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 新课标明确的把语文的人文性摆到重要位置,语文学科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人文精神就是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可以说,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正是承载着人文教育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使命。
众所周知,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通过教书来培育人才,即把教书作为主要的媒介,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一、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内涵有所不同。
这里所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结合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的培养需要,融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倡导“人文化成”的文化品质,以及西方关注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关注入、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人爱,塑造学生个性、尊严、平等、进步的人文品格,培养学生真、善、美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一)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涉及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民风民俗、人事物景,包蕴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本往往渗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个人感悟以及时代情绪,传递着自然美、人性美、意境美,语文学科又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民族自豪感、个人认同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
(二)时代和社会发展呼唤人文教育面对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诱惑和多元价值观的冲撞,不少人逐渐迷失了自我,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人格越来越颓靡,追求越来越低俗;而高中阶段作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培养具有一定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迫切使命。
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渗透人文精神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精神是指在教学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之一是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教学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本身承载了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精选富有人文关怀的文本进行教学。
这些文本可以是经典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与阐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题、创作课文相关的作文或者小品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渗透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行为。
注重跨学科的教学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配合,形成多学科的整体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内容,通过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语言文字的背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感。
跨学科的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师生互动的重视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由、尊严、平等、民主、公正、博爱、包容、奉献、理性、友善等一系列精神品质,它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基石。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还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例如探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友情、亲情、爱情等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这种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历史感。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科,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困惑和矛盾,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见义勇为和奉献精神。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雄人物的模仿和演绎,使学生在模仿中逐渐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见义勇为和奉献精神,以及进行道德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学校和家庭也应共同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铺路。
高中语文单元人文主题思想人文主题思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含义,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高中语文单元人文主题思想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人文主题思想的重要性人文主题思想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门语文课程,高中语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体会人类的情感、意志和精神。
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人类共同体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人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如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包容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等。
这种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人文主题思想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而人文主题思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进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二、实施人文主题思想的方法1. 文本选择与解读在教学中选择与人文主题思想相关的文本,并探索其中的人文精神,发掘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与思想内涵,并通过讨论、解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知。
2.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体验人文精神的力量。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
3. 情感体验与创作通过开展情感体验活动,如写信、写日记、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人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人文主题思想的延伸1.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融合,全面展示人文主题思想的内涵与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融入的有效方法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将人文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
1、多元文本阅读法。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只阅读文言文,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文本。
多元文本阅读法则是有意识地引入多种形式的文本至教学中,包括小说、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使学生接触到丰富而多样的文化。
多元文本阅读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以人为本的教学法。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和价值,此法则是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在阅读作品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这种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3、任务型学习法。
任务型学习法是一种主张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有关的任务,如写摘抄、分析人物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
任务型学习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试论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02-01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
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原因如下1.1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1.2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
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精神体系和价值体系,即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其最终目的是在于育人,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能够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何人文素质。
在21世纪教育中,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而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义不容辞的重任。
《语文新课程标注》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不仅在传承文化,而且在弘扬文化。
总之,人生的教育,文学艺术的教育都蕴含在语文当中。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导向作用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特质,与人们对“人文”的理解可谓是相辅相成,虽历经变迁,但却有一些核心观念和态度使之独立出来,区别于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
目前,关于“人文教育”的内涵,学界的学者们一般有这样几种理解:刘绍春认为:“人文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和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于康平认为:“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为最大发展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的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浅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中的培养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于个人和社会、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其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但是,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一样,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出发,一味灌输“功利”思想,用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迫使学生逐步远离自己的个性而去一味追求学科成绩,这样就负面影响着一大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心灵培养;二是网络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让自己精神驰骋的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
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极易失范,而老师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时下个别教师把“学困生”与不思上进、日常行为规范差联系在一起,教师始终没有把树立学生及家长的自信心放在首位,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上课,缺少了入学“第一堂课”教育。
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对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领会,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激发与发扬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之精华。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通过努力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平衡的心态,更好的陶冶自身的情操,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培养
语文是我们学习母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修养人文素质以及情感的重要学科。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一直以来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人文精神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深刻而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更谈不上对诗中有画的审美意境感受。
而文言文的教学也沦为讲、译、记、背的模式化讲解,老师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注重实词归纳,而忽视了文言文是先人们以生命体验谱写的情感诗篇,忽视了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之中承载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及民族思想的智慧结晶。
散文、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学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意境逐渐被边缘化,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也逐渐丧失。
2、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尽管新的教材强调了语文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还没有认识到新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意义,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们依然沿用着以往的教学手段,从时代背景入手,到对作者介绍,从课文内容的分析,到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师是逐字逐句的加以语法分析,在课堂上进行着庖丁解牛式逻辑推演,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审美情感,缺少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作品的情趣、意境,忽视了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与体验,因而不能有效传递文章给予人的审美情感以及人性感悟。
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首先,要建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念。
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中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把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考察列入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与当代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要创新命题思想,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出发,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良好人格,是影响与培养学生建立健康人格的一
个重要保证。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就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是以自因此要广泛的阅读各种人文素材做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趣味,才能使自己具有真正的人文精神。
第三,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准确、灵活地把握好教学内容,借助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文章来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学生介绍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还有在写这首词时毛泽东即将奔赴广州领导新的革命运动的时代背景。
再通过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在《沁园春长沙》气势磅薄的诗词里所蕴含的毛泽东伟大的革命理想与抱负,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有意识的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的思想,教育学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博大胸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贮满生命情感的教学活动,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思想将从幼稚走向成熟。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上的发育非常迅速,
而心理上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他们表现思维敏捷、意志坚定、进取心强,但同时容易偏激、缺乏自信心、容易悲观等,他们常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学习状态。
一个人的成熟,标志着这个人有良好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支撑。
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有助于学校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并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在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中,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情感的修养。
2、激发与发扬爱国之情,传承民族精神之精华
我国有优良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下了大量的伟大作品,他们当中,不少人本身就是民族的骄傲,爱国的英雄,如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等等,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思想,激荡着炙热的爱国之情,这些伟大的诗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踏着前人的足迹,走上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都忙于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爱国之情已经淡化了不少,高中生的爱国教育也经常被忽略。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教育作用,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体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达到培养学生爱民族、爱国家情怀。
3、培养与常怀感恩之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帮助与影响着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健全的高尚人格。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感恩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为了继承与发扬民族优点,而且是唤醒学生良知的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的平衡心态,更好的陶冶情操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思想上的不成熟,遇上小问题不是及时找老师帮助解决,而是独自一人痛苦彷徨,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
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文章,正好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保持学生心态平衡的好方法,这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小结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上溯五千年历史,纵横千万里江山,所涉及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
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
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精神与力量,人文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
值观。
我们希望,通过语文教育改革,我国的语文教育必将创造出一条既有人文色彩、又有崭新精神面貌的道路,从而使高中生能更好的担负这个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 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d];南京师范
大学;2004年04
[2] 钟金莲;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和践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06
[3] 王国权;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