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陈亶公陈氏世系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8
贵州陈氏家族辈分汇总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
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贵州:1、贵州省开阳县{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下马场镇)新风村}陈氏:先祖陈俸忠(1735-1815),乾隆年间由四川到贵州开州府紫江县管下马场龙堰居住(现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风村);祖籍江西林江府书市巷十字街桥这头,后从江西到湖广,到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大竹县云安乡寒林里双河口陈家塆子。
字辈:俸、朝、章、子、国、大、锡、廷、思、培、祖、永、恒、昌、鸿、禧、熙、业、宗、序、维、昭(转宗)2、贵州辈份是:锡、大、天、先(薪)、应;文、光、学(华)、世(永)、鸿;思、余、平、安、义;镇、国、定、庭、忠。
3、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红兵赶散各天涯五马太子如雷吼永赴麒麟江定巴一家分为三五户一户分为三五家有人记得诗八句不同宗祖也同华4、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5、黔南地区炳、少、明、忠、玉6、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
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7、贵州六枝、织金、安顺一带有明朝从江西吉安府大桥头小桥尾过来的陈姓后代上万人陈姓:字辈是:“朝、兴、先、芝、彦,宏、正、元、福、廷,明、光(伦)、开、富、贵”。
好象是“彦”字辈有一支到了广东或广西8、贵州独山县:是从江西来的,先到贵州省福泉后在1860年左右迁至独山,现字辈一段为:士、玉、开、志、国、文、兴....9、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贵州正安陈氏族谱是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家族成员的重要资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贵州正安陈氏族谱的内容。
一、正安陈氏的起源
正安陈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陈国,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根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陈国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虞胡公满。
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了陈姓。
正安陈氏家族就是陈国后裔的一支。
二、正安陈氏的发展历程
正安陈氏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
最早,正安陈氏家族居住在河南淮阳,后来随着战乱和生活的需要,家族成员逐渐迁移到了今天的贵州省正安县。
在正安县,陈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三、正安陈氏族谱的内容
正安陈氏族谱详细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成员的重要信息。
族谱中包括以下内容:
1. 家族起源:记录了陈氏家族的起源,陈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 家族迁徙:详细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从河南淮阳迁徙到贵州正安的过程。
3. 家族成员: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历代祖先和家族成员,包括他们的名字、生平事迹、官职等信息。
4. 家族文化: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传统习俗、家族规章、家训等信息。
5. 家族墓地: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墓地位置、墓地规模、墓主人等重要信息。
四、正安陈氏族谱的价值
正安陈氏族谱是了解正安陈氏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陈姓历史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族谱也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湘东陈氏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一、引言湘东陈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族群之一,其影响力横跨数个朝代,贵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儒家门阀之一。
作为湘东陈氏的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其宗谱更是汇聚了数百年的家族血脉和家族史。
二、起源据文献记载,湘东陈氏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明朝。
当时,明英宗朱祐樘的统治时期,陈姓始迁至贵州地区,并逐渐形成了贵州地区的陈氏支系。
而后,这一支系在普安地区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家族传统。
三、家族血脉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中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
自明朝至今,这一支系的族人世世代代,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在这一宗谱中,记载了家族的辉煌成就、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及家族的兴衰变迁。
四、家族传统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也展示了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此宗谱中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家族重视教育、重视家风家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五、家族成就宗谱中记录了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家族成员的成就。
从政治、军事、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家族成员都有不俗的成就,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家族成就不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六、家族兴衰宗谱中也真实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历程。
家族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考验,有辉煌和荣耀,也有挫折和失败。
这些兴衰变迁的经历,不仅是家族的独特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一个缩影。
七、对后人的启示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也承载着对后人的启示。
它提醒后人牢记家族的传统和家族的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结语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是该族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这一宗谱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陈氏族谱(三)四、陈姓源流序陈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黄帝时期,陈丰(锋)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传说黄帝的孙媳妇和曾孙媳妇均姓陈,在原始母系社会,通过婚姻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基础。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丰氏部落随黄帝族从陕西宝鸡陈阪(陈丰氏部落初居地)东迁,定居河南宛丘,即《山海经·大荒南经》称之谓“陈州之山”,给后来陈姓留下一个“徽记”。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记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
在当天子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入河处),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
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图腾。
舜帝代理天子政务11年,登上帝位39年,禅位于禹。
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
自舜帝诞生之年(约公元前2240年)至妫满封陈受姓的前一年(约公元前1047年),共传34世,历时约1153年。
谓“虞舜世系”。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阏父之子)于陈丰氏部落的故址建立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奉守舜帝祭祀,以备三恪。
后来其子孙以国为姓,即陈姓。
因此,古书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
妫满公去世,谥号陈胡公。
其长子申公陈犀继位;申公去世,其弟相公臬羊继位。
相公去世,国人立申公之子突为国君,是为孝公。
孝公去世,其子慎公圉继位。
后传至湣公(《左传》作闵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26君,近600年,谓“陈国世系”。
陈胡公十一世孙厉公跃,生子完,为避祸,于公元前672年奔齐国,改田姓,名敬仲,史称田敬仲完,任齐国工正,其子孙世代为大夫、卿相。
至敬仲完十世孙田和为相时,代姜姓而建田氏齐国,称太公。
陈氏得姓开宗始祖满公世系一、姓氏演变与迁徙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灭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
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厘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和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
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
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
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
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
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
子夏生御叔、少西氏。
御叔生夏氏。
款生朔,朔立为共公。
颖川堂黄桷洞陈氏族谱序及陈氏源流略记(2009-02-25 20:04:42)转载标签:杂谈家谱遗失,仅存此序。
在空间登出此序,希望有人能帮助我理清入川前的家族历史。
谱序谱之修也,实以寻源溯流,使后世得本根之所自来,不致徒观枝叶也。
粤稽陈氏之始系舜之后,封于陈州,因而属姓。
夏禹时,陈庆都公女为禹王后,庆都公禹封为岳国公,封夫人胡氏为岳国夫人。
周武王时妻陈胡公以元女大姬封为陈国,传至鲁哀公十一年,陈敬仲奔齐祀先祖以韶乐,后有齐国而改陈齐,其明证也。
历秦汉晋魏,蕃衍甚多,难以备述。
至宋齐之间,有陈实公者,聚居江南、江州、颖川,以十三代同居,人丁有七百余口,每食设广席,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众犬不食,此义门也,齐主实有旌奖。
后至隋唐开皇五年,南瑛公者自江南颖川迁至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永居圳上,不远离,贵显异常,历汉立瑕琳陈惟,惟官至光禄大夫,御葬归山,赐华表树二十四支,香表树二十八只,义塘六百六十二口,水田三千七百一十七亩,守坟墓佃庄客二百七十余人。
后惟生永兴、永千,兴生文琥、文琦,琦生陈拔、宁,宁生海,海生政寿,政寿生陈一,一生陈文,历七代皆贵显无比。
文生我始祖伯万与伯千、贯、纪四人,伯贯回江南,伯千落四川,伯纪回江西,惟我始祖伯万在唐末官至九门提督,圣上览陈姓皆屡朝贵显,赐有锦绣图,后以吉府人稠地隘,相土卜居,始涉北楚、沔阳、荆襄、鄂(?)黄等处,后于唐庄宗同光二年请旨始迁南楚邵州府即宝庆府,至元始改上高县即新化,带衙人董保仔奴四十人择太阳三都黄阳山鹅塘等处落业,此湖南一派陈姓之由来也。
后伯万生五子,永宗、康宗、齐宗、广宗、庆宗,庆宗回江西,广宗迁四川,惟永宗、康宗、齐宗负图归楚。
厥至宋时有解元四六,如康宗子祖三,祖三子奉三,奉三子文孙,文孙子君晓,君晓生元和、亨和、利和、贞和,元和长子陈翔,翔子陈诩齐国公,诩长子昭文楚国公,昭文子省晔秦国公,婆冯氏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三人皆中状元,入相宋主;尧佐子侄述古、师古、敏古皆贵显。
陈氏世系(部分)(二)陈氏嫡系世系之一(自陈胡公满起)始祖一世:陈胡公满。
阏父之子。
妣大姬。
生子犀侯、次子皋羊。
二世:申公犀侯。
胡公满长子。
袭陈侯。
妣蓟氏。
生子突。
三世:孝公突,又名仁。
申公犀侯子。
袭陈侯。
妣宋氏。
生子圉戎。
四世:慎公圉戎,又名钊,孝公突子。
周历王二十四年薨。
妣周氏。
生男一:宁。
五世:幽公宁,又名苌。
慎公圉戎子。
在位二十三年,薨于周共和十年。
妣杞氏。
生男一:孝。
六世:釐公孝,又名金木父。
幽公宁子。
在位三十六年,薨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妣鲁氏,生男一:灵。
七世:武公灵,又名超。
嗣位十五年。
周幽王元年薨。
妣齐氏,生男二:长说,次爕。
八世:夷公说,又名林熊。
武公灵长子。
嗣位三年。
周幽王四年薨。
妣胡氏。
传位于弟爕。
平公爕,又名元圭。
武公灵次子。
在位二十三年,周平王十六年薨。
妣曹氏。
生男一:圉。
九世:文公圉,又名亹。
平公爕子。
嗣位十年,周平王二十六年薨。
妣齐氏,生鲍。
另姬蔡女,生佗。
十世:桓公鲍,文公圉长子。
嗣位三十八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
妣吴氏,生免,次跃。
蔡姬所出,三林,四杵臼。
公子佗(亦作他),字五父。
文公圉次子。
《左传·昭公五年》载:“春,正月,甲戌,乙丑,陈侯鲍卒。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桓公弟,五父也,称文公子明佗,非桓公母弟也)杀太子免(桓公太子)而代之”。
《左传·昭公六年》又载:蔡人杀佗(佗立踰年,不称爵者,篡立。
疏:佗立二年)。
《台湾德星堂族谱》载:桓公病,佗杀太子免而代之。
佗虽篡位,人心不服,又性好田猎,每微服从禽郊外,不恤国政。
蔡桓侯封人(厉公之母舅)乃命其弟蔡季带兵住陈境,俟其出猎,擒而杀之。
枭其首祭于桓公之庙,立跃为君,是为厉公,此周桓王乙亥十四年事也。
佗篡立仅一年零六个月,未会诸侯,故不能称爵。
”十一世:太子免,桓公鲍长子。
立为太子。
桓公病笃,被公子佗所杀。
厉公跃,桓公鲍次子。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
陈朝世系.txt └→陳霸先(興國)(諡武皇帝,廟號高祖)(萬安陵)::├→陳蒨(子華)(諡文皇帝,廟號世祖)(永寧陵)│││└→陳伯宗(奉業)(諡廢皇帝)│││└→陳至澤(臨海王、皇太子,無諡廟)│└→陳頊(紹世)(諡孝宣皇帝,廟號高宗)(顯寧陵)│└→陳叔寶(元秀)(後主)先祖陈氏上古血缘世系舜帝——商均——箕伯——强餘——虞颉——虞思——有龙——寿肸——权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教——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填叔——野——无释——甾——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宛丘世系 (義門堂譜載滿公至翔公世系)满妫姓——犀候——突——圉戎——宁——孝——灵——燮——圉——鲍————完田——朔——平国——午——弱——偃师——吴——柳——越——衍——琏——履辉——周昌——裔余——仲丕——从善——德绍——述——平——原仁——子远——澄——与京——考——汤——冯——晟——会可——珍——嗣——翔——寔(河南太丘長)陳寔(漢太丘長)子六:紀洽諶政信光。
│└→陳紀字元方。
平原相、侍中、大鴻臚│└→陳群字長文(立九品官正之法)。
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創制「九品官人法」。
文帝即位後,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潁鄉侯。
後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
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後任司空,錄尚書事。
│└→陳泰字元伯。
官拜尚書令.尚書左僕射。
│└→陳准字可則(晉;太尉)號元大,晉興安十八學士除大尉,封廣陵郡公。
│┌───────────┘↓陳匡└→└→陳世逵字太義(丞相掾、太子洗馬、晉元帝南遷時,任長城令遂居長城(今浙江長興縣)。
│└→陳康(丞相掾)│└→陳英(盱眙太守)│└→陳公弼(尚書郎)│┌───────────┘↓陳鼎(步兵校尉)│└→陳安字一德。
生於東晉咸安元年。
刘宋散骑常侍;│└→陳高(散騎侍郎)│└→陳詠(懷安令)│└→陳猛(長安/安成太守)│└→陳道巨(太常卿)│┌───────────┘↓陳文贊字汝畫,號瑞林,梁赠侍中,陈武帝时追尊景皇帝│└→陳霸先(高祖武皇帝)太祖系陳文贊(太祖景皇帝)│├→陳道譚(長城縣公、始興昭烈王)├→陳霸先(興國)(高祖武皇帝)└→陳休先(武康縣侯、忠壯王)始興昭烈王系陳道譚(長城縣公、始興昭烈王)│├→陳蒨(子華)(長城縣侯、臨川郡王、世祖文皇帝)└→陳頊(紹世)(始興王、高宗孝宣皇帝)忠壯王系陳休先(武康縣侯、忠壯王)│└→陳曇朗(南康愍王)│├→陳方泰├→陳方慶├→陳方華└→陳方曠高祖系陳霸先(興國)(高祖武皇帝)│├→陳克(孝懷太子)├→陳昌(敬業)(衡陽獻王)├→陳立(豫章獻王)└→陳權(長沙思王)世祖系陳蒨(子華)(世祖文皇帝)│├→陳伯宗(奉業)(廢帝)├→陳伯茂(郁之)(始興王)├→陳伯山(靜之)(鄱陽王)│││└→陳君范│├→陳伯固(牢之)(新安王)├→陳伯恭(肅之)(晉安王)├→陳伯信(孚之)(衡陽王)├→陳伯仁(壽之)(廬陵王)│││└→陳番(湘濱侯)│├→陳伯義(堅之)(江夏王)│││└→陳元基(湘潭侯)│├→陳伯禮(用之)(武陵王)├→陳伯智(策之)(永陽王)└→陳伯謀(深之)(桂陽王)│└→陳豊廢帝系陳伯宗(奉業)(諡廢皇帝)│└→陳至澤(臨海王、皇太子)高宗系陳頊(紹世)(高宗孝宣皇帝)│├→陳叔寶(元秀)(後主)├→陳叔陵(子嵩)(始興王)├→陳叔英(子烈)(豫章王)│││└→陳弘│├→陳叔堅(子成)(長沙王)├→陳叔卿(子弼)(建安王)├→陳叔明(子昭)(宜都王)(江州義門世系祖) ├→陳叔獻(子恭)(河東王)│││└→陳孝寬│├→陳叔齊(子肅)(新蔡王)├→陳叔文(子才)(晉熙王)├→陳叔彪(子華)(淮南王)├→陳叔重(子厚)(始興王)├→陳叔儼(子思)(尋陽王)├→陳叔慎(子敬)(岳陽王)├→陳叔達(子聰)(義陽王)├→陳叔雄(子猛)(巴山王)├→陳叔虞(子安)(武昌王)├→陳叔平(子康)(湘東王)├→陳叔敖(子仁)(臨賀王)├→陳叔宣(子通)(陽山王)├→陳叔穆(子和)(西陽王)├→陳叔儉(子約)(南安王)├→陳叔澄(子泉)(南郡王)├→陳叔興(子推)(沅陵王)├→陳叔韶(子欽)(岳山王)├→陳叔純(子共)(新興王)├→陳叔謨(子軌)(巴東王)├→陳叔顯(子明)(臨江王)├→陳叔坦(子開)(新會王)├→陳叔隆(子遠)(新寧王)├→陳叔榮(子徹)(新昌王)├→陳叔匡(子佐)(太原王)├→陳叔叡├→陳叔忠├→陳叔弘├→陳叔毅├→陳叔訓├→陳叔武├→陳叔處└→陳叔封後主系陳叔寶(元秀)(後主)│├→陳胤(承業)(吳興王)├→陳嶷(承岳)(南平王)├→陳彥(承懿)(永嘉王)├→陳深(承源)(始安王、皇太子)├→陳虔(承恪)(南海王)├→陳祗(承敬)(信義王)├→陳兢(承檢)(邵陵王)├→陳莊(承肅)(會稽王)├→陳恮(承厚)(東陽王)├→陳蕃(承廣)(吳郡王)├→陳恬(承惔)(錢塘王)├→陳總├→陳觀├→陳明├→陳綱├→陳統├→陳沖├→陳洽├→陳縚├→陳綽├→陳威└→陳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陈氏世系源流一黄帝至舜帝、舜帝至胡公满、胡公满至陈实公的世系陈氏世系源流(一)自黄帝至舜帝的世系舜帝(重华公),黄帝(轩辕氏)的九世孙,为陈氏最早的祖先,称太始祖。
自黄帝至舜帝的世系问题,存在“九代世系”和“十代世系”两种世系情况:九代世系:1黄帝一2昌意一3颛顼一4穷蝉一5敬康一6句望一7桥牛—8瞽叟一9舜十代世系:1黄帝一2昌意一3颛顼一4幕一5穷蝉一6敬康一7句望一8桥牛一9瞽叟一10舜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名曰轩辕。
嫖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日昌意。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日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一般学者认为自黄帝至舜帝传世九代。
但也有学者曾发现有个别老谱载其世系为十代。
如《川(四川)黔(贵州)边陈氏联宗合谱》是十代的世系。
其做法就是在颛顼与穷蝉之间有“幕”一代。
依据是《左传•昭公八年》注曰:“幕,舜之先,瞽叟舜父,从幕至瞽叟无违(天)命”。
又《史记•五帝本纪》考证云:路史余论曰“吕梁碑,刘耽作,碑中叙纪虞(舜)帝之世(系)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瞽叟生舜’”。
上述两种情况都有依据,但十世系说法存在一个问题,即“幕”父是谁,没有明确的考证。
我认为,在颛顼与穷蝉之间随意加“幕”一代的做法不可取,上述“幕生穷蝉”、“帝颛顼生子日穷蝉”和“穷蝉父日帝颛顼”,说明颛顼即“幕”;或者日,颛顼和“幕”,一个是穷蝉的生父,一个是穷蝉的继父,在陈氏族谱中,出继和继人的情况常有。
因此,我更倾向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自黄帝至舜帝九代世系的说法。
陈氏世系源流(二)自舜帝至胡公满的世系胡公满原姓妫名满,谥号胡公。
生于殷纣王九年(公元前067年)十月十五日,卒于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
胡公为舜帝卅四世裔孙,为陈姓之始祖。
自舜帝至胡公满的世系:据福建闽清县的《陈氏千郎公派》谱,自舜帝至胡公满的世系排序是:1舜帝一2商均一3虞思一4宏公一5吕公一6纬公一7贺公一8楷公—9淮公一10泰公一11箕伯一12直柄一13虞遂一14伯戏一15覆公一16 频公一17卢公一18表公一19环公一20容公一21灵公一22益公一23希公一24蔺公一25填公一26野公一27无数一28甾公一29叔正一30献子一31严寿一32元寿一33阏父一34妫满。
十一个陈友谅第一个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出生于元朝延祜七年即公元1320年,系南北朝宜都王陈叔明之二十九世孙,系唐朝朝庭命官节渡使,陈伯万之十九世孙,(陈伯万原籍,江西泰,因官迁湖南邵阳镇守边邑,携家眷于鹅圹定居),陈伯万下传子孙至汉帝陈友谅垂直世系于后:陈伯万——元和——翔——诩——昭文——省华——尧佐(\三尧世家\)——述古——康宗——祖三——奉三——文孙——君晓——仲沈——朝璞——文运——云秀(字千一)——思玉(字陈普才,沔阳人)——陈友谅(注:元末建立大汉朝政权,乃大汉皇帝,上自胡公九十一世,在位四年,身殉鄱阳之战。
)寿终四十四岁,薨葬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进首义公园处,至今作省级文物保护。
(引自《伯万公宗谱》考察纪实)。
第二个陈友谅:元朝末期,湖南洞口人,系鹅圹始迁祖——陈伯万之二十世孙、上自陈胡公九十二世,其垂直世系于后:陈伯万下传——元和——翔——诩——昭文——省华——尧佐(\三尧世家\)——述古——康宗——祖三——奉三——文孙——君晓——仲才——鉴——六七——昌达——宪问——宗英——友谅(注:乃汉帝陈友谅之侄子,现在的洞口人说,他们是汉王陈友谅的子孙)这个陈友谅的子孙分布于湖南洞口、桃江、四川等地,殁葬桃江县县城外郎山,妻张氏卒葬无底井。
(引自伯万公宗谱及洞口人的实录)。
(实际名叫陈佑亮)。
第三个陈友谅:明末湖北麻城人,老谱载:\江西临江府新谕县,桃花村陈姓,于元朝末年,红巾军倡乱,从战乱之中移徒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兰田坝,鹅掌大丘,世居数代。
明朝中叶再迁四川务川县,戴城图二甲桥板沟垦地裔生。
(注:后来的务川县划归贵州所辖)入川前,始祖——金道公娶罗氏,生一子果木,果木娶曾氏生八子即:友富、友贵、友福、友禄、友升、友斗、友相、友谅,人们号称八龙。
\金道公未死之前,卜有真龙地一穴,名为骑龙穴,地师曰:\穴前需开凿水塘一百口,要连接江湖为宜,并要死者裸体入棺,后来,金道公殁葬于此穴,子孙兴旺发达,常有灵气进入皇宫作乱,皇帝夜夜入梦,被一少年公子赢棋数局,帝问其名曰之故,朝庭新主降旨阊坟,当时坟茔内有\云龙\出现,顺流而下,来到江湖之处,灵气被伤于武士之剑下,灵气被毁也。
陈氏历代略说:夫陈系古帝虞舜之后裔也,至于间父为殷陶正,越于周武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胡公藩,封于太昊墟东县,是以为陈,因以姓为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隆至南朝之世,陈霸先字兴国,乃吴兴人,初仕于梁,为始与太守,与王僧辨讨平侯景之乱,敬帝拜为相国。
继之封为陈公(即今江苏省江陵县),旋进爵为王,再后受梁帝禅位,改其国号曰陈,都建康(陈武帝也,原于江苏省江陵县),是以子孙繁盛,及后各代各朝,俱有在朝为臣为相,为卿为吏者多矣。
其各省所居者愈多,及其元末明兴之际,则云南、贵州两省乃苗民所居,当元顺帝失政,而苗民由此判乱,及明太祖(洪武皇帝)灭元,太平大定天下,方把云贵二省征平,既平乱后,则苗民诛灭者,百分之九十(十八洞苗王苗民诛之,惟留一洞而已),以故云贵二省成为地广民稀,因此明帝旨谕,由繁盛省之民调来补其少民之云贵二省,当江西省人口盛繁,故我先祖因此被调到贵州省地方,系江西省南昌府封陈县猪市巷居住人氏,初到黔省,居黔东部区域,后散居石仟、独山、都匀等地,则我先祖,由此迁于龙里县东南乡,喇旁的谷榜窑,既居于此,皆是籣桂腾芳,瓜瓞绵绵,生子五人,俱完婚而同居,则住屋十二间,对面厢房,牛十二头,马三匹,猪十五只,田百十亩之地,土二三十亩,虽然地面宽阔,则收益上不十分的好,其有分姓之事,原因是妯娌不睦,有一日浆线织布,突然一股浆线不见,妯娌相疑,吵闹成仇,遂请巫师到家,则以为捞油滾经之行,盟心见性,遂设于老屋基之对面前小坡顶上,在此之日,将要捞油,则家中之一只黄牯突然打倒棬门,遂一直跑到小坡顶上,到油锅之处,把油锅打翻,故此为观察情况,特将此牛杀死在地,剖其腹而得其线,因此先祖父母甚优,责其子曰,尔等俱若禽兽之徒,听妻子奸言谗语,不念手足之情,同胞之义,骨肉之亲,一般小人见识,一股浆线所值几何,作此极怨极仇之行为,比其他之不如,遂剌命弟兄等各依各的外家姓去,只留第四子顶先祖,由陈姓宗支,焚香换水,标坟掛纸,继承宗祧,奉养双亲,住居屋盧,管理受其田园,其余者迁居他处,以免二老见者恶心,从此虽然各姓原系一脉源流,永远子孙不能一致忘本联姻,倘若不听戒训,欺宗灭祖而忘本者,绝子灭孙,永世不昌达。
关于陈亶支系与友谅系及六龙友德支系的杂谈关于陈亶支系与友谅系的杂谈前面已发布《贵州贵竹陈友谅迁徙记》,《陈郭二姓不开亲》,《亶系陈氏宗谱2000版论证的论证》和《果石庄陈友谅是否与亶系为同一支系的查证》,所以不再重复发布,但关于陈亶支系六龙友德支系的杂谈还是没发布,这里让宗亲看看友德支系是怎么说的:关于六龙系陈氏的资料论证关于六龙系陈氏属于亶系与否,一直是亶系族人和六龙族人争论的一大焦点,也是贵州陈氏宗族非常关注的问题。
六龙族人的观点是:六龙陈氏是汉王友谅的三弟或者堂弟陈友德入黔。
有老蒙关陈友德碑记为证。
以前其墓为乱石坟一座,有碑。
2005年族人集资,修大坟一座,另立新碑,新老两面碑一样,都是陈公友德之墓。
但是老碑立于1958年,其碑文和老譜所载永乐十八年那块碑完全不一样,到底孰真孰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不管是否是友德公,都不可能和汉王友谅有任何关系,这是事实。
亶系族人的观点是:据亶系许多地方老资料记载,亶公长子陈大经投奔安邦彦迁居六龙,生陈有百,陈有千,陈有万,陈有百就是六龙所说的陈友德。
但是请你们查查历史,安邦彦是什么时候的人,陈友德公死了两百多年才造反,陈友德公的父亲会投奔安邦彦,那不是活生生的历史穿越,写玄幻小说吗?再说,六龙并无陈有千,陈有万的记载,这个资料如何对接,只有请高手指点。
就祖籍地而言,织金以那岩峰口有立于乾隆三十一年的陈友德七世孙陈鸾公碑记为证,六龙陈氏祖籍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与清镇,纳雍的陈亶的祖籍江西庐陵县金竹林相去甚远,怎么可能是一个支系呢?或许六龙陈氏不属于亶系,或许有些人根本不是亶系的,只是有一些传说相同就硬接在一起等等,种种可能都有,总之一句话,高安县入黔的陈氏和庐陵县入黔的陈氏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个始祖入黔的。
好多谜团只有等待大家一起解开。
现在为了照顾不喜欢看字的宗亲,用视频说的形式为宗亲承现。
在明清时期还有水西水东之分,具体的位置划分也一并奉上。
贵州陈姓入黔始祖
贵州陈姓祖先来自江西义门陈氏,明万历年间因随军征伐遵义土司杨氏而到四川,后又到贵州习水,定居在马桑坪。
今习水的无水明墓的陈万里,为公认的入黔始祖。
陈姓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
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氏受姓满公派下世系至43世祖寔公<上杭陈氏梅山公一脉宗谱>>民国五年由当时举人陈煃(紫垣)主编,时任知上杭县事古蒲楊在春作序。
一套33卷共25本。
陈氏受姓满公派下世系总编1世祖阙父之子满公舜之苗裔,周武王克啇求舜后而得妫满,因以元女大姫配之封诸陈都宛邱,其后以国为氏,地在陈州大皞之墟,今属河南开封府。
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4年)卒,谥胡公,葬淮阳城南柳湖旁,用铁固之,俗称铁墓。
生子二:犀侯,臯羊。
2世祖满公长子犀侯谥申公,妣薊氏,生子:突。
满公次子臯羊谥桓公3世祖犀侯之子突公谥孝公,妣朱氏,生子一:圉戎。
4世祖突公之子圉戎周厉王二十四年丙午(公元前854年)卒。
谥慎公,妣周氏,生子:宁。
5世祖圉戎之子宁公嗣位二十四年,周厉王四十八年庚午(公元前830年)卒,谥幽公。
妣杞氏,生子:孝。
6世祖宁公之子孝公嗣位三十五年,周宣王三十二年乙巳(公元前796年)卒,谥釐公。
妣鲁氏,生子:灵。
7世祖孝公之子灵公嗣位十五年,周幽王元年庚申(公元前781年)卒,谥武公。
妣齐氏,生子二:说、爕。
8世祖灵公长子说公嗣位三十年,周平王二十年庚寅卒,谥夷公。
妣胡氏灵公次子爕公嗣位二十三年,周平王四十三年癸丑(公元前728年)卒,谥平公。
妣曹氏,生子:圉。
9世祖爕公之子圉公嗣位十年,周桓王二年癸亥(公元前718年)卒,谥文公。
妣齐氏,生子:鲍。
蔡氏,生子:佗。
10世祖圉公之子鲍公嗣位三十八年,周釐王二年辛丑(公元前680年)正月卒,谥桓公。
妣吴氏,生子四:免,跃,林,树臼。
11世祖鲍公长子免公为蔡人所杀鲍公次子跃公嗣位七年,周恵王四年戊申八月死,谥厉公。
生子:完。
鲍公三子林公周庄王四年戊子十月卒,谥庄公。
鲍公四子杵臼嗣位二十五年,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十二月卒,谥宣公。
妣吴氏,姬氏,生子二:衘宼、御款。
嬖姬吴生。
12世祖跃公之子完公字敬仲,国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遇观之否曰陈衰此其昌乎。
贵州省陈氏家族字辈(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长沟村古家坝陈氏字辈黌国文仕曰永天元朝廷开举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松林松林镇平街陈氏字辈瑾汝朝政運尚茂廷紹啟先德世奇荣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陈氏字辈朝字单圣朝明文启后贤仁义家声振礼治仕泽强诗书富贵远忠孝福禄长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龙泉村陈氏字辈开应有元啟其昌永世安朝廷敦秀任政德毓明贤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陈氏字辈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西河镇陈氏字辈其先善仁大德荣世传远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坡渡镇林紫村联丰组陈氏字辈元必文朝相国大永其昌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龙塘湾陈氏字辈衣大万美朝天聪禹弘履元思文汝光明正全心体义振安顺仁祥鲁维现秀定举贤方施恩道善帮志经常才权德贵国玉书香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天桥村陈氏字辈文友继王鼎先胤开敏光德大明永远世代朝宗国泰学如天星正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罗溪村陈氏字辈洪世登正大光明开德泽家传勤耕读孝友满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苟江镇义源村后犋组陈氏字辈万应玉国洪登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陈氏字辈百陈公茂显仲文陈大思兴永远在朝廷国陈启後明德良陈登伦胡礼守本为人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村先锋组陈氏字辈茂于大世昌绍祖永登芳胜朝克庭瑞诗文开定邦义谦民德谱福寿锡远康忠政辉国处仁忍跃华光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何坝镇林光社区坭塘组陈氏字辈国正师之应发科仲以文志祖德启厚家帮显碧云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陈氏字辈子有碧文思可天先学万国志朝廷安全德泽昌明纪茂显纯修绍世荣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旧城镇土城关村朱家组陈氏字辈华中在朝友洪玉光严科吉昌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石溪坪陈氏字辈大自学天登王单子元文在仕永华敬青兰斗富林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后山乡新山村街道组陈氏字辈应朝昌连军兴明泽得安康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顶云街道不板井村陶家寨陈氏字辈亶大万福应朝兴启登仕大有志福天光宗学明德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上关镇下关村陈氏字辈元天国应时仕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关索街道高坡村大兴组陈氏字辈云上文仕思正大光明远进朝忠国家必定有才学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宋旗镇兴隆村陈氏字辈中维方尚世恪开怀观善建教正温良彝吉士恩从厚心传显可思祖宗德泽远治家有典章民安时祥顺国泰永荣昌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石门乡高潮村陈氏字辈上再文之子应世思仁朝百石山乾顶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马场村陈氏字辈啟应谟维宗正良发洪富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金岩村陈氏字辈伯尧顺兴龙福禄明德崇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城关镇玉屏村陈氏字辈洪金尚应九子氏国经文正朝星斗宪光辉耀祖先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安底镇桃元村岩脚组陈氏字辈万世洪正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源村镇沙溪社区陈氏字辈儒宗国嘉凤良安应洪文富顺乾坤大万世永兴隆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镇小河村陈氏字辈瑞先学启恒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双山镇双山村陈家寨陈氏字辈友思朝圣火廷永尚文德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云章诗书启秀英俊联芳善保余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中贤良惟兹后裕锡福咸康克循训典定祚荣昌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星宿乡龙山村盐行组陈氏字辈光贵德元昌有文仁传芳佳兴礼尧币报国焕云章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鼎新乡长丰村烂坝组陈氏字辈亶大有万福可國朝子文登亮国庭天元正祖兴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响水乡岔河村陈氏字辈国和官德祖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法书村陈氏字辈国朝兴唤德永正大廷忠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山坝村陈氏字辈金星育文国叔年世永宽天开福禄寿大喜字德安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百纳乡龙峰村岩脚组陈氏字辈光贵德元昌有文仁传芳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普宜镇陈氏字辈良郎义友仕玉德特寿君恩爵禄和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德沟村陈氏字辈良尚尧舜玉应启文鸿昌大友兴国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犀牛村下寨组陈氏字辈良尚尧舜王应啟文鸿昌大友兴国庆佳声永绍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柱中村田沟组陈氏字辈忠应玉天泽文化世德增国家真锦秀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协和镇木弄村陈氏字辈申登天明亮洪开国大昌世永家祥顺荣华富贵宫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坪镇黄坭坡陈氏字辈大依万勉朝可定第伦文惠仲应洪思廷永绍怀中正万世显方茗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金兰镇五里乡陈氏字辈成有思文世朝庭新先登国政天安应永远发德清荣华进富贵刚常张雨秀一定久长春加上复元本百代又红军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白泥乡联合村那台组陈氏字辈国太兴中士德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地莪村陈氏字辈德世学开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乡大有村陈氏字辈大其天尚正世德启荣昌继绪忠良显渊源佩泽长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中潮镇尹所村陈氏字辈文先嗣志洪献光昌明德腾芬茂宗虞继赞扬韶华嘉汝启凤若永霓裳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大山镇野纳村陈氏字辈天洪维忠道继永孝思源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镇半坡村旧院组陈氏字辈金起兴元仲有连德光井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银壶社区杨丰村老院子陈氏字辈世良朝占必金应玉雲忠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普田乡狗场坝村陈氏字辈新朝启世国锡尚学大洪光明开景秀应忠福天德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镇石头寨村新名组陈氏字辈乾元多思绍玉家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盐井乡群福村箐脚组陈氏字辈元多思绍玉家声永同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那洒村陈家寨陈氏字辈金广嘉学士绍正起文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流长镇前奔村底下坝组陈氏字辈两字月朝万应启两字登之应金永文良秀国顺天希仕宗明政庆祖荣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底寨乡金星村八组陈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善朝开廷大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陈氏字辈朝汝永思龙子文登洪开汉茂光仕泽忠孝绍宗品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凤村干溪陈氏字辈万元在一洪太国天忠厚传家秉仁尚义守礼全信绍启文人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陈氏字辈元有国登成政时天文廷永远凤留岁光华发后人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仡来村仡洋溪组陈氏字辈元开有应文万代大朝廷永世恩光再明德远维新少啟先祖显宏正国安贤奉天昌秀定忠良千百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普乐寨村普乐寨陈氏字辈国世登元大文光永正廷崇开应景命明德尚增荣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刀坝镇双河村陈氏字辈启发文明太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板场乡永东村陈氏字辈掌必应春乐守维朝廷佐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官舟镇爱心村陈氏字辈掌必应春乐守维朝廷佐国正天心顺官青明治安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转角村岩底寨组陈氏字辈天维世昌事洪学启文明庆述美大德元良志国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三阳乡安子山村陈氏字辈大成天尚正世德启云昌富贵荣华转渊远佩朝堂。
陈氏世系总表2 二陈姓世系第五部颍川世系第30世:齐王建,前221年田齐被秦所灭第31世:轸,齐王建第三子,奔颍川,复陈姓,为颍川陈实派始祖第32世:馀,成安君,卒于前204年第33世:轨第34世:审第35世:桉,原作安第36世:接第37世:普第38世:通第39世:黎第40世:民第41世:恒第42世:愿第43世:清、察、齐、尚第44世:源,齐之子。
源次子崩;第三子邃。
第45世:实(104-187),原作寔,字仲弓,源之长子,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娶荀氏。
卒,海内赴吊者3万余人,谥文范先生。
陈天嘉五年追封康乐侯,太建元年加封颍川郡。
第46世:纪,字元芳,汉拜太仆,为尚书令,又拜大鸿胪。
政,一作夔,字时芳。
子佑,字景叔,魏司使。
佑长子飞,迁广州高平;佑次子朔,朔子允,迁徐州广陵。
洽,字仲芳。
子唐,唐长子相,仕吴;唐次子直,迁扬州;相子升(声)字德冀,仕吴。
谌,字季芳,与父实、兄纪,齐德同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图像百城。
信,一作休,字大芳。
子谈迁闽中。
光,字实芳,子缔,缔子敏。
第47世:群,原作上君下羊结构,字长文,纪之子,魏司空,封颍阴侯。
娶荀或之女。
236年卒,谥靖侯。
次子漾,字和伯,魏大司马,列侯。
忠,字孝先,谌之子,东汉青州刺史。
忠长子闰,字文清,魏高原太守;第三子坦,廷尉;第四子和。
闰长子谭,字子亨,魏主簿;次子轸。
坦子堪,官至大位。
谭长子授,迁东塘;次子豹;第三子雍,字希文,迁延平;第四子虎,迁竹场。
豹长子琅,迁福场;次子始,迁濑下;第三子远,迁湖州;第四子绩,迁龙康;第五子迈,晋福州兵马节度使,迁莆田;第六子率,率子思远,思远子高。
第48世:泰,字玄伯,群之长子,尚书仆射。
260年卒,谥穆侯。
泰次子恂,袭侯,无嗣;恂弟温,绍封为侯,晋改封慎子。
佐,忠之次子,魏青州刺史。
佐次子戴,一作载之繁体字,太保掾,国子助教;佐第三子徽,一作征之繁体字,太子左率,扬州刺史。
第49世:奕,泰之长子,亭侯,先于父而卒。
贵州陈亶公陈氏世系陈亶公总普--亶公前氏系一、姓氏演变与迁徙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
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厘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和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
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
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
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
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
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
子夏生御叔、少西氏。
御叔生夏氏。
款生朔,朔立为共公。
贵州陈亶公陈氏世系陈亶公总普--亶公前氏系一、姓氏演变与迁徙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
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厘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和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
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
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
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
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
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
子夏生御叔、少西氏。
御叔生夏氏。
款生朔,朔立为共公。
朔生平国,平国立为灵公。
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
平国生午,午立为成公。
午生弱、抬、黄、过,弱立为哀公。
三十五年,弟抬作乱,弱自杀。
弱生师、偃、君留、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弱无一孩为国君。
师生吴,吴立惠公。
胜生公孙贞。
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
吴生柳,柳立为怀公。
柳生越,越立为昏公。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昏公。
昏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
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陈姓自陈国始,经历588年的王室繁衍生息,为陈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地位。
26代君王、王妃构成的王室,使陈姓以无比强盛的一个王室宗族迅猛地壮大起来,形成多条支系的迅速崛起,使陈姓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一处不可抵挡之势。
而陈姓的稳定的王室发展,经历近六个世纪,虽然后来陈国被灭,但他的裔孙们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且开始朝四方迁徙。
陈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后来复姓归宗。
自妫满封陈列到公元前479年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其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
其间,妫满第12代队陈完因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子孙世代任齐国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小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
其子孙纷纷改姓,为免受秦杀戮。
田建有三个儿子,其三子田轸出逃,后来相于楚国,封为颖川侯,迁居至颍川,恢复陈姓。
此后在中原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其它子孙改为王姓。
现代陈姓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出自江洲陈姓,其祖即陈轸,郡望即颖川。
即所谓颖川陈。
我太浮山黑沙溪刘氏,改陈而得。
今查陈姓族谱,记录繁多,现就我认为较准确的记录续录至我支。
二、陈氏血缘先祖黄帝世系1 黄帝,是少典三子,姓公孙,名轩辕,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居轩辕丘上(今河南开封),遂名轩辕。
他代神农氏为天子,有土德王之瑞(土德之色为黄色),故曰黄帝,号有熊氏。
黄帝经历了五十二战,打败了榆罔,诛杀了蚩尤,降服了神农(炎帝),平息战乱,统一了三大部落,人类文明从此开始。
黄帝被尊为三皇之一,五帝中中央之帝,活到111岁而崩,葬在陕西黄陵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
汉朝建黄帝陵,供后世祭祀纪念。
黄帝第一正妃是西陵氏嫘祖,第二妃是方雷氏的女儿,第三第四妃是彤鱼女之女和嫫母。
四妃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佶、环、依。
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他俩继承了黄帝的姬姓。
黄帝不单是陈氏的先祖,也是许多姓氏的先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 昌意,封侯若水,妣蜀山氏名昌仆,生四子:颛顼、安、转流、悃。
3 颛顼,字高阳。
其父没有继承帝位,由高阳继承,称颛顼帝,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自幼多谋善断,大显政治才能。
二十岁时,黄帝就把帝位传给他,在位78年,寿年98岁。
妣生二子:穷蝉、鲧。
4 穷蝉,妣生一子:敬康。
5 敬康,妣生一子:句望。
6 句望,妣生一子:桥牛。
7 矯牛,妣生一子:瞽叟。
8 瞽叟,性顽,继妻性嚣,次子象劣,三人协同虐待舜,皆欲杀舜。
妣握登氏生一子:舜,继妣东泽氏生一子:象。
三、陈氏血缘太祖舜帝世系1 舜,字都君,号重,尧帝四十一年(公元前2293年)生于姚圩(今山东濮县),故姓姚。
舜生母握登氏贤而早丧,至其童年,苦难深重,然舜素行孝义,宽厚温良。
因之深得尧帝重用与天下百姓拥戴。
尧帝以长、次女娥皇、女英配之。
《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号有虞,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
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
舜治天下时,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之年。
舜亦以尧为榜样,不以帝位为私有,112岁时,让位于禹。
舜帝南巡狩猎时,崩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九嶷山上)。
妣陶唐氏娥皇无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2 商均,舜帝禅位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后改封于陕西商城,故史称其为商均。
妣生一子:箕伯。
3 箕伯,袭侯爵。
妣生一子:强余。
4 强馀,袭父爵。
妣生一子:虞颉。
5 虞颉,袭父爵,妣生二子:梦熊、虞思。
6 虞思,袭封虞侯,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妣生一子:友龙。
7 友龙,袭虞侯,妣生一子:寿肸。
8 寿肸,袭父爵,妣生一子:叔仪。
9 叔仪,袭父爵,妣生二子:康伯、康仲。
10 康仲,追谥虞侯,妣生一子:祖妫。
11 祖妫,追谥虞侯,妣生一子:发。
12 发,谥思公,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公于虞,以奉舜祀,并追封其父、祖,立朝称公为虞宾。
妣生一子:妫方。
13 妫方,袭父爵,妣生一子:振。
14 振,袭父爵,妣生一子:维。
15 维,袭父爵,妣生一子:寿固。
16 寿因,袭父爵,妣生一子:敖。
17 敖,袭父爵,生一子:胜。
18 胜,袭父爵,妣生一子:元捷。
19 元捷,袭父爵,妣生一子:偃。
20 偃,袭父爵,妣生一子:姑猛。
21 姑猛,袭父爵,妣生一子:公允。
22 公允,袭父爵,妣生一子:蔺。
23 蔺,袭父爵,妣生一子:填叔。
24 填(顼)叔,袭父爵,妣生一子:野。
25 野,妣生一子:无羁。
26 无羁,妣生一子:菑。
27 菑,妣生一子:叔正。
28 叔正,妣生一子:献子。
29 献子,妣生一子:亚寿。
30 亚寿,妣生一子:原寿。
31 原寿,妣生一子:梦延。
32 梦延,妣生一子:阏父(瘀遏父)。
33 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
仕周武王,官为陶正。
助周克商纣。
公元前1029年,牧野决战,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进行大分封,封阏父之子满于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妣生一子:满(胡公)。
四、陈氏得姓开宗始祖满公世系1世滿,谥胡公,舜帝34代孙。
原居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后迁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县之南),以住地妫为姓,姓妫名满。
其父助周灭纣功高,武王以其长女太姬许配给满,并封满于陈地立国,是为陈国,建都宛丘。
备为三恪,以奉舜祀。
此后满公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这就是陈氏的肇源,陈国便是陈姓的发祥地。
满公是陈国的始君,是陈氏得姓的开宗始祖。
生于公元前1067年10月15日,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在位十六年,享年56岁,葬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壕内,因城壕水注浸其址,故以铁固之,称为铁墓。
妣姬氏生二子:犀羊(申)、皋羊(相)。
2世犀羊,谥申公,袭陈侯,在位25年,卒于公元前986年。
卒后传位于弟皋羊。
妣蓟氏生一子:突。
皋羊,谥相公,又名林,继兄位,袭陈侯,在位47年,卒于公元前939年,嗣失传,卒后由申公子突继位。
3世突,谥孝公,又名仁,继叔相公位袭陈侯,在位34年,卒于公元前905年。
妣宋氏生一子:圉戎。
4世圉戎,谥慎公,又名钊。
在位50年,卒于周厉王廿四年(公元前855年)。
妣周氏、继妣翟氏生一子:宁。
5世宁,谥幽公,又名苌,在位23年,卒于周共和十年(公元前832年)。
妣杞氏、继妣覃氏生一子:孝。
6世孝,谥厘公,又名金木父。
在位36年,卒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
妣鲁氏、继妣刘氏生二子:灵、鍼。
7世灵,谥武公,又名超,在位15年,卒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
妣齐氏生二子:說、燮。
8世说,谥夷公,又名林熊。
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
传位于弟燮,妣胡氏生育不详。
燮,谥平公,又名元圭。
在位23年,卒于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755年)。
妣曹氏生一子:圉。
9世圉,谥文公,又名亹。
在位10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
妣齐氏生一子:鲍(桓)、另姬蔡氏生一子:佗。
10世鲍,谥桓公,在位38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
妣吴氏生太子免、陈厲公躍[子一:敬仲完]、蔡姬生莊公林、陈宣公杵臼。
佗,公元前707年,桓公病危,其异母弟陈佗为夺王位,把太子免杀了而自立。
但人心不服,又性好田猎,不恤国政,常到蔡国寻欢作乐。
鲍公次子跃之母舅蔡桓侯命其弟蔡季带兵住陈境,俟佗出猎,擒而杀之。
11世免,立为太子,未能即位,已被佗杀害。
跃,谥厉公。
佗被蔡人杀后,立跃为君,是为厉公。
(《史记》误将佗作厉公,是一大误会)。
在位7年,卒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
生子:完,字敬仲。
林,谥庄公。
跃公卒后,由弟林继位,是为庄公,在位7年,卒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
卒后由弟杵臼继位。
杵臼,谥宣公,继兄林公位,在位45年,卒于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生子:妣朱氏生一子御寇、宠妾嬖姬生款、子夏。
12世御寇,太子御寇本为王位之继承人,但宣公宠妾嬖姬合谋杀了太子御寇,使自己之子款登上了王位。
厉公之子完,素与御寇善,惧祸及己而奔齐,后改姓田,为田氏始祖。
款,谥穆公,名钦,继宣公位,在位16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妣郑氏生一子: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