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界定与历史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600.07 KB
- 文档页数:8
106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区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它的重要性:一是区域的地缘视野,始终把周边地区作为基础;二是把周边地区作为利益攸关区;三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一套相处的规则和行为方式。
所谓‘君临天下’,其核心价值是要对与中国密切相连的周边国家负责。
”[2]可以说,不管是从中国本身,还是从世界角度出发,中亚都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区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方式影响甚至改变着中国。
中国古代对于中亚区域的认知有其历史记述层面上的丰富性,但同时也必然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存在着单一“中原”观的角度限制,因此在回望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其他文明对中亚的叙述来综合分析和思考,才能对中亚本身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亚进入帝国主义争夺的舞台,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也就更多地成为国际关系的关注议题。
随着中亚大部分区域成为俄国以及后来苏联的组成部分,我们对于这一区域的看法又成为俄国研究和苏联研究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中亚各国的独立,我们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认识这一地区,就有必要超越原先的历史叙述以及国际关系认知,以更为全面和连续性的视角去看待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新的“中亚认知”。
[3]中国视域与“西域-中亚”框架一个国家对外认知框架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适应周边地缘环境的整体变迁,至少历经近百年的过程。
它既是本国知识界域外视野日渐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该国与周边及域外邻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逐步推进的过程。
作为一个具有众多邻国的东亚大国,中国在认识自身内部区域的同时,也逐渐形塑了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对于外域的认知较为有限,对域外世界的了解从总体上服从于国内政治与思想秩序的需要,存在一种内部秩序决定外《山海经》:中国古代的域外想象如今随着中亚各国的独立,我们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认识这一地区,就有必要超越原先的历史叙述以及国际关系认知,以更为全面和连续性的视角去看待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新的“中亚认知”。
中亚的历史变迁和宗教文化中亚是一个拉满着历史变迁和若干个千年文明遗产的地区。
这里历史丰富,文化多元,宗教多样,自古至今都是亚欧大陆的交汇点。
在对中亚的历史变迁和宗教文化的讨论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政治,但本文会尽量避免刻意地处理这些问题,以尽可能地突显中亚丰富的历史文化。
历史变迁中亚的历史变迁始于古代,自丝绸之路的开辟以来,其繁荣与衰落不断上演。
公元前3世纪,大秦帝国的秦始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自此以后,中亚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大月氏的战争导致了这个地区环境的剧变,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迁移。
公元前1世纪起,匈奴开始统治中亚西部,而贵霜山(今天称为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开始繁荣起来,其中的欧阳修城和阿斯兰城布满了对西方进行宗教、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通道。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在征服中亚地区后兴建了许多伊斯兰教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宗教文化的象征。
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使得中亚被一些小国家统治,每个国家都对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影响。
16世纪,中亚地区被俄罗斯帝国和清帝国划分;19世纪,俄罗斯人开始将自己的影响力在中亚地区土地上申张,中亚开始逐渐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1945年,苏联承认了中亚国家的独立,但是在历经剧烈政治变革的几十年后,这些国家才真正获得了独立。
宗教文化在中亚历史上,宗教文化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
从公元前3世纪起,佛教和耆那教广泛传播,成为了中亚地区主要的信仰之一。
这两种宗教的信仰广泛影响了当时中亚的文化和艺术,如在阿斯兰城和贵霜山的壁画中就出现了许多有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的信仰文化,也为影响到了中亚后来历史文化的发展。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兴起,这个宗教移自伊朗,阿拉伯到中亚,逐渐成为了中亚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的发展对中亚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亚历史(一)远古的中亚(一)远古的中亚公元前18500年,贝加尔湖居住着阿尔泰人,属于黄种人北亚人种。
他们逐渐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兴安岭西侧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龙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
由于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亚居住着原始印欧人(吐火罗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族群同化,所以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前8000年,后来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西迁乌拉尔山,部分继续西迁到北欧,他们与当地的白人融合形成乌拉尔民族,成为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拉普、马扎尔人的祖先。
公元400年匈奴西迁、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与中亚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后形成保加尔人、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另外一部分同化于马扎尔人之中。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楚科奇人、涅涅茨人、雅库特人,他们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黄种人。
前1200-前750年,辛梅里安人(Cimmerians)居住在黑海以北的俄罗斯草原上。
辛梅里安人被认为是属于色雷斯-弗里吉亚人种,印欧种的一支,他们来自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当东南部的高加索文化和奥地利的哈尔希塔特文化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时,辛梅里安人和色雷斯人仍逗留在青铜时代。
早于此,一部分辛梅里安人已经东迁到中亚,被称为吐火罗人。
公元前1100年,来自乌拉尔--伏尔加河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和伊朗高原,将早先来此的印欧人种吐火罗人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
其中定居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是波斯人的祖先,定居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是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包括中亚塞种人)的祖先,他们都操东伊朗语;一部分南下进入印度征服达罗毗荼人,成为操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的祖先。
前900年,周穆王姬满西游到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与西王母杨回相会。
中亚范围的定义1. 引言中亚地区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一个地理和文化范围。
这个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所共享。
本文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亚范围的定义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中亚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亚范围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亚范围包括以下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这些国家位于欧亚大陆内陆,毗邻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国家。
3. 中亚地区的地理特点3.1 地形与气候中亚地区主要由高原和山脉构成,其中包括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库页岛等。
这些山脉对于该地区的气候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中亚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风。
受到山脉的保护,一些山谷地带拥有较为温和的气候。
3.2 水资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众多河流和湖泊。
阿姆河、塔里木河和锡尔河等是该地区重要的水系。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能源和生活用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自然资源中亚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铜等。
这些资源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吸引了外国投资。
4. 中亚地区的历史4.1 古代历史中亚地区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条贸易路线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促进了文化和经济交流。
同时,中亚也是许多帝国如波斯帝国、大月氏王国和蒙古帝国等的重要一部分。
4.2 现代历史在20世纪,中亚地区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并在苏联解体后独立建国。
这些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上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5. 中亚地区的文化特点5.1 宗教与语言中亚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有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对于该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此外,中亚地区还拥有多种语言,包括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和乌兹别克语等。
5.2 文化遗产中亚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音乐和舞蹈等方面。
中亚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亚地区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作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重要通道,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中,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中亚地区早期的文明与东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伊朗、希腊、罗马等许多古代文明都曾在这里经过,使得中亚地区在早期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中亚地区的佛教文化得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亚佛教文化体系。
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4世纪,中亚地区先后经历了波斯帝国、掳掠者、匈奴、农民起义、突厥、阿拉伯、色目人、蒙古等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掌控。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地,中亚地区在每一个时代都吸取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一系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亚地区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像古山姆尼群墓、陶斯提来迹、撒马兰奇城堡古城等这些历史遗迹,以及塔什库尔干口琴、嘎达梅林、采蓝等特有的艺术传统,都是中亚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亚地区的建筑和装饰艺术。
中亚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泥砖和木材作为主要建材,造型各异、千姿百态。
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和田威兹,乔列克集镇的精美木雕,吉尔吉斯斯坦的喀拉克勒高峰山上的山区关口塔,以及塔吉克斯坦的独特房屋和庭院,都是中亚地区值得一看的传统建筑。
除了传统建筑外,中亚地区的装饰艺术也十分了不起。
像乌兹别克的饰有细致精美刺绣的丝绸、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流传千年的纺织技艺、吉尔吉斯斯坦成群的口头传统和仪式、珠宝艺术以及各种民俗传统都是中亚地区的文化精髓。
从古老的高加索文明到现代的各民族和国家,中亚地区的文化传承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
人们不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段相融合,推出更具魅力的商业工艺品。
而且,中亚地区还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遗产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此一览其风貌。
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中亚地区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心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由于其地理位置,中亚地区曾经被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人所征服,它们往往成为了许多强大文明的军事和经济基地。
在中亚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3世纪时的匈奴政权、古代波斯和希腊文明的结合、突厥汗国时期以及苏联时期等。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陷入了动荡的混乱期,而这种混乱也在未来数十年内一直持续着。
中亚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充满交流与交融的地区。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就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曾经接受过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和蒙古等许多文明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产生过影响。
公元前2世纪时,中亚地区被汉武帝所征服,丝绸之路便此开启。
因此,中亚地区在过去几千年间是各种文明的交融之地,也是许多人民的聚集之所。
当然,中亚地区的历史也充满着战争与征服。
例如3世纪时由匈奴政权所统治的中亚地区,以及5世纪突厥汗国时期。
此外还有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形成了伊斯兰文明的新中心之一、13世纪成立的蒙古帝国,14世纪是冷战时代的著名诸如蓝衣赛义德、Basmachi、哈扎爾王朝和黑山共和国等都是中亚地区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和文化产物。
尽管有这些发展和成就,中亚地区也一再陷入混乱和战争。
20世纪初期,随着沙俄暴力强征中亚获得大量领土,然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期,许多中亚众多的穆斯林在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巨大影响并逐渐和东方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格格不入。
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共产党得以壮大,其使命是要革命,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和沙文主义,为人民民族自决权争取斗争,为巩固革命成果而斗争”。
在这个背景之下,中亚各国在苏联的领导之下得以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苏联各级政府和机关的控制。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开始了缓慢而复杂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程之中,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的奋斗方向,试图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与世界融合和繁荣。
中亚的历史将哈萨克斯坦划入中亚范畴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地区除了两河之外,还有三大湖泊,即巴尔喀什湖、咸海、里海。
所以,中亚地区也可以称为“两河三湖之地”。
清朝之时,巴尔喀什湖曾经是我国西部边疆的界湖,唐朝之时,安西大都护府曾达到咸海之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除了中亚五国外,还包括蒙古,我国的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伊朗的东北部,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南部。
通常意义上的中亚,指的就是中亚五国。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进入了中亚,从此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族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雅利安人逐渐分化:一支进入印度,一支进入伊朗,另一支留在了中亚。
三个地区的雅利安人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即西伊朗的波斯,东伊朗的中亚,印度雅利安人三方。
中亚地区之所以长期被称为“东伊朗”,是因为这里长期曾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1.“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随即征服中亚。
2.两百年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中亚同时纳入帝国版图。
3.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四分五裂,西伊朗地区属于塞琉古王朝,而东伊朗地区成为“贵霜帝国”(大月氏的一支所建)的一部分。
4.西伊朗地区的安息帝国驱逐了塞琉古王朝,波斯人又重建了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灭贵霜帝国,波斯帝国第二次统一。
波斯第一帝国到波斯第二帝国,这是波斯文明时期,中间曾短暂被希腊人统治。
印欧人、波斯语是这一时期中亚文明的特点。
信仰受古印度影响最深,佛教是主体信仰,唐僧取经之路也是从中亚进入印度,沿途都是佛教。
5.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崛起,18年后,公元651年,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所灭,从此波斯帝国不复存在,中亚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与亚历山大帝国不同,它改变了征服地区的信仰。
6.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统治时间很短,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依靠波斯人推翻了它,之后东伊朗人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建立了萨曼王朝(也称“萨曼帝国”),信仰虽然变了但其民族成分依然是印欧人或叫做雅利安人。
什么是中亚?*作者:袁剑来源:《文化纵横》2020年第06期区域知识及其分类框架是我们认知历史和当下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与全球互动的关键环节。
对于世界区域内部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使我们得以面对外部秩序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复杂变化的背后,去反观自身内部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的历史语境与传统,中国周边的区域正在扮演越来越立体而丰富的角色,其中,中亚(Central Asia)的历史与当下定位尤其值得关注。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亚位于世界最大的连片陆地——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长期扮演着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往桥梁的重要角色,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周转地区。
在近代,整个世界力量中心从陆地逐渐转向海洋,这一区域又成为世界列强博弈的舞台。
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构成的当代中亚,开始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与对外认知框架,从而为这一区域的未来发展打上新的时代烙印。
而且,由于联结东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独特区位,在当下的全球治理与安全框架中,中亚必然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正如英国学者汉布里所指出的,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矛盾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通道(中亚多数大河都注入北冰洋),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其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俄国等文明。
另一方面,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周边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
[1]可以说,封闭性与联系性共存的状态,构成了中亚在欧亚大陆乃至整个前近代世界的基本图景,并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亚及其区域定位的基本前提与基础。
长期以来,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段之间的交流通道,中亚缺乏稳定的政治结构、历史传承与族群结构,动荡与流动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征。
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中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展开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
一、历史研究中亚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早期文明时代。
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众多王国和帝国,例如波斯帝国、蒙古帝国、贝里斯坦和撒马尔罕汗国等。
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下,中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遗址的研究,逐渐还原出中亚地区古代王国的风貌。
在历史研究中,考古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挖掘,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到中亚地区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
充分理解中亚地区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
二、文化研究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其中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群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和传统艺术。
研究中亚地区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中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沙漠之舞》是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通过舞蹈动作表达人们在草原上放牧的生活习俗。
同时,中亚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例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建筑以色彩斑斓的瓷砖装饰和宏伟的建筑气势而著名。
除了艺术和建筑,中亚地区的文学和哲学也是研究的重点。
许多知名的作家和哲学家在中亚地区出生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
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出生在中亚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
综上所述,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亚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致力于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政治格局中亚地区因其地缘位置重要,曾被多个大国统治。
在古代,这片地区所处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商业、文化与宗教的隆盛中心。
今天,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这片土地面临新的政治、经济和发展挑战,也开始重新获得国际社会的重视。
一、古代中亚历史在早期,中亚地区是数个古代国家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其中以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大帝所属马其顿帝国最为著名。
古代国家较发达,例如大月氏国、烏孫國、鄂圖曼帝國等。
晚期后成为大西域地区,成为中国汉武帝的“疆域开拓”意欲所及之地,先后被晋朝、隋朝、唐朝所属,东晋时属代国,唐朝时期因为安史之乱而失去对中亚的统治。
二、中亚地区的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瓦解后,中亚五国成为了独立国家。
其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这4个国家被分类为中亚国家,另外的塔吉克斯坦被归类为中南亚的国家。
虽然中亚国家在政治体系和经济模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历史和文化上,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共同的宗教、语言、文化背景对这个地区的共同性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目前,各个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发展方面的差异逐渐加大。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受欢迎度明显更高,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政治局势相对不稳定。
同时,由于缺乏透明度、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中亚国家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压力。
三、中亚地区对一带一路的地缘重要性中亚地区作为中俄欧间贸易、人流、物流、能源流等涉及欧亚大陆多个国家的连接枢纽,其地缘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压路线”,中亚地区也成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区域。
在这一框架下,中亚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望得到更大的发展。
随着已经中国所推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中亚地区的贸易和发展前景将会更加有利。
中亚国家和中国的合作,将会加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全球发展进程。
总结: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曾被多个国家统治,现在,中亚国家已经独立,并且成为了“一带一路”重要的交通要道。
中亚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影响中亚地区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交汇处,是古代文明交流的关键地带。
因此,中亚地区囊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亚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演变中亚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当时该地区已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伟大的文化和帝国在中亚地区兴起和灭亡,包括波斯帝国、希腊化王国、大月氏、塞琉古帝国、匈奴、突厥、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等。
这些朝代和帝国都为中亚地区的历史演变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在这些文化和帝国中,蒙古帝国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
成吉思汗在十二世纪末兴起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加速了中亚文化的演变。
不仅如此,蒙古帝国后来的明朝、清朝和巴列霍希(托博尔斯基)帝国也都对中亚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巨大。
这些文化的兴起和衰落形成了中亚文化的演变历程。
第二部分:文化影响中亚文化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代文学、诗歌、音乐和舞蹈。
中亚地区的音乐和舞蹈多以节日和宗教仪式为主题,是这个地区既悠久又充满热情的文化展现。
此外,中亚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装饰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非常流行,现在仍然可以在中亚地区的许多博物馆和展览中看到。
但是,中亚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中世纪,中亚地区的贸易商人和旅行家往来中东、欧洲和中国,将中亚的文化和知识带给了这些地区。
这些商人和旅行家不仅带来了中亚的艺术和建筑艺术,还带来了医学、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知识。
正是这些科学知识和文化贡献,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和欧洲文化的发展。
结论中亚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之一。
中亚地区囊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文学、音乐、装饰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亚文化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文艺复兴和欧洲文化的进步。
边界地区的稳定、发展、繁荣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亚,中亚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切实把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边界建成一个和平、稳定、友好合作的边界,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边界问题的提出及遵循原则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正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苏联解体使中国的西部地区出现了新的地域格局:在3300公里的原中苏国界西段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成了中国的新邻国。
几乎从成为新邻居开始,中亚三国与中国就意识到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性:多个跨境民族的现实,要求各方从维护统一和反对分裂的立场上共同打击各种势力从事分裂活动; 作为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各方需要开展经贸合作,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作为重要的战略屏障,边界安全还能提高各国经济发展的安全系数。
然而,要解决边界问题绝非易事。
中国和中亚三国的边界问题大多属历史遗留问题,具有复杂性、敏感性、长期性等特点。
亲仁善邻是中国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
中国政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中国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提出并遵循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解决边界问题:一是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协商,通过互谅互让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不变;三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照顾历史背景,又照顾已经形成的现实情况;四是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对待历史上的旧界约,遵循国际惯例划界和勘界。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1992年10月,中国政府代表团与独立不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政府联合代表团在北京就边界问题启动了苏联解体以来的第一轮边界谈判。
边界谈判的具体历程及其成果一、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谈判中哈边界, 系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吉木乃县、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塔城市、裕民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温泉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和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
中亚的界定与历史演变
中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观念。
对其内涵,中外学者力图进行界定,但认识远未一致。
英国学者加文·汉布里认为中亚是地理概念:中亚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
他又说: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美国学者丹·西诺尔则认为:中亚从根本上来说是个文化概念,而中亚的疆界是不稳定的。
中国的学者们对此已近于达成共识:中亚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
中亚既不是一个国家,又不是经纬度测绘出的亚洲中部,因此,只能界定这个亚洲中部历史区域的大致范围。
中亚,即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的习惯指称。
关于中亚的范围,学术界一般有广义,狭义之说,亦即广义的“大中亚”和“狭义”的小中亚之说。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中亚的范围界定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
对于狭义“小中亚”范围的界定,普遍认为是以阿姆河及其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为当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北部地区),但为了论述方便,一般涵盖了当代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
中亚的历史十分古老悠久,即以“小中亚”所处地域的历史而言,也是头绪纷繁,发源于世界屋脊帕米尔的阿姆河和发源于天山的锡尔河滚滚西流,滋润着中亚大地,无数帝国在这块土地上兴起,兴盛,衰亡,演出了一幕幕民族冲突与和解的悲喜剧。
中亚从上世纪90年代在前苏联的废墟中兀然崛起,五个斯坦国彻底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考古资料证明,中亚是人类早期居住地之一,经过漫长岁月的历史发展演变,这些远古居民逐渐分化为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并建立了早期奴隶制国家。
人们常以其居住地来称呼他们,主要有北方游牧的玛萨该达人,南方农耕的索格底亚纳人(粟特),巴克特里亚人(大夏),花剌子模人等。
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的地方,这是了解中亚历史的一把钥匙。
中亚以外势力最早进入中亚的是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统治时期,使中亚的灌溉系统得到发展,东西交往频繁,由22个字母拼写的阿来米亚文,为以后粟特等文字所本。
随着进入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虽短,但影响很大。
他和以后的塞琉古都采取大修城堡,移民实边的政策,大批希腊人迁入中亚,并与当地人通婚,带来了希腊文化,鼓励东西方商业往来,对中亚的影响很大。
公元前248年,巴克特里亚的波斯贵族阿萨息斯建立王朝,建都尼萨(今土库曼的阿什哈巴德),统治阿姆河南和呼罗珊地区,中国史称“安息”。
此外,中亚当时还存在着大宛(费尔干纳),康居(锡尔河下游迤北),奄蔡(咸海与里海间),花剌子模乌孙(伊克塞湖,伊犁河),无雷(帕米尔)等国。
我国《史记》,《汉书》对此都有珍贵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安息与罗马帝国进行了断断续续达二百年的拉锯战争。
公元前二世纪欧亚大陆上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即东方的汉朝,势力范围已直达中亚。
西方的罗马不断地向东扩张,处于两者之间就是安息。
罗马从未间断向东扩展,但克拉苏丧命,安东尼大败而归,使罗马东侵的企图化为泡影。
安息抗击了罗马进入中亚的帝国美梦,是有着决定性历史意义的。
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
经历了安息帝国后,中亚又产生一个与我国有着很大渊源的王国——贵霜帝国。
有人可能会问:月氏人到哪儿去了?贵霜就是月氏人的一支,原居于中国的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为匈奴所败,其大部分西迁,称大月氏,留存的小部为小月氏。
大月氏西经天山北麓,至锡尔河北岸,逐塞种人居其地,后又为乌孙所败。
南迁至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在阿姆河北的粟特地区建都。
原大月氏的五侯之一的贵霜部统一了整个部落,利用原本游牧部落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张,终于在公元65年至75年形成强大的帝国。
在中亚南部统治了500年的贵霜王朝,影响深远,与汉朝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在阿拉米亚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粟特文和佉卢文。
前者传至中亚北部游牧人中,后者传入塔里木盆地。
在欧亚大陆这一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地区,始终纵横驰骋着游牧民族的铁骑,落后的文化,强悍的军事机器,常常给大陆边远地区的几大文明予以重大打击。
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的腹地,称之为“权力的枢纽”。
他认为哪个民族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就可以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
贵霜王朝为后兴起于塞北的厌哒所灭,厌哒起源于阴山,属蒙古族群。
5世纪初,厌哒人臣服于柔然,后来统治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战胜了萨珊波斯卑路支王。
公元552年,突厥兴起,他们先与萨珊波斯结盟共灭厌哒,其后又与东罗马帝国联名夹击波斯。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中亚遂处于西突厥汗国统治之下。
贵霜帝国
西突厥由十姓部落组成,又称“十箭”,七世纪时,有胜兵数十万人,除突厥外,游牧的葛逻禄,处月(即沙陀),处密,定居的龟兹吐火罗,包括现在阿富汗全境都依附于突厥。
后来西突厥内乱,给
予唐朝西进的良机。
630年唐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
640年侯君集灭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三千灭焉耆国。
658年唐在天山南路诸国的统治确立,统辖四镇。
此后,唐凭借天山南路诸国的供给,向混乱的西突厥展开全面进攻,程知节,梁建方,契比何力,苏定方,阿史那弥射等全面出击,大破西突厥。
置昆陵(啐叶川东),濛池(啐叶川西)两都护府,又置北庭大都护府。
至此,唐取得天山南北两路的所有统治权,并对中亚诸国行使宗主国的权利。
该地区的诸多小国纷纷内附。
隋朝时的西突厥汗国
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穆罕默德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史称“大食”,在唐向中亚西进的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在加速东进,东西方的两个帝国的碰撞是迟早的事情。
651年阿拉伯军灭波斯萨珊王朝,654年越过阿姆河,袭击了河中地区。
两大文明的碰撞已经不可避免。
660年阿拉伯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夺取哈里发之位,因
他出身于古莱氏的倭玛亚家族,故称倭玛亚王朝,其旗帜尚白,史称白衣大食。
从673年开始倭玛亚向中亚大举进攻,八世纪已达帕米尔,此后,唐朝,倭玛亚,突厥残余,吐蕃在中亚此起彼伏,互争雄长。
大食、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
在李隆基花团锦簇,风花雪月,迷恋于杨贵妃之际,中亚的政治局面更加动荡不安,以尚黑旗帜的阿拔斯朝取代了倭玛亚王朝,变成黑衣大食。
想象得出那个时候的唐朝驻西域最高军政将军高仙芝的复杂心态,边疆局势危机四伏,而朝廷能够给予他的支持却越来越少。
没办法,这仗还得打。
750年高仙芝率军征讨石国,实际上属于突然袭击,俘获国王及部众,惨杀老弱人民,夺取珍宝黄金,石国及昭武诸国都大怨愤,石国王被送到长安,唐玄宗不问曲直,处以死刑。
至此,唐朝不仅国内朝纲混乱,荒诞不堪,在中亚及西域也民心尽失。
只不过是等待着更强的暴风雨来临罢了。
751年东西方的两大文明的相互碰撞开始了,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当事人绝对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的深远历史意义,但战斗已经打响了,让人来不及多想。
石国王子引大食兵谋攻四镇,昭武诸国
联合鼎力相助。
751年,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出击,到怛逻斯城(今江布尔城南),遇黑衣大食兵,相持激战五天,双方伤亡都很大,此时,随唐军出征的葛罗禄部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黑夜仅率残兵数千人逃回安西。
葱岭外诸国本依唐反大食,现在依大食反唐。
朝廷的腐化堕落导致边将为利所求,胡作非为终成此祸。
当时大食国正在内乱,仅仅派出一支不大的军队,便大破唐军,取得葱岭外诸国。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争,从兵力上说,唐战败是意外的,从政治上说,唐失去当地人的信任,边将邀功,残酷暴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唐既失民心,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