哪怕产生的敬意也会逐渐消失。
那么,《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宝书,让原本对阿长讨厌憎恨的“我”因为这本书而
发生巨大的情感变化呢
(二)《山海经》
1. “我”和《山海经》
就书的模样来说,阿长买给“我”的《山海经》实在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然而作者两次强调:“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书“宝”在什么地方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可以让我们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当三味书屋的先生在课堂上诵书至陶醉入迷时,于“我们”却是“最相宜”的,因为此时学童可以偷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做的是“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画画儿玩。
而《山海经》正是一本带有很多插图的书: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山海经》一书中的故事以及插图的奇特、魔幻,对于想象力正炽的儿童,自然是极富诱惑力的,因此,对《山海经》的热爱自然就会让“我”对帮助自己得到这本书的长妈妈心怀感激和敬意。
而“我”对那个富有叛逆精神的刑天的酷爱,正是作者自己战士人格的最初萌芽。
因此可以说,对于少年鲁迅来讲,《山海经》是真正的启蒙教材之一。
“并非学者”的阿长实在比“书多”但疏懒的远房叔祖更能给予孩子真诚的爱护和帮助,阿长可以算上是最让“哥儿”动情难忘的启蒙老师了:她把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这些优良的品格,以朴实的行动输送到了少年鲁迅的血液之中。
2.阿长和《山海经》
从文章内容看,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有两个方面:首先,阿长“并非学者”,也并不曾对“三哼经”有过最粗浅的了解,因此说阿长和《山海经》本无联系也无不可。
第二,由于“我”的缘故,二者发生了联系。
是“我”的念念不忘引起了阿长对《山海经》的注意,而“我”原本以为“说了也无益”(即根本没抱希望),因为这是一件“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但最终的结果是――她知道了“我”的渴望后,很快便将自己用微薄的工资买来的“有画儿的‘三哼经’”交到了“我”的手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长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粗俗的下人,而应当是一个心思细腻、热情真诚的“长妈妈”了。
三、“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文章围绕“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采用层层“剥茧”的方式,细致地描绘了“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别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认识过程,而长妈妈纯洁朴实的灵魂也在这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中“我”用很不屑的口气介绍了阿长:“不知道她姓什么”、“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我”所不耐烦的“许多规矩”……在“我”的“讨厌”与“不大佩服”中,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朴直平凡、愚昧落后的劳动妇女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而“空前的敬意”与“特别的敬意”则发生在她讲“长毛”的故事时,她竟然相信脱掉裤子的妇女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在这里,作者以一种苦笑的口吻批判了长妈妈的愚昧:“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反语讽刺,在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插上大有深意的妙语,庄谐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最后,文章以婉转的笔调,,集中描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她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长妈妈对儿童求知天性的尊重和爱护,对作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先抑长妈妈身上封建思想的尘垢,后扬她固有的质朴善良、热情助人的品质,将深切的同情与真诚的赞美融合为一,结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便是这种深情的真实流露。
《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塑造细腻而饶有风趣,伴随着作者深情的缅怀与思念,它犹如一枚耐咀经嚼的橄榄,令人回味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