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语文A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 2.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投影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
(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
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叶挺:广东惠阳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
划出一组对比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情感目标: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
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1.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讲读《囚歌》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有感情地朗读《囚歌》一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1.了解《囚歌》一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两首诗。
板书课题:《革命烈士诗二首》二、检查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有些多音字,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特别指导。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自白书:白,说明,陈述。
自白,自己说明自己,多指表明自己立场、观点和态度。
课文指敌人要革命者出卖同志,背叛革命的书面材料。
凯歌:原指打了胜仗所唱的歌,本课指陈然的诗篇。
蒋家王朝:本文指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
埋葬:本文指彻底消灭。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
近义词:烈士——先烈敞开——打开渴望——盼望永生——永存身躯——身体高贵——崇高反义词:沉重——轻松高贵——低贱敞开——紧闭形近词: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词的区别,再根据字义口头组词。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壮志豪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什么是“尊严”。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自由”的内涵。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两个“自由”的内涵。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出《囚歌》是革命者的正气歌。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亦是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叶挺将军的有关资料及课文背景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英雄人物,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照片。
出示课件:叶挺将军的图片。
谁认识他?学生回答(叶挺),你还知道关于他的什么资料。
学生介绍叶挺的生平。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叶挺,广东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称他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
”抗日战争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后被囚禁于重庆渣滓洞监狱。
国民党反动派让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他投降,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同志不贪图高官厚禄,更不畏惧严刑拷打,他在牢房的墙上写下了一首诗。
后来,这首诗被关在监狱中的同志谱成《叶挺囚歌》进行传唱,鼓舞人们的斗志。
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囚歌”。
板书:囚歌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
4、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生答。
5、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个题目呢?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过渡: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可以做批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其中的一位爱国大英雄——叶挺,学习他的一首诗歌——《囚歌》。
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齐读课题,2、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囚歌”在本文指叶挺将军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爱国大将军——叶挺,你们了解他吗?那么老师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吧。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通顺,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初步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感受诗里所包含的激情。
2、师:你们知道叶挺将军为什么会在监狱里写出这首诗的吗?3、介绍写作背景。
四、精读诗歌文,品味朗读(一)学习第一小节1、生自由朗读第一节。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这一小节里用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形成对比)作者把谁比作“狗”呢?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洞”又分别指什么呢?(“门”指革命者坚持探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洞”指叛徒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道路。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对比理解读悟结合自主探究教学准备1.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
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
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
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五、作业布置1.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2.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六、板书设计18.耕荒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革命到底的决心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视死如归的从容美丽的园林。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1、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
(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2、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革命烈士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革命烈士的诗作,让学生感受烈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2.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革命烈士诗两首:《囚歌》、《就义诗》。
2. 烈士事迹简介:了解烈士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革命烈士的诗作。
2. 掌握诗作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1. 体会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革命精神。
2. 联系烈士事迹,深入理解诗作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烈士事迹和诗作背景,分析诗作主题和意境。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读法:组织学生朗读诗作,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革命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烈士的英勇革命精神。
【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诗作《囚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和革命精神。
4.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巩固练习】1. 教师讲解诗作《就义诗》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朗读《就义诗》,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烈士事迹,深入理解诗作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革命烈士的精神风貌和崇高信念。
【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和《就义诗》。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革命烈士诗篇的激情和力量。
2. 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写作等活动中对诗作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及表达水平。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设计14 革命烈士诗二首 14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投影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
(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
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叶挺:广东惠阳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
划出一组对比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1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雕庄中学 张美琴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比较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59年了,在这59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重庆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幻灯片)1.渣滓洞材料介绍。
2.渣滓洞图片展示。
3.出示标题。
(二)诵读诗二首
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两遍
2.男女生分别朗读诗二首,说说两首诗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较为合适。
(讨论后明确,《把牢底坐穿》语气强劲高昂,《花》语气柔和舒缓)
3.按要求再朗读诗一遍
(三)比较诗二首
2
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说说两首诗的主题和语言特点 (学生看书讨论后明确)
主题:(幻灯片)革命先烈们为了推翻残酷的反动统治,让下一
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毫无怨言,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语言:(幻灯片)《把牢底坐穿》直截了当地表现和传达激越的感
情和高昂的斗志。
《花》较为婉转的方式传达革命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四)读了两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三、布置作业:
1、清明节,当你来到革命烈士墓前,你将怎样告慰革命先烈,
写一段100字以上的心理活动。
2、课后读小说《红岩》,收集革命烈士诗歌。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情感目标: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
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1.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讲读《囚歌》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有感情地朗读《囚歌》一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1.了解《囚歌》一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两首诗。
板书课题:《革命烈士诗二首》二、检查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有些多音字,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特别指导。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自白书:白,说明,陈述。
自白,自己说明自己,多指表明自己立场、观点和态度。
课文指敌人要革命者出卖同志,背叛革命的书面材料。
凯歌:原指打了胜仗所唱的歌,本课指陈然的诗篇。
蒋家王朝:本文指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
埋葬:本文指彻底消灭。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
近义词:烈士——先烈敞开——打开渴望——盼望永生——永存身躯——身体高贵——崇高反义词:沉重——轻松高贵——低贱敞开——紧闭形近词: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词的区别,再根据字义口头组词。
囚(囚犯)棺(棺木)刑(刑场)因(因为)官(官司)形(形象)拷(拷打)魔(魔术)凯(凯歌)烤(烤火)磨(磨刀)改(改正)葬(葬身)莽(莽撞)三、讲读《囚歌》。
1.简介作者生平。
我们先学习《囚歌》这首诗,它是叶挺同志所写。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国飞机失事遇难。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2.解题。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范读《囚歌》。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时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4.学习教师范读,自由朗读,体会诗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5.讲读第一节。
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
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里的“人”和“狗”各指的是什么?(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理解这一节诗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板书:人:紧锁狗:敞开指名朗读这一节,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节。
提示:“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
“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范读,学生仿读,然后齐读。
小结: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
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
选择哪一条路呢?作者在第二节诗里明确地做了回答。
6.讲读第二节诗。
指名读第二节诗。
思考:作者是怎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的?理解诗句意思:“我渴望自由”,迫切希望得到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指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怎样读?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要坚定、有力、高昂)(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指名读,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7.讲读第三节诗。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齐读第三节。
“地下的烈火”、“活棺材”各指的是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板书:希望烧掉永生)指导朗读第三节。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指名读,齐读。
四、范读全诗或放录音。
出示小黑板: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试背全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朗读背诵《囚歌》,并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读通诗歌《愿把牢底坐穿》,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决心同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愿把牢底坐穿》。
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
2.激昂的音乐和搜集到的叶挺的诗歌。
3.歌曲《愿把牢底坐穿》。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决心同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的囚歌,现在我们一起和着音乐背一背。
2.展示搜集到的诗歌:课后同学们一定搜集到许多叶挺写的诗吧!谁愿意来读一读?3.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愿把牢底坐穿》也是一首革命诗。
4.教师播放歌曲《愿把牢底坐穿》。
二、自读课文,读懂内容。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诗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3)把诗歌读通顺,初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叛逆颠倒乾坤打翻稀罕3.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体会品质。
1.全班一起朗读诗歌。
2.教师导:在理解诗歌内容的甚而上,再次朗读诗歌,你们感受到了革命者一种怎么的英雄气概?3.学生自由读,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4.指名读,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师小结: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诗人和他的同志们甘愿把牢底坐穿。
从诗中反复出现的这两句警言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革命烈士的诗都是雄壮的、响彻云霄的音乐。
这些诗使我看到了,一切反革命、反动派的极端残暴、极端凶恶、极端野蛮。
然而,中国共主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又继续战斗了。
我们今天的自由和幸福、改革和开放、正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缅怀先烈、奋发成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