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三角形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复习之三角形全等一、选择题:1.图是一个风筝设计图,其主体部分(四边形ABCD ABCD)关于)关于BD 所在的直线对称,所在的直线对称,AC A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AB≠AD,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的是【 】】 A .△ABD≌△CBD .△ABD≌△CBD B B B.△ABC≌△ADC .△ABC≌△ADC .△ABC≌△ADC C C C.△AOB≌△COB .△AOB≌△COB .△AOB≌△COB D D D.△AOD≌△COD .△AOD≌△COD .△AOD≌△COD2.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边BC 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 的条件是【的条件是【 】】A. AB=ACB. ∠BAC=90°C. BD=AC A. AB=AC B. ∠BAC=90° C. BD=ACD. ∠B=45°D. ∠B=45°D. ∠B=45°3.如图,已知点A 、D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 AB=DE AB=DE,,BC=EF 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要使△ABC≌△DEF,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是【 】】 A A.∠BCA=∠F .∠BCA=∠F .∠BCA=∠F B B B.∠B=∠E .∠B=∠E .∠B=∠EC .BC∥EF .BC∥EFD .∠A=∠EDF .∠A=∠EDF4.如图,AB∥CD,如图,AB∥CD,E E ,F 分别为AC AC,,BD 的中点,若AB=5AB=5,,CD=3CD=3,则,则EF 的长是【的长是【 】】A .4B .3C .2D .15.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边长为4,底角为β.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不一定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是【等的是【 】】 (A) (A)两条边长分别为两条边长分别为4,5,它们的夹角为β (B) (B)两个角是两个角是β,它们的夹边为4(C) (C)三条边长分别是三条边长分别是4,5,5 (D)5 (D)两条边长是两条边长是5,一个角是β6.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 、N 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的线段是【 】】 A A..PO B .PQ C PQ C..MO D .MQ7.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AC,,BD 相交于点O ,且AC≠B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AC≠B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4对B. 6对.C.8对D.10对二、填空题:1.在Rt△ABC 中,∠ACB=90°,中,∠ACB=90°,BC=2cm BC=2cm BC=2cm,CD⊥AB,在,CD⊥AB,在AC 上取一点E ,使EC=BC EC=BC,过点,过点E 作EF⊥AC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若EF=5cm EF=5cm,则,则AE= cm AE= cm..2.如图所示,如图所示,AB=DB AB=DB AB=DB,∠ABD=∠CBE,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ABD=∠CBE,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ABD=∠CBE,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 使使ΔABC≌ΔDBE DBE.. ( (只需添只需添加一个即可加一个即可) )3.如图所示,已知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在一条直线上,AC=EF AC=EF AC=EF,,AD=FB AD=FB,要使△ABC≌△FDE,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要使△ABC≌△FDE,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这个条件可以是 ..(只需填一个即可)(只需填一个即可)4.如图,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B,,AC 上,上,BE BE BE,,CD 相交于点O ,AE=AD AE=AD,要使△ABE≌△ACD,需添加一个条,要使△ABE≌△ACD,需添加一个条件是件是 (只需一个即可,图中不能再添加其他点或线)(只需一个即可,图中不能再添加其他点或线).5.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AC AB=AC,,AD=AE AD=AE..请写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请写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 ( ( (写出一对即可写出一对即可写出一对即可)).6.如图,己知AC=BD AC=BD,要使△ABC≌△DCB,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要使△ABC≌△DCB,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要使△ABC≌△DCB,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 ( ( (填一个即可填一个即可填一个即可) )三、解答题:1.已知:如图,AB AE =,1=2ÐÐ,=B E ÐÐ,求证:BC ED =2.如图,已知AB=DC AB=DC,,DB=AC(1)求证:∠ABD=∠DCA,注:证明过程要求给出每一步结论成立的依据.)求证:∠ABD=∠DCA,注:证明过程要求给出每一步结论成立的依据.(2)在()在(11)的证明过程中,需要作辅助线,它的意图是什么?)的证明过程中,需要作辅助线,它的意图是什么?3.如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上,AB=AC AB=AC AB=AC,∠B=∠C.求证:,∠B=∠C.求证:,∠B=∠C.求证:BE=CD BE=CD BE=CD..4.如图,AB∥CD,以点A 为圆心,小于AC 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 AB,,AC 于E ,F 两点,再分别以E ,F为圆心,大于12EF 长为半径作圆弧,两条圆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AP,交,交CD 于点M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练习认识三角形一、选择题:1、一定在△ABC内部的线段是()A.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B.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一条角平分线C.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线、二条角平分线、三条高D.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2、有5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6cm,任意取其中的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可搭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A.5个 B.6个 C.7个 D.8个3、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A.3 B.4 C.6 D.54、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A.15° B.25° C.30° D.10°5、如图,在△ABC中,∠ACB=100°,AC=AE,BC=BD,则∠DCE的度数为()A.20° B.25° C.30° D.40°6、一个多边形少加了一个内角时,它的度数和是1310°,则这个内角的度数为()A.120° B.130° C.140° D.150°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A.20°或100° B.120° C.20°或120° D.36°8、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40°,那么它是正()边形A.正六边形 B.正七边形 C.正八边形 D.正九边形9、如图所示,小华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后左转24°,再沿直线前进10米,又向左转24°,…,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的路程是()A.140米 B.150米 C.160米 D.240米10、如图,已知点D是△ABC的重心,连接BD并延长,交AC于点E,若AE=4,则AC的长度为()A.6 B.8 C.10 D.1211、.光线a照射到平面镜CD上,然后在平面镜AB和CD之间来回反射,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已知∠1=52°,∠3=70°,则∠2是( )A.52° B.61° C.65° D.70°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等于()A. B. C. D.二、填空题:13、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 .14、如图,△ABC的两条高线AD、BE交于点F,∠BAD=45°,∠C=60°,则∠BFD的度数为15、如果将长度为a﹣2,a+5和a+2的三根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a取值范围是.16、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10,若另一边为a,当a为最短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当a为最长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 .17、已知△ABC 的三边长 a、b、c,化简│a+b-c│-│b-a-c│的结果是 .18、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是.19、如图,∠2+∠3+∠4=320°,则∠1= .20、如图,七星形中∠A+∠B+∠C+∠D+∠E+∠F+∠G= .21、如图,将∠BAC沿DE向∠BAC内折叠,使AD与A′D重合,A′E与AE重合,若∠A=30°,则∠1+∠2= .22、如图的七边形ABCDEFG中,AB、ED的延长线相交于O点.若图中∠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则∠BOD的度数为.23、如图,已知矩形ABCD,一条直线将该矩形ABCD分割成两个多边形,若这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M和N,则M+N= _.24、如图,一个面积为50平方厘米正方形与另一个小正方形并排放在一下起,则△ABC面积是平方厘米.三、简答题:25、如图,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24cm和30cm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26、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ABE=15°,∠BAD=35°,求∠BED的度数;(2)作出△BED的BD边上的高;(3)若△ABC的面积为60,BD=5,则点E到BC边的距离为多少?27、(1)如图,在△ABC中,∠B=40°,∠C=80°,AD⊥BC于D,且AE平分∠BAC,求∠EAD的度数.(2)上题中若∠B=40°,∠C=80°改为∠C>∠B,其他条件不变,请你求出∠EAD与∠B、∠C之间的数列关系?并说明理由.28、如图,∠O=30°,任意裁剪的直角三角形纸板两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与∠O的两边分别交于D、E两点.(1)如图1,若直角顶点C在∠O的边上,则∠ADO+∠OEB= 度;(2)如图2,若直角顶点C在∠O内部,求出∠ADO+∠OEB的度数;(3)如图3,如果直角顶点C在∠O外部,求出∠ADO+∠OEB的度数.29、如图(甲),D是△ABC的边BC的延长线上一点.∠ABC、∠ACD的平分线相交于P1.(1)若∠ABC=80°,∠ACB=40°,则∠P1的度数为;(2)若∠A=α,则∠P1的度数为;(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乙),∠A=α,∠ABC、∠ACD的平分线相交于P1,∠P1BC、∠P1CD的平分线相交于P2,∠P2BC、∠P2CD的平分线相交于P3依此类推,则∠Pn的度数为(用n与α的代数式表示)30、阅读下列材料:某同学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AB=AC,BD是△ABC的高.P是BC边上一点,PM,PN分别与直线AB,AC垂直,垂足分别为点M,N.求证:.他发现,连接AP,有,即.由AB=AC,可得.他又画出了当点P在CB的延长线上,且上面问题中其他条件不变时的图形,如图2所示.他猜想此时BD,PM,P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请回答:(1)请补全以下该同学证明猜想的过程;证明:连接AP.∵,∴.∵AB=AC,∴.(2)参考该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在△ABC中,AB=AC=BC,BD是△ABC的高.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PM,PN,PQ分别与直线AB,AC,BC垂直,垂足分别为点M,N,Q.①如图3,若点P在△ABC 的内部,则BD,PM,PN,PQ之间的数量关系是:;②若点P在如图4所示位置,利用图4探究得出此时BD,PM,PN,PQ之间数量关系是:.31、已知锐角△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M是线段BC的中点,连接DM、EM.(1)若DE=3,BC=8,求△DME的周长;(2)若∠A=60°,求证:∠DME=60°;(3)若BC2=2DE2,求∠A的度数.参考答案1、A.2、C.3、A.4、A.5、D.6、B.7、C.8、D.9、B.10、B.11、B.12、B.13、答案为:2a.14、答案为:60° 15、答案为:a>5.16、答案为:2<a≤8,10≤a<18.17、答案为:2b-2c. 18、答案为:75°.19、答案为:40°.20、答案为:180°.21、答案为:60°.22、答案为:40°.23、答案为:360°或540°或720°.24、答案为25.25、解:设AB=AC=2,则AD=CD=,(1)当AB+AD=30,BC+CD=24时,有2=30,∴ =10,2 =20,BC=24-10=14.三边长分别为:20 cm,20 cm,14 cm.(2)当AB+AD=24,BC+CD=30时,有=24,∴ =8,,BC=30-8=22.三边长分别为:16 cm,16 cm,22 cm.26、解:(1)∵∠BED是△ABE的一个外角,∴∠BED=∠ABE+∠BAD=15°+35°=50°。
特殊三角形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2021·江苏苏州市)如图.在Rt ABC △中.90C ∠=︒.AF EF =.若72CFE ∠=︒.则B ∠=______.【答案】54°【分析】首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 =∠AEF .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得出∠A +∠AEF =∠CFE .求出∠A 的度数.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 的度数即可.【详解】∠ AF =EF .∠ ∠A =∠AEF .∠∠A +∠AEF =∠CFE=72°.∠ ∠A =36°.∠ ∠C =90°.∠A +∠B +∠C =180°.∠ ∠B =180°-∠A -∠C =54°.故答案为:54°.2.(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BD ==.设ABC α∠=.则ADC ∠=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1802α︒-【分析】由等腰的性质可得:∠ADB =1902ABD ︒-∠.∠BDC =1902CBD ︒-∠.两角相加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在∠ABD 中.AB =BD∠∠A =∠ADB =11(180)9022ABD ABD ︒-∠=︒-∠ 在∠BCD 中.BC =BD∠∠C =∠BDC =11(180)9022CBD CBD ︒-∠=︒-∠ ∠ABC ABD CBD α∠=∠+∠=∠ADC ADB CBD ∠=∠+∠ =11909022ABD CBD ︒-∠+︒-∠ =1180()2ABD CBD ︒-∠+∠ =11802ABC ︒-∠ =11802α︒- 故答案为:11802α︒-.3.(2021·四川资阳市·中考真题)将一张圆形纸片(圆心为点O )沿直径MN 对折后.按图1分成六等份折叠得到图2.将图2沿虚线AB 剪开.再将AOB 展开得到如图3的一个六角星.若75CDE ∠=︒.则OBA ∠的度数为______.【答案】135°【分析】利用折叠的性质.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详解】解:连接OC.EO由折叠性质可得:∠EOC=3603012︒=︒.EC=DC.OC平分∠ECD∠∠ECO=11(180275)15 22ECD∠=︒-⨯︒=︒∠∠OEC=180°-∠ECO-∠EOC=135°即OBA∠的度数为135°故答案为:135°4.(2021·山东中考真题)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过点D作//DE BC;交AB于点E.(1)求证:BE DE =;(2)若80,40A C ∠=︒∠=︒.求BDE ∠的度数.【答案】(1)见详解;(2)30BDE ∠=︒【分析】(1)由题意易得,ABD CBD CBD EDB ∠=∠∠=∠.则有ABD EDB ∠=∠.然后问题可求证; (2)由题意易得60ABC ∠=︒.则有30ABD CBD ∠=∠=︒.然后由(1)可求解.【详解】(1)证明:∠BD 平分ABC ∠.∠ABD CBD ∠=∠.∠//DE BC .∠CBD EDB ∠=∠.∠ABD EDB ∠=∠.∠BE DE =;(2)解:∠80,40A C ∠=︒∠=︒.∠18060ABC A C ∠=︒-∠-∠=︒.由(1)可得30ABD CBD BDE ∠=∠=∠=︒.5.(2020•台州)如图.已知AB =AC .AD =AE .BD 和CE 相交于点O .(1)求证:∠ABD ∠∠ACE ;(2)判断∠BO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SAS ”可证∠ABD ∠∠ACE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D =∠ACE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 =∠ACB .可求∠OBC =∠OCB .可得BO =CO .即可得结论.【解答】证明:(1)∠AB =AC .∠BAD =∠CAE .AD =AE .∠∠ABD∠∠ACE(SAS);(2)∠BO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D∠∠ACE.∠∠ABD=∠ACE.∠AB=AC.∠∠ABC=∠ACB.∠∠ABC﹣∠ABD=∠ACB﹣∠ACE.∠∠OBC=∠OCB.∠BO=CO.∠∠BOC是等腰三角形.考点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6.(202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真题)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C的半3P为AB边上一动点.过点P作C的切线PQ.切点为Q.则PQ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3【分析】连接OC和PC.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CQ∠PQ.可得当CP最小时.PQ最小.此时CP∠AB.再求出CP.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Q即可.【详解】解:连接QC和PC.∠PQ和圆C相切.∠CQ∠PQ.即∠CPQ始终为直角三角形.CQ为定值.∠当CP最小时.PQ最小.∠∠ABC是等边三角形.∠当CP∠AB时.CP最小.此时CP∠AB.∠AB=BC=AC=4.∠AP=BP=2.∠CP22-3AC AP∠圆C的半径CQ3∠PQ22-=3.CP CQ故答案为:3.7.(2020•台州)如图.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6.E.F是边BC上的三等分点.分别过点E.F沿着平行于BA.CA方向各剪一刀.则剪下的∠DEF的周长是.【分析】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求EF的长.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解析】∠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6.E.F是边BC上的三等分点.∠EF=2.∠DE∠AB.DF∠AC.∠∠DEF是等边三角形.∠剪下的∠DEF的周长是2×3=6.故答案为:6.8.(2020•凉山州)如图.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点Q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从点A、点B出发.(1)如图1.连接AQ、CP.求证:∠ABQ∠∠CAP;(2)如图1.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AQ、CP相交于点M.∠QMC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3)如图2.当点P、Q在AB、BC的延长线上运动时.直线AQ、CP相交于M.∠QMC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利用SAS 证明∠ABQ ∠∠CAP 即可;(2)先判定∠ABQ ∠∠CAP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Q =∠ACP .从而得到∠QMC =60°;(3)先判定∠ABQ ∠∠CAP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Q =∠ACP .从而得到∠QMC =120°.【解析】(1)证明: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ABQ =∠CAP =60°.AB =CA .又∠点P 、Q 运动速度相同.∠AP =BQ .在∠ABQ 与∠CAP 中.{AB =CA∠ABQ =∠CPA AP =BQ. ∠∠ABQ ∠∠CAP (SAS );(2)点P 、Q 在AB 、BC 边上运动的过程中.∠QMC 不变.理由:∠∠ABQ ∠∠CAP .∠∠BAQ =∠ACP .∠∠QMC 是∠ACM 的外角.∠∠QMC =∠ACP +∠MAC =∠BAQ +∠MAC =∠BAC∠∠BAC =60°.∠∠QMC =60°;(3)如图2.点P 、Q 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 、BC 上运动时.∠QMC 不变 理由:同理可得.∠ABQ ∠∠CAP .∠∠BAQ =∠ACP .∠∠QMC 是∠APM 的外角.∠∠QMC =∠BAQ +∠APM .∠∠QMC =∠ACP +∠APM =180°﹣∠P AC =180°﹣60°=120°.即若点P 、Q 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 、BC 上运动.∠QMC 的度数为120°.考点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9.(2020•衡阳)如图.在∠ABC 中.∠B =∠C .过BC 的中点D 作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1)求证:DE =DF ;(2)若∠BDE =40°.求∠BAC 的度数.【分析】(1)根据DE ∠AB .DF ∠AC 可得∠BED =∠CFD =90°.由于∠B =∠C .D 是BC 的中点.AAS 求证∠BED ∠∠CFD 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 =5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1)证明:∠DE ∠AB .DF ∠AC .∠∠BED =∠CFD =90°.∠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ED 与∠CFD 中.{∠BED =∠CFD∠B =∠CBD =CD. ∠∠BED ∠∠CFD (AAS ).∠DE =DF ;(2)解:∠∠BDE =40°.∠∠B=50°.∠∠C=50°.∠∠BAC=80°.10.(2020•泰安)小明将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那样拼放在同一平面上.抽象出如图(2)的平面图形.∠ACB与∠ECD恰好为对顶角.∠ABC=∠CDE=90°.连接BD.AB =BD.点F是线段CE上一点.探究发现:(1)当点F为线段CE的中点时.连接DF(如图(2)).小明经过探究.得到结论:BD∠DF.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成立?.(填“是”或“否”)拓展延伸:(2)将(1)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即:BD∠DF.则点F为线段CE的中点.请判断此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问题解决:(3)若AB=6.CE=9.求AD的长.【分析】(1)证明∠FDC+∠BDC=90°可得结论.(2)结论成立: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E=∠EDF.推出EF=FD.再证明FD=FC 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3中.取EC的中点G.连接GD.则GD∠BD.利用(1)中即可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析】(1)如图(2)中.∠∠EDC=90°.EF=CF.∠DF=CF.∠∠FCD=∠FDC.∠∠ABC=90°.∠∠A+∠ACB=90°.∠BA=BD.∠∠A=∠ADB.∠∠ACB=∠FCD=∠FDC.∠∠ADB+∠FDC=90°.∠∠FDB=90°.∠BD∠DF.故答案为是.(2)结论成立:理由:∠BD∠DF.ED∠AD.∠∠BDC+∠CDF=90°.∠EDF+∠CDF=90°.∠∠BDC=∠EDF.∠AB=BD.∠∠A=∠BDC.∠∠A=∠EDF.∠∠A+∠ACB=90°.∠E+∠ECD=90°.∠ACB=∠ECD.∠∠A=∠E.∠∠E=∠EDF.∠EF=FD.∠∠E+∠ECD=90°.∠EDF+∠FDC=90°.∠FD =FC .∠EF =FC .∠点F 是EC 的中点.(3)如图3中.取EC 的中点G .连接GD .则GD ∠BD .∠DG =12EC =92. ∠BD =AB =6.在Rt∠BDG 中.BG =√DG 2+BD 2=√(92)2+62=152. ∠CB =152−92=3.在Rt∠ABC 中.AC =√AB 2+BC 2=√62+32=3√5.∠∠ACB =∠ECD .∠ABC =∠EDC .∠∠ABC ∠∠EDC .∠AC EC =BC CD. ∠3√59=3CD. ∠CD =9√55. ∠AD =AC +CD =3√5+9√55=24√55. 11.(2020•常德)已知D 是Rt∠ABC 斜边AB 的中点.∠ACB =90°.∠ABC =30°.过点D 作Rt∠DEF 使∠DEF =90°.∠DFE =30°.连接CE 并延长CE 到P .使EP =CE .连接BE .FP .BP .设BC 与DE 交于M .PB 与EF 交于N .(1)如图1.当D .B .F 共线时.求证:∠EB =EP ;(2)如图2.当D .B .F 不共线时.连接BF .求证:∠BFD +∠EFP =30°.【分析】(1)∠证明∠CBP 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可得结论; ∠根据同位角相等可得BC ∠EF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BP ∠EF .可得EF 是线段BP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PFE =∠BFE =30°;(2)如图2.延长DE 到Q .使EQ =DE .连接CD .PQ .FQ .证明∠QEP ∠∠DEC (SAS ).则PQ =DC =DB .由QE =DE .∠DEF =90°.知EF 是DQ 的垂直平分线.证明∠FQP ∠∠FDB (SAS ).再由EF 是DQ 的垂直平分线.可得结论.【解答】证明(1)∠∠∠ACB =90°.∠ABC =30°.∠∠A =90°﹣30°=60°.同理∠EDF =60°.∠∠A =∠EDF =60°.∠AC ∠DE .∠∠DMB =∠ACB =90°.∠D 是Rt∠ABC 斜边AB 的中点.AC ∠DM .∠BM BC =BD AB =12. 即M 是BC 的中点.∠EP =CE .即E 是PC 的中点.∠ED ∠BP .∠∠CBP =∠DMB =90°.∠∠CBP 是直角三角形.∠BE =12PC =EP ; ∠∠∠ABC =∠DFE =30°.∠BC ∠EF .由∠知:∠CBP =90°.∠BP ∠EF .∠EB=EP.∠EF是线段BP的垂直平分线.∠PF=BF.∠∠PFE=∠BFE=30°;(2)如图2.延长DE到Q.使EQ=DE.连接CD.PQ.FQ.∠EC=EP.∠DEC=∠QEP.∠∠QEP∠∠DEC(SAS).则PQ=DC=DB.∠QE=DE.∠DEF=90°∠EF是DQ的垂直平分线.∠QF=DF.∠CD=AD.∠∠CDA=∠A=60°.∠∠CDB=120°.∠∠FDB=120°﹣∠FDC=120°﹣(60°+∠EDC)=60°﹣∠EDC=60°﹣∠EQP=∠FQP.∠∠FQP∠∠FDB(SAS).∠∠QFP=∠BFD.∠EF是DQ的垂直平分线.∠∠QFE=∠EFD=30°.∠∠QFP+∠EFP=30°.∠∠BFD+∠EFP=30°.考点4: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12.(202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真题)如图.ABC中.∠=︒==.将ADE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则CE的长为90,8,6ACB AC BC()A.198B.2C.254D.74【答案】D【分析】先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10.再利用折叠的性质得到AE=BE.AD=BD=5.设AE=x.则CE=AC-AE=8-x.BE=x.在Rt∠BCE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到x2=62+(8-x)2.解得x.可得CE.【详解】解:∠∠ACB=90°.AC=8.BC=6.∠AB22AC BC+∠∠ADE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AE=BE.AD=BD=12AB=5.设AE=x.则CE=AC-AE=8-x.BE=x.在Rt∠BCE中∠BE2=BC2+CE2.∠x2=62+(8-x)2.解得x=25 4.∠CE=2584-=74.故选:D.。
中考复习特殊三角形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数学中的特殊三角形更是考点中的重点。
特殊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复习这些特殊三角形的知识。
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另一边称为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2、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解题中,我们常常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来求解角度、边长等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80°,那么底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180°顶角)÷ 2”来计算,即(180° 80°)÷ 2 = 50°。
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 60°。
1、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均为 60°。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增强结构的牢固性。
三、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边。
1、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初中三角形总复习【知识精读】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中的几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2)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叫重心)(3)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垂心)3. 三角形的主要性质(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3)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S SABE∆基础。
5. 三角形边角关系、性质的应用【分类解析】例1. 锐角三角形ABC 中,∠C =2∠B ,则∠B 的范围是( ) A. 1020︒<<︒∠B B. 2030︒<<︒∠B C. 3045︒<<︒∠B D. 4560︒<<︒∠B分析:因为∆ABC 为锐角三角形,所以090︒<<︒∠B 又∠C =2∠B ,∴︒<<︒0290∠B ∴︒<<︒045∠B又∵∠A 为锐角,()∴=︒-+∠∠∠A B C 180为锐角 ∴+>︒∠∠B C 90∴>︒390∠B ,即∠B >︒30 ∴︒<<︒3045∠B ,故选择C 。
例2. 选择题: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60°,另两个外角的比为2:3,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分析:由于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其中一个角已知,另两个角的比也知道,因此三个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进而可求出三个内角的度数,从而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60° ∴另两个外角的和等于200° 设这两个外角的度数为2x ,3x ∴+=23200x x 解得:x =40 2803120x x ==, 与80°相邻的内角为100° ∴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应选C例3.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12,求证:∠∠C B <12。
2023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角形(一)自我评估(时间: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 6 cm,8 cm,15 cmB. 7 cm,5 cm,12 cmC. 4 cm,6 cm,5 cmD. 8 cm,4 cm,3 cm2. 如图,AB∥DF,AC⊥CE于点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等于()A. 110°B. 100°C. 80°D. 70°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3. 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方式重叠,则∠1的度数为()A. 45°B. 60°C. 75°D. 105°4. 如图,AE∥DF,AE=DF,要使△EAC≌△FDB,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A. AB=BCB. EC=BFC. ∠A=∠DD. AB=CD5. 如图,在△ABC中,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AE∥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E.若∠E=35°,则∠BAC的度数为()A. 40°B. 45°C. 60°D. 70°6. 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CE平分∠ACD,交AB于点E,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 BC=ECB. BC=BEC. EC=BED. AE=EC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7. 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CD=AD,AB=BD,则∠B的度数为()A. 30°B. 36°C. 40°D. 45°8. 如图,在边长为12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边BC上一点,且BD=12CD,过点D作DE⊥AB于点E,F为边AC上一点,连接EF,DF,M,N分别为EF,DF的中点,连接MN,则MN的长为()A. 3B. 2C. 23D. 49. 如图,∠AOB=120°,OP平分∠AOB,且OP=2.若点M,N分别在OA,OB上,且△PMN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有()A. 1个B. 2个C. 3个D. 3个以上10. 如图,等边三角形A1C1C2的周长为1,作C1D1⊥A1C2于点D1,在C1C2的延长线上取点C3,使D1C3=D1C1,连接D1C3,以C2C3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2C2C3;作C2D2⊥A2C3于点D2,在C2C3的延长线上取点C4,使D2C4=D2C2,连接D2C4,以C3C4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3C3C4……且点A1,A2,A3,…,A n都在直线C1C2同侧,如此下去,则△A1C1C2,△A2C2C3,△A3C3C4,…,△A n C n C n+1(n≥2,且n为整数)的周长和为()A.11212nn---B.212nn-C.1212nn--D.1212nn+-第10题图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 如图,∠1=∠2,BC=EC,请补充一个条件:能使用“AAS”方法判定△ABC≌△DEC.第11题图第12题图第13题图第14题图12. 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若AB=4,CF=3,则BD的长是.13. 如图所示是由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1+∠2+∠3= °.14. 如图,点B,D在射线AM上,点C,E在射线AN上,且AB=BC=CD=DE.若∠EDM=84°,则∠A= °.15. 在探索数学名题“尺规三等分角”的过程中,有下列问题:如图,BD是ABCD的对角线,点E在BD 上,DC=DE=AE,∠1=25°,则∠C的大小是.第15题图第16题图16.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且AD=AC,E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AE=AB,过点E作EF ⊥AB于点F,则以下结论:①BD=EC;②∠ACE+∠BED=180°;③EC∥AB,④2AF=AC+AB;⑤△BEC 为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三、解答题(共46分)17.(8分)如图,AB=AE,∠1=∠2,∠B=∠E.求证:BC=ED.第17题图18.(12分)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1)若∠C=42°,求∠BAD的度数;(2)若点E在边AB上,EF∥AC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E=FE.第18题图19. (12分)图中是一副三角尺,含45°角的三角尺Rt△DEF的直角顶点D恰好在含30°角的三角尺Rt△ABC 斜边AB的中点处,∠A=30°,∠E=45°,∠EDF=∠ACB=90°,DE交AC于点G,GM⊥AB于点M.(1)如图①,当DF经过点C时,作CN⊥AB于点N,求证:AM=DN;(2)如图②,当DF∥AC时,DF交BC于点H,作HN⊥AB于点N,(1)的结论仍然成立,请你说明理由.①②第19题图20.(14分)(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60°,如图①所示,求证:EB=AD;(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所示,(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①②第20题图三角形(一)自我评估一、1. C 2. A 3. C 4. D 5. A 6. B 7. B 8. A 9. D 10. C二、11. ∠A=∠D 12. 1 13. 135 14. 21 15. 105°16. ①②④⑤三、17. 证明:因为∠1=∠2,所以∠1+∠BAD=∠2+∠BAD,即∠BAC=∠EAD. 又AB=AE,∠B=∠E,所以△ABC≌△AED.所以BC=ED.18.(1)解:因为AB=AC,所以∠B=∠C=42°.因为AD⊥BC,所以∠ADB=90°.所以∠BAD=90°-∠B=90°-42°=48°.(2)证明:因为AB=AC,AD⊥BC,所以∠BAD=∠CAD.因为EF∥AC,所以∠F=∠CAD.所以∠BAD=∠F.所以AE=FE.19.(1)证明:因为∠ACB=90°,D是AB的中点,所以CD=AD=BD.因为∠B=90°-∠A=60°,所以△BCD是等边三角形.因为CN⊥DB,所以DN=12 DB.因为∠EDF=90°,△BC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DG=30°.因为∠A=30°,所以GA=GD.因为GM⊥AB,所以AM=12AD.所以AM=DN.(2)解:因为DF∥AC,所以∠FDB=∠A=30°,∠AGD=∠GDH=90°.所以∠ADG=60°.因为∠B=60°,AD=DB,所以△ADG≌△DBH.所以AG=DH.因为GM⊥AB,HN⊥AB,所以∠GMA=∠HND=90°.因为∠A=∠FDB,所以△AMG≌△DNH.所以AM=DN.20.(1)证明:如图①,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A=60°,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C=60°.因为DF∥BC,所以∠ADF=∠ABC=60°,∠FDC=∠DCE.所以△ADF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D=DF,∠AFD=60°.所以∠DFC=180°-60°=120°.因为∠EBD=180°-60°=120°,所以∠DFC=∠EBD.因为∠DCE=∠DEC,所以∠FDC=∠DEC,ED=CD.所以△DBE≌△CFD.所以EB=DF.所以EB=AD.①②第20题图(2)解:EB=AD成立.理由如下:如图②,过点D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点F.同(1)可证△A D F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D=DF,∠A FD=60°.因为∠DBE=∠A BC=60°,所以∠DBE=∠A FD.因为∠FD C=∠DCE,∠DCE=∠DEC,所以∠F DC=∠DEC,ED=CD.所以△DBE≌△CFD.所以EB=DF.所以EB=AD.。
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姓名上课日期学生姓名年级九学科数学课题《中考复习----三角形类》学习目标三角形的性质,创新题的解题突破口教学重、难点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师生活动设计意向《中考复习----三角形类》【例题解析】1. (2012江苏镇江3分)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
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
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
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
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A.511a32⎛⎫⨯ ⎪⎝⎭B.511a23⎛⎫⨯ ⎪⎝⎭C.611a32⎛⎫⨯ ⎪⎝⎭D.611a23⎛⎫⨯ ⎪⎝⎭教学过程2. (2012江苏南京2分)如图,将45︒的∠AOB 按图摆放在一把刻度尺上,顶点O 与尺下沿的端点重合,OA 与尺下沿重合,OB 与尺上沿的交点B 在尺上的读数为2cm ,若按相同的方式将37︒的∠AOC 放置在该尺上,则OC 与尺上沿的交点C 在尺上的读数约为 ▲ cm(结果精确到0.1 cm ,参考数据:sin 370.60︒≈,cos370.80︒≈,tan 370.75︒≈)【答案】2.7。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过点B 作BD ⊥OA 于D ,过点C 作CE ⊥OA 于E 。
在△BOD 中,∠BDO=90°,∠DOB=45°,∴BD=OD=2cm 。
∴CE=BD=2cm。
在△COE中,∠CEO=90°,∠COE=37°,∵CEtan370.75OE︒=≈,∴OE≈2.7cm。
∴OC与尺上沿的交点C在尺上的读数约为2.7cm。
3. (2012江苏泰州3分)如图,在边长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C、D都在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D相交于点P,则tan∠APD的值是▲ .【答案】2。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分析】如图,连接BE,交CD于点F。
∵四边形BCED是正方形,∴DF=CF=12CD,BF=12BE,CD=BE,BE⊥CD,∴BF=CF。
根据题意得:AC∥BD,∴△ACP∽△BDP。
∴DP:CP=BD:AC=1:3。
∴DP=PF=12CF=12BF。
在Rt△PBF中,BFtan BPF2PF∠==。
∵∠APD=∠BPF,∴tan∠APD=2。
4. (2012江苏无锡2分)如图,△ABC中,∠ACB=90°,AB=8cm,D是AB 的中点.现将△BCD沿BA方向平移1cm,得到△EFG,FG交AC于H,则GH的长等于▲ cm.【答案】3。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平移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由∠ACB=90°,AB=8,D是AB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得AD=BD=CD=12AB=4。
然后由平移的性质得GH∥CD,因此△AGH∽△ADC。
∴AG GH AD DC=。
又∵△EFG由△BCD沿BA方向平移1cm得到的,∴AG=4-1=3。
∴3GH44=,解得GH=3。
5. (2012江苏镇江2分)如图,∠1是Rt△ABC的一个外角,直线DE∥BC,分别交边AB、AC于点D、E,∠1=1200,则∠2的度数是▲ 。
【答案】300。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定理。
【分析】∵DE∥BC(已知),∴∠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1=∠A+∠2(等量代换)。
又∵∠1=1200(已知),∠A=900(直角的定义),∴1200=900+∠2(等量代换)。
∴∠2=1200-900=300(移项,合并)。
3. (2012江苏连云港10分)已知B港口位于A观测点北偏东53.2°方向,且其到A观测点正北方向的距离BD的长为16km,一艘货轮从B港口以40km/h的速度沿如图所示的BC方向航行,15min后达到C处,现测得C处位于A观测点北偏东79.8°方向,求此时货轮与A观测点之间的距离AC的长(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sin53.2°≈0.80,cos53.2°≈0.60,sin79.8°≈0.98,cos79.8°≈0.18,tan26.6°≈0.50,2≈1.41,5≈2.24)【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在Rt △ADB 中,sin ∠DBA =DBAB,得出AB 的长,从而得出tan ∠BAH =BHAH,求出BH 的长,即可得出AH 以及CH 的长,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解:由路程=速度×时间,得BC =40×1560=10。
在Rt △ADB 中,sin ∠DBA =DBAB,sin53.2°≈0.8,∴AB =DB 16=20sin DBA 0.8≈∠。
如图,过点B 作BH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H , 在Rt △AHB 中,∠BAH =∠DAC -∠DAB =63.6°-37°=26.6°, ∴tan ∠BAH =BH AH ,0.5=BHAH,AH =2BH 。
又∵BH 2+AH 2=AB 2,即BH 2+(2BH)2=202,∴BH =45, AH =85。
在Rt △BCH 中,BH 2+CH 2=BC 2,即(45)2+CH 2=102,解得CH =25。
∴AC =AH -CH =85-25=65≈13.4。
答:此时货轮与A 观测点之间的距离AC 约为13.4km 。
【课堂测验】1. (2012江苏苏州8分)如图,已知斜坡AB 长60米,坡角(即∠BAC )为30°,BC ⊥AC ,现计划在斜坡中点D 处挖去部分坡体(用阴影表示)修建一个平行于水平线CA 的平台DE 和一条新的斜坡BE.(请将下面2小题的结果都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⑴若修建的斜坡BE 的坡角(即∠BAC)不大于45°,则平台DE 的长最多为 ▲ 米;⑵一座建筑物GH 距离坡脚A 点27米远(即AG=27米),小明在D 点测得建筑物顶部H 的仰角(即∠HDM)为30°.点B 、C 、A 、G 、H 在同一个平面上,点C 、A 、G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HG ⊥CG ,问建筑物GH 高为多少米?2. (2012江苏泰州10分)如图,一居民楼底部B 与山脚P 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小李在P 处测得居民楼顶A的仰角为60°,然后他从P 处沿坡角为45°的山坡向上走到C 处,这时,PC=30 m ,点C 与点A 恰好在同一水平线 上,点A 、B 、P 、C 在同一平面内. (1)求居民楼AB 的高度; (2)求C 、A 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41.12≈,73.13≈,45.26≈)3,(2012江苏盐城10分)如图所示,当小华站立在镜子EF前A处时,他看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45︒;如果小华向后退0.5米到B处,这时他看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30︒.求小华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 1.734. (2012江苏镇江6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点G在BC边上,且∠GDF=∠ADF。
(1)求证:△ADE≌△BFE;(2)连接EG,判断EG与D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4. (2012江苏镇江11分)等边△ABC的边长为2,P是BC边上的任一点(与B、C不重合),连接AP,以AP为边向两侧作等边△APD和等边△APE,分别与边AB、AC交于点M、N(如图1)。
(1)求证:AM=AN;(2)设BP=x。
①若,BM=38,求x的值;②记四边形ADPE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S的最小值;③连接DE,分别与边AB、AC交于点G、H(如图2),当x取何值时,∠BAD=150?并判断此时以DG、GH、HE这三条线段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什么特殊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课后记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照常完成提前完成延后完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的接受程度:完全能接受部分能接受不能接受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比较积极一般不积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完成数量______% 已完成部分质量___分(5分制)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合要求:反思思教研组长审批教研主任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