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清IL-17的表达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05.77 KB
- 文档页数:3
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IL-1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种靖慧;解金辉【摘要】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一种新型T细胞亚群,能够分泌产生重要效应因子IL-17,IL-17作为炎症介质结合细胞上的IL-17受体引发包括NF-κB、MAPK 等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信号传递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介导炎症、感染等的发生和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自身机体损伤的一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均属于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hl7细胞及IL-17的异常表达和信号传递机制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这为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对策提供新的认识和方案,Th17细胞及IL-17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个新的治疗靶标.【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3页(P129-131)【关键词】辅助性T细胞;Th17;IL-17;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种靖慧;解金辉【作者单位】天津市血液中心免疫血液学研究室,天津 300110;天津市血液中心免疫血液学研究室,天津 30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引起对自身机体的损伤的一种疾病,亦是对于外界入侵甚或自体产生的抗原发生的反应。
在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各种免疫细胞中,CD4+T细胞作为效应T细胞发挥关键作用,Thl7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T细胞,其分泌的IL-17因子,能够作为介质调控机体的免疫调节,与其受体结合活化信号传递发挥生物学功能,调节炎症、感染等病理过程,是自身免疫病中重要的调控机制。
Th17及其分泌的IL-17表达和功能的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在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IL-17的异常高表达及异常的信号传递,这与其炎症性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IL-17/IL-23炎症轴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张杰;窦侠;邵勇;于波;黄海艳;刘丽明;钟伟龙;周静;郑洁成【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L-17/IL-23 in-flammatory axis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 .Methods:Serum level of IL-17、IL-23 were detected in 158 CSU patients and 121 healthy controls by ELISA.The CSU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 and the levels of IL-17、IL-23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levels of IL-17 and IL-23 in CSU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controls(t=13.02, 3.87, P<0.01).And the levels of IL-17 and IL-23 in ASST positive CSU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in ASST negative CSU patients ( t =8.36, 4.96 , P <0.01 ) .Conclusion:The IL-17/IL-23 inflammatory ax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SU, and it can effect autoimmunity level.%目的:研究IL-17/IL-23炎症轴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和白介素22的检测发表时间:2010-12-10T11:29:07.770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第1期供稿作者:谭少萍廖家* 吴昌辉梁连辉陈述文霍培文岑[导读]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用两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以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谭少萍廖家* 吴昌辉梁连辉陈述文霍培文岑魏东(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中山528447)作者简介:谭少萍(1956-),女,副主任医师,主要擅长痤疮、白癜风、脱发、银屑病及部分常见皮肤病的研究。
*注:通讯作者:廖家。
【摘要】目的:研究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2(IL-22)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对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17和 IL-22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经ELISA检测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IL-22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L-17、IL-22可能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荨麻疹;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17-02近年来,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其中许多新的白介素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密切,如主要来源于外周血T细胞的IL-17和IL-22。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文中通过ELISA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正常人对照血清中IL-17和IL-22的表达水平,以探讨IL-17、IL-22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慢性荨麻疹组:所有研究患者均来自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于本院皮肤科门诊明确诊断的无明显原因反复发作的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5~61岁,平均(36.71±8.53)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0.56±4.38)个月。
CHB患者外周血Th17/IL-17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关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亿乙型肝炎患者,其中中国约有1.2亿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HBV)。
CHB患者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传统的肝功能指标对疾病的评估缺乏准确性和敏感性。
因此,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探究免疫机制、以及开发治疗新药等成为当前CHB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研究表明Th17细胞在CHB的免疫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Th17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亚群,其特征为分泌IL-17A/F、IL-22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因子,参与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研究发现,IL-17A/F和IL-21对HBV的清除和CHB的预后有良好的预测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外周血Th17/IL-17水平与CHB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但目前关于外周血Th17/IL-17表达水平与CHB病情的关系的研究数据尚不一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CHB患者外周血Th17/IL-17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关系,以期为CHB的诊治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受试者选取选取符合CHB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均为初诊、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抗炎治疗的患者,年龄、性别均不限。
同时选取50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2)实验设计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及其分泌的IL-17水平。
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了解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并收集疾病的临床相关数据,包括病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学和差异分析等。
四、研究意义通过研究CHB患者外周血Th17/IL-17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同时,加深对CHB发病机制的认识,为防治CHB提供理论支持。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IL-25和IL-33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研究陆晶① 刘丹青① 孙燕红① 王月萍①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5(IL-25)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 2021年12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8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3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IL-17、IL-25和IL-33水平,比较轻、中、重度三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及症状评分。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17、IL-25、IL-33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效能。
结果:病例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明显较高(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明显较高(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与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IL-17、IL-25、IL-33反映慢性荨麻疹患者轻度与中度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841、0.786,反映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度与重度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853、0.813。
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IL-25和IL-33的表达水平均升高,且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慢性荨麻疹发生发展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5 白细胞介素-33 Expression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Their Diagnostic Value/LU Jing, LIU Danqing, SUN Yanhong, WANG Yuep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09): 129-13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explore their dia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dmitted to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Zhangjiag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Zhangjiag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e case group was divided into mild group (38 cases), moderate group (33 cases) and severe group (37 cases). In addition, 42 healthy volunteer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in the c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and symptom scor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in the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redicting disease severity were analyzed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Result: The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cas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mild group, the levels of IL-17, IL-25,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in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compared with the moderate group, the levels of IL-17, IL-25,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in seve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Symptom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P<0.05).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mild and moderate severity of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with IL-17, IL-25 and IL-33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0.789, 0.841 and 0.786, respectively.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①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通信作者:王月萍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变态反应性多发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水肿性红斑或大小不等的风团,并伴不同程度瘙痒,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摘要】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且具有遗传背景。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学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综述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多数情况下由于病因不明被认为是特发性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虽然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会显著影响到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大量研究显示,30%左右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1]。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抗IgE抗体,发病机制涉及到诸多因素,如:(1)炎症介质因素;(2)遗传因素;(3)免疫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表现为:皮肤黏膜局限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的具体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目前上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是导致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此病在直系亲属中的患病率显著提高。
国外学者研究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家族发现,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此同时发现此类患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在具有家族史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具有家族史患者。
大量文献研究显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HLA-DRB1*04与相关等位基因HLA-DQ8发生率显著增多[2]。
体内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HLA-DRB1*04会增强组胺释放活性,ASST(自体皮肤血清试验)阳性者以及血清中未释放组胺者,组胺释放活性增强日益明显。
自体皮肤血清试验阴性者HLA-DRB1*04与相关等位基因DQ81*0302与正常人群比较频率未出现较大差异。
关于HLA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疾病相关的具体机制上不完全明确,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某种HLA-II类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或者保护因素。
主要表现为:其一,可能与病毒进入体内改变某些HLA分子,与此同时互为结合导致疾病被诱发;其二,部分HLA分子对疾病因子肽具有选择性,携带HLA分子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较高敏感性;其三,部分HLA分子以及一些致病因子可能有相似抗原决定簇,导致交叉反应发生,继而使得机体产生抗HLA分子的抗体。
IL-17和TGF-β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IL-17和TGF-β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阜阳皮研所门诊接受治疗的CU患者中,抽取7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员共计70例为对照组,检查两组人员血清中的IL-17和TGF-β数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从检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组IL-17和TGF-β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U患者IL-17和TGF-β指标比健康人群高,可通过检测为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IL-17;TGF-β;慢性荨麻疹【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101-02慢性荨麻疹(CU)是临床皮肤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虽然临床中对该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旧处于尚不明确的状态,只是认为其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
有研究指出IL-17和TGF-β在临床CU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次研究就对此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阜阳皮研所门诊接受治疗的CU患者中,抽取患者70例,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男45疗,女25例,年龄(19~55)岁;另选取时间于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员共计70例,视为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20~56)岁。
比价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所有人员进行IL-17和TGF-β的检查,均采用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查;要求患者保持空腹的状态,进行采血工作,于所有受检人员的肘静脉处采集5mL左右的血液,将其放置于肝素钠抗凝管之中,留取部分标本,在三十分钟内将血浆分离而出,转速为1500r/min,离心时间为八分钟,离心结束后则使用移液枪将血清转移至EP管中,同时根据分组对EP管进行编号,避免出现误用的情况,编号结束后再将其放置于-20℃的并向中保存,用以备用,之后在根据说明书采用双抗体加薪ELISA对血清中的IL-17和TGF-β两项数值进行检测,超过流程按照试剂盒标准进行[2]。